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47》(國語複習)
講授: 雪歌仁波2008-10-17
聞法意樂
首先調整我們的動機,皈依跟發心。透過這兩個調整動機的話,這可以說透過皈依,我們的心變成想法是正確的。透過發心,我們的想法廣大。皈依的作用,我們沒有邪的想法,變成正的想法,正的想法是什麼樣子呢?是“如法的緣起”。應該這樣說,我們心中的希求目標是解脫跟佛的果位,或者說最圓滿的,這是我們的目標。爲這個目標,需要什麼樣子因緣,才可以成辦呢?因是皈依「法」,緣是皈依「佛」跟皈依「僧」。所以佛寶跟僧寶,是當我們的順緣助伴,我們自己真正取舍的修行,是法寶,這是真正的因。
具足這樣子因跟緣的話,可以成辦我們心中的目標,這種的信心,是皈依上的信心。皈依是叁寶能夠救度我,或者是依靠叁寶,我可以成辦目標。這意思是具足那些因跟緣的話,可以成辦這個果報,這是“如法的緣起”的想法。
所以“如法的緣起”的道理、想法,這是正確的,這是正的想法,它不是迷信,它不是一個不實在的想法,有這個皈依的心態,會變成我們的想法、意樂是正的想法,意思是在這裏。
透過皈依,我們的想法、意樂會變成正的,再來我們有“如法的緣起”的道理、想法之後,我們還想更廣大的緣起,是發菩提心。廣大的緣起是什麼呢?爲證得最圓滿的果,我們要證得的話,因的時候,也需要具足無量門的因跟緣。
所以叁大阿僧祇劫當中要集聚資糧,對任一個有情我們要善緣,對任一個有情不可以有惡緣。可以說我們心中有舍棄任一個衆生的話,不可能成佛的,所以我們選擇,我要成佛還是我要舍棄這個衆生。所以是要對一切衆生,想利益他的一種心態,這個意思是什麼呢?我要種下無量無邊的因,怎麼種下呢?對任一個善緣的衆生,我們不是一直做一般的利益,而是做究竟的利益,這樣子的想法,這樣子的行爲,我們叁大阿僧祇劫當中一直做的話,因才會圓滿,因圓滿才會變成果報圓滿,才能夠證得圓滿的果報。
所以如那麼廣的緣起道理,我們發心的話,我們的心這樣子想,我們的心變廣大了,這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也可以說,最有智慧的、最如法的道理、最如法的想法,所以我們會說利根菩薩,聲聞跟獨覺小乘是鈍根,原因是在這裏,菩薩是利根。我們發起菩提心,這樣子有什麼幫助呢?我們將來能成佛,佛的果位能夠成辦,成辦佛的果位上一定有幫助的。
我們透過這兩種,皈依跟發菩提心,調整我們的意樂,我們平常需要這樣子,大家要有這種意樂。這個意樂,我們要證得佛的果位,也不是那麼容易,需要生起很多的階梯,各種的證量,慢慢比如說依止善知識、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圓滿次第裏有五次第等等,我們要透過這樣子才成佛的。我們這些證量怎麼生起呢?每一個階段止修跟觀修,這兩個雙修才能夠生起這些證量,現在我們是學習止修的奢摩他這一階段。
正講
今天下午講到哪一個階段呢?善巧所緣。你們有一些新來的人,我不會認(中文)字,所以你們比較辛苦,要有耐心。我們所緣這個階段,有引佛經、根據佛經講四種所緣:「周徧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還有另外一個段落,引《修次中編》又講叁種所緣,所以有兩個階段。根據佛經講的四種所緣裏面,前面叁個部分已經講完畢,現在是第四個「淨惑所緣」。
「淨惑所緣」主要是兩種,一個是用世間道,一個是用出世間道。用世間道,連外道也能夠修的,他們有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等等,這種修行的方法,我們是講世間道。出世間道,修無常、四聖谛…等等,這是出世間道。出世間道的意思,主要是修對治煩惱的時候,真正能夠脫離世間輪回。世間道的意思是,譬如外道修的初禅、二禅…,沒有辦法脫離輪回,還是輪回裏面一直轉,他們可能這裏修一修,然後到色界的初禅、二禅…等等,到什麼地方,還是在世間(叁界)裏面,所以我們稱它世間道。
世間道跟出世間道,兩種是不是都淨除煩惱呢?是。但是淨除煩惱的方式不一樣,一個是(出世間道)從根,從它的種子斷除掉煩惱,從根的因、種子斷除掉煩惱。世間道,它不是從種子,不是從它的根斷除掉煩惱,它只是暫時去除煩惱而已。比如說一個用世間道對治欲界煩惱的話,欲界的煩惱暫時去除,然後投生在色界初禅,將來他還會再掉到欲界,所以他去除欲界的煩惱是一種暫時的角度。
「淨惑所緣」分兩種,這兩種都有修奢摩他,世間道也好,出世間道也好,都修奢摩他。修奢摩他的所緣,淨惑的角度,淨除煩惱的角度來說,是分兩種,用世間道淨除煩惱、跟用出世間道淨除煩惱兩種。所以兩個「淨惑所緣」的意思,是從淨除煩惱的角度分兩種。
