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4講▪P2

  ..續本文上一頁覺悟出來,這個就是不同的慧,這個慧是非常有力量。

  慧也需要止的、止修的力量,互相是助緣,止修也要有觀修,觀修也要有止修,所以這二個是相互依賴的。這兩個修的好的話,用這樣子的定跟慧的力量–止修定的力量,觀修慧的力量,用這兩個力量,然後修什麼,馬上有成果出來。修依止善知識也好,修皈依也好,修業因果也好,修什麼樣子的法,它的效果就會馬上出來的。所以宗大師這邊,剛剛我們念的這個階段是它的結論,我們要理解它的結論是什麼。

  後面再引《解深密經》,這裏面講的是另外一種角度,止修跟觀修的勝利,什麼樣子呢?止修,是不讓我們的心散亂,跑出去。顛倒的這些境,煩惱境上面,我們不讓心跑到煩惱的境上面。觀,它有什麼作用呢?它是對治顛倒識的這個境上面。心對治煩惱,(止修)(觀修)這就是不一樣,(止修)心就不會跑到煩惱境,還有另外一個,(觀修)對治煩惱,就兩種。所以觀,對治煩惱。定,不讓我們的心跑到煩惱的境上面。觀,對治煩惱。有這樣子的二種幫助,這兩個它的作用不一樣。所以我們任一個修行,依止善知識也好,皈依也好,有沒有對治跟它相反的煩惱境?有啊!依止善知識也有跟它相反的一個煩惱境,煩惱有不同的境嘛!我們不同的煩惱,當然有不同的煩惱境。

  我要修依止善知識的時候,跟修不依止的過患,這種煩惱的境也有。我修下士道的,跟下士道完全相反的,也有一種煩惱,也有這個境。我修中士道,跟中士道完全相反的,非常喜歡輪回圓滿的,這種煩惱的境也有。修上士道也一樣,所以每一個修行的階段,它有沒有一個反面的,不好的煩惱境,一定有嘛!所以每一個階段,我們要不要離開這個煩惱境?我們心要不要跑到這個對治顛倒識的境?一定要。所以這是爲什麼每一個階段修止非常重要,每一個階段沒有止修的話,心就會跑到煩惱境上面。我修依止善知識的時候,我沒有止修的話,我的心就跑到跟依止善知識相反的這些煩惱境上面,會跑,就不對的。所以每一個階段,止修非常重要,沒有止修的話,馬上心就跑到那個煩惱境上,止修也是很重要。

  我的心不讓它跑到煩惱境上,只有這樣子,會有效果出來嗎?不會!還需對治煩惱,對治煩惱才會有效果出來,只是心沒有跑到煩惱對境,這樣子沒有辦法有效果出來,我還要對治煩惱。要對治煩惱,另外一個方法就是增長我們正確的智慧,這個想法要對治煩惱,正面的這些智慧,這個正確的想法要增長,所以這兩個是靠什麼呢?觀。所以觀就是對治煩惱,才會有效果出來。所以剛剛我們講兩個嘛!比如說,(止修)不讓我們的心跑到這個煩惱境,然後(觀修)對治這些煩惱,透過這兩個,才能夠有效果出來。

  宗大師講的,後面引《解深密經》,主要講的是什麼呢?我們修每一個階段,一定要有止修,它有什麼幫助?觀修,對我們有什麼幫助?我們都要理解。這是第一個科判。

  再來第二個科判,「第二顯示此二攝一切定。」此二指的就是止修跟觀修,止修跟觀修這兩個能夠攝一切的定,是什麼意思呢?一切的修行,只有修這兩個,沒有其他的修,不管密乘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講得非常神奇,那些的定也好,我們顯教裏面從依止善知識,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這些修行,怎麼修,我們講各種的修行,但是真正的來說,只有講止修跟觀修,沒有其他的,只有止修跟觀修。

  我們每一個修的目標是什麼?我們要成就各種各的,也是靠這個止修跟觀修,因爲每一個能夠成就,是靠各種各的修行。各種各的修行,都含攝到止修跟觀修。所以止修跟觀修,它可以含攝一切的修行,也可以成辦一切的成就,各種各的成就。所以我們可以理解兩個道理,一個止修跟觀修這兩個可以攝一切的修行,這是一個。第二個:可以成辦一切的成就,有這個道理。所以第二個科判裏面,宗大師講的重點就是這個。所以這裏面,宗大師的結論,「故欲求定者,不能尋求無邊差別。應求一切等持總聚止觀二品,一切時中恒應修學。」所以宗大師後面講「一切時中恒應修學」,它是多麼重要。你們時時刻刻都一定要注重這個,宗大師就強調這邊。所以宗大師第二個科判的結論在哪裏?我們要抓到。

  爲什麼時時刻刻我們要注重這個呢?我們心裏追求各種各的成就,我們一定有,是吧?可能有的人想要長壽,有的人想生意好,有的人想各種各的,有的人想下一生要不墮叁惡道,或者是趕快成佛。我們有各種各的不同追求,當然各種各的追求,一定有修行的方法。這些修行是也是含攝到止修跟觀修,所以止修跟觀修這兩個,我們沒有做好的話,任一個修行,沒有辦法如理的修行,沒有辦法成辦我們自己的成就,所以中間我們就要抓它的重點。

