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導大師雲:“衆生障重,觀難成就。”此念佛八法,惟第四觀想念,不必兼修,余均古德精進專修之妙法。叁種念佛不相應,亦應注意!願共遵行,一心念佛,以求相應,決定往生。
民國道源中輪大師佛堂講話節要
念佛必須認真念,才能念出功夫來,才有證得一心不亂的希望。如已證得一心不亂,則了生脫死,可操勝券。倘若未能,必須勇猛精進,以求證得。所以念佛一定要認真的念!要把這一句佛號,念得字字分明,同時自己的心中,觀想的清楚,耳中也聽的明自,這就是認真的念。這第一句佛號念的好,再認真的念第二句、第叁句、以至無數句。句句佛號,都要從最虔誠,最懇切的心中念出來,這樣才算認真,才算用功,才有了生死的希望。
念佛平時須相續。第一、初勿貪多,但求相續:每日念佛要有一定的數目,在家居士方不致因事忙而忘念佛。這要依各人的因緣,每日念數千聲,數萬聲都好,但每日至少須念十念,否則,就不能往生了。至于念佛的聲音,或高聲念,或低聲念,或者默念,在家裏念佛,最好是默念,以免惹得別人煩惱。第二、漸次加多,以求進益:每天十念,從不間斷,這就是功夫。但不可以此爲足,仍須盡自己的力量,將佛號的數目漸次加多。因爲我們念佛,是爲了生死,應當盡心盡力,以求進益。前面說的,是每日早晨念十念,現在再加上每日晚上念十念。晚上念佛,最好是在臨睡以前,念完佛再睡,尚可得到安眠熟睡,夜無惡夢的好處。如是早晚十念,能不間斷;再進一步,就要用念珠,早晚各念百八聲;更進一步,把百八聲算作一百聲,早上念叁百,晚上念叁百;加到早上念五百,晚上念五百;再加到早上念一千,晚上念一千。若時間不夠分配,可以早起遲睡各一小時,不會影響身體。至于走路時、坐車時、休息時、散步時,皆須隨心念,不必記數。若有多的閑時間,念佛的數目,仍需加多,每日加至叁千聲,五千聲,一萬聲,叁萬聲,乃至十萬聲。其方法:一、須坐下來念,雖行住坐臥,皆可念佛,而以坐念爲宜。二、須用草菩提子念珠,取其分量輕,掐得快。天臺菩提子亦可,星月菩提子則不相宜,以其分量太重。叁、須念四字—阿彌陀佛。如念六字—南無阿彌陀佛一萬聲,改念四字佛,可念一萬五千聲。四、須金剛念,即唇舌微動之默念。念佛,高聲念低聲念皆可;若求快求多,只有以金剛念爲最宜。第叁、不必太多,精益求精:我們要知道,念佛是用功,不是論數。果真多而且精,自然太好;若只貪其多,而不求其精,也是錯誤的。試想:口裏念佛,手裏掐珠,而心裏在打妄想,即使每日念十萬佛,能算是用功嗎?所以說不必太多,要精益求精!每一句佛號,都要念得清清楚楚,內要念到自己心裏去,外要念到極樂世界去,一句如是念,百句如是念,千句萬句亦如是念,自然而然地就念成一心不亂了,毫無障礙地就把自心與彌陀感動了,只在各人精進而已!
【按】念佛必須認真,而不懈怠敷衍,平時尤須相續,而不間斷,才能念到一心不亂,決定往生,望共注意!
宋王虛中日休居士龍舒淨土文節要
孟子雲:“人皆可以爲堯舜。”荀子雲:“塗之人可以爲禹。”常不輕菩薩雲:“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是人人可以爲聖賢,可以作佛。西方淨土,乃要捷門庭,無人不可以修,故普勸修持。大慈菩薩勸修西方偈雲:“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余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爲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觀此,則知西方之說者,豈可不廣大其心,而使人人共知此道,以積無量福報乎?凡師友恩地,下至仆隸,皆告以淨土而爲之報。凡一切知與不知,識與不識,皆欲以是化之,使共生淨土。一切飛禽走獸,下至蜎飛蠕動之類,凡有形相可見者,吾因見之,皆當爲念佛數聲,發善願雲:“願汝等盡生極樂世界,我得道後,盡度汝等。”其形相不可見者,亦當作是念言。如此,則善念甚熟,于一切衆生,皆爲有緣,必上品上生,他時化度,無不樂從。
齋僧供佛,燒香獻花,懸旛建塔,念佛禮忏,種種叁寶上崇奉,以此功德回向願生西方亦可。或爲世間種種利益方便善事,若孝養父母,友愛昆弟,閨門盡善,宗族和睦,鄉黨鄰裏姻親,相接以禮,相與以恩,事君則赤心爲國,爲官則仁慈利民,善以安衆,勤以事上,或教導愚迷,或扶助孤弱,或濟急惠貧,或修橋砌井,或施藥散食,或減己奉養,以利他人,或臨財饒人,以自省約,或教人爲善,或贊善止惡,隨力所作一切善事,以此回向願生西方亦可。或爲世間一切利益,不拘大小多少,若止以一錢或一杯水與人,下至毫芒之善,必起念雲:“以此善緣回向願生西方。”常使一念不斷,念念在彼,必上品生。
