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8讲▪P3

  ..续本文上一页的原因。这四个项目都是这个样子了。

  371页倒数第一行,接下来又谈到了,「又前论云:『何等掉相(掉举的行相是什么)?谓不守根等四,如前广说,』」所以这四个项目而言,它既是沉没的原因,也是掉举的原因。虽然谈到不守根门等等四个项目,它也是沉的原因,也是掉的原因,不过就其为沉的原因跟掉的原因的那个部分,应该不太相同的。就是沉没原因的那个部分而言,会障碍胜观;就作为掉举的那个原因而言,会障碍安止。所以不守根门这四个项目而言,当然它也是沉的原因,也是掉的原因,不过作为沉的原因的那个部分,跟作为掉的原因的那个部分,应当有一点点不太相同。不相同的原因,就是在于作为沉的原因的那个部分,会障碍胜观的产生;作为掉的原因的那个部分,会障碍安止的形成。这是四个项目,不过这四个项目是共通的,就是通于沉没跟掉举二者的原因。

  后面还有十一项,是不共的原因,就是沉没(有)自己不共的原因。然后掉举也是一样的,又谈到四个共通的,所以后面谈到「何等掉相?谓不守根等四,如前广说」,「如前」的意思就是这四个是共通的。所以接下来也会谈到掉举不共的原因,从第五项开始,一共加起来也是一样,有十五项。

  沉没,前面四个都是共通的,接下来从第五项开始,才是不共的。所以后面要谈到,第五项开始,不共的部分,其中四个共通的里面谈到「不正知而行」,不正知而行的话,我们前面已经谈到很多正知而行应该要怎么做。如果一个人正知而行的话,经常都在观察分析正知而行的话,前面有说过,他的胜慧会不断的进步。因此反面是如果不正知而行的话,胜慧,聪明的力量不会增加,只会不断、不断的衰损,在不断、不断的衰损之下,当然沉没很容易产生了,所以不正知而行是沉没产生的一个原因。这四个讲解完毕。

  再过来,「是痴行性」愚痴而行,譬如说内心的邪见,邪见在内心继续不断的存在,使它长久、长久的存在,这个愚痴会越来越严重、越来越严重,这当然很容易产生沉没。

  「耽着睡眠」就是很好睡眠,我们前面有谈到过,就是不要睡太浓厚。(不要)太沉睡、太浓厚的方法有很多,做光亮的想法,做起床的想法,以这些方式,都让我们的睡眠,不会太沉重,还有吉祥卧姿等等,这些都让我们的睡眠,不会太沉重的一些方式。但是现在不做,因此耽着睡眠,就会像猪一样,明天要起床这种想法也不存在,如果这个样子的话,耽着于睡眠的话,睡眠会越来越沉重,睡眠越沉重的话,当然这是沉没产生的一个原因。

  「无巧便慧」就是不知道方法,方法是指,怎么样子把沉没排除掉方法是什么?沉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不知道!把它去除掉方法是什么?也不知道!这些方法都不知道。「无巧便慧」就是都不知道这些方法,如果这些方法不知道的话,当然沉没很容易产生,沉没产生了也不会把它排除掉,因为根本就不知道嘛!所以这个是「无巧便慧」。

  (「懈怠俱行欲勤心观」)懈怠俱通欲勤心观,这个欲求之心,勤是精进,心跟观是指寻思跟伺察,这四个项目都是有必要的,但是在懒惰懈怠的情况之下来进行的话,那就会发现是无聊的一种行为。就是这个欲勤心观,只有在跟懒惰糊在一起才有用的,这是有必要的,是要用的,欲求之心也要有,精进之心也要有,寻思跟伺察都要有。但是不能够跟懈怠陪伴在一起,这里跟「懈怠俱行」嘛!就是「欲勤心观」四者跟「懈怠」陪伴在一起。跟懈怠陪伴在一起,一下就不能用了,就非常无聊,没有意思了。所以这里谈到,可是这四个跟懈怠经常陪伴在一起,这样子就有四项了。

  再过来,底下那个项目「不曾修习正奢摩他」应该是“串习安止”,奢摩他是安止嘛,对不对?串习安止的时候,我们前面有谈到过,止跟观二者都要平均的发展。这里谈到「串习安止」的意思,就是非常重视安止,如果花太多强烈的力量,花在安止上面的话,这是沉没产生的一个原因。因为止跟观二者要平均平均的发展,所以假设没有重视这一点,花很多力气,一直在强化、花很多力气只有在安止这个项目的话,这个也是沉没产生的一个原因。所以底下应该是“串习安止”、“串习奢摩他”。这是第十二项。

  再后面算一项,「于奢摩他未为纯善,一向(片面)思惟奢摩他(的行)相」就是奢摩他的安止要具足两个条件,我们前面都有谈过了,第一个就是心要专一的安放在对境上面,这是安止;这个安放本身要有有力的明分,这个条件也要齐备,这样才算是纯熟。「奢摩他未为纯善」未为纯熟,这样才算是通达纯熟,现在没有这个样子,只有一个片面的条件。譬如说仅仅只有专一的安放,但是有力的明分不齐备的话,就只有片面,那个「一向」就是片面,只有一个条件,这样子来修安止的话,这个不可以,这样的话,也是一个毛病,沉没也会产生的了。

  「其心昏暗」内心经常都在昏暗、昏暗,昏睡、昏睡,内心都在暗沉沉的状态之中,这个也不对。

  「于所缘境不乐攀缘」心不是很专注在所缘对境上面。在所缘对象上面,心要安放在上面。譬如说,对于安止的功德,内心思惟起来,非常的高兴、快乐,因此心很自然的容易放在对境上面。现在这些没有了,对于功德的部分,安止的功德等等,内心也没有一个高兴、喜悦之心,因此「不乐攀缘」。心就不会很快乐想要去安放在对境上面。

