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法要(卷一)▪P8

  ..續本文上一頁腳底下想,此種心火頭火,均可不生矣。

  見佛頗不容易,于未得一心前,斷不可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念,固結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則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現作佛身,企報宿怨,自己心無正見,全體是魔氣分,一見便生歡喜,從茲魔入心腑,著魔發狂,雖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須預計見佛與否?一心之後,自知臧否,不見固能工夫上進,即見更加息心專修,斷無誤會之咎,唯有勝進之益。

  閉方便關,拒絕不急事緣,甚爲有益,關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爲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所謂明鏡當臺,遇形斯映,纭纭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況以躁妄心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事,破壞淨心。

  近來修行者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便受損不受益矣,況其境未必的是勝境乎。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不生歡喜貪著,恐怖驚疑,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何以故,不爲魔轉,即能上進故。

  黑影非佛菩薩之影,亦非怨家對頭所現之影,以佛菩薩既現,必明了能見其面目等,怨家當現其可畏之相,此影殆宿生有緣之孤魂,冀仗念佛誦經之力,得以超生善道耳。當于課誦回向後,專爲回向,令其消除惡業,增長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則于彼有益,庶不負現影一番苦衷。

  人之宿生,何業不造,幸聞佛法,當認真修持,庶可消除宿業,超度怨家。若難解結者,倘肯發菩提心,並誠心超度,無不即解結矣。念佛氣悶,非體弱故,乃業障所使,但懇切至誠念,如念不來,則心常憶想,能念仍須用口念,不能念,但心轉心憶,久久此業即消。以後凡居心行事,必須向厚道一邊做,厚則載福,薄則無福可得,若再加以刻險奸巧,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澤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

  【按】大師系蓮宗十叁代祖師,明示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爲第一,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久不退,自得一心,願深信切願而力行之。

  民國慈舟普海大師法彙節要

  佛有大智,知機知根,死心念佛,七日無有不得一心不亂者,不肯死心,不能濟事。心本活潑靈通,雲何言死?蓋以念人情恩愛名利是非之心,換來念佛,古人所謂“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譬如作賊人,賊心死下去,一心作正人。心若真死,將誰念佛?要想念到一心不亂,還要一心不亂念。

  念佛須切實用功,念至無能念所念,亦無身心世界,念即無念。雜念一起,即成障礙,此豈早上念幾句,晚上念幾句,所能念得成的嗎?此念佛之念,應如鐵帚一樣,掃去一切雜念,雜念雖多,不出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等。先以鐵帚掃粗念,後掃細念。雖一時掃不盡,也須減少,務必掃清,方見太平。要自己檢察明白,念佛能不能掃去自己的恩愛牽纏,若掃不了,須生大慚愧。所謂信要真信,願要切願,行要實行,方得真實受用。

  【按】死心念佛之死字最妙,財色名食等妄心不死,如何能得一心不亂耶?

  民國韬光圓瑛大師法彙節要

  一句佛名,具有不可思議神力,能治一切煩惱心病,每當逆境之來,心生煩惱,遂即經行念佛,四步一聲佛號,循環往複,念之數匝,漸覺心地清涼,熱惱自息。有時事多心擾,更深不能成寐,亦專稱佛號,曆時少頃,即心身安定,便能睡著,無諸夢想。當寫經時,一筆一句佛號,精神不散,妄念不起,寫久亦不覺辛苦。果能信此念佛一法,專心稱念,無有間斷,念到心空境寂,煩惱自然無自而生。

  楞嚴經雲:“攝心爲戒。”念佛正是攝心之法,即以念佛之正念,止息攀緣之妄念。倘妄心攀色塵之緣,即專念阿隬陀佛,淨念相繼,自不隨色塵所轉,攝歸念佛之正念矣。攀聲塵等緣,一一如是,自不致破戒作惡。念佛念到念念與佛相應,諸念當然不起,意業便能清淨,衆戒自然具足。身口二業,亦由意業所起,意業不想作殺盜淫,不想說妄言、绮語、惡口、兩舌,身口業自不致犯戒。故念佛爲淨業法門,一念佛名,能淨叁業,此念佛具足戒學之明證也。

  【按】念佛能淨叁業,治一切煩惱心病。願攝心專念,念到心空境寂,煩惱業障自然消除也。

  民國虛雲德清古岩大師法彙及年譜節要

  參禅、念佛、持咒等一切法門,皆教衆生破除妄念,顯自本心。佛法無高下,根機有利鈍,其中以念佛法門,最爲方便穩妥。靜坐是教人返觀自性的方便方法,其要在于系念一句佛號,心心相契,念念相續,由心而出,從耳而入,莫令間斷。果能如斯,則更無余緣雜入矣。若能久久不退,彌勤彌專,轉持轉切,不分行住坐臥,豈覺動靜閑忙,便可一直到家,永生安養。才覺有些定明澄澈之境,便生心動念而執著之,宜其不能進步。靜坐如法,可使四大勻調,促進健康,宜取乎自然。身體有病,宜適當調養,不必勉強支持,修行用功,不拘于行住坐臥也。靜坐修行、目的要了生死。葷食造殺害生,大違慈旨,令人智昧神昏,增長貪嗔淫欲,增加無邊生死,身後業案如山,冤怨債報,甯有了日,漏瓶盛油,虛勞精神,智者可以自審矣。

  參禅與念佛,在初發心的人看來是兩件事,在久修的人看來是一件事。參禅提一句話頭,橫截生死流,也是從信心堅定而來。若話頭把持不住,禅也參不成。若信心堅定,死抱著一句話頭參去,直待茶不知茶,飯不知飯,功夫熟處,根塵脫落,大用現前,與念佛人功夫熟處,淨境現前是一樣的。到此境界,理事圓融,心佛不二,佛如衆生如,一如無二如,差別何在?

