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产生的方式是什么完全不知道,可是「诈现为知,」不懂装懂,认为我很会,装作这样一个样子,然后「欺求定者,」去误导一些想要追求等持禅定的人,去作这样一个教导,引入颠倒的道路,如果是这样作的话,「以舍慈尊等所抉择修习三摩地之法故。」
为什么说他们是一种欺骗,是一个错误,不懂装懂呢?因为不作行而言是安止等持产生的一种障碍,现在又说它不是一种障碍,是可以作的,可是从广大行道次第,即从至尊慈氏传到无着等等历代的广大行持上师,他们所抉择出来的这个广大行的道次第,被你这样一讲就将之丢掉了,不须要嘛!因为慈尊以来广大行道次第都谈到,不作行本身是等持禅定产生的一个障碍,现在你又说它不是障碍,那就是把广大行道次第丢掉嘛!
而且不作行的时候,认为我们是一个初学者,现在只要去灭掉粗分的沉和掉就好啦!这个细分的部分现在不必去灭掉,这不是我们要作的事情,不必嘛!还这么微细,有这么一个说法。第二个说法,现在力量还这么薄弱,又不会累积业,所以没有什么关系,这种说法都是不对的。
不作行本身是一个毛病,要把不作行这个毛病去除掉,那就是作行!作行应该怎么作呢?下文就要说明,首先最初的毛病应该都是掉举,这是最初要出现的毛病,所以掉举出现的时候应该先把此毛病消灭掉,之后慢慢变得比较好,接着再把沉没的毛病去除掉,沉没去除掉,接下来又会产生掉举,跟前面不一样的,又会出现了,这时候再把它消灭掉,然后已经消灭掉之后,又会产生另一个沉没,又跟前面不一样,再把它消灭掉。这样反复进行之后,逐渐逐渐到最后任何类型的沉没、掉举全部都没有,这时候才是一个非常纯净的等持,什么类型的沉没掉举全部都没有,才能够做得非常的纯净,所以不作行本身是一个毛病,当然它的对治方式就是要去作行、要去对付,要怎么去作呢?下文就谈到。
「如是灭沉掉时(即作行),多因掉举散乱为障先励断彼,」此散乱不能再解释为沉没了,此散乱要解释成胡思乱想,属掉举的类型,但因掉举是属于贪恋之心,有时后内心胡思乱想念头很多,但不一定属于贪恋之心,不过还是属于类似掉举的类型。
如是灭沉掉时,首先掉举的部份障碍在前面要先灭掉,因此先灭掉举和散乱(胡思乱想),此散乱和前面谈到的散乱意思不一样。P372L6「故若有说微细掉举及散乱等初时难断,」此散乱要解释成沉没,现在这里不解释为沉没,要解释成为掉举的类型但是属于胡思乱想。因此将之并列在一起,解释成掉举的类型,所以一样的字,但是往往有不同的意思,这要依上下文来判断了解,所以一样的字有时候好几个意思,不容易了解。这里不能跟前面一样解释为沉没,要解释为掉举的一种类型即胡思乱想,即掉举和胡思乱想,这是前面遇到的障碍,要努力将之断除掉。
「由此励力便能止息粗显掉散(掉举散乱),获少安住。」此时住分就会得到一点点。「尔时应当励防沉没,励力防慎沉没之时,又有较前微细掉动障碍安住,」把沉没灭掉之后,又有比较微细的掉举、散乱(动)出现,又会障碍住分安住。「为断彼故又应策励,掉退灭已住分转增,」如果把掉举去除掉,住分就会越来越强烈,如此不断的进行。
「尔时又有沉没现起,故于断沉又应励力,总散掉时应当录心,」总结散乱掉举时应当收心,「住内所缘而求住分,」把心收回来,住分就会越来越强烈,不过当住分产生的时候,心好像会沉下去,会有这种毛病产生,所以要励防沉没,为防止沉没之故,要让内心很明晰,不过当内心明晰,又会引发掉举,所以又要去对付掉举,又要收心,所以「住分生时励防沉没令心明了。此二转转修习无过胜三摩地,」如此即是修无过等持的一种方式。
因此至尊仁波切作一总结,当掉举、胡思乱想很多的时候,把内心收摄回来,去除掉举,此时心的住分就会增强(即掉退灭已住分转增),不过当神识完全安住在对境上的时候,神识会好像沉没掉下去一样,会发生这种情况,故言尔时沉没现起。排除沉没的方法就是令心明了,让内心转为明晰,但是当内心转为明晰的时候,慢慢又会引发掉举,此时再像前面一样把心收摄回来。故言此二转转修习,此二项目轮来轮去不断的禅修,这种禅修方式才是修无过失三摩地(等持)的方式。
因此「不应唯于澄净住分全无持力俱行明了而起希求。」不应该希求只有安住的部份,内心只有有力量去执取对境(住分的部份),只有这个。「全无持力俱行明了,」即明晰的部份(清澈的部份)不存在,这个不可以。就是有力的明分也须要,心也要可以安住在上面,这二个条件都有必要。
已经认明沉掉之后,应当要努力消灭它,但是现在不作,称为不作行。而不作行的对付方式就是作行,因此作行是对治的方式,首先要了解对付的对象是不作行,不作行是什么意思?前面有说明不作行的意思,不作行是指细分的沉掉产生时,以此原因来想,认为我是一个初学者,去灭除细分的部份不是我现在要作的工作,这是第一种想法。
或者现在产生沉掉细分的部分力量又不是很强大,又不是持续很久,不会累积业,因此也不必消灭它,有这种想法因此不去作、不去消灭它,此即称为不作行。
去除不作行的方式当然是作行,作行又是如何去作呢?即要如何消灭呢?灭掉沉掉就是一种活动、一种行为,应该要去作这种行为,到底要如何做呢?即最初细分沉掉产生的时候,也要用正知去察觉,已经察觉之后还不能够放纵它,要花力气去消灭它,要花力气好好努力,此即称为作行。
能够努力去作消灭它的活动,这个能作者是谁呢?即内心的思心所,此亦称为业。一般而言,谈到作行的行,即是十二缘起的第二分支无明、行分支,此行分支和作行是同义,通常解释业的时候,行也被解释为业,所以行的意思即是作一些行为,但是(能作者)是谁去作这些行为、作这些事情呢?即是内心的一个心所‑‑‑‑‑思心所。当然我们现在讨论思心所、作行不是要讨论十二缘起的内容,但是作行这个字却是同一个字呢!
