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4讲▪P3

  ..续本文上一页止跟观修,这是要小心,不可以马上随便修。因为真正的止跟观,它的能力非常强。它的能力非常强,有什么样子呢?比如我们马上就会有神通..等等,如果有这样子的话,我们自己的意乐,都没有到非常好的,我们心没有一个非常好、圆满的意乐之前,我们有这些神通的话,会造很大的恶业。有神通的话,我们想骗人,我们想做各种各种的(自利)事情,有这个神通的话,对我们只有伤害,没有好处。

  首先,我们要圆满自己的意乐,圆满的意乐是生起菩提心,就是圆满的意乐。我们没有生起菩提心的话,修止跟观,就没有好处,所以宗喀巴大师为什么(止观)放在广论后面,原因是在这里。但是不代表我们不要培养定跟慧,不是这个意思哦!还是要培养自己的定跟慧,这个非常重要!宗大师刚刚有讲嘛!一切时中要止修、观修,是吧?这是什么意思?一切时中要培养我们的定跟慧,就这个意思,所以我们要分得清楚。

  还有,我们一般人,修止这个意思是“培养我们的定”,这个部分就不会想修止,我们一般不会这样子想。宗大师说,一切时中我们要修止,是吧?宗大师修止这个定位,连下座的时候,培养我们的忆念跟正知。比如说忆念就是培养定,正知培养慧。所以,这样子下座的时候,宗大师把忆念跟正知范围定位为修止跟观,有这个意思。我们一般不会这样子想,这要搞清楚,修止好像一定要安安静静的,没有声音的,在一个房间里面,好像就这种修行的感觉,我们就是这样子想,这是不一样的哦,这是我们要清楚的。

  我们一般这样子认为修止,宗大师讲的修止,应该是真正的止,我们要修的话,就是后面的奢摩他。修后面奢摩他的话,我们自己认定的修止,也没有到宗大师讲的那种,先当基础的这种修止也不会修,平常忆念、正知这些也不会培养。然后在房间闭关,真正为成就奢摩他的这个证量,我们修的方式跟宗大师讲的修的方式,这个定位,也是差得满大的,所以我们也没有到那个,也没有到这边,什么都不是。

  宗大师所讲的修止,是非常严格的,我们这一两年就一直学奢摩他,这里面就看得出来,宗大师讲的要求很高,他指出来这个昏沈跟掉举,他指出来的昏沈很细很细。他修奢摩他的定位,真的要求非常高,好像我们修的是昏沈(学员笑!),我们不是修奢摩他。我们在房间里修止的时候,自己认为是真正的开始修奢摩他,我们自己应该这样认为吧?实际上不是,实际上宗大师他的标准,我们从那边看的话,变成我们是修昏沉。

  所以,我们修的好像就有问题!一个问题,平常我们也不会培养,这个也是我们的认定有错。我们认定的修止,上座的修止非常敏锐,非常清楚。我们认出来的定位,有这样子的话,我们下座的时候,忆念跟正知这些也是修止,这样子属于修止的范围,好像有通这个道理。平常我们自己的认定,修止是什么都不想,有一点点睡觉的样子,我们认定这样子的话,平常的修忆念跟正知,这两个好像不属于修止的范围,这是我们的认定有问题,我们自己认为的定位有问题。所以我们自己要清楚,我们自己修止的认定是非常奇怪的,对平常修行上面也没有帮助,为修证得奢摩他上面也没有帮助。它是对什么有帮助呢?我们自己认定的这种修止,对什么有帮助呢?可能增加昏沈(学员笑!),有可能下辈子就堕到畜牲道,有可能就到无想天,两个其中一个。所以我们自己认定的修止,有这些问题。

  再来,观的自性(.毗钵舍那自性.),引出来《解深密经》「即前经云」,指的就是《解深密经》。一样,讲止的自性是引《解深密经》。现在观的自性讲的时候,也是引《解深密经》。《解深密经》引完了之后,宗大师说,这里面,观的定义讲出来,好像没有办法分开,修观的话,不要思考或者是不要修慧,没有办法这样子讲,一定是直接指出来,观就是一个慧。

  这样指出来之故,支那和尚无法接受这段的经文,他完全无法接受。所以引这部经之后,宗大师说:「此经宣说毗钵舍那是观察慧,最极明显无可抵赖,传说支那堪布见已谤云,『此是经否不得而知.』用足毁踏。」所以支那和尚(支那堪布)没有办法接受这一段句子,因为太明显了,它讲这个是观察慧,其他经可能解释为另外一种,也就可以嘛!这太明显了,没有办法解释嘛!他觉得这部经不是佛讲的,所以他无法接受。「因彼妄计一切分别皆执实相,要弃观慧全不作意,乃为修习甚深法义,不顺此经故用足毁踏。

