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太久的時候,就是運用這種方法。同樣的道理,現在談到另外一種方法,「掉舉無力,則由攝錄令住所緣。」這個是指把心抓回來,放在所緣的對境上面,安住來做禅修,這樣就可以了。這也是把掉舉去除掉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什麼時候用呢?底下就討論這個問題了。
「總之若心掉動,應于所緣善住其心。若沈沒時,于可欣境應善策舉。」什麼時候用這種方法呢?引用了《聲聞地》,沒有引用其他的經文。不過《聲聞地》的經文裏面卻談到兩個項目。兩個項目裏面至尊仁波切當然最重要是放在「若心掉舉」的時候,「應于所緣善住其心」。不過在《聲聞地》的經文裏面談到兩個:掉舉的時候,還有心沈沒的時候。心沈沒的時候要對于欣喜的對境來善策舉,就能夠把沈沒排除掉。所以心收攝,把心抓回來,放在所緣對境上的時候,會有這兩種效果。在《聲聞地》裏面討論了兩種情況,但是現在只重視在討論掉舉這個項目,因爲這一段的意義所要討論是掉舉嘛!所以兩項裏面特別討論到掉舉這個項目,「如《聲聞地》雲:『由是其心于內攝略,若已下劣或恐下劣,觀見是已,爾時隨取一種淨妙舉相,殷勤策勵慶悅其心,是名策心。』」這個是什麼時候?把心繼續抓回來的時候?沈沒的時候。怎麼做呢?就是要緣取一個可悅意的對境,而且執取的時候,花一點點的力氣去抓它,所以稱之爲「策舉」。這樣子做,心抓回來,這個是在沈沒時怎麼做。但重點在底下「雲何持心,謂修舉時其心掉動,或恐掉動,觀見是已,爾時還複于內攝略其心修奢摩他,是名持心。」這個是對付掉舉的時候,把心抓回來就可以了。
前面談到去除沈沒的話要作意思惟,讓心能夠很興奮、很高興,去作意思惟這種對境,這也是一種方法。但這種對境,當內心有掉舉産生的時候,可不可以作意思惟這種對境呢?不可以的!因爲當思惟這種對境,心産生興奮、高興的時候,這是心向外渙散的一個原因。當掉舉産生的時候,就不能夠思惟這種對境了,這有所差別,所以後面又再補充說明了「心掉動時,不應作意淨可欣境,以是向外流散因故。」,當心掉動的時候,不應作意清淨、可欣喜的對境,因爲這是向外流散的一個主要原因。
有一些對境,譬如說叁寶的功德,自己具足八種有睱、十種圓滿的這些功德,把這些功德的部分,好好的思惟一下,作意思惟,以爲這樣思惟的話,我可以把掉舉滅掉,有這樣子的一個想法,這是非常有可能的,內心也有這種想法。不過,當有這種想法的時候,作意思惟的對境本身,思惟這個對境會讓我産生振奮,産生喜悅,這種情況,往往會變成掉舉跟渙散的一個原因,其實不能夠滅掉這一個掉舉。所以至尊仁波切特別補充說明了,說使內心振奮的對境,譬如說思惟叁寶的功德,自己暇滿齊備的功德,這種對境,當我去作意思惟它的時候,它會達到一個效果,就是讓我的內心很高舉、很振奮,這種情況之下,其實反而會變成掉舉的原因。思惟這種對境的時候,它的效果在什麼地方呢?它是把沈沒能夠消除掉,這個時候運用這種對境。但是運用這種對境,不能夠滅掉掉舉。我們第一個大綱講解完畢了。
接下來講解第二個大綱,前面談到的是把掉舉滅掉的方法,第一種方法,第二種方法都講解完畢,這一點應當要好好的了解,應該大家了解了吧?第一種方法,是讓內心能夠向內收攝,要思惟可厭惡的事物,就能夠達到這個效果。第二種方式,是把心抓回來之後,繼續放在所緣取的對境上面。具有這兩種方法,就可以把掉舉排除掉。所以運用這兩種方式,把掉舉排除掉,就是這個段落的大綱,這個都講解完畢了。接下來講解第二段。
「第二. 明能生沈掉之因者。」這是第二個大綱,要分析清楚沈掉産生的原因是什麼樣子,引用《本地分》的經文做說明,《本地分》說什麼是沈沒的行相呢?「何等沈相?謂1不守根門,2食不知量,3初夜後夜不勤修行覺寤加行(覺寤,是醒著,不勤修行醒著時候的加行),4不正知住,5是癡行性。6耽著睡眠,7無巧便慧,8–11懈怠俱行欲勤心觀(四項),12不曾修習正奢摩他,13于奢摩他未爲純善,一向思惟奢摩他相(指偏向一方,偏頗的思惟奢摩他),14其心昏闇,15于所緣境不樂攀緣。」這裏面一共有十五個項目,這是在《本地分》裏面所談到的。
後面要做一個補充說明,就是「沈沒相者,應知是說沈沒之因,」前面《本地分》裏面講「何等沈相?」沈沒的行相,那個行相是什麼意思呢?至尊仁波切說,行相要把它了解成是原因,就是要說沈沒的原因。行相當做征兆,或者是本質,或者是原因,有這幾個意思。這裏當作原因來做解釋,因爲在叁解脫門裏面,那個無相解脫門,相,也是指原因。叁解脫門裏面談到,在原因的段落,谛實不能夠成立,就把他稱之爲無相。果的時候谛實不能夠成立,稱之爲無願求。本質而言谛實不能夠成立,就稱之爲空。所以本質爲空,原因的時候無相,果的時候無願求,這稱之爲叁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