  这一共有十五个项目。这是引用经文《本地分》谈到了,后面这一个词句都已经明白来做说明了。但是至尊仁波切担心,可能会不会有些异议?我们看起来不是很明晰,可能也不太会解释,可能这样一个问题。这些部分,至尊仁波切提出来,再做一个明白的解释,所以底下讲了,「沉没相者」,沉没相就是《本地分》一开始讲何等为沉没的行相,这个沉没行相的「相」,应知是说沉没之因,所以那个「相」,应该把它解释成为原因,这样子来做一个解释。

  「懈怠俱行者」,这句话要「通勤心观」,因为在《本地分》的经文里面只有提到「懈怠俱行」于「欲」,对不对?(按:广论中已经把勤心观加上去了)再过来「勤心观」就没有了,上下都不知道怎么兜在一起了。至尊仁波切说,这句话是这个样子的,陪伴着懈怠的欲求之心,陪伴着懈怠的精进,陪伴着懈怠的心,陪伴着懈怠的观。所以懈怠俱行,要通。经文里面只有谈到「欲」,对不对?要贯穿在「勤心观」,这三项都要贯穿,这是一个补充说明。

  「又前论云」就是前面《本地分》谈到的,前面谈到沉没的原因讲解完毕了,现在要讲掉举的原因也是引用《本地分》。「何等掉相?」何等是掉举的行相?这个行相还是跟前面一样,要当作原因来做解释,「谓不守根等四,如前广说,」谓不守根门等等的四个项目,「如前广说」就是我们前面谈到过了,这四个项目是共通的原因,也是沉没产生的原因,也是掉举产生的原因,这个都已经讲解完毕了,跟前面都一样,「如前广说」。

  再其次,「5是贪行性,」第五项,如果我们对照前面看的话就容易了解了,前面谈到「是痴行性」,愚痴不断的持续下去,那就很容易产生沉没。对照这里,现在贪心不断持续下去,当然掉举也很容易产生嘛!掉举是属于贪心的类型,贪心是指内心不断再三、再三指向这个对境,舍不得离开它,继续继续的下去,那就贪念之心强烈,当然掉举就很容易产生,所以这是「是贪行性」。

  「6不寂静性」于睡眠,不寂静,不喜欢,这个跟前面也是对照而言的,前面谈到「耽着睡眠」,现在谈到对于睡眠不喜欢,内心不寂静。有些人是好动儿,日夜都活蹦乱跳,不太喜欢睡觉,跟前面那个完全相反。前面是很喜欢睡觉,精神耗弱,昏昏沉沉,都很喜欢睡觉,这是沉没产生的原因。假设相反的,不太喜欢睡觉,白天晚上都活蹦乱跳的,像好动儿一样,这个就很容易产生掉举。

  再过来「7无厌离心」,跟前面就没有对照了。「8无巧便慧」跟前面一样,前面不是「无巧便慧」吗?所以对于掉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也不知道,对于掉举产生的时候,把它消灭掉方法是什么也不知道,当然掉举很容易产生,没办法消灭掉。所以「无巧便慧」就是对这些不知道,这跟前面也是一样的。

  「太举俱行」是太过急躁,「9–12太举俱行欲等如前」,「欲等如前」就是欲勤心观,就是欲求,精进,还有寻思跟伺察。「太举」是太过急躁,在太过急躁的情况之下,而贯穿欲求等等四个项目,跟前面一样。所以如果太过急躁,来进行欲求等等四个项目的话,很容易产生掉举。

  「13不曾修举」这个是精进,不串习精进的意思。不串习精进的意思是指,对精进如果不串习的话,掉举很容易产生。就是缘取一个对境,应当安住在上面精进而做。精进应当安住在上面,这个安住应当继续、继续,不断的持续,这是精进。持续下去是一种精进,这个不喜欢做,掉举很容易产生。譬如说,我们这里上课,有人今天来听了一堂课,过了两三天又没有来,过几天又到别的地方去听课,又可能一个礼拜,两个礼拜,三个礼拜之后来了。之后又不见了,又到别的地方,去了好几个地方,过了一个月之后又来了,那就表示说,心,在一个对象上面安住,应该要继续串习下去、串习下去,可是没有这样进行串习。所以不串习精进的话,这个掉举很容易产生。

  「14于举未善唯一向修」这个要跟前面对照一下,前面是谈到「12串习安止」,就是只有专注在安止这个项目,太过强烈了。现在这个部分是不串习亲近,就是不继续维持下去。再其次是「13于奢摩他未为纯善,一向思惟奢摩他相」这个是「于举未善唯一向修」,就是前面谈到的情况是只有偏于一个部分,就是心只有专一安住,这个部分很重视,但是对于有力的明分,根本就丢掉也不做,这个是沉没很容易产生。现在完全相反了,专一安住这个部分不做,心只有偏向于某一个部分,就是有力明分这个部分,很重视这里。如果只有有力明分这个分支,专一安住这个分支没有,掉举很容易产生。所以「于举未善唯一向修」只有偏向某一个方面–有力明分,掉举很容易产生了。这第十四个项目。

  「15由其随一随顺掉法,亲里寻等动乱其心。」这第十五个项目。这个是对自己的父母家人,亲朋好友等等,想太多了,管太多了,他今天又干嘛了,这一天又干嘛了,又做了什么事,所以在禅修的时候,一下又想这个人,那个人又怎么样,他做了什么事,想太多了,管太多了,当然掉举很容易产生嘛!我们讲述到此。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8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