  然后再引了很多,各种各的经,跟《解深密经》的道理一样,先是《宝云经》,还有《庄严经论》,《庄严经论》引了二个阶段,两种,再来引《菩萨地》,第四个,然后再来《修次中编》,再来《般若波罗密多教授论》,再来又《解深密经》,这些里面的内容都一样的。宗大师他引很多的经,是为什么呢?因为支那堪布的种种教导,很多人相应、很多人喜欢,因为比较容易做嘛!所以宗大师要引很多的经,就比较有利。

  刚刚也有引《解深密经》不是吗?是吧?还有《集论》(圣无着所著),《集论》没有特别引出来。这个之后,宗大师的解释,为什么奢摩他的名称,为什么毗钵舍那的名称,从这个名称的解释,我们这里念一下,……,这边引了那么多经,里面呢?我们要理解是他破除支那和尚;也有的人认为,观,马上就要想空性,这个是不对的。因为观的对境不止胜义谛,世俗谛也是观的对境。所以观,他的境世俗谛、胜义谛都有,这个我们要清楚。

  所以这里面,宗大师说,观,不一定了解空性,止,不一定不了解空性。止,也有了解空性的止。观,也有不了解空性之观。所以止跟观,这两个不是从对境的角度分的,它是有境上面分的。对境,比如说空性上面,也有止,也有观。世俗谛的对境上面,比如说,放一个佛像我们把它当对境,修止也可以,修观也可以。所以世俗谛的佛像来说,也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观。胜义谛的空性来说,也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观。所以止跟观不是从对境的角度分的哦!这里宗大师有这些解释。后面引出来:(P340)「集论于事边际,开说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之二。寂静论师如前所说止观皆能俱缘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是故止观非就所缘境相而分,旣有通达空性之止,亦有不达空性之观。若能止心于外境转,住内所缘即说名止,增上观照即名胜观」。

  这边有二个内容,前面这个阶段,讲了悟空性的止也存在,是吧?「是故止观非就所缘境相而分」,所以,既有通达空性之止」,也有通达空性的止。「也有不通达空性之观。所以这一个阶段有这个内容。另外,止跟观的名字从这里解释,看一下:「若能止心于外境转,住内所缘即说名止,增上观照即名胜观。」说明这个止是什么?说明这个胜观是什么?为什么称这个名字的理由讲出来。这里观,是观察到非常深入的道理,就观察到,就这个意思。它是什么呢?这个慧,先闻慧,再来思慧,再来修慧,修慧的后面,才会达到这个观,所以这个观,它看得到的东西,了解的道理,非常非常殊胜。殊胜的意思是跟其他不一样,跟闻慧、跟思慧、跟修慧,跟一般的慧不一样,已经超过了这些阶段,就这个意思。殊胜的意思是超过(闻慧、思慧、一般的修慧)的了解,超过的了解意思是,前面的这些阶段,了解的非常浅。闻慧、思慧、一般的修慧,这个过程了解非常浅。观的时候,它是比那些阶段超过的一种了解,超过的一种观察。所以是胜观,就这个意思,殊胜有这个意思。

  闻、思、修这些,闻的时候,好像这个东西是从别人了解,从别人开始,或者从书上看到,这样子的一种理解,这就是闻慧。

  思慧的时候,这些道理,在我们的脑筋里面,自己还一直研究的样子,内容里面还更深入的思惟。还更深入思惟的时候,是配合自己的理由,应该可以说,用的理由不是别人讲的,现在思惟的时候,用的理由是自己的,自己找到的理由。那个时候可以说这个慧,有一点变成自己的,以前的闻慧,好像不是自己的东西,是别人东西的样子。所以思慧之后,变成我自己好像有发现到一种道理,确实就是这个样子,不是从别人听到、书上看到,开始听到这样子而已,就是自己有发现到这个道理,有深入的思惟之后,找到很多的理由,然后确实是有这个道理,所以这个是思慧。

