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8講▪P3

  ..續本文上一頁的原因。這四個項目都是這個樣子了。

  371頁倒數第一行,接下來又談到了,「又前論雲:『何等掉相(掉舉的行相是什麼)?謂不守根等四,如前廣說,』」所以這四個項目而言,它既是沈沒的原因,也是掉舉的原因。雖然談到不守根門等等四個項目,它也是沈的原因,也是掉的原因,不過就其爲沈的原因跟掉的原因的那個部分,應該不太相同的。就是沈沒原因的那個部分而言,會障礙勝觀;就作爲掉舉的那個原因而言,會障礙安止。所以不守根門這四個項目而言,當然它也是沈的原因,也是掉的原因,不過作爲沈的原因的那個部分,跟作爲掉的原因的那個部分,應當有一點點不太相同。不相同的原因,就是在于作爲沈的原因的那個部分,會障礙勝觀的産生;作爲掉的原因的那個部分,會障礙安止的形成。這是四個項目,不過這四個項目是共通的,就是通于沈沒跟掉舉二者的原因。

  後面還有十一項,是不共的原因,就是沈沒(有)自己不共的原因。然後掉舉也是一樣的,又談到四個共通的,所以後面談到「何等掉相?謂不守根等四,如前廣說」,「如前」的意思就是這四個是共通的。所以接下來也會談到掉舉不共的原因,從第五項開始,一共加起來也是一樣,有十五項。

  沈沒,前面四個都是共通的,接下來從第五項開始,才是不共的。所以後面要談到,第五項開始,不共的部分,其中四個共通的裏面談到「不正知而行」,不正知而行的話,我們前面已經談到很多正知而行應該要怎麼做。如果一個人正知而行的話,經常都在觀察分析正知而行的話,前面有說過,他的勝慧會不斷的進步。因此反面是如果不正知而行的話,勝慧,聰明的力量不會增加,只會不斷、不斷的衰損,在不斷、不斷的衰損之下,當然沈沒很容易産生了,所以不正知而行是沈沒産生的一個原因。這四個講解完畢。

  再過來,「是癡行性」愚癡而行,譬如說內心的邪見,邪見在內心繼續不斷的存在,使它長久、長久的存在,這個愚癡會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嚴重,這當然很容易産生沈沒。

  「耽著睡眠」就是很好睡眠,我們前面有談到過,就是不要睡太濃厚。(不要)太沈睡、太濃厚的方法有很多,做光亮的想法,做起床的想法,以這些方式,都讓我們的睡眠,不會太沈重,還有吉祥臥姿等等,這些都讓我們的睡眠,不會太沈重的一些方式。但是現在不做,因此耽著睡眠,就會像豬一樣,明天要起床這種想法也不存在,如果這個樣子的話,耽著于睡眠的話,睡眠會越來越沈重,睡眠越沈重的話,當然這是沈沒産生的一個原因。

  「無巧便慧」就是不知道方法,方法是指,怎麼樣子把沈沒排除掉方法是什麼?沈沒産生的原因是什麼?不知道!把它去除掉方法是什麼?也不知道!這些方法都不知道。「無巧便慧」就是都不知道這些方法,如果這些方法不知道的話,當然沈沒很容易産生,沈沒産生了也不會把它排除掉,因爲根本就不知道嘛!所以這個是「無巧便慧」。

  (「懈怠俱行欲勤心觀」)懈怠俱通欲勤心觀,這個欲求之心,勤是精進,心跟觀是指尋思跟伺察,這四個項目都是有必要的,但是在懶惰懈怠的情況之下來進行的話,那就會發現是無聊的一種行爲。就是這個欲勤心觀,只有在跟懶惰糊在一起才有用的,這是有必要的,是要用的,欲求之心也要有,精進之心也要有,尋思跟伺察都要有。但是不能夠跟懈怠陪伴在一起,這裏跟「懈怠俱行」嘛!就是「欲勤心觀」四者跟「懈怠」陪伴在一起。跟懈怠陪伴在一起,一下就不能用了,就非常無聊,沒有意思了。所以這裏談到,可是這四個跟懈怠經常陪伴在一起,這樣子就有四項了。

