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太久的时候,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同样的道理,现在谈到另外一种方法,「掉举无力,则由摄录令住所缘。」这个是指把心抓回来,放在所缘的对境上面,安住来做禅修,这样就可以了。这也是把掉举去除掉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什么时候用呢?底下就讨论这个问题了。
「总之若心掉动,应于所缘善住其心。若沉没时,于可欣境应善策举。」什么时候用这种方法呢?引用了《声闻地》,没有引用其他的经文。不过《声闻地》的经文里面却谈到两个项目。两个项目里面至尊仁波切当然最重要是放在「若心掉举」的时候,「应于所缘善住其心」。不过在《声闻地》的经文里面谈到两个:掉举的时候,还有心沉没的时候。心沉没的时候要对于欣喜的对境来善策举,就能够把沉没排除掉。所以心收摄,把心抓回来,放在所缘对境上的时候,会有这两种效果。在《声闻地》里面讨论了两种情况,但是现在只重视在讨论掉举这个项目,因为这一段的意义所要讨论是掉举嘛!所以两项里面特别讨论到掉举这个项目,「如《声闻地》云:『由是其心于内摄略,若已下劣或恐下劣,观见是已,尔时随取一种净妙举相,殷勤策励庆悦其心,是名策心。』」这个是什么时候?把心继续抓回来的时候?沉没的时候。怎么做呢?就是要缘取一个可悦意的对境,而且执取的时候,花一点点的力气去抓它,所以称之为「策举」。这样子做,心抓回来,这个是在沉没时怎么做。但重点在底下「云何持心,谓修举时其心掉动,或恐掉动,观见是已,尔时还复于内摄略其心修奢摩他,是名持心。」这个是对付掉举的时候,把心抓回来就可以了。
前面谈到去除沉没的话要作意思惟,让心能够很兴奋、很高兴,去作意思惟这种对境,这也是一种方法。但这种对境,当内心有掉举产生的时候,可不可以作意思惟这种对境呢?不可以的!因为当思惟这种对境,心产生兴奋、高兴的时候,这是心向外涣散的一个原因。当掉举产生的时候,就不能够思惟这种对境了,这有所差别,所以后面又再补充说明了「心掉动时,不应作意净可欣境,以是向外流散因故。」,当心掉动的时候,不应作意清净、可欣喜的对境,因为这是向外流散的一个主要原因。
有一些对境,譬如说三宝的功德,自己具足八种有睱、十种圆满的这些功德,把这些功德的部分,好好的思惟一下,作意思惟,以为这样思惟的话,我可以把掉举灭掉,有这样子的一个想法,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内心也有这种想法。不过,当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作意思惟的对境本身,思惟这个对境会让我产生振奋,产生喜悦,这种情况,往往会变成掉举跟涣散的一个原因,其实不能够灭掉这一个掉举。所以至尊仁波切特别补充说明了,说使内心振奋的对境,譬如说思惟三宝的功德,自己暇满齐备的功德,这种对境,当我去作意思惟它的时候,它会达到一个效果,就是让我的内心很高举、很振奋,这种情况之下,其实反而会变成掉举的原因。思惟这种对境的时候,它的效果在什么地方呢?它是把沉没能够消除掉,这个时候运用这种对境。但是运用这种对境,不能够灭掉掉举。我们第一个大纲讲解完毕了。
接下来讲解第二个大纲,前面谈到的是把掉举灭掉的方法,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都讲解完毕,这一点应当要好好的了解,应该大家了解了吧?第一种方法,是让内心能够向内收摄,要思惟可厌恶的事物,就能够达到这个效果。第二种方式,是把心抓回来之后,继续放在所缘取的对境上面。具有这两种方法,就可以把掉举排除掉。所以运用这两种方式,把掉举排除掉,就是这个段落的大纲,这个都讲解完毕了。接下来讲解第二段。
「第二. 明能生沉掉之因者。」这是第二个大纲,要分析清楚沉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样子,引用《本地分》的经文做说明,《本地分》说什么是沉没的行相呢?「何等沉相?谓1不守根门,2食不知量,3初夜后夜不勤修行觉寤加行(觉寤,是醒着,不勤修行醒着时候的加行),4不正知住,5是痴行性。6耽着睡眠,7无巧便慧,8–11懈怠俱行欲勤心观(四项),12不曾修习正奢摩他,13于奢摩他未为纯善,一向思惟奢摩他相(指偏向一方,偏颇的思惟奢摩他),14其心昏闇,15于所缘境不乐攀缘。」这里面一共有十五个项目,这是在《本地分》里面所谈到的。
后面要做一个补充说明,就是「沉没相者,应知是说沉没之因,」前面《本地分》里面讲「何等沉相?」沉没的行相,那个行相是什么意思呢?至尊仁波切说,行相要把它了解成是原因,就是要说沉没的原因。行相当做征兆,或者是本质,或者是原因,有这几个意思。这里当作原因来做解释,因为在三解脱门里面,那个无相解脱门,相,也是指原因。三解脱门里面谈到,在原因的段落,谛实不能够成立,就把他称之为无相。果的时候谛实不能够成立,称之为无愿求。本质而言谛实不能够成立,就称之为空。所以本质为空,原因的时候无相,果的时候无愿求,这称之为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