十二缘起里谈到行,是讲轮回中不断的流转,这个果是如何形成,就是透过作了某些活动形成此果,故作了许多活动就是作行,因此作行就是思心所。我们现在当然不是讨论轮回的过程,现在是讨论不要让细分的沉掉产生,产生了要如何将之灭掉?灭掉的时候还是要透过一些内心的活动,内心去将之灭掉的活动,即称为作行。能作者即是思心所‑‑‑‑思惟的心所,我们现在最主要讨论的内容即此。因此大纲里就分成不作行的对付方式,正明思心所及灭沉掉的方法,这二个并在一起讨论,因此先解释思心所,然后再运用思心所灭除沉掉。
一样的道理,五蕴里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中的行也是此处所言的行,也用了行的词句。五蕴的情况是首先遇到色声香味触的对境,故要先说明色蕴,遇到色声香味触这些对境之后,内心接触后,内心就会产生许多感受,快乐、不快乐等等许多感受,因此接下来就有受蕴(感受),感受已经产生了,接下来就会下判断、决断,判断这是好的、这是不好的,此判断就称为想蕴。判断完毕(想蕴已经结束)后会如何呢?对于我已经判断为好的部份假设现在没有拥有,想要去拥有它;假设已经拥有将来想要继续拥有它,不要离开它,此时也要进行一些活动。
还有我判断为坏的、不好的这个部分,假设现在我已经拥有,就想要进行许多活动要丢掉、离开它;如果现在认为坏的部份而现在我也没有,未来我也不要遇到、不要产生,还要进行很多的活动,所以接下来就要进行很多的活动、很多的行为,这些活动就称为行(行为、活动)这些活动行为即是业,故行亦称为业。
进行了很多的活动,就累积了许多的业,这些活动(业)会不会消失不见?不会,会变成一个习气,这习气会被神识带着走,不会消失的无影无踪,所以接下来有识蕴,因此就有色受想行识五蕴,五蕴是这些内容,所以五蕴里的行就是活动,进行许多的行为、活动的意思,所以用行这个字。
十二缘起的第二分支“行”也是进行一些行为、活动的意思,现在谈到作行也是进行一些活动,都是同样一个字,同样的意思。
P365谈及整个大钢,心专注于所缘对境后应该如何作?⑴有沉掉时应如何修⑵离沉掉时应如何修。有沉掉时应如何修又分成二项,这二项已经讲解完毕。沉掉产生的时候要先察觉,察觉之后要把它灭掉,这在前面已经都作完了,当沉掉都已经没有了,如果还要想办法把沉掉灭掉,那就不对了,所以用作行的方式把沉掉灭掉,沉掉灭除之后就不须要作行了,可见二个不一样,因此要分成二项来讲,有沉掉时应该如何作?无沉掉时应如何作?没有沉掉的时候,作行应该停止了,不要再作行了。接下来就讨论第二项即第二离沉掉时应如何修?