  再過來,底下那個項目「不曾修習正奢摩他」應該是“串習安止”,奢摩他是安止嘛,對不對?串習安止的時候,我們前面有談到過,止跟觀二者都要平均的發展。這裏談到「串習安止」的意思,就是非常重視安止,如果花太多強烈的力量,花在安止上面的話,這是沈沒産生的一個原因。因爲止跟觀二者要平均平均的發展,所以假設沒有重視這一點,花很多力氣,一直在強化、花很多力氣只有在安止這個項目的話,這個也是沈沒産生的一個原因。所以底下應該是“串習安止”、“串習奢摩他”。這是第十二項。

  再後面算一項,「于奢摩他未爲純善,一向(片面)思惟奢摩他(的行)相」就是奢摩他的安止要具足兩個條件,我們前面都有談過了,第一個就是心要專一的安放在對境上面,這是安止;這個安放本身要有有力的明分,這個條件也要齊備,這樣才算是純熟。「奢摩他未爲純善」未爲純熟,這樣才算是通達純熟,現在沒有這個樣子,只有一個片面的條件。譬如說僅僅只有專一的安放,但是有力的明分不齊備的話,就只有片面,那個「一向」就是片面,只有一個條件,這樣子來修安止的話,這個不可以,這樣的話,也是一個毛病,沈沒也會産生的了。

  「其心昏暗」內心經常都在昏暗、昏暗,昏睡、昏睡,內心都在暗沈沈的狀態之中,這個也不對。

  「于所緣境不樂攀緣」心不是很專注在所緣對境上面。在所緣對象上面,心要安放在上面。譬如說,對于安止的功德,內心思惟起來,非常的高興、快樂,因此心很自然的容易放在對境上面。現在這些沒有了,對于功德的部分,安止的功德等等,內心也沒有一個高興、喜悅之心,因此「不樂攀緣」。心就不會很快樂想要去安放在對境上面。

  這一共有十五個項目。這是引用經文《本地分》談到了,後面這一個詞句都已經明白來做說明了。但是至尊仁波切擔心,可能會不會有些異議?我們看起來不是很明晰,可能也不太會解釋,可能這樣一個問題。這些部分,至尊仁波切提出來,再做一個明白的解釋,所以底下講了,「沈沒相者」,沈沒相就是《本地分》一開始講何等爲沈沒的行相,這個沈沒行相的「相」,應知是說沈沒之因,所以那個「相」,應該把它解釋成爲原因,這樣子來做一個解釋。

  「懈怠俱行者」,這句話要「通勤心觀」,因爲在《本地分》的經文裏面只有提到「懈怠俱行」于「欲」,對不對?(按:廣論中已經把勤心觀加上去了)再過來「勤心觀」就沒有了,上下都不知道怎麼兜在一起了。至尊仁波切說,這句話是這個樣子的,陪伴著懈怠的欲求之心,陪伴著懈怠的精進,陪伴著懈怠的心,陪伴著懈怠的觀。所以懈怠俱行,要通。經文裏面只有談到「欲」,對不對?要貫穿在「勤心觀」,這叁項都要貫穿,這是一個補充說明。

  「又前論雲」就是前面《本地分》談到的,前面談到沈沒的原因講解完畢了,現在要講掉舉的原因也是引用《本地分》。「何等掉相?」何等是掉舉的行相?這個行相還是跟前面一樣,要當作原因來做解釋,「謂不守根等四,如前廣說,」謂不守根門等等的四個項目,「如前廣說」就是我們前面談到過了,這四個項目是共通的原因,也是沈沒産生的原因,也是掉舉産生的原因,這個都已經講解完畢了,跟前面都一樣,「如前廣說」。

