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叁個不同,所緣本身真正不同,剛剛前面是講「周徧所緣」,是所有的所緣上都會有,沒有什麼區分的。後面講這些所緣的本身是不同的所緣。我們從他的辭會理解,「周徧所緣」跟下面的這些所緣不同。「周徧所緣」沒有不同的,所有的所緣上都會有。下面的叁個,是真正不一樣的所緣,我們先講「淨行所緣」。
「淨行所緣」有五個,「略有五種,謂不淨,慈愍,緣起,界別,阿那波那。」我們先要去除五種煩惱的習氣,貪的煩惱我們要修「不淨觀」,瞋要修「慈愍觀」,癡要修「緣起觀」,慢要修「界別觀」,散亂要修「阿那波那」(數息觀),就是這樣子。宗喀巴大師有講,非常重要,我們要引生「無過叁摩地」之前,先思惟奢摩他的功德,再來修的時候,我們自己過去的習氣,哪一個比較重,哪一個煩惱的習氣比較重,我們要修「不淨觀」…等等,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些是爲了引生「無過叁摩地」而已,「無過叁摩地」的一個前行,應該這樣說。
爲了引生「無過叁摩地」的一個前行,我們先修「淨行所緣」,「淨行所緣」修了之後,我們整個煩惱比較沒有那麼粗,比較平靜之後,再取我們的所緣。現在這個所緣,還沒有到真正修「無過叁摩地」的所緣啰,這些「淨行所緣」,還沒有到「無過叁摩地」的所緣,還是修「無過叁摩地」前行的階段,後面才會出來真正修「無過叁摩地」的所緣。現在這個階段,宗大師沒有特別說前行要這樣子修,這裏只是佛經裏面的一些解釋,把它寫出來而已,後面宗大師會講,這個我們要清楚,這是非常重要。
你們有沒有問題?「淨行所緣」裏面這五個沒有問題?應該沒有問題吧?有沒有?學員問:「界別觀」
「界別」,你們將來有一些學《俱舍論》的話,《俱舍論》還有《對法集論》裏面,一直講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些。特別是十八界,十八界最廣嘛,十八界裏面,分的角度很多。比如說十八界裏面,有漏的有多少?無漏的有多少?或者是善的有多少?惡的有多少?無記的有多少?哪一個裏面是沒有善的,哪一個裏面是沒有惡的,哪一個裏面是沒有無記的。這樣子一直分來分去,從各種的角度。這樣子分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到,這個我也不清楚,那個我也不清楚,我們心裏覺得,那種慢心會降下來,會減少。我什麼都不清楚的這種感覺,沒有這樣分析的話,自己以爲好像什麼都懂了,所以有這種作用。
還有沒有問題?沒有吧?應該可以聽得懂吧?這個「淨行所緣」。
「善巧所緣」也有五種,「謂善巧蘊,處,界,緣起及處非處。」「善巧所緣」有五蘊、界、處,緣起、處跟非處。善巧的意思是我們會增長智慧,爲什麼會增長智慧?我們要增長什麼樣的智慧?我們要增長修行上有幫助的這些智慧,修行上面有幫助的智慧,是什麼樣子智慧才有幫助?比如說,到底這個“我”的念頭裏面,念我,我,常常出現的這個,他所依的五蘊是怎麼樣子,這個“我”怎麼依靠五蘊?這些我們想一想,我們一定要增長這上面的智慧,「蘊」是這個意思。蘊跟我有什麼樣關系?這上面我們一直修的話,會增長智慧,這是「蘊」上的「善巧所緣」。
「界」是對境,所依的根,能依的六識,這些有什麼不同?比如說,我們面對的這六個境都可以包括。所有我們接觸的境,都可以包括在六個對境裏面。我們能了解的,能緣的心,可以分爲六識,這些六識它依靠的,所依的是六根,這些到底是什麼樣子?它的材料是什麼樣子?它的來源,這裏是講種子吧?種子的意思主要是像種子的材料,到底是什麼樣子?這就是「界」,「界」有一點它的體性的意思,「界」的意思是它的體性。
所以這六境,還有六根,還有六識,到底它們的體性是什麼樣子?它們源頭的體性是什麼樣子材料?(仁波切問:)用材料一詞有點不好,可以這樣子用嗎?比如說做一個東西的時候,它用什麼材料做出來,是吧!有一點它的體性。這邊主要是講它的因,這邊有沒有講因緣?(學員:有)這邊講的因緣是因的意思,你們學過攝類學的話,會知道緣分四個:因緣、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緣。所以這裏指的因緣是因的意思,不是因跟緣一起的意思,是因的意思。
因緣這樣子講的時候,它講的是因的意思,因的緣,應該是這樣子說,不是講因緣,因的緣。(仁波切問:)這裏講因緣還是因的緣?這邊用詞是什麼?(學員:因緣)因緣嗎?可能不是那麼恰當,應該是講因的緣。因的緣這個「的」,好像他們兩個是一個東西的意思,因的緣。比如說玻璃的杯子,它是玻璃做的,它是玻璃的東西的意思嘛,就像這樣子。
因的緣的意思是,它就是因,不可以說因、緣這樣子兩個的東西,這裏是講因的緣。因的緣是什麼呢?它真正的近取因是什麼?它主要的因是什麼?從這裏知道,它是什麼材料做的,這是「界」。「界」上面也會開智慧,我們修行上也有幫助的,這是「界」。
再來是「處」,處是什麼呢?十二處是吧!十二處主要是什麼?主要是六境跟六根中間有什麼關聯?「處」的意思,從六根跟六境,怎麼會産生六識?我們講十二處是什麼?十二處是六種境跟六種根,這兩個連在一起我們是講處。現在講這十二個處,它對六識上有什麼樣影響?我們也要清楚,這是「處」。
「處」是什麼?六種境跟六種根,是吧?這兩個都是六識的因,六識它依靠什麼?它是依靠這兩個因,六種境跟六種根,依靠這兩個因,才産生六種識。現在我們修「處」的時候,主要是修什麼?主要是六種境還有六種根,這兩個怎麼能夠産生六種識,對這個上面我們要理解,要增長智慧,這是「處」的意思,所以也是善巧所緣。
再來,是「緣起」,十二緣起。十二緣起上,我們還要區分什麼呢?十二緣起一定是輪回的情形,是吧?輪回這個情形上面,我們要修的是,四谛裏面要修的是什麼?修苦谛。我們要生起厭離的心,我們要修苦谛。修苦谛是透過什麼修?透過無常、苦、空、無我,這四個行相。我們要修苦谛,我們才真正的、整體的感覺到它就是苦。所以透過四個行相,才會很清楚知苦的道理。這邊是講,我們現在大家面對輪回上,我們要清楚它是苦谛,也是增長智慧。我們平常叫什麼?佛經裏面是這樣講:知苦,斷集,修道,證滅。這裏是講知苦這個意思,對十二緣起的輪回上,我們要修無常、苦、空、無我,這四個行相,我們真正的、好好的了知這是苦,我們要生起這種的智慧,所以也是一個善巧所緣。
再來,是輪回當中一個特別善跟惡的因果關系,善的果是什麼?善的因是什麼?惡的果是什麼?惡的因是什麼?這些我們要特別清楚,這是第五個善巧所緣「處非處」。這些都是我們自己修行的時候,該要增長的智慧,這樣子修的話,該要增長的智慧會增長,所以這些我們稱它「善巧所緣」。可以嗎?會不會覺得太多?可以吧?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6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