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一生的五蘊上,會看得到的,這裏是講「現法樂住」,是這個意思,這是第一個,它也有這個功德。
再來第二個功德是,我們現在的心,都沒有辦法用它,爲修行上面用我們的心的時候,我們的心不好用,它不乖,非常不聽話的,得到奢摩他或者是等持之後,我們的心讓它做什麼,它就做的整整齊齊,這是第二個:身心喜樂功德。
第叁個功德,我們現在沒有辦法控製自己的心,一直會有煩惱,跟煩惱走,讓我們造很多的惡業,我們得到等持的證量之後,這種都會去除,第叁個:于善所緣心如欲轉功德。
第四個功德,不管什麼樣子行善,在心完全不散亂當中做,一切行善的效果非常好,怎麼樣子行善,它一定可以有成果,一定有效果,第四個:隨所修善皆有強力功德。
第五個功德,有這個等持的證量之後,這些神通的功德,也非常容易生得起,我們會得到能引神通變化等功徳。
第六個功德,有這樣子等持的證量之後,我們才有非常高境界的智慧生起,我們比較容易了悟空性,這是第六個:通達如所有性毗缽舍那的功德。
這樣子的話,我們無始無終輪回的根本,也能夠迅速的斷除,很容易脫離輪回,這是第七個:速疾能斷生死根本的功德。
所以它的功德是多殊勝,這些一直不停的串習,這樣想的話,我們對等持非常歡喜,我們先要修的是這些功德,增長對奢摩它的歡喜,我們要生起強烈歡喜心,我們修的目標是這個。
反面,去除或者是滅除懈怠,正面,強烈的歡喜,強烈需求奢摩它的心。透過什麼生起滅除懈怠跟生起歡喜的心呢?透過什麼?透過思惟它的功德。重點抓的話,大概是這個樣子。
再來,第二個科判,「住所緣時應如何修」分二,首先講「明心住之所緣」,先讓我們明白,「心住之所緣」是怎麼樣子比較好?剛剛我有講,第二個科判主要是兩個,一個是,什麼所緣比較好?另外一個,爲這個所緣上,我們心怎麼樣安住在這個所緣上?這個方法。所以,主要是這兩個。
首先第一個科判,你們把比較略的,比較大綱的科判抓一下,比較細的科判,你們想的話可能會散亂。你們抓它的根,比較源頭的科判,抓一下,比較能掌握住它的內容。裏面比較細會散亂,到底講什麼也不知道。
現在是第一個,讓我們明白心住的所緣,什麼樣比較好,這是第一個。還沒有到第二個,先,哪一個所緣比較恰當這個裏面啰,這個裏面很多呃,你們看一看,這個裏面有多少頁。
從剛剛這個階段,到350頁中間(按:349à375),一直講哪一個所緣比較恰當,這裏面不要想我們現在是奢摩他,怎麼修的方法把它連在一起,不要這樣想,現在我們是哪一個所緣比較恰當,一直講這個內容哦,(無過叁摩地)有很多頁,這裏面一直講這個階段,你們不要把它混在一起,先講所緣這個部分。
明心住之所緣又分二「總建立所緣」建立總所緣,這裏先跟你們從科判裏面抓一下跟你們講,先「總建立所緣」這裏講很多的所緣。後面真正的「明此處之所緣」,「此」是現在這個階段,是吧?現在這個階段呢?哪一個所緣是我們該要取的,哪一個所緣是比較恰當的?宗喀巴大師爲什麼講那麼多?因爲支那和尚,止修的這些講法很多,沒有根據經論講了很多。所以宗喀巴大師講經典裏面、論典裏面有這樣子,爲什麼哪一個所緣是最好,這樣子講主要是要讓大家清楚,根據這些經論裏面講的那麼多,這裏面哪一個是最好、最恰當的,這個意思。所以我們不要想,宗喀巴大師這裏講的太多了,我們真正要修的,直接講就好了,我們可能會這樣子想。
宗喀巴大師寫廣論,是在不同的教派裏面,他是第一個寫菩提道次第的,有點像創造一個新的東西,這個時候,他一定要考慮,如果寫的時候太簡略,分的沒有那麼清楚的話,大家會覺得沒什麼可靠,會這樣子想。所以宗喀巴大師寫的時候,人家看,喔,講的整個有研究、有整理的,之後他才取出來,讓大家要有這種感覺,人家才會跟著這個法。當初他寫廣論是在略論之前,所以寫廣論非常小心,或者用很多根據,人家一看廣論的時候,喔!這是真的可靠,這個作者,整個非常清楚才寫下來的,要有這種感覺。所以他寫「所緣」引出這些經論,都引出來,我們要這樣子理解。
「所緣」按照佛經裏面來說,先跟你們講一下,佛經裏面講的,是四種所緣。《修次中編》裏面講的有叁種。總結來說,科判裏面引出來主要是講這兩個段落。你們看一下,後面有沒有《修次中編》引出來的「說叁種所緣」。是吧!這邊一個段落,前面個一段落,兩個段落。
首先第一個,是佛經裏面說的這一段,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如世尊言,修瑜伽師有四種所緣,謂周徧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第一個周徧(按:ㄅ一ㄢˋ,注音符號是對的)所緣,這個所緣沒有特別的、另外的,它是遍及所有的所緣,譬如說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這個裏面已經有了。所以它沒有另外一個特別的,主要是這些所緣修的時候,同時有周徧所緣,周徧所緣是這樣子的。所以周徧所緣是其他所緣修的時候,已經存在周徧所緣裏面。修其他所緣的時候,一定有周徧所緣,這個裏面已經存在,所以我們稱它周徧所緣。周徧的意思是這個。
