《广论奢摩他49》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11-07
闻法意乐
思惟利益遍满虚空的如母有情众生,因此无论如何一定要得到所能获得果位之中究圆满的佛果珍贵宝。就得到此果位而言,能得的方法是佛陀亲自所开示的佛法。对于佛法的部份,应该没有颠倒的了解,然后把这个意义经由思惟产生思慧、修慧,如此来实修的话,证悟就会按照次第逐渐逐渐的进步,之后当然就可以得到究竟的佛陀果位。
不过就此方面而言,实修的方式(观想的方式)假设不知道的话,不论自己或他人也好,大家往往会因为学习佛法之故,而走入颠倒的道路,不能趣入正确的道路,因此可能就会导致圣教衰损,或者使经论里好的传统毁坏、破坏掉,会有这种危险。如此一方面学习佛法,对佛教本身又不能发挥帮助,反而毁坏佛教,或者引其他的人进入颠倒的道路,对众生造成伤害,会有这么一个危险。
因此我们的方式应当追随至尊仁波切,就他无误没有颠倒开示的内容来学习,产生没有错误的了解,然后将此没有错误的了解,向他人讲说弘扬,引他进入正道,如果这样的话,那对自己和他人都能产生帮助,这样才是正确,如此思惟调整动机之后,来听闻教法。
复习
沉掉产生的时候应该怎么作?心专注在对境上面之后,假设昏沉掉举产生的时候应该怎么作?没有产生的时候应该怎么作?分成这二项。第一项,昏沉掉举产生的时候应该怎么作?这又分成二项来说明,⑴对于沉掉还没有认明清楚,它的对治就是应当去了解、认明清楚,⑵假设已经认明清楚沉掉之后,可是不把它断除掉的话也不可以,因此也要把它断除,所以不把它断除这个毛病的对治是什么也要说明。
我们现在进行到第二项。就是已经认明昏沉和掉举之后,若不消灭昏沉掉举(不去作),这就不对啦!应该要去消灭它,所以要作行。
作行又分成二项来讨论,第一项P368最后一行,此中分二,正明其思和灭掉沉掉的方法,因为前面有谈到要花力气去把沉掉消灭掉,花力气是指内心的思惟,要靠内心的思惟,沉掉是一种内心的状态,所以要靠内心的思惟才能够把它灭掉。
内心的思惟是什么呢?就是思心所。所以要先解释什么是思惟的心所,内心的思惟就是一种业,要把这部份认明清楚,然后把沉掉消灭掉,这个要作一个说明。(因此要说明内心的活动,这个思心所是什么样子,认明思心所之后,再去把沉掉灭掉。)
其次是运用思心所把沉掉灭掉,不仅仅是沉掉产生的时候,要把它灭掉,沉掉没有发生的时候,在它的因的时候,也要能够把它灭掉呢!所以接下来就要说明沉掉产生的因是什么?在因的时候也要运用思心所把它灭掉,这里要讲沉没的因是什么?掉举的因是什么?沉没的因讲解完毕了,现在讲解掉举的部份,这是引用《菩萨地》的经文来作说明。
正讲
P372L2掉举相者,前面引用《本地分》讲解完毕,对于里面一些重点不是很明白的地方(即字面上有点困难的地方),再作一个详细的解释。前面谈到掉举相,P371最后一行,「何等掉相」,这个「相」字要解释为「因」,即至尊仁波切谈到掉举相者,谓掉举因。」所以这里谈到的都是掉举的原因,跟前面谈到沉没的行相者,应当要了解行相这个字就是原因,它是一个同义词,所以是一样的道理。
再来解释「太举者,」P372L2,与此俱行欲等等四个项目同前面,太举是什么意思呢?「谓于可欣境太执其心,」对于美好的对境内心执取的太过强烈。
上次沉没谈到「懈怠俱行欲勤心观」四个项目,现在谈掉举还是这四个项目欲勤心观,但是变成内心太举,就是执取的太强烈,对于这个对境一心专注执取它,用很大的力气,太过精进,太大的力气去执取它。然后「于与此俱行欲等四法如前广说,」前面就讲过欲勤心观等四个法,因此「相」是什么意思?「太举」是什么意思?欲等四法也是跟前面一样,这些都有谈到过。
这部份就像上次《修次中编》云「若时如盲」,就好像眼睛闭起来,对于内心的部份如果太紧绷或专注的话,这是沉没的原因。P366最后一行《修次中编》云「若时如盲或如有人趣入暗室或如闭目」闭目就是指这个意思,闭目就是沉的原因,就是眼睛闭起来对于内心太过于专注,一心紧绷在那里,这是沉没的原因。
太举也是指内心太过专注,发太大的力气。即指内心对于喜欢的对境,一心太过专注,发太大力气去抓它的话,这样以后要作禅修的时候,因为心再三再三追逐的缘故,会不断不断的产生掉举,所以把这个列入掉举的原因。
「由是,」就是由前面的原因之故,就是由前面所讨论到的内容,前面引用《本地分》做根据,解释把沉没的原因灭掉,把掉举的原因灭掉,沉没的原因、掉举的原因前面都已经谈到,之后,由前面所说的内容来了解,「前说未修中间防护根门等四,于灭沉掉极为利益,」不过在前面所谈到防护根门等等四项,对于安止和胜观的产生非常有帮助,(但)在下座实修的时候防护根门等四项,所谈到对于安止和胜观的产生,很有帮助只有防护根门,并没有谈到饮食知量,夜的初分、后分不要睡觉好好的精进作实修,而这个部份会产生什么帮助呢?并没有特别解释。但是这里有谈到,等等的四项,在灭掉沉没和掉举的方面极有帮助。
