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7讲

  

《广论奢摩他47》(国语复习)

  讲授: 雪歌仁波2008-10-17

  闻法意乐

  首先调整我们的动机,皈依跟发心。透过这两个调整动机的话,这可以说透过皈依,我们的心变成想法是正确的。透过发心,我们的想法广大。皈依的作用,我们没有邪的想法,变成正的想法,正的想法是什么样子呢?是“如法的缘起”。应该这样说,我们心中的希求目标是解脱跟佛的果位,或者说最圆满的,这是我们的目标。为这个目标,需要什么样子因缘,才可以成办呢?因是皈依「法」,缘是皈依「佛」跟皈依「僧」。所以佛宝跟僧宝,是当我们的顺缘助伴,我们自己真正取舍的修行,是法宝,这是真正的因。

  具足这样子因跟缘的话,可以成办我们心中的目标,这种的信心,是皈依上的信心。皈依是三宝能够救度我,或者是依靠三宝,我可以成办目标。这意思是具足那些因跟缘的话,可以成办这个果报,这是“如法的缘起”的想法。

  所以“如法的缘起”的道理、想法,这是正确的,这是正的想法,它不是迷信,它不是一个不实在的想法,有这个皈依的心态,会变成我们的想法、意乐是正的想法,意思是在这里。

  透过皈依,我们的想法、意乐会变成正的,再来我们有“如法的缘起”的道理、想法之后,我们还想更广大的缘起,是发菩提心。广大的缘起是什么呢?为证得最圆满的果,我们要证得的话,因的时候,也需要具足无量门的因跟缘。

  所以三大阿僧祇劫当中要集聚资粮,对任一个有情我们要善缘,对任一个有情不可以有恶缘。可以说我们心中有舍弃任一个众生的话,不可能成佛的,所以我们选择,我要成佛还是我要舍弃这个众生。所以是要对一切众生,想利益他的一种心态,这个意思是什么呢?我要种下无量无边的因,怎么种下呢?对任一个善缘的众生,我们不是一直做一般的利益,而是做究竟的利益,这样子的想法,这样子的行为,我们三大阿僧祇劫当中一直做的话,因才会圆满,因圆满才会变成果报圆满,才能够证得圆满的果报。

  所以如那么广的缘起道理,我们发心的话,我们的心这样子想,我们的心变广大了,这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也可以说,最有智慧的、最如法的道理、最如法的想法,所以我们会说利根菩萨,声闻跟独觉小乘是钝根,原因是在这里,菩萨是利根。我们发起菩提心,这样子有什么帮助呢?我们将来能成佛,佛的果位能够成办,成办佛的果位上一定有帮助的。

  我们透过这两种,皈依跟发菩提心,调整我们的意乐,我们平常需要这样子,大家要有这种意乐。这个意乐,我们要证得佛的果位,也不是那么容易,需要生起很多的阶梯,各种的证量,慢慢比如说依止善知识、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圆满次第里有五次第等等,我们要透过这样子才成佛的。我们这些证量怎么生起呢?每一个阶段止修跟观修,这两个双修才能够生起这些证量,现在我们是学习止修的奢摩他这一阶段。

  正讲

  今天下午讲到哪一个阶段呢?善巧所缘。你们有一些新来的人,我不会认(中文)字,所以你们比较辛苦,要有耐心。我们所缘这个阶段,有引佛经、根据佛经讲四种所缘:「周徧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还有另外一个段落,引《修次中编》又讲三种所缘,所以有两个阶段。根据佛经讲的四种所缘里面,前面三个部分已经讲完毕,现在是第四个「净惑所缘」。

  「净惑所缘」主要是两种,一个是用世间道,一个是用出世间道。用世间道,连外道也能够修的,他们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等,这种修行的方法,我们是讲世间道。出世间道,修无常、四圣谛…等等,这是出世间道。出世间道的意思,主要是修对治烦恼的时候,真正能够脱离世间轮回。世间道的意思是,譬如外道修的初禅、二禅…,没有办法脱离轮回,还是轮回里面一直转,他们可能这里修一修,然后到色界的初禅、二禅…等等,到什么地方,还是在世间(三界)里面,所以我们称它世间道。

  世间道跟出世间道,两种是不是都净除烦恼呢?是。但是净除烦恼的方式不一样,一个是(出世间道)从根,从它的种子断除掉烦恼,从根的因、种子断除掉烦恼。世间道,它不是从种子,不是从它的根断除掉烦恼,它只是暂时去除烦恼而已。比如说一个用世间道对治欲界烦恼的话,欲界的烦恼暂时去除,然后投生在色界初禅,将来他还会再掉到欲界,所以他去除欲界的烦恼是一种暂时的角度。

  「净惑所缘」分两种,这两种都有修奢摩他,世间道也好,出世间道也好,都修奢摩他。修奢摩他的所缘,净惑的角度,净除烦恼的角度来说,是分两种,用世间道净除烦恼、跟用出世间道净除烦恼两种。所以两个「净惑所缘」的意思,是从净除烦恼的角度分两种。

