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7講▪P2

  ..續本文上一頁幾種而已,所以我們把它分類這幾種的話,歸類的時候,心有點收攝回來。

  我們皈依境也是這樣子,皈依境一看,好像太多了,然後分類一下,這是叁皈依,這是皈依上師,這是皈依本尊,這是皈依佛,這是皈依法,這是皈依僧,分類的話,心能夠有點安住,是吧?沒有這樣分類,直接看那麼多佛菩薩,看皈依境的時候,心好像有一點散亂了。歸類的時候,心有點收攝回來,像這一樣的道理。

  這邊第一種也好,第二種也好,境歸類的時候,有一種收攝回來,根據佛經裏面講的,哪一種比較相應呢?佛經裏面講的事邊際所緣,跟這邊講的第一種、第二種相類似的,因爲這邊講第一跟第二,也是事邊際所緣裏面,世俗谛上面的事邊際所緣。勝義谛上面有事邊際所緣,世俗谛上面也有事邊際所緣,今天下午我們有講嘛。所以《修次中編》裏面講的,第一跟第二,前面的這兩個所緣,根據佛經來說,是事邊際性所緣。你們記得嗎?周徧所緣裏面有四個,四個裏面我們講第叁個,是吧?事邊際性所緣。

  第叁個,是佛像「或于見聞諸佛聖像安住其心」,這裏清楚吧?我們第一個科判(明住心之所緣)裏面講的,主要是這兩個,根據佛經(四種所緣),根據《修次中編》講(叁種所緣)。爲什麼宗大師講那麼多?我們今天下午有講,因爲宗喀巴大師的廣論,是以前在西藏其他教派沒有寫的一本書,創造一個新的(菩提道)次第,修行的一種次第。所寫的這本書,大家看的時候,要有相信、可靠的感覺。所以他寫的時候,如果比較簡略的,主要講的根據沒有講那麼廣大的話,人家有點不信,所以講修奢摩他的時候,這些所緣佛經裏面這樣子講,論典裏面這樣子講,他認爲哪一個對我們比較重要,我們取的是哪一個比較恰當,這樣子講出來,大家心裏覺得,這個比較可靠,會有這種想法。所以宗喀巴大師爲什麼引那麼多經典,原因是在這裏。

  宗大師後面,真正取所緣,佛像是比較好,他會取這個所緣。後面宗大師講,那些不同的所緣,有什麼目標,有什麼作用,講這個部分。先講「淨行所緣」,它有什麼作用,淨行所緣,宗喀巴大師說易得勝叁摩地,這是他的作用(P353/L2「又,淨行所緣,上品貪行等易除貪等,依此易得勝叁摩地,故是殊勝所緣」)。所以這是殊勝所緣。淨行所緣是什麼呢?前面有五個嘛!不淨觀…等等,這前面的五個所緣,宗大師說這是殊勝所緣,爲什麼它是殊勝呢?把這些當所緣,我們修的話,比較容易得到叁摩地。

  「善巧所緣」它有什麼作用呢?你們知道它會增長智慧,是吧?特別有什麼樣子智慧呢?對哪一個上面有幫助呢?對了解無我,補特伽羅無我跟法無我,這些上面有幫助。這些「善巧所緣」我們把它當所緣修的話,會對這些幫助了解。還有毗缽舍那可以很容易生起,這樣子的緣故,「極善奢摩他所緣」,這是它的作用。它有什麼作用,知道了吧。「能破離彼諸法之補特伽羅我,隨順引生通達無我毗缽舍那,故是極善奢摩他所緣。」

  修「淨惑所緣」它有什麼作用呢?它有對治煩惱上面的作用,它沒有特別針對什麼煩惱,它是總的煩惱。「淨行所緣」針對不同煩惱。所以修「淨惑所緣」,它的作用是什麼呢?「能總對治一切煩惱,故義極大。

  再來另外一個,是「周徧所緣」「徧滿所緣」,它有什麼作用呢?宗大師說這個「周徧所緣」,沒有跟前面那些所緣另外區分(跟前面那些所緣,沒有區分成另外一個),所以它也沒有另外特別的作用,它是含攝到前面的叁個裏面。「離前所緣非更別有,故當依殊勝奢摩他所緣修叁摩地。

  然後宗大師說什麼?「有緣塊石草木等物而修定者,自顯未達妙叁摩地所緣建立。」所以我們需要什麼目標?我們自己要什麼?自己要會選所緣,不可以自己缺什麼,我要什麼,自己都不清楚,隨便選一個所緣,不行。所以看自己現在要的是什麼?我缺的是什麼?從這樣子配合我們要取的所緣。

  後面宗大師說,前面有些根據經論,有的人隨便講,你們念一下:「又有說于所緣住心,皆是著相,遂以不系所緣無依而住,謂修空性。此是未解修空之相。」所以宗喀巴大師說,其他的一些把它當所緣,這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後面是破除他宗的一些想法,這個部分我們不需要特別講。(自己看「……故于住心之所緣,應當善巧。」)

  宗大師這些破除了之後,我們一定要根據大經大論,我們要了解怎麼修這些奢摩他,一定要善巧,我們一定要了解這些。不然的話,他宗誤解沒有根據,沒有大經大論亂講,這樣子亂修。所以宗大師一直破除,破除了之後,宗大師說,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大經大論,修奢摩他怎麼修的方法,一定要好好根據大經大論,要好好學習,這個意思。

