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法要(卷二)
淨業弟子惕園毛淩雲敬輯
見相不言
天迎不赴
念佛不休
誓取金臺
利物爲先
苦行專念
福慧雙修
誘兒念佛
萬行莊嚴
結社互勵
以死自誓
請僧助念
經行成槽
廣修衆善
專心念佛
舍禅修淨
結庵專修
日課十萬
病困益切
佛從意出
攝禅歸淨
禮念並行
不念自念
念必高聲
專念觀音
工念無間
閉關精修
見苦念佛
息妄念佛
持戒念佛
獄中念佛
珠不去手
日行一善
十念回向
日課千拜
絕葷西行
臨終勇猛
醫勸念佛
教乞念佛
居官奉佛
由道轉佛
佛聲不絕
獨居念佛
身痛心念
覺照念佛
密行精進
用力猛厲
助念得力
舍咒念佛
別衆坐化
正助雙修
病益精進
臨終十念
作務念佛
忏悔念佛
修善念佛
老實念佛
婢妾同修
持齋念佛
努力直往
撒手便行
勉強念佛
坐臥向西
舍身念佛
百事不管
普願生西
專求脫苦
附錄 印光大師念佛秘訣
附錄 草庵禅師念佛訣
念佛法要卷二
念佛示範
自東晉慧遠大師倡修淨土,曆代僧、尼、居士及農、工、商賈、罪惡、疾苦者之往生事迹,何止萬億,典籍所載,乃億萬中略見一二而已。言教不如身教,茲節其行持事略便于效法者,以爲軌範,願覽諸先德之遺迹,而見賢思齊,奮然興起也。
見相不言
晉慧遠大師,蓮宗初祖也,姓賈,雁門人。學精儒老,年廿一,聞道安法師講般若經,豁然大悟,歎曰:“儒道九流,皆糠枇耳。”遂出家,誓弘佛教。安歎曰:“使道流中國,其在遠乎。”後居廬山東林寺,率衆行道,鑿池種蓮,于水上十二葉蓮華,因波隨轉,分刻晝夜,以爲行道之節。與劉遺民等僧俗百廿叁人,創立蓮社,六時念佛,求生西方。在山叁十年,迹不入俗,專志淨土,澄心系念,叁見聖相,而沈厚不言。一夕,方從定起,見阿隬陀佛身滿虛空,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同注上下,演說妙法。佛言:“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後七日當生我國。”社中佛陀耶舍、劉遺民等,已往生者,皆在佛側。師曰:“吾始居此,叁睹聖相,今複再見,必生淨土,”至期,端坐入寂,年八十叁。東林傳
【按】如見好相,先欲明說,必爲魔惑,願行退失。願效法叁見不言,但除臨終時耳。
天迎不赴
唐僧藏大師,西河人。幼出家,屈己事人,一切恭敬,不辭勞苦,見他僧衣故,潛爲浣濯而縫紉之。天暑,脫衣坐草中,以血肉施諸蚊蚋。日念佛號,不紀其數,確志冥心,未嘗少廢。及報盡,見諸天次第來,皆不赴。俄告人曰:“適往淨士,見諸淨土,見諸上善人,散華空中。”乃合掌念佛而化。
唐道昂大師,魏郡人。志結西方,願生安養。後在報應寺,自知時至,預告有緣,八月初當來取別。至期,升高座,爐發異香,引四衆受菩薩戒,詞理切要。忽見天衆缤紛,管弦嘹喨,告衆曰:“兜率陀天迎我,然天道乃生死根本,非所願也,常祈心淨土,此願不果遂耶?”天樂忽隱,西方香華伎樂飛湧而來,旋繞頂上,舉衆皆見。師曰:“今西方靈相來迎,吾往矣。”言訖而逝,年六十九。
【按】臨終四大分張,此何時也?諸天次第來迎,此何境也?苟非信願堅固,當此時,對此境,而能強作主宰乎?此真千古修淨業之標榜也。否則,一生天道,仍墮輪回,願勿誤信外道,求生天國也。
念佛不休
唐善導大師,蓮宗二祖也。因見道綽禅師淨土九品道場,喜曰:“此真入佛津要,修余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于是,精勤禮念。旋至京師,激發四衆。每入室長跪念佛,非力竭不休。雖寒冰亦須流汗,以表至誠。常念佛一聲,有一光明從其口出,十至百千,光亦如之,人皆能見。出則演說淨土法門,無暫時不爲利生事。叁十余年,未嘗睡眠,除沐浴外,從不脫衣,護持戒品,纖毫不犯,絕意名利,離諸戲笑。每自獨行,不與人共,恐談世事,妨修道業。叁衣瓶缽,躬自持洗,好食供衆,粗惡自奉,乳酪醍醐,皆不飲啖。所有襯施,用寫阿彌陀經十余萬卷,畫西方聖境叁百余壁,修營塔寺,然燈續明,終歲不絕。道俗從化者衆,有誦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日課佛名一萬至十萬者,其間得叁昧,生淨土者,不可勝紀。忽謂人曰:“此身可厭,吾將西歸。”乃登寺前柳樹,向西祝曰:“願佛接我,菩薩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生安養。”端身立化
【按】大師系阿彌陀佛化身,爲念佛示範,廣度衆生。願即效法,絕意名利,念佛不休。
誓取金臺
唐懷玉大師,姓高,丹邱人。執持律法,一食長坐,誦彌陀經叁十萬遍,日課佛名五萬聲,常行忏悔。忽見西方聖衆滿虛空中,一持銀臺來迎。師曰:“吾一生念佛,誓取金臺,何爲不然?”聖衆遂隱。乃倍加精進,至叁七日,持臺者複來雲:“師以精苦故,得升上品,宜趺坐俟佛來。”越叁日,異光滿室。師雲:“若聞異香,我報將盡。”書偈雲:“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歸淨土。”即香氣盈空,聖衆遍滿,佛與二菩薩共禦金臺來迎,含笑而逝。
【按】觀經惟上品上生者乘金剛臺,如非倍加精苦,頓超十劫,何克臻此?足證有志竟成,有願必滿。願共效法精進,誓取金臺。
利物爲先
唐自覺大師,博陵人。少出家,習經律論,勤瘁九年,皆造精微。嗣居平山重林山院,拾果采蔬,日唯一食。發心鑄大悲觀音像,並建佛寺,適大旱,恒陽節度使張公請祈雨,虔告龍神,大雨立下。于是施者骈集,鑄像四十九尺,寺亦隨成,遂于壇前矢願,願承聖力,早生淨土,忽見金光二道,阿彌陀佛,與二大士,自光中下,垂金臂摩師頂曰:“守願勿易,利物爲先,寶池生處,任從汝願。”後見雲中神人俯現半身曰:“師西歸之期至矣。”即于觀音像前,趺坐而化。
【按】凡造像建寺,祈雨利物等,皆爲淨業助緣,以此回向西方,固能如願,故佛誡守願勿易,利物爲先。如非密行念佛,何能感佛摩頂耶?