「第二离沉掉时应如何修?」如前,是指前面的二个大纲,这些都讲完了。即按照前面的大纲努力去作(「如前勤修」)就会「断除沉没掉举,」连微细的部分都会断掉。按照前面的大纲,即使是细分的沉掉出现,也不能够放纵,用正知察觉,察觉之后不放纵它,用作行将之断除,所以沉也没有掉举也没有,「则无沉掉令(心)不平等,」这些都没有了。令心不平等,心不能够平衡,不是掉在沉没一边就是掉在掉举一边,没有在中间的状态(不偏沉没或不偏掉举的情况),「其心便能平等运转,」此时心就能够完全平衡,不掉在沉没边,也不掉在掉举边。
我们现在的心都是不平等,我们现在的心没有走在中间,不是掉入沉就是掉入掉举。没有沉没、没有有掉举的情况,对我们而言根本就没有,所以这里谈到按照前面的方式努力去作,就不会这个样子了,沉掉都消灭掉,心完全平衡了。
但是心刚好走在中间完全平衡的时候,「若功用行是修定过,」如果花力气再采用作行的话(功用是花力气,行是作行),这是修禅定等持的过失,此时内心已经平衡了,在平衡的情况下又采用作行花力气,其实这是一个毛病,对于这个毛病而言,「于此对治应修等舍。」
作行运用的方式即五种遍行(受、想、思、触、作意)中的是思心所,作行的时候要观修思心所,运用思心所把沉掉的原因灭除,主要是运用思心所,若已经运用思心所把沉掉都灭掉了,在此时如果还要去运用思心所那就不对了。所以现在这个时候就不能再去运用思心所,前面去观修思心所有它的目的、作用,这些都已经作完了。现在就要把思心所放下来,那现在要运用什么呢?于此对治应修等舍,在此时要采取的是等舍,等舍是指要把前面的思心所放下来,因为不须要用到了,沉掉都灭掉了,此时要运用的是等舍。
等舍列在十一个善法中,这也是心所,心所中的十一善心所,等舍即是其中的一项。十一善心所:信心、不放逸、轻安、等舍、知惭、知愧等等共十一项,等舍即是其中的一项,因此在进行禅修观修的时候,让我们的心要越来越好,越来越进步,而要让心越来越进步,一定要好好的去运用心所,即在什么段落要运用什么心所,要刚刚好拿捏到分寸,在那个时候刚好运用这种心所,如此做的话内心就会越来越进步,所以好好了解心所就非常重要了。就如这里所谈到的,现在要运用的就是等舍,等舍不是感受当中的舍受,后面还会再解释等舍的意思。
此时应当要修等舍,作行要把它放下,不能够再用啦!此是指心平等的时候就应当要修等舍,要先将作行放下,下文要引经据典说明,引「《修次第中编》:『若时见心俱无沉掉,』即按照前面的方式,把沉和掉都灭掉了,且已经看到内心有此情况的时候,就应当『于所缘境心正直住,』对于所缘境内心已经完全安住在上面的时候,『尔时应当放缓功用,』在此时应当把花力气去作行对付这些先放下来。
功用即花力气,p365大纲已经谈到了。二、修习知已为断彼故对治不勤功用。不勤功用的对治方式就是要勤作功用,就是要花力气去作行(用思心所),此时已经作了、发了力气,也把沉掉都灭掉了,已经没有了。此时前面花力气、功用对付的活动要放掉,故要放缓功用是指这个意思。
此时要做何事呢?修习等舍。放缓功用是不必发任何(大)力气,可是沉掉也没产生,因前面已将之灭掉了,故现在不必发大的力气沉掉也没有产生,此时应当『修习等舍,如欲而住。』」内心能够安住在所缘上多久就安住多久,以此方式进行。此是能立的原因,说明来源出处。
此时所要破除的部份,是什么呢?作行和发功用,即此处所谈到的要把作行和发功用破除掉。我们运用等舍要破除的部份,作行是什么?功用是什么?这个要先认识、了解,才有办法把它去除掉,因此就要知道功用、作行会产生什么毛病?这个要先说明要先了解,为什么要把它破除掉?
请看文,「何故作行或有功用为过失耶?此由心掉则摄录,沉则策举,」由心掉举则把内心收摄回来,内心沉没则振奋内心,如此来反复「防护修习。有时,」就是某一个时候,到了一个适当的时候,「沉掉俱不现起,沉也灭掉掉举也灭掉,即前面谈到心平等的时候。「若仍如前,」若在此时仍然如同前面一样为了去除沉没掉举之故「防沉防掉策励而修,」发很大的力气而修,「反令散乱。」如此反而会引发内心的散乱。
现在所谈运用等舍要破除的有功用或作行是指什么意思呢?即此处所谈到的,内心沉掉都不会产生的时候,又像前面防止沉没、防止掉举采取很多的行为,这些作行是要破除掉的部份。为什么呢?它有何毛病呢?「反令散乱。」如果在没有沉掉的情况下继续作行、功用,反而会产生散乱,此是「如《修次第次后二编》云:(都谈到的)『心平等转,若仍功用,尔时其心便当散动。』」心已经平稳没有沉掉的时候,如果还是有功用,还是作行的话,那时候内心就会引发散动。因此在此时就应当将之去除,不要再采用作行了。
接下来至尊仁波切作一详细的区分,「故于尔时须知放缓,此是放缓防慎作用(放缓功用),非是放舍持境之力。」现在谈到要修等舍。要放平缓要放松掉的是前面所谈的功用还有作行,这部份的力气要放掉,但非是放舍持境之力、有力的明分,执取对境要有力气(明分),此力气不能放掉,若放掉此力气就变成细分的沉没,放掉的部份是什么呢?至尊仁波切详细作了此分析。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9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