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4講▪P3

  ..續本文上一頁止跟觀修,這是要小心,不可以馬上隨便修。因爲真正的止跟觀,它的能力非常強。它的能力非常強,有什麼樣子呢?比如我們馬上就會有神通..等等,如果有這樣子的話,我們自己的意樂,都沒有到非常好的,我們心沒有一個非常好、圓滿的意樂之前,我們有這些神通的話,會造很大的惡業。有神通的話,我們想騙人,我們想做各種各種的(自利)事情,有這個神通的話,對我們只有傷害,沒有好處。

  首先,我們要圓滿自己的意樂,圓滿的意樂是生起菩提心,就是圓滿的意樂。我們沒有生起菩提心的話,修止跟觀,就沒有好處,所以宗喀巴大師爲什麼(止觀)放在廣論後面,原因是在這裏。但是不代表我們不要培養定跟慧,不是這個意思哦!還是要培養自己的定跟慧,這個非常重要!宗大師剛剛有講嘛!一切時中要止修、觀修,是吧?這是什麼意思?一切時中要培養我們的定跟慧,就這個意思,所以我們要分得清楚。

  還有,我們一般人,修止這個意思是“培養我們的定”,這個部分就不會想修止,我們一般不會這樣子想。宗大師說,一切時中我們要修止,是吧?宗大師修止這個定位,連下座的時候,培養我們的憶念跟正知。比如說憶念就是培養定,正知培養慧。所以,這樣子下座的時候,宗大師把憶念跟正知範圍定位爲修止跟觀,有這個意思。我們一般不會這樣子想,這要搞清楚,修止好像一定要安安靜靜的,沒有聲音的,在一個房間裏面,好像就這種修行的感覺,我們就是這樣子想,這是不一樣的哦,這是我們要清楚的。

  我們一般這樣子認爲修止,宗大師講的修止,應該是真正的止,我們要修的話,就是後面的奢摩他。修後面奢摩他的話,我們自己認定的修止,也沒有到宗大師講的那種,先當基礎的這種修止也不會修,平常憶念、正知這些也不會培養。然後在房間閉關,真正爲成就奢摩他的這個證量,我們修的方式跟宗大師講的修的方式,這個定位,也是差得滿大的,所以我們也沒有到那個,也沒有到這邊,什麼都不是。

  宗大師所講的修止,是非常嚴格的,我們這一兩年就一直學奢摩他,這裏面就看得出來,宗大師講的要求很高,他指出來這個昏沈跟掉舉,他指出來的昏沈很細很細。他修奢摩他的定位,真的要求非常高,好像我們修的是昏沈(學員笑!),我們不是修奢摩他。我們在房間裏修止的時候,自己認爲是真正的開始修奢摩他,我們自己應該這樣認爲吧?實際上不是,實際上宗大師他的標准,我們從那邊看的話,變成我們是修昏沈。

  所以,我們修的好像就有問題!一個問題,平常我們也不會培養,這個也是我們的認定有錯。我們認定的修止,上座的修止非常敏銳,非常清楚。我們認出來的定位,有這樣子的話,我們下座的時候,憶念跟正知這些也是修止,這樣子屬于修止的範圍,好像有通這個道理。平常我們自己的認定,修止是什麼都不想,有一點點睡覺的樣子,我們認定這樣子的話,平常的修憶念跟正知,這兩個好像不屬于修止的範圍,這是我們的認定有問題,我們自己認爲的定位有問題。所以我們自己要清楚,我們自己修止的認定是非常奇怪的,對平常修行上面也沒有幫助,爲修證得奢摩他上面也沒有幫助。它是對什麼有幫助呢?我們自己認定的這種修止,對什麼有幫助呢?可能增加昏沈(學員笑!),有可能下輩子就墮到畜牲道,有可能就到無想天,兩個其中一個。所以我們自己認定的修止,有這些問題。

  再來,觀的自性(.毗缽舍那自性.),引出來《解深密經》「即前經雲」,指的就是《解深密經》。一樣,講止的自性是引《解深密經》。現在觀的自性講的時候,也是引《解深密經》。《解深密經》引完了之後,宗大師說,這裏面,觀的定義講出來,好像沒有辦法分開,修觀的話,不要思考或者是不要修慧,沒有辦法這樣子講,一定是直接指出來,觀就是一個慧。

  這樣指出來之故,支那和尚無法接受這段的經文,他完全無法接受。所以引這部經之後,宗大師說:「此經宣說毗缽舍那是觀察慧,最極明顯無可抵賴,傳說支那堪布見已謗雲,『此是經否不得而知.』用足毀踏。」所以支那和尚(支那堪布)沒有辦法接受這一段句子,因爲太明顯了,它講這個是觀察慧,其他經可能解釋爲另外一種,也就可以嘛!這太明顯了,沒有辦法解釋嘛!他覺得這部經不是佛講的,所以他無法接受。「因彼妄計一切分別皆執實相,要棄觀慧全不作意,乃爲修習甚深法義,不順此經故用足毀踏。

