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觉悟出来,这个就是不同的慧,这个慧是非常有力量。
慧也需要止的、止修的力量,互相是助缘,止修也要有观修,观修也要有止修,所以这二个是相互依赖的。这两个修的好的话,用这样子的定跟慧的力量–止修定的力量,观修慧的力量,用这两个力量,然后修什么,马上有成果出来。修依止善知识也好,修皈依也好,修业因果也好,修什么样子的法,它的效果就会马上出来的。所以宗大师这边,刚刚我们念的这个阶段是它的结论,我们要理解它的结论是什么。
后面再引《解深密经》,这里面讲的是另外一种角度,止修跟观修的胜利,什么样子呢?止修,是不让我们的心散乱,跑出去。颠倒的这些境,烦恼境上面,我们不让心跑到烦恼的境上面。观,它有什么作用呢?它是对治颠倒识的这个境上面。心对治烦恼,(止修)(观修)这就是不一样,(止修)心就不会跑到烦恼境,还有另外一个,(观修)对治烦恼,就两种。所以观,对治烦恼。定,不让我们的心跑到烦恼的境上面。观,对治烦恼。有这样子的二种帮助,这两个它的作用不一样。所以我们任一个修行,依止善知识也好,皈依也好,有没有对治跟它相反的烦恼境?有啊!依止善知识也有跟它相反的一个烦恼境,烦恼有不同的境嘛!我们不同的烦恼,当然有不同的烦恼境。
我要修依止善知识的时候,跟修不依止的过患,这种烦恼的境也有。我修下士道的,跟下士道完全相反的,也有一种烦恼,也有这个境。我修中士道,跟中士道完全相反的,非常喜欢轮回圆满的,这种烦恼的境也有。修上士道也一样,所以每一个修行的阶段,它有没有一个反面的,不好的烦恼境,一定有嘛!所以每一个阶段,我们要不要离开这个烦恼境?我们心要不要跑到这个对治颠倒识的境?一定要。所以这是为什么每一个阶段修止非常重要,每一个阶段没有止修的话,心就会跑到烦恼境上面。我修依止善知识的时候,我没有止修的话,我的心就跑到跟依止善知识相反的这些烦恼境上面,会跑,就不对的。所以每一个阶段,止修非常重要,没有止修的话,马上心就跑到那个烦恼境上,止修也是很重要。
我的心不让它跑到烦恼境上,只有这样子,会有效果出来吗?不会!还需对治烦恼,对治烦恼才会有效果出来,只是心没有跑到烦恼对境,这样子没有办法有效果出来,我还要对治烦恼。要对治烦恼,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增长我们正确的智慧,这个想法要对治烦恼,正面的这些智慧,这个正确的想法要增长,所以这两个是靠什么呢?观。所以观就是对治烦恼,才会有效果出来。所以刚刚我们讲两个嘛!比如说,(止修)不让我们的心跑到这个烦恼境,然后(观修)对治这些烦恼,透过这两个,才能够有效果出来。
宗大师讲的,后面引《解深密经》,主要讲的是什么呢?我们修每一个阶段,一定要有止修,它有什么帮助?观修,对我们有什么帮助?我们都要理解。这是第一个科判。
再来第二个科判,「第二显示此二摄一切定。」此二指的就是止修跟观修,止修跟观修这两个能够摄一切的定,是什么意思呢?一切的修行,只有修这两个,没有其他的修,不管密乘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讲得非常神奇,那些的定也好,我们显教里面从依止善知识,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这些修行,怎么修,我们讲各种的修行,但是真正的来说,只有讲止修跟观修,没有其他的,只有止修跟观修。
我们每一个修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要成就各种各的,也是靠这个止修跟观修,因为每一个能够成就,是靠各种各的修行。各种各的修行,都含摄到止修跟观修。所以止修跟观修,它可以含摄一切的修行,也可以成办一切的成就,各种各的成就。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两个道理,一个止修跟观修这两个可以摄一切的修行,这是一个。第二个:可以成办一切的成就,有这个道理。所以第二个科判里面,宗大师讲的重点就是这个。所以这里面,宗大师的结论,「故欲求定者,不能寻求无边差别。应求一切等持总聚止观二品,一切时中恒应修学。」所以宗大师后面讲「一切时中恒应修学」,它是多么重要。你们时时刻刻都一定要注重这个,宗大师就强调这边。所以宗大师第二个科判的结论在哪里?我们要抓到。
为什么时时刻刻我们要注重这个呢?我们心里追求各种各的成就,我们一定有,是吧?可能有的人想要长寿,有的人想生意好,有的人想各种各的,有的人想下一生要不堕三恶道,或者是赶快成佛。我们有各种各的不同追求,当然各种各的追求,一定有修行的方法。这些修行是也是含摄到止修跟观修,所以止修跟观修这两个,我们没有做好的话,任一个修行,没有办法如理的修行,没有办法成办我们自己的成就,所以中间我们就要抓它的重点。