根据《本地分》的引文来看,说明这四者是有关系的,在灭掉沉和掉方面而言,这四者都有必要、都很有帮助。
防护根门等等,下座实修的时候所要作的四个项目,首先在灭掉沉没方面有很大的用处,由这个方式而言,对胜观的产生就很有帮助。在灭掉掉举方面这四个项目也有帮助,也就可以推理得知,在产生安止这方面就有所帮助。
因此之故,下座的时候所要实修的四个项目,就非常重要,有必要努力去做,它的反面就是不能够防护根门,饮食也不能够知量,而且不能够正知而行,更不能够做到夜的初分后分不睡眠精进瑜伽(夜的初分后分也睡眠不精进瑜伽)。这四个反面都会变成沉没产生的原因,掉举产生的原因。既然是沉掉产生的原因,当然就有必要把它排除掉。不仅这四个项目,而且前面有谈到很多其他的原因,对于其他原因是什么也要有所了解,然后把其他原因也都要消灭掉,如果这样努力的话,当然就有办法把沉和掉消灭掉。
因此「沉掉虽微,皆以正知正觉了已,悉不忍受毕竟灭除。若不尔者,『名不作行。』」就是不要说沉掉产生之后,这是粗分,就算沉掉没有产生粗分没有产生,它的前面有它的原因要出现嘛!那时候沉掉还是很细分,原因出来的时候,就算在那个时候,正知也要马上察觉,了知它是沉的原因,掉举的原因,不能够接受它,立刻要把它消灭掉,一分一秒也不要放纵它,也不要使它产生,也不要使它继续存在,立刻就要把它灭掉,所以在微细微细的时候就不能够放纵,就应当去察觉而把它灭掉,这要靠正知。
(「《辨中边论》说是三摩地过。」)所以不要说沉掉产生了要把它消灭掉,就算它的原因出现,才刚要引发出来,很细分很细分的时候,也要立刻把它消灭掉,这是辨中边分别论所谈到。这样我们就了解什么是不作行,不作行的意思,就是指沉掉的原因出现的时候,在还非常微细非常微细的时候,不以正知察觉,不把它消除掉,继续忍受接受它的话,就称为不作行,即不采取手段把它消灭掉。不作行是安止产生的一个严重的障碍,因此不能够这样子做,这是说明什么叫做不作行。
前面已经说明什么是不作行,而且辨中边分别论也有谈到这是等持产生的一个障碍,这都讲完了。故,因此之故「故若有说」,有人这样讲,「微细掉举及散乱等初时难断,舍而不断。」这是一种说法。「又谓彼等若无猛利恒常相续,微劣短促不能造业故不须断,」可见这有二种情形。第一个是微细掉举和散乱等初时难断,散乱要解释为沉没,因为散乱解释为沉没前面也出现过。
P366倒数第五行,「《集论》亦于说随烦恼散乱之时说其沉没,然彼说散乱亦有善性非定染污(不一定是烦恼的类型)。」谈到随烦恼的时候里面也有一个散乱,这个散乱也说就是沉没,所以把散乱解释为沉没。因此P372故若有说微细掉举及散乱等初时难断,此散乱要解释成沉没,因为前面集论已经把这个字解释成沉没,可以这样解释。
另外解深密经也有谈到,「…当知是名内心散动。」p366L8,散动就是散乱,解深密经也是作这样的解释。因此在解深密经和集论的经文里,都有谈到散乱这个字要解释为沉没。
因此之故,若有说微细掉举和散乱产生的时候,就是指微细的掉举、沉没还有产生的时候,可是这个时候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就是微细的掉举和沉没刚产生的时候,心里会想,沉没和掉举才刚刚出现还这么微细,而且我才刚开始作禅修,因此不必去管它,还这么微细,抱着一种放纵的想法,不去理它没有关系,它还细分,我现在才刚开始要实修,不用去管它,有这么一种想法,这就是不作行。
「又谓,」另外一种想法,这时候沉没和掉举的原因出现还很细分,又不是威力很强大,又不是持续很久,现在的沉没和掉举只是一个小小的无关重要,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呢?因为它不会累积业,如果要累积业的话,一定要内心思惟很多,力量比较强大的时候才会去造业,现在沉没和掉举还很薄弱,又不是持续很久,因此不会累积什么业,如果不会引发累积什么业的话,将来不会成熟出什么异熟果报,所以没有关系不用去管它,因此在断掉它的方面也不去作,这都是不作行,因此不作行有这二种原因。「为断彼故而不作行,」不用把它断掉有这二种情形,这二种都是不作行。
「此皆不知修习清净三摩地法,」前面这些主张说法,对于清净等持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9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