到這裏四種所緣講完了,後面宗大師說:「又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緣之時,謂于諸境所現影像,隨心決定任持其心不多觀察。」剛剛前面講的這些所緣,主要是後面的叁個: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總共有十二個所緣,講五個淨行所緣、五個善巧所緣、二個淨惑所緣。這十二個所緣,有沒有人修奢摩他的時候,把它當修行的所緣?有。宗喀巴大師說:「又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緣之時」,所以也有修奢摩他的時候,把它當所緣的,也有修習十二個所緣。不會像前面講的這樣子,宗喀巴大師也說,有的地方講善巧所緣,特別觀察蘊、界、處、緣起、處跟非處,這些是觀察的一種修行。
前面講的時候,沒有講初期修奢摩他的人,初期修奢摩他是他還沒有生起奢摩他的證量。有的是已經生起奢摩他之後,又修奢摩他,也有嘛!有的還沒有生起奢摩他,爲生起奢摩他初期修奢摩他,也有這種。所以宗大師後面講的是,如果有人把前面的十二個所緣,初期修奢摩他把它當爲所緣,生起奢摩他的證量,初期修奢摩他的時候,怎麼樣比較好呢?不多觀察比較好。那些可不可以當所緣?可以,但是那個時候,不可以多作觀察。
這些不觀察是什麼呢?首先當然要觀察一下,我們先要了解嘛,了解了之後,我們生起定解,這個結論或是這個法不要繼續觀察,心一直安住在這個法上面,所以不多觀察,有這個意思。宗大師這裏爲什麼特別這樣子講呢?你們等一下會知道,後面是講宗大師的建議,初期修奢摩他的時候,佛像把它當所緣,這是最好的,它有很多的殊勝,這是宗大師的建議。但是不可以說修奢摩他的時候,其他的完全不可以當所緣,沒有這個意思,所以宗大師這裏特別說,如果你們把它當所緣修奢摩他的話,怎麼修?宗大師這裏開示一下。
根據佛經這一段已經講完畢了,現在我們講《修次中編》這個階段,「《修次中編》說叁種所緣。」叁種所緣是什麼呢?「¹十二分教」這是一個,然後蘊等等「²或緣蘊等總攝諸法」這是一個,然後佛像一個「³或于見聞諸佛聖像」,總共叁個,這是《修次中編》裏面講的。
首先第一個是「十二分教」,我們把整個經教當所緣然後修的話,這個境太多了,是吧?經教太多了,我們的心,面對那麼多經教的時候,怎麼把心收攝回來呢?,我們把整個經教分叁個階段:「十二分教,一切皆是¹隨順²趣向³臨入真如,總攝一切安住其心。」這裏解釋一下,一切皆是隨順趣向臨入真如,是吧?一個隨順真如,一個趣向真如,一個臨入真如,共叁個。
宗大師在《緣起贊》裏面說,寂天菩薩在《入行論》的第九品開頭也說,佛的一切聖教,爲了讓衆生了解般若,或者是空性,有的是間接的,有的是直接的。間接的有兩種,一個是隨順,一個是趣向。隨順的意思是,祂講的這些方便的法門。趣向是什麼呢?祂沒有講那麼究竟的見解、空性的道理,比較粗的見解,比如說能取所取二空、唯識空性的見解;毗婆沙宗跟經部宗的補特伽羅無我的見解;還有中觀自續派的見解。這些是一個趣向,趣向哪一個方向呢?它是趣向到真正究竟的空性上。真正的「臨入真如」呢?真如指的是空性,臨入真如是開始直接就是真正究竟的空性。所以佛的經教我們可以分叁種,有的是講隨順,這是講方便的法們;有的是趣向,雖然有講智慧方面,但是沒有講到那麼究竟的智慧,這是趣向;講出真正究竟的智慧,這是臨入。所以整個經教把它收攝的話,共這叁種。
這樣子分出來,我們把整個經教歸類,心有點收回來了。面對經教的時候,心不會散掉,有點收攝回來,這些也是修奢摩他的時候,我們所緣的做法,把它收攝回來。這也是一種修的方式,這是能說的佛經,這樣子也可以取所緣。
現在所說的佛經內容,我們面對這個法,變成散掉了,法太多了,佛經裏面講的內容也是散開的很多,這些內容,把它收攝回來的話,怎麼收攝回來呢?比如說,一切的有爲法,收攝到五蘊「或緣蘊等總攝諸法」;也有不管有爲法、無爲法,一切的法收攝到十二處、十八界。這樣修行的方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也可以取出來,當修奢摩他的所緣。宗喀巴大師後面有講,這是《對法集論》的口訣,「此即對法論之教授」就是剛剛講的,第二個蘊等等我們把它當所緣,這是《對法集論》的一個教授。「其于蘊等住心之法,謂先了知一切有爲五蘊所攝,次于五蘊漸攝有爲,即緣五蘊任持其心。譬如觀擇而修,能生觀慧。如是攝略而修,亦引生勝叁摩地,攝心所緣而不流散,此即對法論之教授」
比如說我們面對這間房子,喔!這裏有很多各種的顔色,各種的樣子,亂七八糟很多東西,那個時候心一定會散掉,面對境太多的時候,心一定會散掉,怎麼樣把心收攝回來呢?這些境把它歸類一下,這裏面有的是木頭做的,有的是塑膠做的,分類的話沒有多少,…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7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