三解脱门里面谈到那个无相的相,相把它解释成原因,所以跟现在这里也是一样的解释,就是把行相当原因来做解释。当原因来做解释的意思是,果要出现的时候,前面一定要有一个前兆会先出现。譬如说要下雨,雨还没有下来之前,即将要下雨,天空云朵一定会聚集,之后就下雨了。所以天空云朵聚集这个部分,就是显现出来的一个征兆,显现出来的一个行相,这是一个前兆,所以这个前兆把它称之为行相。就是果要形成、要出现之前,应当可以看到一些前兆、一些征兆,那个就是原因段落的征兆。所以原因段落那个征兆,把它称之为行相,所以把相解释成原因,应当可以这样做了解。
后面再补充说「懈怠俱行者通勤心观。」「懈怠俱」俱,是全部在一起。「懈怠俱行」通「欲勤心观」,懈怠要贯穿在欲勤心观这几个项目。其中「何等沉相?」首先谈到「不守根门」不守护根门,我们前面谈到守护根门那个部分,在这里讨论过很多了,首先要使我们的五根,不要去遇到让我产生贪瞋痴的对境。让根门不要去遇到这种对境,这个段落叫「防护根门」。但是假设根门已经遇到了对境–让我产生贪瞋痴的对境,已经遇到了。可是我遇到了之后,我还能够让我的内心不要产生贪瞋痴,这个时候称之为守护。所以防护跟守护不一样了,防护是使根门不要去遇到对境,称之为防护。守护是根门已经遇到对境了,可是我也使我的内心,不要产生贪瞋痴,这称之为守护。
现在这里讲的是「不守根门」,那就表示根门已经遇到对境了,遇到对境之后,在我们前面解释里面有谈到,遇到是遇到了,可是我可以使我的内心不要产生贪瞋痴,可是没有做,还是让我的内心产生贪瞋痴,这种情况称之为不守根门。遇到对境,可是我的内心又产生贪瞋痴,如果是这种情况之下的话,当然它的主要原因是愚昧无知。所以遇到贪瞋痴的对境,这是因为我内心愚昧,使我的根门也遇到这一个对境。遇到对境的情况之下,应当内心无论如何也不要产生贪瞋痴,但是,还是不能够做到,内心还是产生了贪瞋痴。因为这种愚昧无知之故,所以这种情况之下,当然内心的愚痴愚昧会越来越严重,越来越严重。由这个愚昧之故,当然烦恼也会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强烈。当这个烦恼越来越强烈,以后修安止的时候,那沉没就会很严重,当然是沉没的一个原因,有这么一个毛病存在,所以把它列在这里,这是「不守根门」的意思。
再过来饮食知量,这里谈到「食不知量」,饮食不知量,譬如说食物吃很多的话,就很容易昏暗,内心容易陷入昏暗。食物多的话,身心都会很容易粗重,身心粗重当然容易昏沉、睡眠、黑暗,这些都会发生,所以会发生沉没,这个当然也是一个毛病,这第二个。
再过来,夜的初分后分不勤修行觉寤的加行。在加行上面的实修,当然要好好的努力。这里不努力,就是夜的初分、夜的后分,应当要好好的把这些加行努力做一个实修,不要睡眠的。但是现在这里谈到,「不勤修行」就是没有这样子去精勤实修就睡眠了,夜的初分也睡眠,夜的后分也睡眠,睡眠会越来越多。人类的睡眠是非常奇怪的,睡少的时候,好像睡眠会越来越少。问题是觉得好像不够,要再睡,再睡、再睡,睡眠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所以夜的初分、后分都睡了,发现还不够,还越来越多嘛!所以慢慢当然沉没就会越加严重,这也是一个毛病。
还有一项,再其次是「不正知住」,不正知而住的话,这我们前面有谈过了,应该正知而行,这是下座的时候,应当要做到的–正知而行。现在这个部分没有做,所以不正知而住,这是一个毛病。
这里一共谈到了四项,就是「不守(护)根门」,「(饮)食不知量」,还有夜的初分后分不勤修瑜伽,「初夜后夜不勤修行觉寤加行」,还有不正知而行「不正知住」,这一个,我们前面有谈过,下座的时候是不是要修四个?前面刚好谈过,今天早上还谈过的,就是实修要分成上座下座,下座的时候要靠四资粮。四个资粮就是要守护根门;要正知而行;要饮食知量;夜的初分后分要勤修瑜伽,还有睡眠时应该要如何而做。这四项嘛!现在这里谈到,刚好就是四项的反面:没有守护根门,饮食又不知量,夜的初分后分又不勤修瑜伽,而且又不正知而行。刚好是四项的反面,就是下座的时候要做四种资粮,现在是它的反面了。
我们谈到的下座四种资粮,是止跟观成就的原因,这四个项目是安止成就的原因,也是胜观成就的原因。所以推理得知,它的反面,既是安止的障碍,也是胜观的障碍。所以这四者的反面,同时会障碍这二者,因为障碍二者之故,所以这四者,既是沉没的原因,也是掉举…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8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