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8講

  《廣論奢摩他48》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8-10-31

  聞法意樂

  思惟利益遍滿虛空的如母有情衆生,因此之故,無論如何一定要得到所能夠獲得的果位之中圓滿的佛果珍貴寶。就能得的果位而言,能得的方法應該是完整無誤的菩提道次第,把這個道次第做一個聞思修之後,希望能夠迅速的成就佛果,如此調整自己的動機跟威儀,之後來聽聞教法。

  複習

  所進行到的段落,370頁「掉舉者」,現在談到掉舉的部分。我們現在進行到的段落是已經辨明清楚之後,應當要運用對治去降伏昏沈跟掉舉,假設不做的話,這也是一種毛病,對不對?如果不采取手段,這個部分的對治法門是什麼呢?是要作爲,要采取手段。應該要怎麼做呢?首先應該以正知來檢查有沒有昏沈跟掉舉,檢查、已經發現了之後,就不能不管它了,應當在滅掉昏沈跟掉舉這個部分,要好好的去努力,所以應當要采取手段。內心要采取手段去對付昏沈跟掉舉的話,還是屬于內心的行爲嘛,這是屬于思心所的行爲。要運用什麼樣子的思心所來把昏沈跟掉舉消滅掉呢?這個部分要做一個解釋說明,我們現在進行到的段落是這裏。

  368頁,大綱是在這裏「此中分二. .正明其思滅沈掉法. .明能生沈掉之因。」正明其思,之後要滅掉沈掉之方法是什麼?辨明清楚能夠産生沈掉的原因又何在?先分析一下是什麼樣子的思心所,之後如何運用它把沈掉滅除掉。要把沈掉滅除掉的話,當然要了解它的原因是什麼?所以又有第二項。這裏面我們現在談到第一項,正明思心所之後,滅掉沈掉之方法。滅掉沈掉的方法裏面,前面沈沒的部分講解完畢,現在進行到掉舉的部分。

  首先要了解掉舉,如何把掉舉滅掉呢?就是要運用某一些事物,能夠達到內心向內收攝,具有這種性質的事物,當我的內心去思惟這些事物的時候,能夠導致我的心向內收回。我去作意思惟這些事物的時候,才能夠産生這些效果。所以現在談到「正明其思滅掉沈掉之法」,這個時候要運用思心所。如何去運用思心所呢?就是運用思心所去滅掉掉舉。怎麼運用思心所去滅掉掉舉呢?那就是有一些事物,當我的內心去思惟它,作意思惟它的時候,我的內心就會收攝,能夠達到這樣一個效果,那就要從這個方面來著手。因此之故,要作意思惟,能夠使內心達到向內收攝的事物。這個是因爲掉舉,是指內心對于一些外境,一些事物,內心産生貪戀之心,因此追逐而去。追逐而去之後,就會形成掉舉。所以把事物的過患,它的厭惡性,過患等等好好思惟的話,我的心就會離開它,又能夠收攝回來。所以要作意思惟可厭惡的事物,以這個方式把貪戀之心排除掉的話,當然掉舉也就除掉了。

  所以在課本裏談到,370頁倒數第二行,「掉舉者,由貪爲門,令心追趣色聲等境,此應作意諸可厭事,能令心意向內攝錄,以此息滅掉舉無間,于先所緣應住其心。」掉舉者,由貪戀爲門之故,令心能追趣色聲等等的對境,因此現在要滅掉掉舉的話,應該作意思惟諸可厭惡的事物,以這個方式能夠達到讓我的心向內收回,這樣的一個效果。在這個情況之下息滅掉舉,「無間」立刻就要,馬上于先前所緣的對境來安住其心。所以當掉舉,作意思惟可厭惡的事物之後,把掉舉滅掉了,這個時候,心不能夠再繼續思惟所厭惡的事物,應當放在前面所觀修的對境上面。

  這個跟前面談到沈沒滅掉的情況也都是一樣的,前面也有談到,當沈沒滅除掉的時候,心也是要緣取前面所緣的對境。應該是在前面的段落,369頁第六行,「沈沒除已,即應無間堅持所緣而修。」對不對?當把沈沒排除掉的時候,應當立刻把心安住在前面所觀修的對境上面,這是排除沈沒的時候是這個樣子,掉舉也是一模一樣的。所以370頁倒數第二行,最後底下「以此息滅掉舉無間」,當把掉舉完全消滅掉的時候,心不能夠再去思惟可厭惡的事物了,因爲掉舉已經排除掉了,所以應當「于先所緣」前面所觀修的那個所緣對境,而「應住其心。」心要專注在前面所緣想的對境,不能再去思惟可厭惡的事物哦!所以一樣的道理。

  這是至尊仁波切談到的,就是掉舉怎麼樣子滅掉,接下來才引經據典來說明。引經據典要引用《修次初編》,《中觀心要論》,還有《集學論》裏面都有談過。

  止息掉舉,最重要的是要作意思惟可厭離的事物,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必須持續,而且長久,再叁作意思惟的話,掉舉當然能夠止息掉了。掉舉止息之後,立刻要回複到前面所緣想的內容,安住在上面而作觀修。這個作意思惟的時間是在什麼時候呢?是不是掉舉剛産生的時候就做呢?不是的,應當是掉舉力量強烈,持續很久,在這個情況之下,才用這種方法。就是前面所談到的,讓內心止息的時候,要作意思惟可厭惡的事物,這個並不是掉舉初發生的時候,應當是掉舉猛烈的時候,又持續很久的時候,才要這樣子做。

