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9講▪P2

  ..續本文上一頁産生的方式是什麼完全不知道,可是「詐現爲知,」不懂裝懂,認爲我很會,裝作這樣一個樣子,然後「欺求定者,」去誤導一些想要追求等持禅定的人,去作這樣一個教導,引入顛倒的道路,如果是這樣作的話,「以舍慈尊等所抉擇修習叁摩地之法故。

  爲什麼說他們是一種欺騙,是一個錯誤,不懂裝懂呢?因爲不作行而言是安止等持産生的一種障礙,現在又說它不是一種障礙,是可以作的,可是從廣大行道次第,即從至尊慈氏傳到無著等等曆代的廣大行持上師,他們所抉擇出來的這個廣大行的道次第,被你這樣一講就將之丟掉了,不須要嘛!因爲慈尊以來廣大行道次第都談到,不作行本身是等持禅定産生的一個障礙,現在你又說它不是障礙,那就是把廣大行道次第丟掉嘛!

  而且不作行的時候,認爲我們是一個初學者,現在只要去滅掉粗分的沈和掉就好啦!這個細分的部分現在不必去滅掉,這不是我們要作的事情,不必嘛!還這麼微細,有這麼一個說法。第二個說法,現在力量還這麼薄弱,又不會累積業,所以沒有什麼關系,這種說法都是不對的。

  不作行本身是一個毛病,要把不作行這個毛病去除掉,那就是作行!作行應該怎麼作呢?下文就要說明,首先最初的毛病應該都是掉舉,這是最初要出現的毛病,所以掉舉出現的時候應該先把此毛病消滅掉,之後慢慢變得比較好,接著再把沈沒的毛病去除掉,沈沒去除掉,接下來又會産生掉舉,跟前面不一樣的,又會出現了,這時候再把它消滅掉,然後已經消滅掉之後,又會産生另一個沈沒,又跟前面不一樣,再把它消滅掉。這樣反複進行之後,逐漸逐漸到最後任何類型的沈沒、掉舉全部都沒有,這時候才是一個非常純淨的等持,什麼類型的沈沒掉舉全部都沒有,才能夠做得非常的純淨,所以不作行本身是一個毛病,當然它的對治方式就是要去作行、要去對付,要怎麼去作呢?下文就談到。

  「如是滅沈掉時(即作行),多因掉舉散亂爲障先勵斷彼此散亂不能再解釋爲沈沒了,此散亂要解釋成胡思亂想,屬掉舉的類型,但因掉舉是屬于貪戀之心,有時後內心胡思亂想念頭很多,但不一定屬于貪戀之心,不過還是屬于類似掉舉的類型。

  如是滅沈掉時,首先掉舉的部份障礙在前面要先滅掉,因此先滅掉舉和散亂(胡思亂想),此散亂和前面談到的散亂意思不一樣。P372L6故若有說微細掉舉及散亂等初時難斷,此散亂要解釋成沈沒,現在這裏不解釋爲沈沒,要解釋成爲掉舉的類型但是屬于胡思亂想。因此將之並列在一起,解釋成掉舉的類型,所以一樣的字,但是往往有不同的意思,這要依上下文來判斷了解,所以一樣的字有時候好幾個意思,不容易了解。這裏不能跟前面一樣解釋爲沈沒,要解釋爲掉舉的一種類型即胡思亂想,即掉舉和胡思亂想,這是前面遇到的障礙,要努力將之斷除掉。

  由此勵力便能止息粗顯掉散(掉舉散亂),獲少安住。此時住分就會得到一點點。「爾時應當勵防沈沒,勵力防慎沈沒之時,又有較前微細掉動障礙安住把沈沒滅掉之後,又有比較微細的掉舉、散亂(動)出現,又會障礙住分安住。斷彼故又應策勵,掉退滅已住分轉增如果把掉舉去除掉,住分就會越來越強烈,如此不斷的進行。

