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6讲▪P3

  ..续本文上一页这三个不同,所缘本身真正不同,刚刚前面是讲「周徧所缘」,是所有的所缘上都会有,没有什么区分的。后面讲这些所缘的本身是不同的所缘。我们从他的辞会理解,「周徧所缘」跟下面的这些所缘不同。「周徧所缘」没有不同的,所有的所缘上都会有。下面的三个,是真正不一样的所缘,我们先讲「净行所缘」。

  「净行所缘」有五个,「略有五种,谓不净,慈愍,缘起,界别,阿那波那。」我们先要去除五种烦恼的习气,贪的烦恼我们要修「不净观」,瞋要修「慈愍观」,痴要修「缘起观」,慢要修「界别观」,散乱要修「阿那波那」(数息观),就是这样子。宗喀巴大师有讲,非常重要,我们要引生「无过三摩地」之前,先思惟奢摩他的功德,再来修的时候,我们自己过去的习气,哪一个比较重,哪一个烦恼的习气比较重,我们要修「不净观」…等等,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些是为了引生「无过三摩地」而已,「无过三摩地」的一个前行,应该这样说。

  为了引生「无过三摩地」的一个前行,我们先修「净行所缘」,「净行所缘」修了之后,我们整个烦恼比较没有那么粗,比较平静之后,再取我们的所缘。现在这个所缘,还没有到真正修「无过三摩地」的所缘啰,这些「净行所缘」,还没有到「无过三摩地」的所缘,还是修「无过三摩地」前行的阶段,后面才会出来真正修「无过三摩地」的所缘。现在这个阶段,宗大师没有特别说前行要这样子修,这里只是佛经里面的一些解释,把它写出来而已,后面宗大师会讲,这个我们要清楚,这是非常重要。

  你们有没有问题?「净行所缘」里面这五个没有问题?应该没有问题吧?有没有?学员问:「界别观」

  「界别」,你们将来有一些学《俱舍论》的话,《俱舍论》还有《对法集论》里面,一直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特别是十八界,十八界最广嘛,十八界里面,分的角度很多。比如说十八界里面,有漏的有多少?无漏的有多少?或者是善的有多少?恶的有多少?无记的有多少?哪一个里面是没有善的,哪一个里面是没有恶的,哪一个里面是没有无记的。这样子一直分来分去,从各种的角度。这样子分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这个我也不清楚,那个我也不清楚,我们心里觉得,那种慢心会降下来,会减少。我什么都不清楚的这种感觉,没有这样分析的话,自己以为好像什么都懂了,所以有这种作用。

  还有没有问题?没有吧?应该可以听得懂吧?这个「净行所缘」。

  「善巧所缘」也有五种,「谓善巧蕴,处,界,缘起及处非处。」「善巧所缘」有五蕴、界、处,缘起、处跟非处。善巧的意思是我们会增长智慧,为什么会增长智慧?我们要增长什么样的智慧?我们要增长修行上有帮助的这些智慧,修行上面有帮助的智慧,是什么样子智慧才有帮助?比如说,到底这个“我”的念头里面,念我,我,常常出现的这个,他所依的五蕴是怎么样子,这个“我”怎么依靠五蕴?这些我们想一想,我们一定要增长这上面的智慧,「蕴」是这个意思。蕴跟我有什么样关系?这上面我们一直修的话,会增长智慧,这是「蕴」上的「善巧所缘」。

  「界」是对境,所依的根,能依的六识,这些有什么不同?比如说,我们面对的这六个境都可以包括。所有我们接触的境,都可以包括在六个对境里面。我们能了解的,能缘的心,可以分为六识,这些六识它依靠的,所依的是六根,这些到底是什么样子?它的材料是什么样子?它的来源,这里是讲种子吧?种子的意思主要是像种子的材料,到底是什么样子?这就是「界」,「界」有一点它的体性的意思,「界」的意思是它的体性。

  所以这六境,还有六根,还有六识,到底它们的体性是什么样子?它们源头的体性是什么样子材料?(仁波切问:)用材料一词有点不好,可以这样子用吗?比如说做一个东西的时候,它用什么材料做出来,是吧!有一点它的体性。这边主要是讲它的因,这边有没有讲因缘?(学员:有)这边讲的因缘是因的意思,你们学过摄类学的话,会知道缘分四个: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所以这里指的因缘是因的意思,不是因跟缘一起的意思,是因的意思。

  因缘这样子讲的时候,它讲的是因的意思,因的缘,应该是这样子说,不是讲因缘,因的缘。(仁波切问:)这里讲因缘还是因的缘?这边用词是什么?(学员:因缘)因缘吗?可能不是那么恰当,应该是讲因的缘。因的缘这个「的」,好像他们两个是一个东西的意思,因的缘。比如说玻璃的杯子,它是玻璃做的,它是玻璃的东西的意思嘛,就像这样子。

  因的缘的意思是,它就是因,不可以说因、缘这样子两个的东西,这里是讲因的缘。因的缘是什么呢?它真正的近取因是什么?它主要的因是什么?从这里知道,它是什么材料做的,这是「界」。「界」上面也会开智慧,我们修行上也有帮助的,这是「界」。

  再来是「处」,处是什么呢?十二处是吧!十二处主要是什么?主要是六境跟六根中间有什么关联?「处」的意思,从六根跟六境,怎么会产生六识?我们讲十二处是什么?十二处是六种境跟六种根,这两个连在一起我们是讲处。现在讲这十二个处,它对六识上有什么样影响?我们也要清楚,这是「处」。

  「处」是什么?六种境跟六种根,是吧?这两个都是六识的因,六识它依靠什么?它是依靠这两个因,六种境跟六种根,依靠这两个因,才产生六种识。现在我们修「处」的时候,主要是修什么?主要是六种境还有六种根,这两个怎么能够产生六种识,对这个上面我们要理解,要增长智慧,这是「处」的意思,所以也是善巧所缘。

  再来,是「缘起」,十二缘起。十二缘起上,我们还要区分什么呢?十二缘起一定是轮回的情形,是吧?轮回这个情形上面,我们要修的是,四谛里面要修的是什么?修苦谛。我们要生起厌离的心,我们要修苦谛。修苦谛是透过什么修?透过无常、苦、空、无我,这四个行相。我们要修苦谛,我们才真正的、整体的感觉到它就是苦。所以透过四个行相,才会很清楚知苦的道理。这边是讲,我们现在大家面对轮回上,我们要清楚它是苦谛,也是增长智慧。我们平常叫什么?佛经里面是这样讲:知苦,断集,修道,证灭。这里是讲知苦这个意思,对十二缘起的轮回上,我们要修无常、苦、空、无我,这四个行相,我们真正的、好好的了知这是苦,我们要生起这种的智慧,所以也是一个善巧所缘。

  再来,是轮回当中一个特别善跟恶的因果关系,善的果是什么?善的因是什么?恶的果是什么?恶的因是什么?这些我们要特别清楚,这是第五个善巧所缘「处非处」。这些都是我们自己修行的时候,该要增长的智慧,这样子修的话,该要增长的智慧会增长,所以这些我们称它「善巧所缘」。可以吗?会不会觉得太多?可以吧?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6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