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8讲

  《广论奢摩他48》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10-31

  闻法意乐

  思惟利益遍满虚空的如母有情众生,因此之故,无论如何一定要得到所能够获得的果位之中圆满的佛果珍贵宝。就能得的果位而言,能得的方法应该是完整无误的菩提道次第,把这个道次第做一个闻思修之后,希望能够迅速的成就佛果,如此调整自己的动机跟威仪,之后来听闻教法。

  复习

  所进行到的段落,370页「掉举者」,现在谈到掉举的部分。我们现在进行到的段落是已经辨明清楚之后,应当要运用对治去降伏昏沉跟掉举,假设不做的话,这也是一种毛病,对不对?如果不采取手段,这个部分的对治法门是什么呢?是要作为,要采取手段。应该要怎么做呢?首先应该以正知来检查有没有昏沉跟掉举,检查、已经发现了之后,就不能不管它了,应当在灭掉昏沉跟掉举这个部分,要好好的去努力,所以应当要采取手段。内心要采取手段去对付昏沉跟掉举的话,还是属于内心的行为嘛,这是属于思心所的行为。要运用什么样子的思心所来把昏沉跟掉举消灭掉呢?这个部分要做一个解释说明,我们现在进行到的段落是这里。

  368页,大纲是在这里「此中分二. .正明其思灭沉掉法. .明能生沉掉之因。」正明其思,之后要灭掉沉掉之方法是什么?辨明清楚能够产生沉掉的原因又何在?先分析一下是什么样子的思心所,之后如何运用它把沉掉灭除掉。要把沉掉灭除掉的话,当然要了解它的原因是什么?所以又有第二项。这里面我们现在谈到第一项,正明思心所之后,灭掉沉掉之方法。灭掉沉掉的方法里面,前面沉没的部分讲解完毕,现在进行到掉举的部分。

  首先要了解掉举,如何把掉举灭掉呢?就是要运用某一些事物,能够达到内心向内收摄,具有这种性质的事物,当我的内心去思惟这些事物的时候,能够导致我的心向内收回。我去作意思惟这些事物的时候,才能够产生这些效果。所以现在谈到「正明其思灭掉沉掉之法」,这个时候要运用思心所。如何去运用思心所呢?就是运用思心所去灭掉掉举。怎么运用思心所去灭掉掉举呢?那就是有一些事物,当我的内心去思惟它,作意思惟它的时候,我的内心就会收摄,能够达到这样一个效果,那就要从这个方面来着手。因此之故,要作意思惟,能够使内心达到向内收摄的事物。这个是因为掉举,是指内心对于一些外境,一些事物,内心产生贪恋之心,因此追逐而去。追逐而去之后,就会形成掉举。所以把事物的过患,它的厌恶性,过患等等好好思惟的话,我的心就会离开它,又能够收摄回来。所以要作意思惟可厌恶的事物,以这个方式把贪恋之心排除掉的话,当然掉举也就除掉了。

  所以在课本里谈到,370页倒数第二行,「掉举者,由贪为门,令心追趣色声等境,此应作意诸可厌事,能令心意向内摄录,以此息灭掉举无间,于先所缘应住其心。」掉举者,由贪恋为门之故,令心能追趣色声等等的对境,因此现在要灭掉掉举的话,应该作意思惟诸可厌恶的事物,以这个方式能够达到让我的心向内收回,这样的一个效果。在这个情况之下息灭掉举,「无间」立刻就要,马上于先前所缘的对境来安住其心。所以当掉举,作意思惟可厌恶的事物之后,把掉举灭掉了,这个时候,心不能够再继续思惟所厌恶的事物,应当放在前面所观修的对境上面。

  这个跟前面谈到沉没灭掉的情况也都是一样的,前面也有谈到,当沉没灭除掉的时候,心也是要缘取前面所缘的对境。应该是在前面的段落,369页第六行,「沉没除已,即应无间坚持所缘而修。」对不对?当把沉没排除掉的时候,应当立刻把心安住在前面所观修的对境上面,这是排除沉没的时候是这个样子,掉举也是一模一样的。所以370页倒数第二行,最后底下「以此息灭掉举无间」,当把掉举完全消灭掉的时候,心不能够再去思惟可厌恶的事物了,因为掉举已经排除掉了,所以应当「于先所缘」前面所观修的那个所缘对境,而「应住其心。」心要专注在前面所缘想的对境,不能再去思惟可厌恶的事物哦!所以一样的道理。

  这是至尊仁波切谈到的,就是掉举怎么样子灭掉,接下来才引经据典来说明。引经据典要引用《修次初编》,《中观心要论》,还有《集学论》里面都有谈过。

  止息掉举,最重要的是要作意思惟可厌离的事物,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必须持续,而且长久,再三作意思惟的话,掉举当然能够止息掉了。掉举止息之后,立刻要回复到前面所缘想的内容,安住在上面而作观修。这个作意思惟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呢?是不是掉举刚产生的时候就做呢?不是的,应当是掉举力量强烈,持续很久,在这个情况之下,才用这种方法。就是前面所谈到的,让内心止息的时候,要作意思惟可厌恶的事物,这个并不是掉举初发生的时候,应当是掉举猛烈的时候,又持续很久的时候,才要这样子做。