修淨土者,宜隨其所而爲善,以資進修之功。僧當早修淨土,直脫輪回,面見阿彌陀佛,方是出家事畢。凡受人一錢之施,一食之供,皆當爲說淨土,以報其德,縱彼不信,亦使知之,耳根漸熟,久而自信。常如此化人,現世爲人所敬,身後必上品上生。士當勤于學問,笃于孝友,遠念吾曾高以來,誰其存者,宜留心此道。官吏修福,行種種方便愛人利物之事,以此回向西方,直出輪回之外,壽樂無窮。富宜隨分爲生,少損濟物,不吝財以爲善,不貪財以爲惡,當念世福有盡,若以回向西方則無盡。多屯蹇者,勿怨天責人,當勤忏悔,常念佛以消宿障,增長善緣。若能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現世可消災獲福,身後必上中品生。
農、商皆當自念:耕種殺害物命,販賣甯無欺僞,宜委曲全護,忏悔爲善。工當物不過望,事則盡心。皆常念佛,願見佛得道後,先度從生以來,一切所殺、及與己交涉衆生,次度一切怨親及有緣無緣衆生,如此念念不絕,念自純熟,定生極樂世界。若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現世獲福,身後必中上品生。漁、獵、屠、廚,及開食店者,皆當自念:魚蝦禽獸,皆是性命,我乃殺害,其罪無量,若能改業,固爲上也,若未能猝改,且從減省,勿殺物小命多及螺蛤鳝鼈等難死之物,常念佛忏悔,發大願雲:“願我見佛得道後,盡度從生以來,一切所殺及所用之肉衆生,皆生淨土。”如此念念不絕,念自純熟,亦生極樂世界。若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現世可消災滅罪,身後亦不在下品下生。
在風塵者,當自省悟,斷除淫業,如未能斷,常念佛發大願雲:“願我惡業日消,善業日長,衣食粗足,早離此門,見佛得道後,盡度一切因我爲淫之人,皆生淨土。”罪惡病苦者,須急忏悔,回心念佛,誓願不複爲惡殺生,不複惱害一切衆生,願此生早離病苦,見佛得道後,盡度前生今世一切所殺所害衆生,及一切怨親,皆生淨土。念念不絕,念自純熟,定生極樂世界。若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現世可除災滅罪,病苦必愈,福報無窮,身後必生極樂世界。
【按】淨業學人,願崇奉叁寶,廣行衆善,普發大願,盡度衆生,使善念純熟,上品上生。如營惡業,未能猝改,亦當隨分爲善,忏悔發願,並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共生淨土,方不負此老苦口婆心,普勸修持也。
清張息廬次民光緯居士淨土剩言節要
口誦佛名,眼觀佛像,耳還自聽,聲從舌流,禅味悅心,鼻聞香氣,如是念佛,反六還一,雲何得亂。吾今念佛,作一方便,自視此心如淨寶瓶,佛名如谷,逐字逐句,如谷投瓶,貫珠而下,谷既無盡,瓶亦不滿,不放一粒抛向瓶外。顧念此瓶不滿徑寸,中藏叁千大千世界百億微塵數佛,叁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安住其中,我亦與之俱會一處,遊樂宴息,方是我安身立命處也。
吾向來念佛,只囫囵念過,今始知須字字從心裏出,還須字字入心裏去。當念佛時,先要閉目端坐,凝神定慮,不可有一毫雜亂心、躁競心、昏惰心,開口出聲,務令聲從心發,心借口傳,息調聲和,不徐不疾,字字分明,句句相繼,分之則一句可作一句,貫之則百千句直如一句,綿綿密密,自一聲以至千萬聲,自一刻以至十二時,無斷無續,不缺不漏,久久純熟,華開見佛,到時自驗。
【按】此老所言,皆從念佛有得而來,誠堪效法。
清陳複齋熙願居士勸修淨土切要節要
念佛正要在鬧處煉,不拘行住坐臥,嘈雜之所,能一心不亂,則少聲勝多聲,所謂心淨即土淨也。終日雖忙,豈無片刻之暇,何不挪一茶之頃,心不外馳而念佛,勞心者可藉以養心,勞力者亦可藉以蓄力,事之有益無損,孰有過于此乎?急須起真切心,發勇猛力,世緣可放下者即放下,人命不常,切勿留戀自誤。雖有不可放下的,也不礙我念佛,如有切事在心,雖辦別事,還肯忘否?能如此念佛,自無雜念,也不至一暴十寒了。
還有心甚真切,因往昔罪深業重,爲魔娆亂。內魔是心裏時醒時迷,一切貪嗔癡愛,此心才離,彼心又起。外魔是境遇屯邅,種種障緣,逼迫身心,不得安穩。即當對佛發願,勤求忏悔。要緊一著,在念佛之心,不因魔退,任他種種障緣,一聲佛號,總不離心。魔力雖強,仗此萬德洪名,與之抵對,不計利害死活,只管念去,誓不退轉,久必蒙佛冥加,障緣消釋,淨緣成熟,佛不負人,必滿所願。
念佛之法,貴閉戶潛修,無論趺坐經行念,默持出聲念,必須一心靠定佛號,字字分明,才覺模糊,急提起覺照,或落于無記,或流于妄想,旋覺旋提,將此一句佛號,薰逼意根,塞斷雜念昏沈兩路,是爲念佛正轍。不可過急,急則難久,不可過緩,緩則易散,又不可希冀入定,全不作意,放下隨口而念,最易入于輕昏境界。蓋念佛重在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全仗這個念頭徑入蓮胎。迨至一心之極,不期禅定現前而自現,此是工夫純熟時候,與放下隨口入于輕昏者,迥然不同。至于體究,念即無念,不妨無念而念,此一念,即是空假中叁谛,即事理四法界,即唯識唯心二觀,即實相無相涅槃妙心,此乃上根理一心念法,然亦不離一心靠定佛號,字字分明而念,此爲正行持…
《念佛法要(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