一切时中我们怎么做呢?例如:我们都要上班,怎么做呢?我们看宗大师在依止善知识那一个阶段,下座的时候,他有没有说(p46)密护根门、正知而行…。这些都是止修跟观修的一种。连下座也有止修跟观修的方法,也是可以修的。所以止修与观修,你们不要想一定只有上座,没有下座,也是有下座的,因为任一个法修的时候,上座与下座两种角度我们要修嘛,是吧?任一个法我们修的时候,一定有上座、下座,二十四个小时都要修。所以止修跟观修这两个,我们一定也有上座可以修的,上座大家应该都知道了,上座可以修止修,下座也可以修的。止修跟观修下座的时候也要修的,下座的时候怎么修呢?我们讲密护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精勤修习悎寤瑜伽。四个里面前面的二个,主要是下座的时候,止修跟观修怎么修?所以可以说,一切时中都可以修的。
后面《修次下编》跟《修次中编》,这些就引用而已。宗大师有的时候先引经典然后讲结论,有的时候他先讲结论然后引经典。所以这边,先讲结论然后引用这些经典。
然后再来,止跟观的自性,止跟观虽然是我们要双修,没有双修的话,任一个成就没有办法成办,任一个修行没有办法如理的修行。但是,这个止跟观,我们一定要清楚,止是什么样子?观是什么样子?我们这些不清楚的话,修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正确。所以止是什么样子?它的自性是什么?观,它的自性是什么?也要清楚。所以后面第三个阶段,就讲止跟观的自性。
止的这个部分,先引《解深密经》,引了之后,宗大师自己讲的好像有点长,但是没有办法,还是长嘛,就是没有那么短(学员笑…)。《解深密经》引完了之后:「义谓随所定解十二分教中,五蕴等义为所缘境。由念正知,令能缘心于所缘境,相续安住而不散乱。故心于境能任运住,若时生起身心轻安所有喜乐,此三摩地即奢摩他。」这边是讲念跟正知。主要是透过这个念跟正知,心一直安住在境上面。这个境,任一个,各种各的都有。这里讲「十二分教中」,讲各种各的,就是什么样的境都可以,比如依止善知识这一阶段也有境,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境嘛!所以什么样无所谓,就一个境上面,透过念跟正知,心长期的安住这样子。
当初,身体一定会受不了,我们的心也受不了,然后慢慢一个个习惯后,就好像心轻安,身轻安,这些会产生,这样子之后,心安住在那边,都不会怎么累,我们的心跟身都不会劳累,这样子的一种定,就可以说是真正的止,止的自性是这样子。这个时候不需要一定要了解空性,这些是不一定的,因为连外道也可以有止的证量可以产生。不需要通达诸法真实,是什么意思?就是不需要了解空性,这个意思。
再来,观,这个解释的时候,支那和尚特别没有办法承认经的内容。
刚刚有两个问题,我想大众中间回答,可能对大家有帮助。第一个问题是:五别境这些心所:欲、胜解、念、定、慧,慧与胜解有何差别?有人这样子问。胜解它的作用是欢喜,慧它的作用是观察。这两个作用不一样。如果胜解是欢喜的话,欲与胜解有什么差别?欲是追求,心就朝这个方向,一直追求这个境,这种就是欲。胜解,它只是欢喜,欢喜跟追求又不一样。我们区分一下,欲,是追求这个境;胜解,是欢喜。忆念,它的作用是别忘这个境,不会忘这个境。定,是心不管一秒钟、两秒钟,好像有一点点安住在那个(境)上面,就是这种作用。慧,它会分析,粗的分析,细的分析,本身有一个分析的作用,这就是慧。所以它的这些作用,各种各的心所就有各种各的不一样的作用。
另外一个问题:这些有没有前后的次第?应该不可以说有前后的次第,这些刚刚我们有讲相应因,有五种相应,五种相应里面,一个是时间上面的,是吧?我们讲所缘相应,行相相应,所依相应,时间相应,质相应,这些都是同时的,也没有一个是前一个是后。
另外一个问题,止观修的时候,我们道次第里面,放在最后面,从另一种角度看的话,它好像是一个非常高的修行的感觉,因为它是放在最后面。另外一种,这里刚刚说了,所有的小乘的、大乘的功德,都是止修跟观修的胜利。所以前面先要有止修跟观修,才会生得起从依止善知识到…,所有的功德才会生得起。所以好像有一点矛盾的感觉?我们要理解,不是有矛盾。现在所有的功德是止修跟观修的胜利,这个意思是,它是随顺的,或者是随顺的止或者是培养这个定。另外一种,观的话,是随顺的观或者是培养我们的观察修。所以培养我们的止,心就安住一个境上面,比较能够连续,这样子一个定力的培养,还有观察的这种慧的培养,这两个一定要有。所有的我们的功德,一定前面需要有这两个双修,才可以成办。所以一切的大小乘功德,是止修跟观修的胜利的意思,是随顺止跟随顺观,就这个意思。广论里面放在后面,这个止跟观的意思,不是随顺的止跟观,是真正的止跟观。我们不需要首先有真正的止跟观,然后才可以修依止善知识,修这些下士道、中士道…等等,不是这样子。
因为真正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4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