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识修。用五根识修的话,不用影像,直接看到这个境修就好了,看到的这个境直接修就好了,所以不是用五根识修的。我们用什么修呢?用第六识修的。用第六识修的时候,它是眼睛闭了之后也可以修的,是吧?眼睛闭了之后,我们看一看,修的时候是真正的那个境吗?不是,我们第六识当中有一个印象(义共相),我们修的那个印象,所以这是影像的意思,我们修的是影像。
我们取所缘佛像的时候,也是佛像的影像,我们缘第六识当中显现出来的这个境(佛像的影像),把他当所缘,然后心一直安住这个上面,这个是影像嘛。所以修奢摩他的时候,所缘是影像,这边讲影像跟所缘是一。
我们也不可以说,我是第六识修的,所以我眼睛都不要张开,一直不看,也不可以这样想。五根识也可以把它当助伴,看一看这个佛像,这个释迦牟尼佛像多庄严啊!用眼睛好好的看,看的同时第六识也是一直跟着走嘛!一直跟着它嘛!然后后面慢慢好像不管它了,不管眼睛了,不管它了。眼睛看的时候,第六识跟着它嘛!跟着它的时候,我们跟随第六识,我们就不管眼睛了,就不理它了,它前面有帮助,后面不理它了,我们跟随第六识,然后一直修,所以五根识它是一个助伴。
(p350)整理一下,第一个是正明所缘,这个科判里面,根据佛经跟《修次中编》解释几个所缘。第二个科判,这些所缘里面,我们是什么样子的人,选什么样子所缘比较恰当,这里要清楚,我们是要选什么样子所缘的人呢?我们是要选净行所缘的人,我们这样子了解,是吧?第三个阶段所缘异门,宗大师让我们了解,所缘是第六识当中的义共相,我们要了解这个,或者可以说,佛典里面用的各种各种(不同)的辞―所缘,这个要了解,不然的话,我们常常会误解。总建立所缘这三个科判我们已经讲完了。
现在到第二(p356)「明此处所缘」这个阶段,这个意思是什么呢?我们要明确的了解,我们现在要取什么样子所缘,这个意思。「此处所缘」的意思是,我们现在选出来是哪一个所缘,让我们明确的了解,这个意思。这里面宗大师讲的:「二.明此处所缘者。已说如是多种所缘,今当缘何而修止耶?答如前经说,无有限定,需各别缘,以补特伽罗有差别故。尤其上品贪行者等修奢摩他时,所缘个别决定。」这里你们看一看应该知道,内容讲一下,这边是像前面的经教,我们没有特别的一个所缘,一定要选什么样子的所缘,没有特别固定一定要选一个。如果我们贪瞋痴等等烦恼习气比较重的话,一定要选哪一个所缘,是我们先要修的,这一定是固定的,一般没有什么固定。但是这个人他烦恼比较强的话,这个净行所缘一定要修的,这个意思。所以我们现在净行所缘一定要修的,这里面有这个意思。
然后这个科判当中,宗喀巴大师引了一些《修次中编》《修次下编》等等,后面《道炬论释》引完了之后,我们看一下,有没有观想佛像的道理?有吧?这里念一下,他讲出来四种功德,「其缘佛身摄持心者。随念诸佛能引生无边福德,若佛身相明显坚固,可做礼拜供养发愿等,积集资粮之田及悔除防护等净障之田,故此所缘最为殊胜。又如《三摩地王经》说,临命终时随念诸佛不退失等功德,若修咒道于本尊瑜伽尤为殊胜,有如是等众多义利。」
这里我分一下,一个是会增长我们的福德。还有是我们平常拜佛也好,供佛也好,佛菩萨面前发愿也好,还有是观想这些资粮田面前忏悔等等,这样子做的时候,我们对佛像上修三摩地,或选佛像的所缘,然后一直修定的话,我们对佛菩萨像上面,信心会增加,信心增加是什么呢?我们修这个所缘佛像的时候,我们不是看佛像是一个像,我们是把祂看成,祂是真的佛存在的样子。所以我们把佛像看成真正的,一尊活的佛在我们的面前,这样子修嘛!这样子活的一尊佛的影像,影像的意思是第六识当中,我们观想,它是真正的一尊活的佛,在我们的面前存在,一直这样子修。一直这样子修的结果,我们对祂,对这尊佛像,我们平常在佛堂里面,信心一直增长,对祂好像真正的佛的这种看法,一直这样子的看法,一直增长,在祂的面前我们所做的功课,或者是礼拜、或者是供养这些事,它的效果一直会出现,所以这是第二个,是吧?