  「爾時又有沈沒現起,故于斷沈又應勵力,總散掉時應當錄心總結散亂掉舉時應當收心,「住內所緣而求住分,」把心收回來,住分就會越來越強烈,不過當住分産生的時候,心好像會沈下去,會有這種毛病産生,所以要勵防沈沒,爲防止沈沒之故,要讓內心很明晰,不過當內心明晰,又會引發掉舉,所以又要去對付掉舉,又要收心,所以「住分生時勵防沈沒令心明了。此二轉轉修習無過勝叁摩地,」如此即是修無過等持的一種方式。

  因此至尊仁波切作一總結,當掉舉、胡思亂想很多的時候,把內心收攝回來,去除掉舉,此時心的住分就會增強(即掉退滅已住分轉增),不過當神識完全安住在對境上的時候,神識會好像沈沒掉下去一樣,會發生這種情況,故言爾時沈沒現起。排除沈沒的方法就是令心明了,讓內心轉爲明晰,但是當內心轉爲明晰的時候,慢慢又會引發掉舉,此時再像前面一樣把心收攝回來。故言此二轉轉修習,此二項目輪來輪去不斷的禅修,這種禅修方式才是修無過失叁摩地(等持)的方式。

  因此「不應唯于澄淨住分全無持力俱行明了而起希求不應該希求只有安住的部份,內心只有有力量去執取對境(住分的部份),只有這個。全無持力俱行明了,即明晰的部份(清澈的部份)不存在,這個不可以。就是有力的明分也須要,心也要可以安住在上面,這二個條件都有必要。

  已經認明沈掉之後,應當要努力消滅它,但是現在不作,稱爲不作行。而不作行的對付方式就是作行,因此作行是對治的方式,首先要了解對付的對象是不作行,不作行是什麼意思?前面有說明不作行的意思,不作行是指細分的沈掉産生時,以此原因來想,認爲我是一個初學者,去滅除細分的部份不是我現在要作的工作,這是第一種想法。

  或者現在産生沈掉細分的部分力量又不是很強大,又不是持續很久,不會累積業,因此也不必消滅它,有這種想法因此不去作、不去消滅它,此即稱爲不作行。

  去除不作行的方式當然是作行,作行又是如何去作呢?即要如何消滅呢?滅掉沈掉就是一種活動、一種行爲,應該要去作這種行爲,到底要如何做呢?即最初細分沈掉産生的時候,也要用正知去察覺,已經察覺之後還不能夠放縱它,要花力氣去消滅它,要花力氣好好努力,此即稱爲作行。

  能夠努力去作消滅它的活動,這個能作者是誰呢?即內心的思心所,此亦稱爲業。一般而言,談到作行的行,即是十二緣起的第二分支無明、行分支,此行分支和作行是同義,通常解釋業的時候,行也被解釋爲業,所以行的意思即是作一些行爲,但是(能作者)是誰去作這些行爲、作這些事情呢?即是內心的一個心所‑‑‑‑‑思心所。當然我們現在討論思心所、作行不是要討論十二緣起的內容,但是作行這個字卻是同一個字呢!

  十二緣起裏談到行,是講輪回中不斷的流轉,這個果是如何形成,就是透過作了某些活動形成此果,故作了許多活動就是作行,因此作行就是思心所。我們現在當然不是討論輪回的過程,現在是討論不要讓細分的沈掉産生,産生了要如何將之滅掉?滅掉的時候還是要透過一些內心的活動,內心去將之滅掉的活動,即稱爲作行。能作者即是思心所­‑­‑‑‑思惟的心所,我們現在最主要討論的內容即此。因此大綱裏就分成不作行的對付方式,正明思心所及滅沈掉的方法,這二個並在一起討論,因此先解釋思心所,然後再運用思心所滅除沈掉。