  所以接下來談到,371頁第叁行「故掉舉太猛或太延長,應暫舍正修而修厭離,極爲切要。」故掉舉太過猛烈的時候,或者是太過延長的時候,應暫舍正修而修厭離,極爲切要。所以這裏談到的。這裏談到掉舉太過粗猛的時候,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大概是我們前面談到過的,煩惱粗劣的時候。煩惱粗劣的意思是指,引發煩惱的對境,往往是一個小小的對境。可是僅僅只靠著一個小小的對境,卻會産生一個強烈的煩惱。譬如說,就貪念來講的話,引發我們産生貪念之心的對境當然很多種,這些對境應該有大小的差別哦,不一樣的哦。瞋恨的對境也是這個樣子,傲慢之心的對境也是這個樣子,對境本身應該有大小的差別。貪念之心來舉例子的話,例如金錢來講,對成百上千的金錢産生貪念之心,這個對境應該是一個小小的對境。對于幾萬塊、十幾萬塊,産生一個貪念之心,這個對境就比較大的對境了。可是對于幾千萬、上億,産生一個貪念之心,這個是很大的對境了。

  現在産生貪念之心的時候,僅僅是靠著小小的對境。譬如說成百上千的錢,對這些錢産生貪念之心,跟對于幾千萬、上億的錢産生像那種貪念之心一樣的話,哦,那就是依于一個小小的對境,産生這麼強烈的貪念之心,這種情況之下就稱之爲煩惱粗劣。一樣的道理,貪心粗劣,瞋恨粗劣,傲慢粗劣,都是指這個意思。依于一個小小的,不足輕重的、一點小小的對境,可是産生的煩惱或者貪念之心,卻很粗劣,那就是這裏所談到掉舉太猛,應該就是指這個意思了。就是我們前面所談到的,對于一個不是很重要的,一個小小的對境,可是內心對它的追逐,也非常的強烈,這個掉舉太過猛烈了。或者是時間太過久了。這個時候應當把自己的實修先暫時停一下下,作意思惟修厭離之心,前面談到「此應作意諸可厭事」嘛,所以這時候修厭離之心,這樣作意思惟就很有幫助了。

  (P370)假設是「非流散時,唯由攝錄而能安住」,這不是一個小小的掉舉的情況要用的,是內心稍微渙散,小小的、一點點的掉舉,不必去作意思惟厭離。這一個大綱講解完畢了。這個大綱裏面的內容,主要是談到心向內收攝。如何達到心向內收攝呢?那要作意思惟厭惡之事物,以這樣子作意思惟厭離,當然就能夠把掉舉排除掉,心就能夠向內收攝。不過這個方法只有在掉舉力量強大、時間持續長久的情況之下,才有必要用這一個方法。

  我們如果把它作一個分段來講的話,這個大綱裏面談到什麼內容,首先對付掉舉的方法,就是作意厭離可厭離之事物,思惟厭離心,作意厭離,這樣的一個方法,可以把掉舉去除掉,這是說明方法,用這個方式是有必要的。

  其次要討論,什麼時候用呢?運用這個方法的時間是在掉舉的力量很粗猛的時候,還有時間持續很久的的時候,那就運用這個方法,心放在可厭離的事物,以這個思惟,把掉舉排除掉。這第二個大綱。

  之後,如果說對對境産生的掉舉,力量也不是很大,也不是持續很久,那就前面的方法不要用,用另外一個什麼方法呢?底下就談到了,「若掉舉無力,則由攝錄令住所緣。」如果掉舉很薄弱,力量小,不能用前面那種方法,用什麼方法呢?只要把心抓回來,勾召回來,心抓回來就可以了。心稍微掉舉、離開掉,馬上把它抓回來,放在前面所緣的對境上面來繼續觀修,這樣子就可以了。所以表示這是另外一種方法,就是「若掉舉無力,則由攝錄令住所緣。」這講是另外一種方法,跟前面那個方法不一樣了。這個時候只要把心抓回來,繼續安住在所緣上面,這樣子也就可以了。所以這是另外一種方法。

  譬如說,好像用繩子把它抓住,把它抓回來一樣。例如說狗啦,或者是馬啦,把它綁起來,讓它不要跑的太遠,稍微跑出去,繩子拉一拉,把它抓回來,這樣子就可以了。這個是指掉舉的力量不是很大,又不是持續很久,只是心稍微有一點點掉舉出去的時候,馬上就把它抓回來,這個很容易嘛!所以這是講的另外一種方法。

  前面講的又是另外一種方法,所以不一樣。後面這種方法,也有出處、引經據典,在《攝波羅蜜多論》裏面談到:「若意掉舉時,以止而遮止。」佛經裏面也有談到;「心善安住。」這是掉舉的一種對治,這是《瑜伽師地論》裏面有談到的。應該是只有《瑜伽師地論》,中文寫“瑜伽釋”有沒有?注釋應該不要。《瑜伽師地論》裏面所談到的,就是佛經裏面有談到「心善安住」,《瑜伽師地論》裏面談到「心善安住」就是掉舉的一種對治。

  同樣的道理,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這個方法什麼時候用呢?就像前面那個問題也談到運用的時間,前面談到讓心收攝而回,把掉舉止息掉的時候,要作意可厭惡的事物,心就能夠收攝,把掉舉止息掉。之後就討論了,什麼時候去運用它呢?這前面也有這樣的一個討論,就是當掉舉力量太強大的時候,時間又…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8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