苦行專念
唐承遠大師,蓮宗叁祖也。學于玉泉真公,令居衡山設教。居山西南岩石下,人遺之食則食,不遺則食土泥,贏形垢面,躬負薪槱。凡化人,俾得疾至,故示專念。書塗巷,刻溪谷,丕勤誘掖;從而化者以萬計。人皆負布帛,斬木石,委之岩戶,不拒不營,祠宇既具,名彌陀寺。營造之余,施與餓者。時法照大師居廬山,定中趨安樂國,見惡衣侍佛者,佛告曰:“此衡山承遠也。”出而求之,乃從之學,傳教天下,後終于寺,年九十一。
【按】土食惡衣,苦行以消業也。余即施與,不蓄物以累心也。示人專念,生即侍佛,其自行專精,往生上品無疑也。
福慧雙修
唐五會、法照大師,蓮宗四祖也。居衡州雲峰寺,勤修不懈,蒙文殊以威神,攝入五臺聖境,禮問:“佛法浩瀚,修何法門,最爲其要?”文殊告曰:“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叁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爲徑要。我于過去劫中,因念佛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禅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令無休息。”問雲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並舒金臂摩頂授記:“汝以念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願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菩提。”師歡喜作禮而退。于是笃志念佛,日夜無曠,誓生淨土。忽見梵僧佛陀波利曰:“汝華已就,後叁年華開矣。”至期,謂衆曰:“吾行矣,”端坐而逝。
【按】大師蒙文殊開示:念佛供養,福慧雙修,最爲徑要。願即信受奉行,日夜無曠,誓生淨土,速證菩提。
誘兒念佛
唐臺岩、少康大師,蓮宗五祖也。姓同,缙雲人。幼出家,通經論,善毗尼。嗣詣洛陽白馬寺,見善導大師西方化導文放光,因至長安光明寺善導大師影堂瞻禮,感大師現身空中:“汝依吾教,廣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養。”一遂往新定,人無識者,乃乞錢誘小兒念佛一聲,即與一錢,月余,念佛求錢者衆,師雲:“念佛十佛,乃與汝錢。”如是年余,凡男女少長見師者,皆雲阿彌陀佛,念佛之聲,盈于道路。旋于烏龍山建淨土道場,築壇叁級,每遇齋日,善信畢集,乃升座高聲念佛,衆共和之,見師念佛一聲,一佛從其口出,十聲十佛,若貫珠焉。師雲:“汝等見佛者,必得往生。”衆皆欣慰。禮佛人數千,亦有道不見者。忽囑道俗:“當于淨土起增進,于閰浮提生厭離心,汝等此時見我光明,真我弟子。”遂放異光數道而逝。
【按】乞錢誘小兒念佛,以財法二施,廣化有情也。佛從口出,放光而逝,乃念佛功成,必生安養也。
萬行莊嚴
宋永明、智覺、沖玄、延壽大師,蓮宗六祖也。錢塘王氏子,知稅務,多用官錢,買放生命,罪當死,臨刑,錢文穆王使人瞷之,色不變,命釋之。遂出家,參天臺韶國師,發明心要。以宿願未決,登智者,岩作“一心禅定”與“萬行莊嚴淨土”二鬥阄,冥心精禱,七拈皆淨土阄,于是一意修淨業,蒙觀音以甘露灌口,獲大辯才,著宗鏡錄及萬善同歸集,指歸淨土,後往永明寺,日行一百八件佛事,夜往行峰,行道念佛,人聞天樂鳴空。誦法華經積一萬叁千卷,弟子一千七百人,常與衆授菩薩戒,施鬼神食,買贖生命,皆以回向淨土。忽焚香告衆,趺坐而化,年七十二。後有僧病人冥,見王供像殿左,勤致禮拜,詢知爲師,已往生上上品矣,王重其德,故禮敬耳。
【按】大師系阿隬陀佛化身,猶七拈皆淨土阄,始一意淨業,上品上生。爲志在禅定,而行必舍禅修淨者示範也。
結社互勵
宋造微、省常大師,蓮宗七祖也。顔姓,錢塘人。七歲出家,十七受具戒,以堅持戒律,專稱名號,發菩提心,結社互勵,…
《念佛法要(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