  一樣的道理,五蘊裏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此中的行也是此處所言的行,也用了行的詞句。五蘊的情況是首先遇到色聲香味觸的對境,故要先說明色蘊,遇到色聲香味觸這些對境之後,內心接觸後,內心就會産生許多感受,快樂、不快樂等等許多感受,因此接下來就有受蘊(感受),感受已經産生了,接下來就會下判斷、決斷,判斷這是好的、這是不好的,此判斷就稱爲想蘊。判斷完畢(想蘊已經結束)後會如何呢?對于我已經判斷爲好的部份假設現在沒有擁有,想要去擁有它;假設已經擁有將來想要繼續擁有它,不要離開它,此時也要進行一些活動。

  還有我判斷爲壞的、不好的這個部分,假設現在我已經擁有,就想要進行許多活動要丟掉、離開它;如果現在認爲壞的部份而現在我也沒有,未來我也不要遇到、不要産生,還要進行很多的活動,所以接下來就要進行很多的活動、很多的行爲,這些活動就稱爲行(行爲、活動)這些活動行爲即是業,故行亦稱爲業。

  進行了很多的活動,就累積了許多的業,這些活動(業)會不會消失不見?不會,會變成一個習氣,這習氣會被神識帶著走,不會消失的無影無蹤,所以接下來有識蘊,因此就有色受想行識五蘊,五蘊是這些內容,所以五蘊裏的行就是活動,進行許多的行爲、活動的意思,所以用行這個字。

  十二緣起的第二分支“行”也是進行一些行爲、活動的意思,現在談到作行也是進行一些活動,都是同樣一個字,同樣的意思。

  P365談及整個大鋼,心專注于所緣對境後應該如何作?⑴有沈掉時應如何修⑵離沈掉時應如何修。有沈掉時應如何修又分成二項,這二項已經講解完畢。沈掉産生的時候要先察覺,察覺之後要把它滅掉,這在前面已經都作完了,當沈掉都已經沒有了,如果還要想辦法把沈掉滅掉,那就不對了,所以用作行的方式把沈掉滅掉,沈掉滅除之後就不須要作行了,可見二個不一樣,因此要分成二項來講,有沈掉時應該如何作?無沈掉時應如何作?沒有沈掉的時候,作行應該停止了,不要再作行了。接下來就討論第二項即第二離沈掉時應如何修?

  「第二離沈掉時應如何修?」如前,是指前面的二個大綱,這些都講完了。即按照前面的大綱努力去作(「如前勤修」)就會「斷除沈沒掉舉,」連微細的部分都會斷掉。按照前面的大綱,即使是細分的沈掉出現,也不能夠放縱,用正知察覺,察覺之後不放縱它,用作行將之斷除,所以沈也沒有掉舉也沒有,「則無沈掉令(心)不平等,」這些都沒有了。令心不平等,心不能夠平衡,不是掉在沈沒一邊就是掉在掉舉一邊,沒有在中間的狀態(不偏沈沒或不偏掉舉的情況),「其心便能平等運轉此時心就能夠完全平衡,不掉在沈沒邊,也不掉在掉舉邊。

  我們現在的心都是不平等,我們現在的心沒有走在中間,不是掉入沈就是掉入掉舉。沒有沈沒、沒有有掉舉的情況,對我們而言根本就沒有,所以這裏談到按照前面的方式努力去作,就不會這個樣子了,沈掉都消滅掉,心完全平衡了。

  但是心剛好走在中間完全平衡的時候,「若功用行是修定過,」如果花力氣再采用作行的話(功用是花力氣,行是作行),這是修禅定等持的過失,此時內心已經平衡了,在平衡的情況下又采用作行花力氣,其實這是一個毛病,對于這個毛病而言,「于此對治應修等舍

  作行運用的方式即五種遍行(受、想、思、觸、作意)中的是思心所,作行的時候要觀修思心所,運用思心所把沈掉的原因滅除,主要是運用思心所,若已經運用思心所把沈掉都滅掉了,在此時如果還要去運用思心所那就不對了。所以現在這個時候就不能再去運用思心所,前面去觀修思心所有它的目的、作用,這些都已經作完了。現在就要把思心所放下來,那現在要運用什麼呢?于此對治應修等舍,在此時要采取的是等舍,等舍是指要把前面的思心所放下來,因爲不須要用到了,沈掉都滅掉了,此時要運用的是等舍。