  思慧的后面,会生起定解,我们平常讲定解,这个是思慧之后才会生起。所以思慧之后,这个定解,法王平常讲这个定解之后,就会增加信心,真的相信。真的相信了之后,这个道理确实就是这样子,我们心能够接受它。能够接受,我们就会欢喜,不止是接受,还更欢喜。欢喜之后,又会希求。希求,然后修的话,我们心跟这个境,比较容易串习,我们心会喜欢,我的心、想法跟这个道理一模一样。我不会想得那么乱,完全不符合道理的这些想法。因为我们已经定解了,已经欢喜、又希求了,这个之后,我们心非常容易跟这个道理结合、串习。一直想串习,一直想结合。一直想结合,这个时候开始修,修的当中,也有另外一个、真正的、新的感受,当中也会找到很多各种各的理由。以前闻慧的、思慧的时候,没有发现到的,现在我们自己的心跟这个境结合的、一个长期的串习当中,会找到各种各的理由。所以透过这样子,又会生起一种慧,又增长智慧,又开智慧,所以又开一些智慧,这个就称它修慧。

  闻慧、思慧、修慧,好像闻慧这个基础,然后思慧,它有点过滤闻慧的东西。然后思慧,它把闻慧里面的这些东西过滤,变成抓出来非常好的一些东西。然后修慧?又过滤思慧的这些东西,还更发现到一些精要,这是修慧。所以修慧也不需要一定要到胜观–毗钵舍那,还不需要到那个阶段。

  这个修慧,还有很多的层次,胜观也是修慧里面的一部份。修慧当初不是胜观,但是后面,它的境界愈来愈高的时候,就会变成胜观,就会变成我们现在讲的这个观。那个时候,又比以前的智慧还更超越的,所以这边讲殊胜,这个胜观,这个胜,是比前面的这些层次,非常超越的一种观察到的力量,就这个意思,所以是胜观。

  止观我们藏文应该是“止胜”,我们是讲“喜ㄏㄚˋㄏㄚˋ,就是殊胜这个胜,藏文的名字是止胜,不是止观。没有关系,我们平常用止观嘛,从藏文的角度,不会说止观,就说止胜。这样子有好处是,马上知道这个是胜观,就知道这个意思。一般讲观的时候,和观察修连在一起的样子,是吧?和观察修连在一起,所以比较容易误解,比较容易混淆。藏文非常清楚,它就是一般的“观察”跟现在这边讲的“胜观”。宗大师这边讲,说明什么是胜观,意思是什么?我们藏文一直用胜观,所以宗大师为什么用胜观的原因在哪里?说明什么是止,这个名字的解释是什么?我们从这里总结来说,为什么用这个名字?宗大师有这个解释,「若能止心于外境转,住内所缘即说名止,」对,这是止的说明。然后「增上观照即名胜观。」就是胜观。这里宗大师解释,什么是止?什么是胜观?解释在这里。所以这一个科判里面,最主要是这两个解释名词,刚刚这一阶段抓一下,也可以。

  然后破除别人的、他宗的说法,「有说内心无分别住无明了相说名为止,有明了力说明为观,此不应理。」这是别人的说法,他宗的说法,反驳他宗的说法,这些不是那么重要。

  还有别人的说法,(P341/L1)「故说一切明了安乐无分别定,皆证真性全无确证。诸证空性妙三摩地,虽有明乐无所分别,诸未趣向空性之定,亦有极多明了安乐及无分别,故应善办二定差别」。反驳了他宗之后,宗大师作一个结论,是什么呢?因为很多人有误解,什么样子误解呢?就是无分别的这种「明了安乐」,「明了安乐」无所分别,这样子的“无分别定”,是跟了解空性的这个“观”,持空性的观,好像分不清楚。实际上是他还没有到了解空性的观,但是他自己认为我已经到了悟空性了,或者是我现在已经修了空性了。无分别跟修空性不一样,因为我们的心不散乱跟破除这个散乱的想法不一样嘛!心不散乱跟散乱的执着,我们破除这个执着,不一样,所以无分别只是心没有散乱。「明了安乐」这个是止–奢摩他的阶段就可以产生,不需要了解空性。但是无分别跟破除执着,混在一起,这个不可以,不是等号。破除执着,破除实有,这是了解空性。破除散乱的执着跟不散乱,这个不一样。不散乱不代表破除散乱的实有执,这是不一样哦,所以这里有很多误解。宗大师将它分清楚,我们也一定要分得清楚,「故应善辨二定差别」,一定要好好的分开,这是一个结论,反驳了之后(下)一个结论。我们要理解这个部分。这样子可以吧?

  刚刚前面,到我们还没有念的之前,这就是反驳他宗的说法,后面是宗大师(下)的一个结论,又给我们开示,这是第三个科判。

  第四个科判,一定要双修,是吧?这个理由必须双修,好像时间不行,(今天下午继续可以吧?我们就下午继续。)就是科判里面,重要的我们抓到就可以。刚刚这样子会不会太慢?(学员:不会。)还可以吗?(学员:可以。)好,我们就先到这里。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4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