  第一個科判已經講完畢,再第二,「顯示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事。」哪一種人取哪一個所緣比較好呢?這個意思。首先講「淨行所緣」,淨行所緣非常重要,因爲大家心散亂主要是煩惱,以前過去煩惱的習氣很重,所以心一直散亂,修奢摩他或者修個叁摩地的時候呢?都沒有辦法心靜下來,所以先自己不好的習慣,把它改一下,這是非常重要。比如說,這邊有五種煩惱都很強;還有是五種煩惱都比較輕;還有是沒有什麼煩惱,煩惱非常少的,共有叁種人。

  我們是第一種人,煩惱多,什麼煩惱都很強的,我們取的所緣是什麼呢?五種所緣都要修。五種都修,現在是哪一階段呢?也是前行喔!什麼的前行?根本不用說奢摩他的前行,這是肯定的,奢摩他之前九住心,九住心之前無過叁摩地,無過叁摩地之前的前行。無過叁摩地之前的前行也是有,無過叁摩地之前我們先取一個所緣,在這個所緣上面一直修,這邊宗大師講的是取佛像,把佛像當所緣,修無過叁摩地,然後生起無過叁摩地。這個之前的前行喔!這個之前我們先要修淨行所緣,淨行所緣修好了之後,人的習氣有點變好了,人的個性已經變了,這個變了之後,才選佛像比較恰當。

  我們現在有辦法選佛像,是吧?我們的心,好像佛像觀想不出來,看到、想到其他的,都一直想到其他的,這是爲什麼?就是我們沒有修淨行所緣,前面淨行所緣沒有修好,那就沒有辦法修了,所以淨行所緣是我們第一個要修的。現在有很多修閉關的,雖然講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我們有這樣子說啦,這沒有錯。但是修的時候,沒有那麼標准的修習。我聽一般外面沒有像這些論典比較正確標准的修行,正確標准的修行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因爲我們說觀身不淨,應該苦谛的道理要清楚,真正修的話,苦谛的道理要很清楚。觀受是苦,能夠修集谛的道理非常圓滿,這個法,這個道理,能夠修觀受是苦的道理,和整個集谛的道理都要連接。能夠修觀心無常,這裏面心的本性,包括心的世俗谛本性、心的勝義谛本性,透過這樣子,我們要配合滅谛的道理都圓滿。觀法無我,是跟道谛的道理連接來修。

  真正講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樣修的話,修四聖谛的道理非常圓滿,要能夠修到四聖谛圓滿。這樣子的話,是真正的標准,修道的一個標准。我常常聽外面一些修行的方法,沒有那麼標准,是比較簡單的方式、善巧的方式。

  所以觀身不淨這個內容,一般外面講的修行方法,它是比較簡單一點,一般外面講的觀身不淨,不是講四念住,不是講苦谛,它只是一個去除「出入」的貪心而已。這邊我們有沒有講,淨行所緣裏面的第一個是不淨觀,是吧?所以第一個不淨觀,跟外面講的觀身不淨差不多。我現在跟你們講的是,觀身不淨跟「四念住」法連在一起是不對的,但是外面一般講的觀身不淨是可以連在一起,因爲它是比較簡單的修行方法。一般「四念住」裏面講的觀身不淨不是那麼簡單的,真的要達到標准的話,不是那麼容易的。這邊講淨行所緣裏的不淨觀跟外面一般講的不淨觀可以連在一起,一樣的。

  不淨觀是爲修奢摩他前面、前面的一個前行。還有這裏淨行所緣第五個阿那波那―數息觀,這個也是一樣,是前行、前行、前行的一個前行。所以這些事我們要清楚,以宗喀巴大師的標准次第來說,哪一個階段我們要清楚,但是也不可以說,這些是前行,所以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不可以!什麼也沒有修,我們從頭到尾都要修,也是我們要修的。這個數息觀也好,不淨觀也好,我們都要認真的修,還是要修。但是我們要理解,它是哪一個階段,哪一個階梯,這是我們要清楚的,宗喀巴大師把它分爲哪一個階段我們要清楚。

  透過這樣子,自己平常不好的習慣,這種心態,非常有出入的這種心態,把它改一下,這是一個前行。這個之後,我們真正的緣取佛像,佛像的意思是,我們心能安住的話,同時集聚資糧,它有很多功德。所以宗喀巴大師這裏有講,有多少功德,有四種殊勝等等。他這裏提出來四種殊勝,他說…等等有很多的功德,這是後面我們會看得到。

  首先,淨行所緣非常重要,我們這個要清楚一下。再來,他說善巧所緣的話,又講哪一種補特伽羅選哪一個善巧所緣。但是我們現在,善巧所緣可以說有點遙遠,有一段距離,我們沒有到這個位置。還有淨惑所緣,我們也還沒有到那個位置。所以這些先跳過去好了。

  第叁個科判,「顯示所緣異門。」這個是什麼呢?有很多跟所緣不一樣的名字,但一樣的意思。宗喀巴大師把這些引出來,因爲有的時候,我們一些用的名字不了解時,沒有辦法了解這個法的內容,用這個名字時,就卡住了,沒有辦法了解。所以宗大師跟我們講一下,「所緣」就佛典裏面用的時候,有各種各(不同)的辭的方式。特別我們要理解的是「影像」,影像這個是非常重要,我們要理解影像是什麼意思?我們以前講過了,你們上過課的就講的這些。

  「影像」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修的時候,是不是用五根識修的?不是嘛!修奢摩他不是用五根…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7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