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法要(卷一)▪P10

  ..續本文上一頁名軌則也。

  更須廣修助行:一者、禮敬叁寶:視紙畫木雕,即同真佛,早晚朝參,必誠必敬,出入問訊,百裏千裏,常如目前,一飲一食,先須供養。二者、忏悔業障:因無量劫來,身口意叁業,所造已深,能爲種種障礙,故名業障,忏悔障除,身心清淨。叁者、戒惡行善:但有不好心起,即著力念佛,定要念退這不好的心。四者、割舍情愛:人多愛戀骨肉,貪財如命,濁世這邊情重,淨土那邊自然情輕,命終時神魂必歸重處,如樹倒時,自然倒在偏重一邊。從來妻子骨肉,緣盡則散,散後都不相識,如多生以來,妻子骨肉,今在何處,還恩愛麼?如惡緣聚會,眷屬即是冤家,不覺暗受其害。想到此,不容不淡。財産等物,轉眼成空,尤當看破。五者、解釋冤結:如殺生偷盜邪淫等事,及貪嗔等情,皆結冤仇之因,能戒則不結,已結者宜解釋。如眷屬爲冤仇,及橫逆相加,犬咬蛇傷,俱有宿冤,要歡喜忍受,與他解釋,切不可一來一往,益結益深。須佛前發願,以此念佛功德,普利一切冤家仇對,設我作佛,先度此類衆生,以此慈心願力,自然消彼宿怨,化仇爲恩。六者、發憤爲雄,綿密精進,必至證果而後已。此尤往生淨土切要之一法也。

  【按】在鬧處煉,不如閉戶潛修,惟趺坐默持,不可希冀入定,放下隨口而念,最易入于輕昏境界。須提起覺照,以一句佛號,薰逼意根,塞斷雜念昏沈兩路,至工夫純熟時,不求定而定自現也。

  清楊仁山文會居士遺集節要

  承問念佛下手處,昙鸾法師有無後心,無間心之語,信內光景易移,早辦前程等語,有後心也。人命在呼吸間,何能存此後心?無論千念萬念,只用當念一句,以爲往生正因。前句已過,後句正出,亦在當念。如是,則心不緣過去,不緣未來,專注當念一句,是謂事一心,無論何時可以往生。久久純熟,當念亦脫,便入理一心,生品必高。其無間心,即是無後心之純一境界也。

  或曰:求生淨土,必須發菩提心,修六度行,不亦難乎?答曰:無難也。凡信淨土法門者,發願自度度人,同證佛果,即是菩提心矣。專修念佛,見得世間財物無一可樂,不起悭貪想念,即與施度相應矣。專修念佛,逆境現前,不生嗔恚之心,即與忍度相應矣。專修念佛,心不散亂,即與禅度相應矣。專修念佛,不受世俗愚迷,即與智度相應矣。初行之,即是日用尋常,漸次增進,便成菩薩妙行。

  【按】祗要深信切願,守定當念一句,不緣過去未來,截斷前後心識,即事一心。心不散亂,不起貪嗔癡,願自度度人,同生極樂,即與六度行及菩提心相應矣。

  民國江勝觀味農妙煦居士金剛經講義節要

  念佛一法,尤爲斷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轉換一個念頭。而念佛更視作觀親切,念佛則是淨念,換一個清淨念,以治向來染濁之念。並令一心念之,又是以純一之念,治向來雜亂之念。且佛者覺也,念念是佛,即念念是覺,覺者、覺其性本無念,故曰更親切也。但能勤懇一心,便能做到念而無念。當知念佛目的,必須歸于無念,便是歸于真如,則不說斷而自斷,不期證而自證矣,其方便爲何如哉。

  念佛功夫,雖未做到念而無念,但能行願真切,仗彌陀悲願力,亦蒙接引往生,便同阿鞞跋致,此雲不退,即是初住地位。如修他法,須經久遠劫數,今一生辦到,故曰方便之方便也。然行願真切,必須一心在念佛求生上,方能謂之真切。若一面念佛,一面又起塵濁之想,則行願不真切矣。所以念佛人,于斷念一層,縱令未易辦到,而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兩句,務必做到。不然,則願不切,行不真,何能蒙佛接引乎?塵濁氣重,與清淨二字太不相應,則佛亦末如之何也已矣。

  須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何以故?真如之性,本無念故。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淨念,治其住塵之染念。蓋念佛之念,雖非真如之本體,卻是趨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淨心,佛念是清淨念,同是清淨,得相應故。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無念,故曰勝方便。極樂世界,亦是幻相,然而不可不求願往生者,淨幻非同染幻也。何以故?清淨土本由清淨心顯現故,所謂心淨則土淨也。

  須知彌陀來接,初未嘗來,往生西方,亦未嘗去。雖未嘗去,亦何妨現來現去。何以故?不來不去者理體也,有來有去者事相也,理事從來不二,性相必須圓融,故盡管不來不去,不礙有來有去,盡管有來有去,其實不來不去。最要緊者,即是來去要在不來不去上體認,不來不去要在來去上做出,此是念佛求生之要訣。得此要訣,決定往生見佛。孰謂修淨土無須學般若,且疑般若妨礙淨土乎?

