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名轨则也。
更须广修助行:一者、礼敬三宝:视纸画木雕,即同真佛,早晚朝参,必诚必敬,出入问讯,百里千里,常如目前,一饮一食,先须供养。二者、忏悔业障:因无量劫来,身口意三业,所造已深,能为种种障碍,故名业障,忏悔障除,身心清净。三者、戒恶行善:但有不好心起,即著力念佛,定要念退这不好的心。四者、割舍情爱:人多爱恋骨肉,贪财如命,浊世这边情重,净土那边自然情轻,命终时神魂必归重处,如树倒时,自然倒在偏重一边。从来妻子骨肉,缘尽则散,散后都不相识,如多生以来,妻子骨肉,今在何处,还恩爱么?如恶缘聚会,眷属即是冤家,不觉暗受其害。想到此,不容不淡。财产等物,转眼成空,尤当看破。五者、解释冤结:如杀生偷盗邪淫等事,及贪嗔等情,皆结冤仇之因,能戒则不结,已结者宜解释。如眷属为冤仇,及横逆相加,犬咬蛇伤,俱有宿冤,要欢喜忍受,与他解释,切不可一来一往,益结益深。须佛前发愿,以此念佛功德,普利一切冤家仇对,设我作佛,先度此类众生,以此慈心愿力,自然消彼宿怨,化仇为恩。六者、发愤为雄,绵密精进,必至证果而后已。此尤往生净土切要之一法也。
【按】在闹处炼,不如闭户潜修,惟趺坐默持,不可希冀入定,放下随口而念,最易入于轻昏境界。须提起觉照,以一句佛号,薰逼意根,塞断杂念昏沉两路,至工夫纯熟时,不求定而定自现也。
清杨仁山文会居士遗集节要
承问念佛下手处,昙鸾法师有无后心,无间心之语,信内光景易移,早办前程等语,有后心也。人命在呼吸间,何能存此后心?无论千念万念,只用当念一句,以为往生正因。前句已过,后句正出,亦在当念。如是,则心不缘过去,不缘未来,专注当念一句,是谓事一心,无论何时可以往生。久久纯熟,当念亦脱,便入理一心,生品必高。其无间心,即是无后心之纯一境界也。
或曰:求生净土,必须发菩提心,修六度行,不亦难乎?答曰:无难也。凡信净土法门者,发愿自度度人,同证佛果,即是菩提心矣。专修念佛,见得世间财物无一可乐,不起悭贪想念,即与施度相应矣。专修念佛,逆境现前,不生嗔恚之心,即与忍度相应矣。专修念佛,心不散乱,即与禅度相应矣。专修念佛,不受世俗愚迷,即与智度相应矣。初行之,即是日用寻常,渐次增进,便成菩萨妙行。
【按】祗要深信切愿,守定当念一句,不缘过去未来,截断前后心识,即事一心。心不散乱,不起贪嗔痴,愿自度度人,同生极乐,即与六度行及菩提心相应矣。
民国江胜观味农妙煦居士金刚经讲义节要
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转换一个念头。而念佛更视作观亲切,念佛则是净念,换一个清净念,以治向来染浊之念。并令一心念之,又是以纯一之念,治向来杂乱之念。且佛者觉也,念念是佛,即念念是觉,觉者、觉其性本无念,故曰更亲切也。但能勤恳一心,便能做到念而无念。当知念佛目的,必须归于无念,便是归于真如,则不说断而自断,不期证而自证矣,其方便为何如哉。
念佛功夫,虽未做到念而无念,但能行愿真切,仗弥陀悲愿力,亦蒙接引往生,便同阿鞞跋致,此云不退,即是初住地位。如修他法,须经久远劫数,今一生办到,故曰方便之方便也。然行愿真切,必须一心在念佛求生上,方能谓之真切。若一面念佛,一面又起尘浊之想,则行愿不真切矣。所以念佛人,于断念一层,纵令未易办到,而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两句,务必做到。不然,则愿不切,行不真,何能蒙佛接引乎?尘浊气重,与清净二字太不相应,则佛亦末如之何也已矣。
须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何以故?真如之性,本无念故。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净念,治其住尘之染念。盖念佛之念,虽非真如之本体,却是趋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净心,佛念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得相应故。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无念,故曰胜方便。极乐世界,亦是幻相,然而不可不求愿往生者,净幻非同染幻也。何以故?清净土本由清净心显现故,所谓心净则土净也。
须知弥陀来接,初未尝来,往生西方,亦未尝去。虽未尝去,亦何妨现来现去。何以故?不来不去者理体也,有来有去者事相也,理事从来不二,性相必须圆融,故尽管不来不去,不碍有来有去,尽管有来有去,其实不来不去。最要紧者,即是来去要在不来不去上体认,不来不去要在来去上做出,此是念佛求生之要诀。得此要诀,决定往生见佛。孰谓修净土无须学般若,且疑般若妨碍净土乎?
