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脚底下想,此种心火头火,均可不生矣。
见佛颇不容易,于未得一心前,断不可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便生欢喜,从兹魔入心腑,著魔发狂,虽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须预计见佛与否?一心之后,自知臧否,不见固能工夫上进,即见更加息心专修,断无误会之咎,唯有胜进之益。
闭方便关,拒绝不急事缘,甚为有益,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心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
近来修行者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是胜境,一生贪著欢喜等心,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的是胜境乎。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不生欢喜贪著,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不为魔转,即能上进故。
黑影非佛菩萨之影,亦非怨家对头所现之影,以佛菩萨既现,必明了能见其面目等,怨家当现其可畏之相,此影殆宿生有缘之孤魂,冀仗念佛诵经之力,得以超生善道耳。当于课诵回向后,专为回向,令其消除恶业,增长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则于彼有益,庶不负现影一番苦衷。
人之宿生,何业不造,幸闻佛法,当认真修持,庶可消除宿业,超度怨家。若难解结者,倘肯发菩提心,并诚心超度,无不即解结矣。念佛气闷,非体弱故,乃业障所使,但恳切至诚念,如念不来,则心常忆想,能念仍须用口念,不能念,但心转心忆,久久此业即消。以后凡居心行事,必须向厚道一边做,厚则载福,薄则无福可得,若再加以刻险奸巧,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泽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
【按】大师系莲宗十三代祖师,明示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久不退,自得一心,愿深信切愿而力行之。
民国慈舟普海大师法汇节要
佛有大智,知机知根,死心念佛,七日无有不得一心不乱者,不肯死心,不能济事。心本活泼灵通,云何言死?盖以念人情恩爱名利是非之心,换来念佛,古人所谓“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譬如作贼人,贼心死下去,一心作正人。心若真死,将谁念佛?要想念到一心不乱,还要一心不乱念。
念佛须切实用功,念至无能念所念,亦无身心世界,念即无念。杂念一起,即成障碍,此岂早上念几句,晚上念几句,所能念得成的吗?此念佛之念,应如铁帚一样,扫去一切杂念,杂念虽多,不出念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等。先以铁帚扫粗念,后扫细念。虽一时扫不尽,也须减少,务必扫清,方见太平。要自己检察明白,念佛能不能扫去自己的恩爱牵缠,若扫不了,须生大惭愧。所谓信要真信,愿要切愿,行要实行,方得真实受用。
【按】死心念佛之死字最妙,财色名食等妄心不死,如何能得一心不乱耶?
民国韬光圆瑛大师法汇节要
一句佛名,具有不可思议神力,能治一切烦恼心病,每当逆境之来,心生烦恼,遂即经行念佛,四步一声佛号,循环往复,念之数匝,渐觉心地清凉,热恼自息。有时事多心扰,更深不能成寐,亦专称佛号,历时少顷,即心身安定,便能睡著,无诸梦想。当写经时,一笔一句佛号,精神不散,妄念不起,写久亦不觉辛苦。果能信此念佛一法,专心称念,无有间断,念到心空境寂,烦恼自然无自而生。
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念佛正是摄心之法,即以念佛之正念,止息攀缘之妄念。倘妄心攀色尘之缘,即专念阿隬陀佛,净念相继,自不随色尘所转,摄归念佛之正念矣。攀声尘等缘,一一如是,自不致破戒作恶。念佛念到念念与佛相应,诸念当然不起,意业便能清净,众戒自然具足。身口二业,亦由意业所起,意业不想作杀盗淫,不想说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身口业自不致犯戒。故念佛为净业法门,一念佛名,能净三业,此念佛具足戒学之明证也。
【按】念佛能净三业,治一切烦恼心病。愿摄心专念,念到心空境寂,烦恼业障自然消除也。
民国虚云德清古岩大师法汇及年谱节要
参禅、念佛、持咒等一切法门,皆教众生破除妄念,显自本心。佛法无高下,根机有利钝,其中以念佛法门,最为方便稳妥。静坐是教人返观自性的方便方法,其要在于系念一句佛号,心心相契,念念相续,由心而出,从耳而入,莫令间断。果能如斯,则更无余缘杂入矣。若能久久不退,弥勤弥专,转持转切,不分行住坐卧,岂觉动静闲忙,便可一直到家,永生安养。才觉有些定明澄澈之境,便生心动念而执著之,宜其不能进步。静坐如法,可使四大匀调,促进健康,宜取乎自然。身体有病,宜适当调养,不必勉强支持,修行用功,不拘于行住坐卧也。静坐修行、目的要了生死。荤食造杀害生,大违慈旨,令人智昧神昏,增长贪嗔淫欲,增加无边生死,身后业案如山,冤怨债报,宁有了日,漏瓶盛油,虚劳精神,智者可以自审矣。
参禅与念佛,在初发心的人看来是两件事,在久修的人看来是一件事。参禅提一句话头,横截生死流,也是从信心坚定而来。若话头把持不住,禅也参不成。若信心坚定,死抱著一句话头参去,直待茶不知茶,饭不知饭,功夫熟处,根尘脱落,大用现前,与念佛人功夫熟处,净境现前是一样的。到此境界,理事圆融,心佛不二,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差别何在?