  所以接下来谈到,371页第三行「故掉举太猛或太延长,应暂舍正修而修厌离,极为切要。」故掉举太过猛烈的时候,或者是太过延长的时候,应暂舍正修而修厌离,极为切要。所以这里谈到的。这里谈到掉举太过粗猛的时候,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大概是我们前面谈到过的,烦恼粗劣的时候。烦恼粗劣的意思是指,引发烦恼的对境,往往是一个小小的对境。可是仅仅只靠着一个小小的对境,却会产生一个强烈的烦恼。譬如说,就贪念来讲的话,引发我们产生贪念之心的对境当然很多种,这些对境应该有大小的差别哦,不一样的哦。瞋恨的对境也是这个样子,傲慢之心的对境也是这个样子,对境本身应该有大小的差别。贪念之心来举例子的话,例如金钱来讲,对成百上千的金钱产生贪念之心,这个对境应该是一个小小的对境。对于几万块、十几万块,产生一个贪念之心,这个对境就比较大的对境了。可是对于几千万、上亿,产生一个贪念之心,这个是很大的对境了。

  现在产生贪念之心的时候,仅仅是靠着小小的对境。譬如说成百上千的钱,对这些钱产生贪念之心,跟对于几千万、上亿的钱产生像那种贪念之心一样的话,哦,那就是依于一个小小的对境,产生这么强烈的贪念之心,这种情况之下就称之为烦恼粗劣。一样的道理,贪心粗劣,瞋恨粗劣,傲慢粗劣,都是指这个意思。依于一个小小的,不足轻重的、一点小小的对境,可是产生的烦恼或者贪念之心,却很粗劣,那就是这里所谈到掉举太猛,应该就是指这个意思了。就是我们前面所谈到的,对于一个不是很重要的,一个小小的对境,可是内心对它的追逐,也非常的强烈,这个掉举太过猛烈了。或者是时间太过久了。这个时候应当把自己的实修先暂时停一下下,作意思惟修厌离之心,前面谈到「此应作意诸可厌事」嘛,所以这时候修厌离之心,这样作意思惟就很有帮助了。

  (P370)假设是「非流散时,唯由摄录而能安住」,这不是一个小小的掉举的情况要用的,是内心稍微涣散,小小的、一点点的掉举,不必去作意思惟厌离。这一个大纲讲解完毕了。这个大纲里面的内容,主要是谈到心向内收摄。如何达到心向内收摄呢?那要作意思惟厌恶之事物,以这样子作意思惟厌离,当然就能够把掉举排除掉,心就能够向内收摄。不过这个方法只有在掉举力量强大、时间持续长久的情况之下,才有必要用这一个方法。

  我们如果把它作一个分段来讲的话,这个大纲里面谈到什么内容,首先对付掉举的方法,就是作意厌离可厌离之事物,思惟厌离心,作意厌离,这样的一个方法,可以把掉举去除掉,这是说明方法,用这个方式是有必要的。

  其次要讨论,什么时候用呢?运用这个方法的时间是在掉举的力量很粗猛的时候,还有时间持续很久的的时候,那就运用这个方法,心放在可厌离的事物,以这个思惟,把掉举排除掉。这第二个大纲。

  之后,如果说对对境产生的掉举,力量也不是很大,也不是持续很久,那就前面的方法不要用,用另外一个什么方法呢?底下就谈到了,「若掉举无力,则由摄录令住所缘。」如果掉举很薄弱,力量小,不能用前面那种方法,用什么方法呢?只要把心抓回来,勾召回来,心抓回来就可以了。心稍微掉举、离开掉,马上把它抓回来,放在前面所缘的对境上面来继续观修,这样子就可以了。所以表示这是另外一种方法,就是「若掉举无力,则由摄录令住所缘。」这讲是另外一种方法,跟前面那个方法不一样了。这个时候只要把心抓回来,继续安住在所缘上面,这样子也就可以了。所以这是另外一种方法。

  譬如说,好像用绳子把它抓住,把它抓回来一样。例如说狗啦,或者是马啦,把它绑起来,让它不要跑的太远,稍微跑出去,绳子拉一拉,把它抓回来,这样子就可以了。这个是指掉举的力量不是很大,又不是持续很久,只是心稍微有一点点掉举出去的时候,马上就把它抓回来,这个很容易嘛!所以这是讲的另外一种方法。

  前面讲的又是另外一种方法,所以不一样。后面这种方法,也有出处、引经据典,在《摄波罗蜜多论》里面谈到:「若意掉举时,以止而遮止。」佛经里面也有谈到;「心善安住。」这是掉举的一种对治,这是《瑜伽师地论》里面有谈到的。应该是只有《瑜伽师地论》,中文写“瑜伽释”有没有?注释应该不要。《瑜伽师地论》里面所谈到的,就是佛经里面有谈到「心善安住」,《瑜伽师地论》里面谈到「心善安住」就是掉举的一种对治。

  同样的道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个方法什么时候用呢?就像前面那个问题也谈到运用的时间,前面谈到让心收摄而回,把掉举止息掉的时候,要作意可厌恶的事物,心就能够收摄,把掉举止息掉。之后就讨论了,什么时候去运用它呢?这前面也有这样的一个讨论,就是当掉举力量太强大的时候,时间又…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8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