  【按】萬緣放下,即不住有,一心念佛,即不住空,即是般若淨土同修。雖般若從空門入,離相離念,至于無念;淨土從有門入,以念止念,念而無念,殊途同歸。然非般若不顯淨土之妙,非淨土難成般若之行,故觀經上品上生,須讀誦大乘經典也。此老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彌陀,洵堪效法。

  民國劉洙源複禮居士佛法要領節要

  念佛加行有二:一曰莫妄想、凡對一切境界,並將爲空,不可執著以起想念。世間受生,皆由妄想所成,此乃生死根本,不可不知。二曰耐冷淡、世人造業,都由耐不得冷淡。既欲做個出世賢聖,猶與世俗貪逐五欲無異,不惟佛不得成,閻羅老子不是瞎漢。何緣妄想,就因耐不得冷淡,此是大大病根。若先除此二病,心內自寂靜,智慧自光明,于佛法有趣向分矣。

  學法因地貴真,求了生死,求生西方,此正因也。求世俗果報,邪因也。求持咒靈驗,求神通,亦邪因也。戒之戒之!問日課如何定?努力念佛盡之矣,四字六字俱可,跏趺坐最妙,暇時加念普賢行願品。生計不裕,即營他業,未嘗不可,所謂“治生産業,不礙圓宗”,但不可犯十惡業耳。從前知見,務希掃除淨盡。附佛外道書籍,屏之遠方,或付丙丁。一心念佛,莫求義解。

  【按】因地不真,果遭纡曲,故念佛因地貴真。以莫妄想,耐冷淡爲加行,方能一心念佛,願以全力注之。

  民國王博謙居士佛學淺說節要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叁法爲宗,這叁件要事,是缺一不可。何謂信?信是入道之門,華嚴經說:“信爲道元功德母。”倘然不信,何能修行?倘信心不深,修行必不得力。所以念佛的人,一要信本師教導我們念佛的話,是決不會錯的;二要信阿彌陀佛的弘願,我如念佛,他一定來度我的;叁要信西方是確確實實有一個極樂世界的;四要信彌陀經上所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勝妙莊嚴,是確確實實有那許多好處的。何謂願?既然相信娑婆世界有種種苦,便願速離婆婆。既然相信極樂世界有種種樂,便願往生極樂。此願既立,堅如金剛,泰山可移,願不可奪。不但對于娑婆世界種種聲色、貨利,不再有一絲一毫的貪戀,就是有人說:另有一個世界,比極樂世界還要好,我也是直往西方,不願到他處去的。就是有人說:另有一個法門,比念佛法門還要好,我也是死心塌地念佛,不願去學別種法門的。必須如此立願,才能趁彌陀大願之船,到彼國蓮池之岸。何謂行?既然信有西方,既然願生極樂,必須勇猛進行念佛一法;兼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西方雖隔十萬億佛土,我若一心念佛,念到極處,舉念即到。若不專一其心念佛,則業力凡夫,何能到佛菩薩的境界?既然信了願了,非一心的念不可,非懇切至誠的念不可。因爲生死無常,念佛心不專一,則不能感佛接引。倘若閻王爺的勾票一到,那就只好隨他去受生死的苦了!所以修行念佛的人,念佛必須勇猛精進,專心一致,掃除一切妄念,放下一切世緣,綿綿密密,心口相應,一日十二時中,無一時一刻一分一秒不念佛。(念字從心不從口,口中不念,心念也是一樣。但專靠心念,易于懈怠,每日至少必須口中持誦一千聲,愈多愈佳。)行也念佛,坐也念佛,立也念佛,臥也念佛,閑也念佛,忙也念佛,雖在造次顛沛的時候,也不離佛;等到功夫純熟,就是睡中夢中也在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決定生西,決定成佛。倘若今天念,明天不念,口中念,心中不念;念佛時心中有佛,不念佛時心中無佛:像這種悠悠忽忽的念佛,也不過替來生種一點淨因罷了!若要生西成佛,是做不到的。這不怪佛不來度你,只怪你自己念佛不誠。憨山祖師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至理名言,切記切記。

  【按】此信願行叁法,確極要妙,望我念佛同倫,必須如此深信切願,常勇猛精進,專勤念佛,才能念到一心不亂,決定生西成佛。

  民國李炳南老居士全集佛學類之九節要

  凡修淨者,皆知“萬修萬人去”,此乃祖師所言,絕不會錯。“修”即照淨土法門之法去修,乃指正助雙修。正即根本功夫,只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人人會念,不學佛者亦會念,然不知其義。今略釋之:(一)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爲法界藏身,十方叁世佛皆括之。(二)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于叁藏十二部經典皆括,即一“阿”字就該叁藏全部之法。(叁)六字洪名爲諸咒中王,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爲秘密不翻,皆非中文;此法高極,勝持任何咒語。(四)學佛當修定,“華嚴大定”即是“彌陀大定”;一心不亂即是定,得一心即成功,此即淨土法門之妙處。念佛是正功夫,能顯真如本性,念得一心,心明性顯,就成功;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即是汝之本性,本性即是汝之心,汝心即是佛,佛即是汝心。心佛原是一,爲無明所遮,佛是佛,心是心,將心佛分爲二,皆汝自造。汝今念佛,正是顯汝之本性,“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過去佛有法身,未來佛亦有法身,未來佛即是吾等,吾人與釋迦、彌陀之法身,是一非二;念佛是開顯本性,爲正功夫。

  “修”者乃吾人心性爲無明所遮,無明不易懂,換言之,無明乃吾人平日所爲之殺盜淫、貪嗔癡等,修即去此無明,不造殺盜淫,不起貪嗔癡,使本性透出光明,即是修。一般人隨念佛,隨染無明,焉…

《念佛法要(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念佛法要(卷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