【按】大师系当代禅宗泰斗,既亲证参禅功夫熟处,大用现前,与念佛功夫熟处,净境现前无异,愿即死抱著一句佛号念去,不必禅净双修也。
民国智光文觉大师遗著节要
生前三大要:第一、少说话,多念佛。要做的事,快快做成,应吩咐的事,早早吩咐。莫留恋人间富贵,勿羡慕天上快乐。关于做善举事业,劝化人起信心,随分随力为之,主要在念佛求生西方,见佛闻法。第二、立定主宰,不听他人口头转,不随他人脚跟移。人情应酬,可省者省,不必迁就敷衍。年老光阴有限,勿再空过。心中于道有疑者,即请问明白,不可含糊自误。第三、时时反问自己:阿弥陀佛在心否?佛像在目否?行住坐卧都念佛否?忙闲总不忘记否?凡所做善举事业,念经、念佛、持咒、礼拜、静坐等功德,悉皆发愿回向:现在家属平安,将来庄严净土,更祈临命终时,预知时至,心不颠倒,蒙佛接引。
【按】大师一生行在华严,所示生前三要,确甚精当。愿立定主宰,勿随人转,少说多念,闲忙勿忘,时时反省,事事回向,定蒙佛接引也。
民国广钦照敬大师开示录节要
我们既闻佛法,要深信有个西方极乐世界,有位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只要念他名号,即接引我们到西方,他有这个愿,我们也要有这个往生西方的愿。具足信愿行,随时念佛,临命终时,我们有正念,能念佛,阿弥陀佛即来接我们。若还惦念娑婆世界的任何一针一草,就要再受轮回。
念佛也不是简单的,必须通身放下,内外各种纷扰,都要摒弃,一心清净称佛名号,然后才能相应。要能将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自自,不要有一丝疑念,其他杂念自然消除,决定会证到一心不乱。如果你们信我的话,老实念佛,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甚至在梦中都能把持得住,把一句佛号谨记在心,不为六根尘境侵扰,到了这种地步,自然心不贪恋,意不颠倒。等到功夫纯熟,西方极乐世界自然现前。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念佛如有散乱心,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念,把全副精神投到六字洪名就对了。
【按】念佛要具足信愿行,通身放下,一心念佛,才能与佛相应,证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要能正念念佛,佛即接引往生西方:若还惦念娑婆的一针一草,就要再受轮回,此往生之愿不切而自误也。
民国煮云醒世大师精进佛七开示录节要
念佛八法,第一、摄心念:把心收摄起来,即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切时,一切处,甚至睡眠时,亦不忘弥陀圣号。第二、勇猛念:打个比喻,如穷人求财宝,纵然财宝放在老虎口中,或蛟龙窟底,也要前进不退。念佛有这种精神,决定往生。第三、深信念:我们念佛,须具深信切愿,了生脱死之心。第四、观想念:如观佛三十二相好,念念见三十二相,忽然在前,如获至宝,可参考十六观经观想念佛的方法。第五、息心念:息掉一切爱憎心,名利心,功过心,希求心,贪恋心,人我是非心,唯念念在佛。就是把一切生死心放下,只存一念佛心。第六、爱慕念:如少背母,五内悲愍,求佛哀怜摄受。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即是说:佛如一位大慈母,时刻盼望我们这些流落异乡的浪子,能早回故乡。我们若能如儿子念母亲一样,忆念阿弥陀佛,佛决定来接引我们,这是二愿契合的缘故。第七、发奋念:拿大学联考为例,若今年没考上,发奋图强,明年再来,要有这种再接再厉的精神。又思:净土圣贤,都是凡夫去的,我亦不能自轻,也一定要去。第八、一切念:凡见闻觉知,毛孔骨髓,无一处不念佛,如此名为真念佛,要全身都在念。
三种念佛不相应,第一、心性不纯,若存若亡故。念佛时恍恍惚惚,心有时在有时不在,没有拿出全部力量,因此不得感应。第二、心性不一,无决定故。念佛无决定心,亦不得感应。第三、心性不相续。念佛时不能相续下去,一会儿念佛,一会儿做旁的事,也不得感应。此三事辗转相成,以心性不纯,故无决定心,无决定心,故心性不相续。此三事与佛相违,故念佛不得感应。
【按…
《念佛法要(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