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一生的五蕴上,会看得到的,这里是讲「现法乐住」,是这个意思,这是第一个,它也有这个功德。
再来第二个功德是,我们现在的心,都没有办法用它,为修行上面用我们的心的时候,我们的心不好用,它不乖,非常不听话的,得到奢摩他或者是等持之后,我们的心让它做什么,它就做的整整齐齐,这是第二个:身心喜乐功德。
第三个功德,我们现在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心,一直会有烦恼,跟烦恼走,让我们造很多的恶业,我们得到等持的证量之后,这种都会去除,第三个:于善所缘心如欲转功德。
第四个功德,不管什么样子行善,在心完全不散乱当中做,一切行善的效果非常好,怎么样子行善,它一定可以有成果,一定有效果,第四个:随所修善皆有强力功德。
第五个功德,有这个等持的证量之后,这些神通的功德,也非常容易生得起,我们会得到能引神通变化等功徳。
第六个功德,有这样子等持的证量之后,我们才有非常高境界的智慧生起,我们比较容易了悟空性,这是第六个:通达如所有性毗钵舍那的功德。
这样子的话,我们无始无终轮回的根本,也能够迅速的断除,很容易脱离轮回,这是第七个:速疾能断生死根本的功德。
所以它的功德是多殊胜,这些一直不停的串习,这样想的话,我们对等持非常欢喜,我们先要修的是这些功德,增长对奢摩它的欢喜,我们要生起强烈欢喜心,我们修的目标是这个。
反面,去除或者是灭除懈怠,正面,强烈的欢喜,强烈需求奢摩它的心。透过什么生起灭除懈怠跟生起欢喜的心呢?透过什么?透过思惟它的功德。重点抓的话,大概是这个样子。
再来,第二个科判,「住所缘时应如何修」分二,首先讲「明心住之所缘」,先让我们明白,「心住之所缘」是怎么样子比较好?刚刚我有讲,第二个科判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什么所缘比较好?另外一个,为这个所缘上,我们心怎么样安住在这个所缘上?这个方法。所以,主要是这两个。
首先第一个科判,你们把比较略的,比较大纲的科判抓一下,比较细的科判,你们想的话可能会散乱。你们抓它的根,比较源头的科判,抓一下,比较能掌握住它的内容。里面比较细会散乱,到底讲什么也不知道。
现在是第一个,让我们明白心住的所缘,什么样比较好,这是第一个。还没有到第二个,先,哪一个所缘比较恰当这个里面啰,这个里面很多呃,你们看一看,这个里面有多少页。
从刚刚这个阶段,到350页中间(按:349à375),一直讲哪一个所缘比较恰当,这里面不要想我们现在是奢摩他,怎么修的方法把它连在一起,不要这样想,现在我们是哪一个所缘比较恰当,一直讲这个内容哦,(无过三摩地)有很多页,这里面一直讲这个阶段,你们不要把它混在一起,先讲所缘这个部分。
明心住之所缘又分二「总建立所缘」建立总所缘,这里先跟你们从科判里面抓一下跟你们讲,先「总建立所缘」这里讲很多的所缘。后面真正的「明此处之所缘」,「此」是现在这个阶段,是吧?现在这个阶段呢?哪一个所缘是我们该要取的,哪一个所缘是比较恰当的?宗喀巴大师为什么讲那么多?因为支那和尚,止修的这些讲法很多,没有根据经论讲了很多。所以宗喀巴大师讲经典里面、论典里面有这样子,为什么哪一个所缘是最好,这样子讲主要是要让大家清楚,根据这些经论里面讲的那么多,这里面哪一个是最好、最恰当的,这个意思。所以我们不要想,宗喀巴大师这里讲的太多了,我们真正要修的,直接讲就好了,我们可能会这样子想。
宗喀巴大师写广论,是在不同的教派里面,他是第一个写菩提道次第的,有点像创造一个新的东西,这个时候,他一定要考虑,如果写的时候太简略,分的没有那么清楚的话,大家会觉得没什么可靠,会这样子想。所以宗喀巴大师写的时候,人家看,喔,讲的整个有研究、有整理的,之后他才取出来,让大家要有这种感觉,人家才会跟着这个法。当初他写广论是在略论之前,所以写广论非常小心,或者用很多根据,人家一看广论的时候,喔!这是真的可靠,这个作者,整个非常清楚才写下来的,要有这种感觉。所以他写「所缘」引出这些经论,都引出来,我们要这样子理解。
「所缘」按照佛经里面来说,先跟你们讲一下,佛经里面讲的,是四种所缘。《修次中编》里面讲的有三种。总结来说,科判里面引出来主要是讲这两个段落。你们看一下,后面有没有《修次中编》引出来的「说三种所缘」。是吧!这边一个段落,前面个一段落,两个段落。
首先第一个,是佛经里面说的这一段,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如世尊言,修瑜伽师有四种所缘,谓周徧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第一个周徧(按:ㄅ一ㄢˋ,注音符号是对的)所缘,这个所缘没有特别的、另外的,它是遍及所有的所缘,譬如说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这个里面已经有了。所以它没有另外一个特别的,主要是这些所缘修的时候,同时有周徧所缘,周徧所缘是这样子的。所以周徧所缘是其他所缘修的时候,已经存在周徧所缘里面。修其他所缘的时候,一定有周徧所缘,这个里面已经存在,所以我们称它周徧所缘。周徧的意思是这个。