  【按】大師系當代禅宗泰鬥,既親證參禅功夫熟處,大用現前,與念佛功夫熟處,淨境現前無異,願即死抱著一句佛號念去,不必禅淨雙修也。

  民國智光文覺大師遺著節要

  生前叁大要:第一、少說話,多念佛。要做的事,快快做成,應吩咐的事,早早吩咐。莫留戀人間富貴,勿羨慕天上快樂。關于做善舉事業,勸化人起信心,隨分隨力爲之,主要在念佛求生西方,見佛聞法。第二、立定主宰,不聽他人口頭轉,不隨他人腳跟移。人情應酬,可省者省,不必遷就敷衍。年老光陰有限,勿再空過。心中于道有疑者,即請問明白,不可含糊自誤。第叁、時時反問自己:阿彌陀佛在心否?佛像在目否?行住坐臥都念佛否?忙閑總不忘記否?凡所做善舉事業,念經、念佛、持咒、禮拜、靜坐等功德,悉皆發願回向:現在家屬平安,將來莊嚴淨土,更祈臨命終時,預知時至,心不顛倒,蒙佛接引。

  【按】大師一生行在華嚴,所示生前叁要,確甚精當。願立定主宰,勿隨人轉,少說多念,閑忙勿忘,時時反省,事事回向,定蒙佛接引也。

  民國廣欽照敬大師開示錄節要

  我們既聞佛法,要深信有個西方極樂世界,有位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只要念他名號,即接引我們到西方,他有這個願,我們也要有這個往生西方的願。具足信願行,隨時念佛,臨命終時,我們有正念,能念佛,阿彌陀佛即來接我們。若還惦念娑婆世界的任何一針一草,就要再受輪回。

  念佛也不是簡單的,必須通身放下,內外各種紛擾,都要摒棄,一心清淨稱佛名號,然後才能相應。要能將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自自,不要有一絲疑念,其他雜念自然消除,決定會證到一心不亂。如果你們信我的話,老實念佛,行住坐臥,不離這個,甚至在夢中都能把持得住,把一句佛號謹記在心,不爲六根塵境侵擾,到了這種地步,自然心不貪戀,意不顛倒。等到功夫純熟,西方極樂世界自然現前。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念佛如有散亂心,唯一的辦法就是繼續念,把全副精神投到六字洪名就對了。

  【按】念佛要具足信願行,通身放下,一心念佛,才能與佛相應,證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要能正念念佛,佛即接引往生西方:若還惦念娑婆的一針一草,就要再受輪回,此往生之願不切而自誤也。

  民國煮雲醒世大師精進佛七開示錄節要

  念佛八法,第一、攝心念:把心收攝起來,即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一切時,一切處,甚至睡眠時,亦不忘彌陀聖號。第二、勇猛念:打個比喻,如窮人求財寶,縱然財寶放在老虎口中,或蛟龍窟底,也要前進不退。念佛有這種精神,決定往生。第叁、深信念:我們念佛,須具深信切願,了生脫死之心。第四、觀想念:如觀佛叁十二相好,念念見叁十二相,忽然在前,如獲至寶,可參考十六觀經觀想念佛的方法。第五、息心念:息掉一切愛憎心,名利心,功過心,希求心,貪戀心,人我是非心,唯念念在佛。就是把一切生死心放下,只存一念佛心。第六、愛慕念:如少背母,五內悲愍,求佛哀憐攝受。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即是說:佛如一位大慈母,時刻盼望我們這些流落異鄉的浪子,能早回故鄉。我們若能如兒子念母親一樣,憶念阿彌陀佛,佛決定來接引我們,這是二願契合的緣故。第七、發奮念:拿大學聯考爲例,若今年沒考上,發奮圖強,明年再來,要有這種再接再厲的精神。又思:淨土聖賢,都是凡夫去的,我亦不能自輕,也一定要去。第八、一切念:凡見聞覺知,毛孔骨髓,無一處不念佛,如此名爲真念佛,要全身都在念。

  叁種念佛不相應,第一、心性不純,若存若亡故。念佛時恍恍惚惚,心有時在有時不在,沒有拿出全部力量,因此不得感應。第二、心性不一,無決定故。念佛無決定心,亦不得感應。第叁、心性不相續。念佛時不能相續下去,一會兒念佛,一會兒做旁的事,也不得感應。此叁事輾轉相成,以心性不純,故無決定心,無決定心,故心性不相續。此叁事與佛相違,故念佛不得感應。

  【按…

《念佛法要(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念佛法要(卷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