  再其次,「5是貪行性,」第五項,如果我們對照前面看的話就容易了解了,前面談到「是癡行性」,愚癡不斷的持續下去,那就很容易産生沈沒。對照這裏,現在貪心不斷持續下去,當然掉舉也很容易産生嘛!掉舉是屬于貪心的類型,貪心是指內心不斷再叁、再叁指向這個對境,舍不得離開它,繼續繼續的下去,那就貪念之心強烈,當然掉舉就很容易産生,所以這是「是貪行性」。

  「6不寂靜性」于睡眠,不寂靜,不喜歡,這個跟前面也是對照而言的,前面談到「耽著睡眠」,現在談到對于睡眠不喜歡,內心不寂靜。有些人是好動兒,日夜都活蹦亂跳,不太喜歡睡覺,跟前面那個完全相反。前面是很喜歡睡覺,精神耗弱,昏昏沈沈,都很喜歡睡覺,這是沈沒産生的原因。假設相反的,不太喜歡睡覺,白天晚上都活蹦亂跳的,像好動兒一樣,這個就很容易産生掉舉。

  再過來「7無厭離心」,跟前面就沒有對照了。「8無巧便慧」跟前面一樣,前面不是「無巧便慧」嗎?所以對于掉舉産生的原因是什麼也不知道,對于掉舉産生的時候,把它消滅掉方法是什麼也不知道,當然掉舉很容易産生,沒辦法消滅掉。所以「無巧便慧」就是對這些不知道,這跟前面也是一樣的。

  「太舉俱行」是太過急躁,「9–12太舉俱行欲等如前」,「欲等如前」就是欲勤心觀,就是欲求,精進,還有尋思跟伺察。「太舉」是太過急躁,在太過急躁的情況之下,而貫穿欲求等等四個項目,跟前面一樣。所以如果太過急躁,來進行欲求等等四個項目的話,很容易産生掉舉。

  「13不曾修舉」這個是精進,不串習精進的意思。不串習精進的意思是指,對精進如果不串習的話,掉舉很容易産生。就是緣取一個對境,應當安住在上面精進而做。精進應當安住在上面,這個安住應當繼續、繼續,不斷的持續,這是精進。持續下去是一種精進,這個不喜歡做,掉舉很容易産生。譬如說,我們這裏上課,有人今天來聽了一堂課,過了兩叁天又沒有來,過幾天又到別的地方去聽課,又可能一個禮拜,兩個禮拜,叁個禮拜之後來了。之後又不見了,又到別的地方,去了好幾個地方,過了一個月之後又來了,那就表示說,心,在一個對象上面安住,應該要繼續串習下去、串習下去,可是沒有這樣進行串習。所以不串習精進的話,這個掉舉很容易産生。

  「14于舉未善唯一向修」這個要跟前面對照一下,前面是談到「12串習安止」,就是只有專注在安止這個項目,太過強烈了。現在這個部分是不串習親近,就是不繼續維持下去。再其次是「13于奢摩他未爲純善,一向思惟奢摩他相」這個是「于舉未善唯一向修」,就是前面談到的情況是只有偏于一個部分,就是心只有專一安住,這個部分很重視,但是對于有力的明分,根本就丟掉也不做,這個是沈沒很容易産生。現在完全相反了,專一安住這個部分不做,心只有偏向于某一個部分,就是有力明分這個部分,很重視這裏。如果只有有力明分這個分支,專一安住這個分支沒有,掉舉很容易産生。所以「于舉未善唯一向修」只有偏向某一個方面–有力明分,掉舉很容易産生了。這第十四個項目。

  「15由其隨一隨順掉法,親裏尋等動亂其心。」這第十五個項目。這個是對自己的父母家人,親朋好友等等,想太多了,管太多了,他今天又幹嘛了,這一天又幹嘛了,又做了什麼事,所以在禅修的時候,一下又想這個人,那個人又怎麼樣,他做了什麼事,想太多了,管太多了,當然掉舉很容易産生嘛!我們講述到此。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8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