周徧所缘,我们分四个,「复有四种:谓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事边际性,所作成办。」就这四个。这四个宗大师分的时候,前面的两个,从能缘心的角度分出来,这两个是「有分别影像」跟「无分别影像」。能缘的意思是有境,我们能修的这个心。能修的这个心,它缘境的时候有两种,一个是有分析的,一个是没有分析的,只是心安住境上,有两种。这两个比如说,毗钵舍那它的所缘,是分别心的所缘;奢摩他的所缘,是无分别的所缘。虽然是一个境,比如说对境空性,有没有缘空性的奢摩他?有。有没有缘空性的毗钵舍那?也有。这两种所缘一样是空性,但是能缘有分别的缘故,修的时候还是有一点不同的,两个都是缘空性,但是缘的角度不一样。所以从能缘的角度分「有分别」跟「无分别」。
所缘是一个东西,能缘的角度可以分两个。能缘的角度分的时候,不可以说所缘不一样哦,所缘不一样,不可以这样说,所缘是一个东西,但是能缘不一样,看的时候,所缘是空性,心止在空性;但是毗钵舍那,缘空性里面有观察分析的角度。奢摩它,缘空性的时候,没有观察,心整个安住,所以两个能缘不一样的,是「有分别影像」跟「无分别影像」,这是能缘的角度分的。
刚刚四个里面,前面周徧所缘的两个是这样,「净行所缘」净行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一个法,上个礼拜六我们有上嘛,每一个法上,有世俗谛,也有胜义谛。每一个法上的胜义谛,它的究竟的体性是什么?它到底怎么存在?这也是一种「事边际性」,事的意思是它的体性,或者这个法的体性有两个,一个是胜义谛的体性,一个是世俗谛的体性,「边际」的意思是最后,世俗谛的体性最后是什么样?胜义谛的体性最后是什么样?就是这样两种。所以胜义谛的角度,也有一个「事边际性」,世俗谛的角度,也有一个「事边际性」。
对一个法,我们缘的时候,是缘它究竟世俗谛的体性,还是缘它胜义谛的体性,会有两种,这就是「事边际性」。
「所做成办」,所做成办的意思?你们听过阿罗汉的「灭尽定」(没有)?灭尽定是已经修奢摩他,或者是修止观,修到最后有定力这种快乐,把这个快乐当所缘,心在非常欢喜当中,它一直存在,这是「灭尽定」,「灭尽定」是这个样子。
止观双修后面的成就,这个成就的感受把它抓出来,然后他更欢喜,这样子做,这是「所做成办」,意思是这个。他的境是什么呢?境是已经成办了这个结果,这个结果把他当所缘,然后欢喜,这种「所做成办」。
(仁波切问:现在你们可以吗?学员:可以。)
第一个讲「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这是对任一个法上面,可以讲这两种,因为对任一个法上面,我们能缘不同的缘故,会「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一直出现,这两个是不是「周徧所缘」?是!为什么?所有的法,所有的所缘上,都会出现,所以是「周徧所缘」。
第三个「事边际性」,为什么这个也是「周徧所缘」?每一个法上,有世俗谛跟胜义谛,每一个所缘上,也有世俗谛跟胜义谛,所以这也是「周徧所缘」。
「所做成办」,每一个法上,我们修的后面,有没有一个成办的结果?一定有。这个结果出来之后,再把这个结果当所缘而欢喜,也有嘛!每一个法上,一定有「所做成办」的所缘,所以「所做成办」也是「周徧所缘」。为什么是「周徧所缘」?每一个所缘上,将来会有「所做成办」的一种修行成果,所以是每一个所缘上会出现的缘故,这个「所做成办」,我们把它归属于「周徧所缘」。周徧所缘没有特别分出来,比如说佛像啦…,没有特别取出来,它是每一个所缘上都有。
这样子清楚吗?可能你们会有问题,空性上有世俗谛,也有胜义谛。世俗谛上有胜义谛、也有世俗谛。刚刚我讲每一法上有「事边际性」,你们会疑问,胜义谛本身上面,有没有这两个?也有。胜义谛上有世俗谛,也有胜义谛;世俗谛上有胜义谛、也有世俗谛。每一个所缘上,有这两个,有「事边际性」,就是「周徧所缘」。大概认识吧?这四个已经OK了。
第二个「净行所缘」净除我们烦恼的习气,「行」藏文的意思是,过去贪瞋痴烦恼上,常常做过,过去进行过,现在这个法(习气)进行当中。这样子的习气很重的话,现在要净除这种习气。所以「净行所缘」的意思是,为净除过去贪瞋痴这些烦恼的习气,对这上面有帮助的这些所缘,是「净行所缘」。所以「行」是过去贪瞋痴这些行为的习气,「行」是贪瞋痴的习气。净除过去烦恼习气的这种所缘,是「净行所缘」。
后面…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6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