周徧所緣,我們分四個,「複有四種:謂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事邊際性,所作成辦。」就這四個。這四個宗大師分的時候,前面的兩個,從能緣心的角度分出來,這兩個是「有分別影像」跟「無分別影像」。能緣的意思是有境,我們能修的這個心。能修的這個心,它緣境的時候有兩種,一個是有分析的,一個是沒有分析的,只是心安住境上,有兩種。這兩個比如說,毗缽舍那它的所緣,是分別心的所緣;奢摩他的所緣,是無分別的所緣。雖然是一個境,比如說對境空性,有沒有緣空性的奢摩他?有。有沒有緣空性的毗缽舍那?也有。這兩種所緣一樣是空性,但是能緣有分別的緣故,修的時候還是有一點不同的,兩個都是緣空性,但是緣的角度不一樣。所以從能緣的角度分「有分別」跟「無分別」。
所緣是一個東西,能緣的角度可以分兩個。能緣的角度分的時候,不可以說所緣不一樣哦,所緣不一樣,不可以這樣說,所緣是一個東西,但是能緣不一樣,看的時候,所緣是空性,心止在空性;但是毗缽舍那,緣空性裏面有觀察分析的角度。奢摩它,緣空性的時候,沒有觀察,心整個安住,所以兩個能緣不一樣的,是「有分別影像」跟「無分別影像」,這是能緣的角度分的。
剛剛四個裏面,前面周徧所緣的兩個是這樣,「淨行所緣」淨行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一個法,上個禮拜六我們有上嘛,每一個法上,有世俗谛,也有勝義谛。每一個法上的勝義谛,它的究竟的體性是什麼?它到底怎麼存在?這也是一種「事邊際性」,事的意思是它的體性,或者這個法的體性有兩個,一個是勝義谛的體性,一個是世俗谛的體性,「邊際」的意思是最後,世俗谛的體性最後是什麼樣?勝義谛的體性最後是什麼樣?就是這樣兩種。所以勝義谛的角度,也有一個「事邊際性」,世俗谛的角度,也有一個「事邊際性」。
對一個法,我們緣的時候,是緣它究竟世俗谛的體性,還是緣它勝義谛的體性,會有兩種,這就是「事邊際性」。
「所做成辦」,所做成辦的意思?你們聽過阿羅漢的「滅盡定」(沒有)?滅盡定是已經修奢摩他,或者是修止觀,修到最後有定力這種快樂,把這個快樂當所緣,心在非常歡喜當中,它一直存在,這是「滅盡定」,「滅盡定」是這個樣子。
止觀雙修後面的成就,這個成就的感受把它抓出來,然後他更歡喜,這樣子做,這是「所做成辦」,意思是這個。他的境是什麼呢?境是已經成辦了這個結果,這個結果把他當所緣,然後歡喜,這種「所做成辦」。
(仁波切問:現在你們可以嗎?學員:可以。)
第一個講「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這是對任一個法上面,可以講這兩種,因爲對任一個法上面,我們能緣不同的緣故,會「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一直出現,這兩個是不是「周徧所緣」?是!爲什麼?所有的法,所有的所緣上,都會出現,所以是「周徧所緣」。
第叁個「事邊際性」,爲什麼這個也是「周徧所緣」?每一個法上,有世俗谛跟勝義谛,每一個所緣上,也有世俗谛跟勝義谛,所以這也是「周徧所緣」。
「所做成辦」,每一個法上,我們修的後面,有沒有一個成辦的結果?一定有。這個結果出來之後,再把這個結果當所緣而歡喜,也有嘛!每一個法上,一定有「所做成辦」的所緣,所以「所做成辦」也是「周徧所緣」。爲什麼是「周徧所緣」?每一個所緣上,將來會有「所做成辦」的一種修行成果,所以是每一個所緣上會出現的緣故,這個「所做成辦」,我們把它歸屬于「周徧所緣」。周徧所緣沒有特別分出來,比如說佛像啦…,沒有特別取出來,它是每一個所緣上都有。
這樣子清楚嗎?可能你們會有問題,空性上有世俗谛,也有勝義谛。世俗谛上有勝義谛、也有世俗谛。剛剛我講每一法上有「事邊際性」,你們會疑問,勝義谛本身上面,有沒有這兩個?也有。勝義谛上有世俗谛,也有勝義谛;世俗谛上有勝義谛、也有世俗谛。每一個所緣上,有這兩個,有「事邊際性」,就是「周徧所緣」。大概認識吧?這四個已經OK了。
第二個「淨行所緣」淨除我們煩惱的習氣,「行」藏文的意思是,過去貪瞋癡煩惱上,常常做過,過去進行過,現在這個法(習氣)進行當中。這樣子的習氣很重的話,現在要淨除這種習氣。所以「淨行所緣」的意思是,爲淨除過去貪瞋癡這些煩惱的習氣,對這上面有幫助的這些所緣,是「淨行所緣」。所以「行」是過去貪瞋癡這些行爲的習氣,「行」是貪瞋癡的習氣。淨除過去煩惱習氣的這種所緣,是「淨行所緣」。
後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6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