  一切時中我們怎麼做呢?例如:我們都要上班,怎麼做呢?我們看宗大師在依止善知識那一個階段,下座的時候,他有沒有說(p46)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這些都是止修跟觀修的一種。連下座也有止修跟觀修的方法,也是可以修的。所以止修與觀修,你們不要想一定只有上座,沒有下座,也是有下座的,因爲任一個法修的時候,上座與下座兩種角度我們要修嘛,是吧?任一個法我們修的時候,一定有上座、下座,二十四個小時都要修。所以止修跟觀修這兩個,我們一定也有上座可以修的,上座大家應該都知道了,上座可以修止修,下座也可以修的。止修跟觀修下座的時候也要修的,下座的時候怎麼修呢?我們講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寤瑜伽。四個裏面前面的二個,主要是下座的時候,止修跟觀修怎麼修?所以可以說,一切時中都可以修的。

  後面《修次下編》跟《修次中編這些就引用而已。宗大師有的時候先引經典然後講結論,有的時候他先講結論然後引經典。所以這邊,先講結論然後引用這些經典。

  然後再來,止跟觀的自性,止跟觀雖然是我們要雙修,沒有雙修的話,任一個成就沒有辦法成辦,任一個修行沒有辦法如理的修行。但是,這個止跟觀,我們一定要清楚,止是什麼樣子?觀是什麼樣子?我們這些不清楚的話,修的時候,就沒有辦法正確。所以止是什麼樣子?它的自性是什麼?觀,它的自性是什麼?也要清楚。所以後面第叁個階段,就講止跟觀的自性。

  止的這個部分,先引《解深密經》,引了之後,宗大師自己講的好像有點長,但是沒有辦法,還是長嘛,就是沒有那麼短(學員笑…)。《解深密經》引完了之後:「義謂隨所定解十二分教中,五蘊等義爲所緣境。由念正知,令能緣心于所緣境,相續安住而不散亂。故心于境能任運住,若時生起身心輕安所有喜樂,此叁摩地即奢摩他。」這邊是講念跟正知。主要是透過這個念跟正知,心一直安住在境上面。這個境,任一個,各種各的都有。這裏講「十二分教中」,講各種各的,就是什麼樣的境都可以,比如依止善知識這一階段也有境,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境嘛!所以什麼樣無所謂,就一個境上面,透過念跟正知,心長期的安住這樣子。

  當初,身體一定會受不了,我們的心也受不了,然後慢慢一個個習慣後,就好像心輕安,身輕安,這些會産生,這樣子之後,心安住在那邊,都不會怎麼累,我們的心跟身都不會勞累,這樣子的一種定,就可以說是真正的止,止的自性是這樣子。這個時候不需要一定要了解空性,這些是不一定的,因爲連外道也可以有止的證量可以産生。不需要通達諸法真實,是什麼意思?就是不需要了解空性,這個意思。

  再來,觀,這個解釋的時候,支那和尚特別沒有辦法承認經的內容。

  剛剛有兩個問題,我想大衆中間回答,可能對大家有幫助。第一個問題是:五別境這些心所:欲、勝解、念、定、慧,慧與勝解有何差別?有人這樣子問。勝解它的作用是歡喜,慧它的作用是觀察。這兩個作用不一樣。如果勝解是歡喜的話,欲與勝解有什麼差別?欲是追求,心就朝這個方向,一直追求這個境,這種就是欲。勝解,它只是歡喜,歡喜跟追求又不一樣。我們區分一下,欲,是追求這個境;勝解,是歡喜。憶念,它的作用是別忘這個境,不會忘這個境。定,是心不管一秒鍾、兩秒鍾,好像有一點點安住在那個(境)上面,就是這種作用。慧,它會分析,粗的分析,細的分析,本身有一個分析的作用,這就是慧。所以它的這些作用,各種各的心所就有各種各的不一樣的作用。

  另外一個問題:這些有沒有前後的次第?應該不可以說有前後的次第,這些剛剛我們有講相應因,有五種相應,五種相應裏面,一個是時間上面的,是吧?我們講所緣相應,行相相應,所依相應,時間相應,質相應,這些都是同時的,也沒有一個是前一個是後。

  另外一個問題,止觀修的時候,我們道次第裏面,放在最後面,從另一種角度看的話,它好像是一個非常高的修行的感覺,因爲它是放在最後面。另外一種,這裏剛剛說了,所有的小乘的、大乘的功德,都是止修跟觀修的勝利。所以前面先要有止修跟觀修,才會生得起從依止善知識到…,所有的功德才會生得起。所以好像有一點矛盾的感覺?我們要理解,不是有矛盾。現在所有的功德是止修跟觀修的勝利,這個意思是,它是隨順的,或者是隨順的止或者是培養這個定。另外一種,觀的話,是隨順的觀或者是培養我們的觀察修。所以培養我們的止,心就安住一個境上面,比較能夠連續,這樣子一個定力的培養,還有觀察的這種慧的培養,這兩個一定要有。所有的我們的功德,一定前面需要有這兩個雙修,才可以成辦。所以一切的大小乘功德,是止修跟觀修的勝利的意思,是隨順止跟隨順觀,就這個意思。廣論裏面放在後面,這個止跟觀的意思,不是隨順的止跟觀,是真正的止跟觀。我們不需要首先有真正的止跟觀,然後才可以修依止善知識,修這些下士道、中士道…等等,不是這樣子。

  因爲真正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4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