讲第三个,像《三摩地王经》当中所说的一样,我们这样子串习的结果,连我们临终的时候,也自然会看到佛菩萨,有这种作用,这是第三个。特别将来我们修密咒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上面,也帮助相当的大。因为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主要是让我们修什么样的次第呢?主要是连接密续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所以我们修奢摩他跟毗钵舍那的这个阶段,要能够跟密续连接是非常需要的,这是最快速成佛的一个方法。所以我们修奢摩他的时候,对境这个佛像把祂当所缘的话,这时候世尊祂不是那么复杂,是吧?祂的佛像,我们观想的话,不是那么的复杂,这样子修了之后,将来这些本尊,这些佛菩萨比较容易观想,它是一个训练。还有是真正佛菩萨的这种想法,也有训练这种观想的方法,所以有这些好处。
所以这里说等等,不止这样子,还有很多殊胜功德。在这个科判当中,我们主要要了解的是,宗喀巴大师建议我们,取佛像把它当所缘。再来,宗喀巴大师引《修次下编》,然后说什么样子的佛像,或者是对佛像,我们要怎么样子观想,这些引出来。现在已经确定了,我们的所缘是佛像,佛像当所缘的话,对祂怎么观想呢?后面开始引文,宗喀巴大师也说,我们不可以当这是一张画,做出来的一尊佛像,不可以这样子想。要把祂看成真正的一尊活的佛,是吧?所以我们要这样子修。
然后再来,我们修这个的时候呢?不可以先观想特别细的部分,先比较粗的观想。不可以这样想,我现在不清楚,所以一定要非常(清楚)祂的眼睛怎样,祂的眼睛里面有没有黑黑的,有没有白色,不用这样子想,先想粗的就可以了,所以我们不可以有这样的要求。特别重要的,我们的所缘不可以改变,所缘佛像的样子不可以今天先想白色的,明天想黄色的,不可以这样子。或者是今天想大的,明天想小一点的,不可以这样子。祂一定同一尊佛像,还没有生起奢摩他之前,一定不可以换,这个境不可以换。但是这个之前,前行可以换啰,这个之前我们是前行,净行所缘的时候,这个我们一定要换,我们所有的烦恼要对治嘛,所以一定是不同的境,一定要不同的境。整个人的习惯改了,比较静下来,然后我们真正的、认真的为生起奢摩他,我们选一尊比较庄严的佛像,这里也说我们要选比较庄严的佛像。
后面有没有讲,不可以改变,不可以换来换去,是吧?这个你们念一下(p358)「尤为要者,谓如下说乃至未得如欲定时,不可多迁异类所缘修三摩地。若换众多异类所缘修三摩地,反成修止最大障碍。」对,到这里,所以我们要清楚,这是宗喀巴大师的警告。
刚刚这个下面,有没有找到所缘的量?定义?这里念一下,「如是初得摄心所缘之量,谓先次第明了攀缘一头二臂,身体余分及二足相,其后思惟身之总体。心中若能现起半分粗大支分,纵无光明应知喜足,于彼摄心。」「于彼摄心」,所以我们是不可以要求太高,好像我要非常清楚,不可以这样子想。但是我们「粗」的意思是“什么都不清楚”吗?不可以这样子。好像一个样子,连头也不清楚,连祂的手啊!什么也不清楚,这也不对的。所以大概一个,粗略的要清楚一下,「粗」的意思是,好像不可以连头也不清楚,不是这样子。「粗略」怎么样呢?先祂的头开始,然后手,慢慢这样子;先祂的脸嘛,慢慢这样子。所以这里「粗」的意思是祂的脸怎么样,大概就可以了,不是毛发一根一根怎么样子,不是那么清楚,祂脸什么样子,然后手什么样子,大概就可以了。
这样子找到的话,这是「初得摄心所缘之量」,「得」是什么意思呢?我已经有佛像了,这不需要得到,这本来就得到,是吧?不是这个意思。得到是我第六识当中有没有得到。我面前就有佛像,这是我的佛像,已经有得到。现在这边讲得到,是我的第六识当中有没有这样子一个所缘影像。没有问你家里有没有所缘?不是,是你第六识当中有没有所缘,是这个意思。所以你现在有没有得到一个所缘的量,是什么呢?就是不需要要求那么高,它是比较粗的,大概样子就可以满足。
后面有讲,有时候祂的颜色,祂的样子,祂的量,还有祂的大小等等,这些心里面好像一直不同的出现的话,这是不对的。我们心这样子冒出来,各种各种境的时候,我们心不可以跟着这些境哦,一定要维持在前面取到的这个境为主。不可以又冒出来另外一尊佛像,又冒出来另外一尊佛菩萨,我的心跟随、心缘在那尊佛像,不可以缘在其他的佛上面,不可以!所以祂的颜色不可以变,其他的样子也不可以多或少。这里有讲嘛,我们心不可以缘这些,其他一定会出现,初期嘛!所以修缘释迦摩尼佛的时候,一定会冒出来旁边一些其他佛菩萨,或者旁边其他脸出来。那个时候心不可以缘在其他,不可以跟随那些所缘上面。这里我们第二个科判,已经讲完毕了。
刚刚有讲嘛,第二个科判里面,主要是透过两种特色,一个是安住,一个是明晰,非常有精神的样子。本身是清楚也不够,还要有一个抓的力量。比如说,我们眼睛看得清楚,(还要)敏锐吗?这两个都要的。所以主要是这两种特色,这里是讲如何安住,如何安住是透过两个特色安住,我们这里念一下就好了,「此中所修妙三摩地具二殊胜,一.令心明显具明显分,二.专注所缘无有分别具安住分」对,有两个。「专注所缘无有分别具安住分」?现在是什么?第一个是什么?(学员:令心明显具明显分)第二个是「专注所缘无有分别具安住分」?这里没有藏文的意思。
比如说,从内心的力量,有的时候看得很清楚,但是心没有力量,我们没有力量给它。清楚跟有没有力量给它,是另外一回事。现在是又清楚,我们又一直给它心的力量。这个力量的意思,非常有精神的,力量的意思是,它的观察有力量,非常有力,是吧?心非常有力的这种力量,所以心对它非常清楚,非常有精神,也没有跑到其他的境,第二个是安住,没有跑到其他的境就是安住,还有对这个境上面,又清楚,又给它非常的力量。后面破除他宗的时候应该会很清楚这些。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7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