【按】万缘放下,即不住有,一心念佛,即不住空,即是般若净土同修。虽般若从空门入,离相离念,至于无念;净土从有门入,以念止念,念而无念,殊途同归。然非般若不显净土之妙,非净土难成般若之行,故观经上品上生,须读诵大乘经典也。此老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弥陀,洵堪效法。
民国刘洙源复礼居士佛法要领节要
念佛加行有二:一曰莫妄想、凡对一切境界,并将为空,不可执著以起想念。世间受生,皆由妄想所成,此乃生死根本,不可不知。二曰耐冷淡、世人造业,都由耐不得冷淡。既欲做个出世贤圣,犹与世俗贪逐五欲无异,不惟佛不得成,阎罗老子不是瞎汉。何缘妄想,就因耐不得冷淡,此是大大病根。若先除此二病,心内自寂静,智慧自光明,于佛法有趣向分矣。
学法因地贵真,求了生死,求生西方,此正因也。求世俗果报,邪因也。求持咒灵验,求神通,亦邪因也。戒之戒之!问日课如何定?努力念佛尽之矣,四字六字俱可,跏趺坐最妙,暇时加念普贤行愿品。生计不裕,即营他业,未尝不可,所谓“治生产业,不碍圆宗”,但不可犯十恶业耳。从前知见,务希扫除净尽。附佛外道书籍,屏之远方,或付丙丁。一心念佛,莫求义解。
【按】因地不真,果遭纡曲,故念佛因地贵真。以莫妄想,耐冷淡为加行,方能一心念佛,愿以全力注之。
民国王博谦居士佛学浅说节要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这三件要事,是缺一不可。何谓信?信是入道之门,华严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倘然不信,何能修行?倘信心不深,修行必不得力。所以念佛的人,一要信本师教导我们念佛的话,是决不会错的;二要信阿弥陀佛的弘愿,我如念佛,他一定来度我的;三要信西方是确确实实有一个极乐世界的;四要信弥陀经上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胜妙庄严,是确确实实有那许多好处的。何谓愿?既然相信娑婆世界有种种苦,便愿速离婆婆。既然相信极乐世界有种种乐,便愿往生极乐。此愿既立,坚如金刚,泰山可移,愿不可夺。不但对于娑婆世界种种声色、货利,不再有一丝一毫的贪恋,就是有人说:另有一个世界,比极乐世界还要好,我也是直往西方,不愿到他处去的。就是有人说:另有一个法门,比念佛法门还要好,我也是死心塌地念佛,不愿去学别种法门的。必须如此立愿,才能趁弥陀大愿之船,到彼国莲池之岸。何谓行?既然信有西方,既然愿生极乐,必须勇猛进行念佛一法;兼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西方虽隔十万亿佛土,我若一心念佛,念到极处,举念即到。若不专一其心念佛,则业力凡夫,何能到佛菩萨的境界?既然信了愿了,非一心的念不可,非恳切至诚的念不可。因为生死无常,念佛心不专一,则不能感佛接引。倘若阎王爷的勾票一到,那就只好随他去受生死的苦了!所以修行念佛的人,念佛必须勇猛精进,专心一致,扫除一切妄念,放下一切世缘,绵绵密密,心口相应,一日十二时中,无一时一刻一分一秒不念佛。(念字从心不从口,口中不念,心念也是一样。但专靠心念,易于懈怠,每日至少必须口中持诵一千声,愈多愈佳。)行也念佛,坐也念佛,立也念佛,卧也念佛,闲也念佛,忙也念佛,虽在造次颠沛的时候,也不离佛;等到功夫纯熟,就是睡中梦中也在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决定生西,决定成佛。倘若今天念,明天不念,口中念,心中不念;念佛时心中有佛,不念佛时心中无佛:像这种悠悠忽忽的念佛,也不过替来生种一点净因罢了!若要生西成佛,是做不到的。这不怪佛不来度你,只怪你自己念佛不诚。憨山祖师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至理名言,切记切记。
【按】此信愿行三法,确极要妙,望我念佛同伦,必须如此深信切愿,常勇猛精进,专勤念佛,才能念到一心不乱,决定生西成佛。
民国李炳南老居士全集佛学类之九节要
凡修净者,皆知“万修万人去”,此乃祖师所言,绝不会错。“修”即照净土法门之法去修,乃指正助双修。正即根本功夫,只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人人会念,不学佛者亦会念,然不知其义。今略释之:(一)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为法界藏身,十方三世佛皆括之。(二)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于三藏十二部经典皆括,即一“阿”字就该三藏全部之法。(三)六字洪名为诸咒中王,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为秘密不翻,皆非中文;此法高极,胜持任何咒语。(四)学佛当修定,“华严大定”即是“弥陀大定”;一心不乱即是定,得一心即成功,此即净土法门之妙处。念佛是正功夫,能显真如本性,念得一心,心明性显,就成功;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即是汝之本性,本性即是汝之心,汝心即是佛,佛即是汝心。心佛原是一,为无明所遮,佛是佛,心是心,将心佛分为二,皆汝自造。汝今念佛,正是显汝之本性,“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过去佛有法身,未来佛亦有法身,未来佛即是吾等,吾人与释迦、弥陀之法身,是一非二;念佛是开显本性,为正功夫。
“修”者乃吾人心性为无明所遮,无明不易懂,换言之,无明乃吾人平日所为之杀盗淫、贪嗔痴等,修即去此无明,不造杀盗淫,不起贪嗔痴,使本性透出光明,即是修。一般人随念佛,随染无明,焉…
《念佛法要(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