  然後再引了很多,各種各的經,跟《解深密經》的道理一樣,先是《寶雲經》,還有《莊嚴經論》,《莊嚴經論》引了二個階段,兩種,再來引《菩薩地》,第四個,然後再來《修次中編》,再來《般若波羅密多教授論》,再來又《解深密經》,這些裏面的內容都一樣的。宗大師他引很多的經,是爲什麼呢?因爲支那堪布的種種教導,很多人相應、很多人喜歡,因爲比較容易做嘛!所以宗大師要引很多的經,就比較有利。

  剛剛也有引《解深密經》不是嗎?是吧?還有《集論》(聖無著所著),《集論》沒有特別引出來。這個之後,宗大師的解釋,爲什麼奢摩他的名稱,爲什麼毗缽舍那的名稱,從這個名稱的解釋,我們這裏念一下,……,這邊引了那麼多經,裏面呢?我們要理解是他破除支那和尚;也有的人認爲,觀,馬上就要想空性,這個是不對的。因爲觀的對境不止勝義谛,世俗谛也是觀的對境。所以觀,他的境世俗谛、勝義谛都有,這個我們要清楚。

  所以這裏面,宗大師說,觀,不一定了解空性,止,不一定不了解空性。止,也有了解空性的止。觀,也有不了解空性之觀。所以止跟觀,這兩個不是從對境的角度分的,它是有境上面分的。對境,比如說空性上面,也有止,也有觀。世俗谛的對境上面,比如說,放一個佛像我們把它當對境,修止也可以,修觀也可以。所以世俗谛的佛像來說,也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觀。勝義谛的空性來說,也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觀。所以止跟觀不是從對境的角度分的哦!這裏宗大師有這些解釋。後面引出來:(P340)「集論于事邊際,開說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之二。寂靜論師如前所說止觀皆能俱緣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是故止觀非就所緣境相而分,旣有通達空性之止,亦有不達空性之觀。若能止心于外境轉,住內所緣即說名止,增上觀照即名勝觀」。

  這邊有二個內容,前面這個階段,講了悟空性的止也存在,是吧?「是故止觀非就所緣境相而分」,所以,既有通達空性之止」,也有通達空性的止。「也有不通達空性之觀。所以這一個階段有這個內容。另外,止跟觀的名字從這裏解釋,看一下:「若能止心于外境轉,住內所緣即說名止,增上觀照即名勝觀。」說明這個止是什麼?說明這個勝觀是什麼?爲什麼稱這個名字的理由講出來。這裏觀,是觀察到非常深入的道理,就觀察到,就這個意思。它是什麼呢?這個慧,先聞慧,再來思慧,再來修慧,修慧的後面,才會達到這個觀,所以這個觀,它看得到的東西,了解的道理,非常非常殊勝。殊勝的意思是跟其他不一樣,跟聞慧、跟思慧、跟修慧,跟一般的慧不一樣,已經超過了這些階段,就這個意思。殊勝的意思是超過(聞慧、思慧、一般的修慧)的了解,超過的了解意思是,前面的這些階段,了解的非常淺。聞慧、思慧、一般的修慧,這個過程了解非常淺。觀的時候,它是比那些階段超過的一種了解,超過的一種觀察。所以是勝觀,就這個意思,殊勝有這個意思。

  聞、思、修這些,聞的時候,好像這個東西是從別人了解,從別人開始,或者從書上看到,這樣子的一種理解,這就是聞慧。

  思慧的時候,這些道理,在我們的腦筋裏面,自己還一直研究的樣子,內容裏面還更深入的思惟。還更深入思惟的時候,是配合自己的理由,應該可以說,用的理由不是別人講的,現在思惟的時候,用的理由是自己的,自己找到的理由。那個時候可以說這個慧,有一點變成自己的,以前的聞慧,好像不是自己的東西,是別人東西的樣子。所以思慧之後,變成我自己好像有發現到一種道理,確實就是這個樣子,不是從別人聽到、書上看到,開始聽到這樣子而已,就是自己有發現到這個道理,有深入的思惟之後,找到很多的理由,然後確實是有這個道理,所以這個是思慧。