  到这里四种所缘讲完了,后面宗大师说:「又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缘之时,谓于诸境所现影像,随心决定任持其心不多观察。」刚刚前面讲的这些所缘,主要是后面的三个: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总共有十二个所缘,讲五个净行所缘、五个善巧所缘、二个净惑所缘。这十二个所缘,有没有人修奢摩他的时候,把它当修行的所缘?有。宗喀巴大师说:「又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缘之时」,所以也有修奢摩他的时候,把它当所缘的,也有修习十二个所缘。不会像前面讲的这样子,宗喀巴大师也说,有的地方讲善巧所缘,特别观察蕴、界、处、缘起、处跟非处,这些是观察的一种修行。

  前面讲的时候,没有讲初期修奢摩他的人,初期修奢摩他是他还没有生起奢摩他的证量。有的是已经生起奢摩他之后,又修奢摩他,也有嘛!有的还没有生起奢摩他,为生起奢摩他初期修奢摩他,也有这种。所以宗大师后面讲的是,如果有人把前面的十二个所缘,初期修奢摩他把它当为所缘,生起奢摩他的证量,初期修奢摩他的时候,怎么样比较好呢?不多观察比较好。那些可不可以当所缘?可以,但是那个时候,不可以多作观察。

  这些不观察是什么呢?首先当然要观察一下,我们先要了解嘛,了解了之后,我们生起定解,这个结论或是这个法不要继续观察,心一直安住在这个法上面,所以不多观察,有这个意思。宗大师这里为什么特别这样子讲呢?你们等一下会知道,后面是讲宗大师的建议,初期修奢摩他的时候,佛像把它当所缘,这是最好的,它有很多的殊胜,这是宗大师的建议。但是不可以说修奢摩他的时候,其他的完全不可以当所缘,没有这个意思,所以宗大师这里特别说,如果你们把它当所缘修奢摩他的话,怎么修?宗大师这里开示一下。

  根据佛经这一段已经讲完毕了,现在我们讲《修次中编》这个阶段,「修次中编说三种所缘。」三种所缘是什么呢?「¹十二分教」这是一个,然后蕴等等「²或缘蕴等总摄诸法」这是一个,然后佛像一个「³或于见闻诸佛圣像」,总共三个,这是《修次中编》里面讲的。

  首先第一个是「十二分教」,我们把整个经教当所缘然后修的话,这个境太多了,是吧?经教太多了,我们的心,面对那么多经教的时候,怎么把心收摄回来呢?,我们把整个经教分三个阶段:「十二分教,一切皆是¹随顺²趣向³临入真如,总摄一切安住其心。」这里解释一下,一切皆是随顺趣向临入真如,是吧?一个随顺真如,一个趣向真如,一个临入真如,共三个。

  宗大师在《缘起赞》里面说,寂天菩萨在《入行论》的第九品开头也说,佛的一切圣教,为了让众生了解般若,或者是空性,有的是间接的,有的是直接的。间接的有两种,一个是随顺,一个是趣向。随顺的意思是,祂讲的这些方便的法门。趣向是什么呢?祂没有讲那么究竟的见解、空性的道理,比较粗的见解,比如说能取所取二空、唯识空性的见解;毗婆沙宗跟经部宗的补特伽罗无我的见解;还有中观自续派的见解。这些是一个趣向,趣向哪一个方向呢?它是趣向到真正究竟的空性上。真正的「临入真如」呢?真如指的是空性,临入真如是开始直接就是真正究竟的空性。所以佛的经教我们可以分三种,有的是讲随顺,这是讲方便的法们;有的是趣向,虽然有讲智慧方面,但是没有讲到那么究竟的智慧,这是趣向;讲出真正究竟的智慧,这是临入。所以整个经教把它收摄的话,共这三种。

  这样子分出来,我们把整个经教归类,心有点收回来了。面对经教的时候,心不会散掉,有点收摄回来,这些也是修奢摩他的时候,我们所缘的做法,把它收摄回来。这也是一种修的方式,这是能说的佛经,这样子也可以取所缘。

  现在所说的佛经内容,我们面对这个法,变成散掉了,法太多了,佛经里面讲的内容也是散开的很多,这些内容,把它收摄回来的话,怎么收摄回来呢?比如说,一切的有为法,收摄到五蕴「或缘蕴等总摄诸法」;也有不管有为法、无为法,一切的法收摄到十二处、十八界。这样修行的方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也可以取出来,当修奢摩他的所缘。宗喀巴大师后面有讲,这是《对法集论》的口诀,「此即对法论之教授」就是刚刚讲的,第二个蕴等等我们把它当所缘,这是《对法集论》的一个教授。「其于蕴等住心之法,谓先了知一切有为五蕴所摄,次于五蕴渐摄有为,即缘五蕴任持其心。譬如观择而修,能生观慧。如是摄略而修,亦引生胜三摩地,摄心所缘而不流散,此即对法论之教授

  比如说我们面对这间房子,喔!这里有很多各种的颜色,各种的样子,乱七八糟很多东西,那个时候心一定会散掉,面对境太多的时候,心一定会散掉,怎么样把心收摄回来呢?这些境把它归类一下,这里面有的是木头做的,有的是塑胶做的,分类的话没有多少,…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7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