叁解脫門裏面談到那個無相的相,相把它解釋成原因,所以跟現在這裏也是一樣的解釋,就是把行相當原因來做解釋。當原因來做解釋的意思是,果要出現的時候,前面一定要有一個前兆會先出現。譬如說要下雨,雨還沒有下來之前,即將要下雨,天空雲朵一定會聚集,之後就下雨了。所以天空雲朵聚集這個部分,就是顯現出來的一個征兆,顯現出來的一個行相,這是一個前兆,所以這個前兆把它稱之爲行相。就是果要形成、要出現之前,應當可以看到一些前兆、一些征兆,那個就是原因段落的征兆。所以原因段落那個征兆,把它稱之爲行相,所以把相解釋成原因,應當可以這樣做了解。
後面再補充說「懈怠俱行者通勤心觀。」「懈怠俱」俱,是全部在一起。「懈怠俱行」通「欲勤心觀」,懈怠要貫穿在欲勤心觀這幾個項目。其中「何等沈相?」首先談到「不守根門」不守護根門,我們前面談到守護根門那個部分,在這裏討論過很多了,首先要使我們的五根,不要去遇到讓我産生貪瞋癡的對境。讓根門不要去遇到這種對境,這個段落叫「防護根門」。但是假設根門已經遇到了對境–讓我産生貪瞋癡的對境,已經遇到了。可是我遇到了之後,我還能夠讓我的內心不要産生貪瞋癡,這個時候稱之爲守護。所以防護跟守護不一樣了,防護是使根門不要去遇到對境,稱之爲防護。守護是根門已經遇到對境了,可是我也使我的內心,不要産生貪瞋癡,這稱之爲守護。
現在這裏講的是「不守根門」,那就表示根門已經遇到對境了,遇到對境之後,在我們前面解釋裏面有談到,遇到是遇到了,可是我可以使我的內心不要産生貪瞋癡,可是沒有做,還是讓我的內心産生貪瞋癡,這種情況稱之爲不守根門。遇到對境,可是我的內心又産生貪瞋癡,如果是這種情況之下的話,當然它的主要原因是愚昧無知。所以遇到貪瞋癡的對境,這是因爲我內心愚昧,使我的根門也遇到這一個對境。遇到對境的情況之下,應當內心無論如何也不要産生貪瞋癡,但是,還是不能夠做到,內心還是産生了貪瞋癡。因爲這種愚昧無知之故,所以這種情況之下,當然內心的愚癡愚昧會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嚴重。由這個愚昧之故,當然煩惱也會越來越強烈,越來越強烈。當這個煩惱越來越強烈,以後修安止的時候,那沈沒就會很嚴重,當然是沈沒的一個原因,有這麼一個毛病存在,所以把它列在這裏,這是「不守根門」的意思。
再過來飲食知量,這裏談到「食不知量」,飲食不知量,譬如說食物吃很多的話,就很容易昏暗,內心容易陷入昏暗。食物多的話,身心都會很容易粗重,身心粗重當然容易昏沈、睡眠、黑暗,這些都會發生,所以會發生沈沒,這個當然也是一個毛病,這第二個。
再過來,夜的初分後分不勤修行覺寤的加行。在加行上面的實修,當然要好好的努力。這裏不努力,就是夜的初分、夜的後分,應當要好好的把這些加行努力做一個實修,不要睡眠的。但是現在這裏談到,「不勤修行」就是沒有這樣子去精勤實修就睡眠了,夜的初分也睡眠,夜的後分也睡眠,睡眠會越來越多。人類的睡眠是非常奇怪的,睡少的時候,好像睡眠會越來越少。問題是覺得好像不夠,要再睡,再睡、再睡,睡眠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多。所以夜的初分、後分都睡了,發現還不夠,還越來越多嘛!所以慢慢當然沈沒就會越加嚴重,這也是一個毛病。
還有一項,再其次是「不正知住」,不正知而住的話,這我們前面有談過了,應該正知而行,這是下座的時候,應當要做到的–正知而行。現在這個部分沒有做,所以不正知而住,這是一個毛病。
這裏一共談到了四項,就是「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知量」,還有夜的初分後分不勤修瑜伽,「初夜後夜不勤修行覺寤加行」,還有不正知而行「不正知住」,這一個,我們前面有談過,下座的時候是不是要修四個?前面剛好談過,今天早上還談過的,就是實修要分成上座下座,下座的時候要靠四資糧。四個資糧就是要守護根門;要正知而行;要飲食知量;夜的初分後分要勤修瑜伽,還有睡眠時應該要如何而做。這四項嘛!現在這裏談到,剛好就是四項的反面:沒有守護根門,飲食又不知量,夜的初分後分又不勤修瑜伽,而且又不正知而行。剛好是四項的反面,就是下座的時候要做四種資糧,現在是它的反面了。
我們談到的下座四種資糧,是止跟觀成就的原因,這四個項目是安止成就的原因,也是勝觀成就的原因。所以推理得知,它的反面,既是安止的障礙,也是勝觀的障礙。所以這四者的反面,同時會障礙這二者,因爲障礙二者之故,所以這四者,既是沈沒的原因,也是掉舉…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8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