  等舍列在十一個善法中,這也是心所,心所中的十一善心所,等舍即是其中的一項。十一善心所:信心、不放逸、輕安、等舍、知慚、知愧等等共十一項,等舍即是其中的一項,因此在進行禅修觀修的時候,讓我們的心要越來越好,越來越進步,而要讓心越來越進步,一定要好好的去運用心所,即在什麼段落要運用什麼心所,要剛剛好拿捏到分寸,在那個時候剛好運用這種心所,如此做的話內心就會越來越進步,所以好好了解心所就非常重要了。就如這裏所談到的,現在要運用的就是等舍,等舍不是感受當中的舍受,後面還會再解釋等舍的意思。

  此時應當要修等舍,作行要把它放下,不能夠再用啦!此是指心平等的時候就應當要修等舍,要先將作行放下,下文要引經據典說明,引「《修次第中編》:若時見心俱無沈掉,』即按照前面的方式,把沈和掉都滅掉了,且已經看到內心有此情況的時候,就應當『于所緣境心正直住,』對于所緣境內心已經完全安住在上面的時候,『爾時應當放緩功用,』在此時應當把花力氣去作行對付這些先放下來。

  功用即花力氣,p365大綱已經談到了。二、修習知已爲斷彼故對治不勤功用。不勤功用的對治方式就是要勤作功用,就是要花力氣去作行(用思心所),此時已經作了、發了力氣,也把沈掉都滅掉了,已經沒有了。此時前面花力氣、功用對付的活動要放掉,故要放緩功用是指這個意思。

  此時要做何事呢?修習等舍。放緩功用是不必發任何(大)力氣,可是沈掉也沒産生,因前面已將之滅掉了,故現在不必發大的力氣沈掉也沒有産生,此時應當『修習等舍,如欲而住。』內心能夠安住在所緣上多久就安住多久,以此方式進行。此是能立的原因,說明來源出處。

  此時所要破除的部份,是什麼呢?作行和發功用,即此處所談到的要把作行和發功用破除掉。我們運用等舍要破除的部份,作行是什麼?功用是什麼?這個要先認識、了解,才有辦法把它去除掉,因此就要知道功用、作行會産生什麼毛病?這個要先說明要先了解,爲什麼要把它破除掉?

  請看文,「何故作行或有功用爲過失耶?此由心掉則攝錄,沈則策舉由心掉舉則把內心收攝回來,內心沈沒則振奮內心,如此來反複防護修習。有時,就是某一個時候,到了一個適當的時候,沈掉俱不現起,沈也滅掉掉舉也滅掉,即前面談到心平等的時候。「若仍如前,」若在此時仍然如同前面一樣爲了去除沈沒掉舉之故「防沈防掉策勵而修,」發很大的力氣而修,「反令散亂。」如此反而會引發內心的散亂。

  現在所談運用等舍要破除的有功用或作行是指什麼意思呢?即此處所談到的,內心沈掉都不會産生的時候,又像前面防止沈沒、防止掉舉采取很多的行爲,這些作行是要破除掉的部份。爲什麼呢?它有何毛病呢?「反令散亂。」如果在沒有沈掉的情況下繼續作行、功用,反而會産生散亂,此是「修次第次後二編雲:(都談到的)『心平等轉,若仍功用,爾時其心便當散動。心已經平穩沒有沈掉的時候,如果還是有功用,還是作行的話,那時候內心就會引發散動。因此在此時就應當將之去除,不要再采用作行了。

  接下來至尊仁波切作一詳細的區分,「故于爾時須知放緩,此是放緩防慎作用(放緩功用),非是放舍持境之力。」現在談到要修等舍。要放平緩要放松掉的是前面所談的功用還有作行,這部份的力氣要放掉,但非是放舍持境之力、有力的明分,執取對境要有力氣(明分),此力氣不能放掉,若放掉此力氣就變成細分的沈沒,放掉的部份是什麼呢?至尊仁波切詳細作了此分析。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9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