  思慧的後面,會生起定解,我們平常講定解,這個是思慧之後才會生起。所以思慧之後,這個定解,法王平常講這個定解之後,就會增加信心,真的相信。真的相信了之後,這個道理確實就是這樣子,我們心能夠接受它。能夠接受,我們就會歡喜,不止是接受,還更歡喜。歡喜之後,又會希求。希求,然後修的話,我們心跟這個境,比較容易串習,我們心會喜歡,我的心、想法跟這個道理一模一樣。我不會想得那麼亂,完全不符合道理的這些想法。因爲我們已經定解了,已經歡喜、又希求了,這個之後,我們心非常容易跟這個道理結合、串習。一直想串習,一直想結合。一直想結合,這個時候開始修,修的當中,也有另外一個、真正的、新的感受,當中也會找到很多各種各的理由。以前聞慧的、思慧的時候,沒有發現到的,現在我們自己的心跟這個境結合的、一個長期的串習當中,會找到各種各的理由。所以透過這樣子,又會生起一種慧,又增長智慧,又開智慧,所以又開一些智慧,這個就稱它修慧。

  聞慧、思慧、修慧,好像聞慧這個基礎,然後思慧,它有點過濾聞慧的東西。然後思慧,它把聞慧裏面的這些東西過濾,變成抓出來非常好的一些東西。然後修慧?又過濾思慧的這些東西,還更發現到一些精要,這是修慧。所以修慧也不需要一定要到勝觀–毗缽舍那,還不需要到那個階段。

  這個修慧,還有很多的層次,勝觀也是修慧裏面的一部份。修慧當初不是勝觀,但是後面,它的境界愈來愈高的時候,就會變成勝觀,就會變成我們現在講的這個觀。那個時候,又比以前的智慧還更超越的,所以這邊講殊勝,這個勝觀,這個勝,是比前面的這些層次,非常超越的一種觀察到的力量,就這個意思,所以是勝觀。

  止觀我們藏文應該是“止勝”,我們是講“喜ㄏㄚˋㄏㄚˋ,就是殊勝這個勝,藏文的名字是止勝,不是止觀。沒有關系,我們平常用止觀嘛,從藏文的角度,不會說止觀,就說止勝。這樣子有好處是,馬上知道這個是勝觀,就知道這個意思。一般講觀的時候,和觀察修連在一起的樣子,是吧?和觀察修連在一起,所以比較容易誤解,比較容易混淆。藏文非常清楚,它就是一般的“觀察”跟現在這邊講的“勝觀”。宗大師這邊講,說明什麼是勝觀,意思是什麼?我們藏文一直用勝觀,所以宗大師爲什麼用勝觀的原因在哪裏?說明什麼是止,這個名字的解釋是什麼?我們從這裏總結來說,爲什麼用這個名字?宗大師有這個解釋,「若能止心于外境轉,住內所緣即說名止,」對,這是止的說明。然後「增上觀照即名勝觀。」就是勝觀。這裏宗大師解釋,什麼是止?什麼是勝觀?解釋在這裏。所以這一個科判裏面,最主要是這兩個解釋名詞,剛剛這一階段抓一下,也可以。

  然後破除別人的、他宗的說法,「有說內心無分別住無明了相說名爲止,有明了力說明爲觀,此不應理。」這是別人的說法,他宗的說法,反駁他宗的說法,這些不是那麼重要。

  還有別人的說法,(P341/L1)「故說一切明了安樂無分別定,皆證真性全無確證。諸證空性妙叁摩地,雖有明樂無所分別,諸未趣向空性之定,亦有極多明了安樂及無分別,故應善辦二定差別」。反駁了他宗之後,宗大師作一個結論,是什麼呢?因爲很多人有誤解,什麼樣子誤解呢?就是無分別的這種「明了安樂」,「明了安樂」無所分別,這樣子的“無分別定”,是跟了解空性的這個“觀”,持空性的觀,好像分不清楚。實際上是他還沒有到了解空性的觀,但是他自己認爲我已經到了悟空性了,或者是我現在已經修了空性了。無分別跟修空性不一樣,因爲我們的心不散亂跟破除這個散亂的想法不一樣嘛!心不散亂跟散亂的執著,我們破除這個執著,不一樣,所以無分別只是心沒有散亂。「明了安樂」這個是止–奢摩他的階段就可以産生,不需要了解空性。但是無分別跟破除執著,混在一起,這個不可以,不是等號。破除執著,破除實有,這是了解空性。破除散亂的執著跟不散亂,這個不一樣。不散亂不代表破除散亂的實有執,這是不一樣哦,所以這裏有很多誤解。宗大師將它分清楚,我們也一定要分得清楚,「故應善辨二定差別」,一定要好好的分開,這是一個結論,反駁了之後(下)一個結論。我們要理解這個部分。這樣子可以吧?

  剛剛前面,到我們還沒有念的之前,這就是反駁他宗的說法,後面是宗大師(下)的一個結論,又給我們開示,這是第叁個科判。

  第四個科判,一定要雙修,是吧?這個理由必須雙修,好像時間不行,(今天下午繼續可以吧?我們就下午繼續。)就是科判裏面,重要的我們抓到就可以。剛剛這樣子會不會太慢?(學員:不會。)還可以嗎?(學員:可以。)好,我們就先到這裏。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4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