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45》(國語複習)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8-10-10下午
我電腦上面有些人會想,仁波切看什麼?我是看廣論的注音符號(學員:哈哈哈!)
我們到必須雙修這個階段,宗喀巴大師主要引《修次中編》,《修次中編》裏面就很清楚,(P.341),「唯觀離止如風中燭,瑜伽師心于境散亂不能堅住,不生明了智慧光明,故當雙修。」“故當雙修”下面也是《修次中編》裏面的,《修次中編》裏面也引《大般涅槃經》,所以這是《修次中編》裏面引出來的。「故當雙修」的理由就引出來《大般涅槃經》。《修次中編》還有引《月燈經》,這兩個都是《修次中編》裏面引的。
《修次中編》裏面主要是還沒有引這兩部經之前的「故當雙修」,是蓮花戒大師他自己用的詞,非常確定的用詞,然後理由引出來這兩部經。所以我們要了解《修次中編》裏面引這兩部經,還有蓮花戒大師他自己前面講的內容,最主要是剛剛「故當雙修」這一句,這個句子非常清楚。
《修次中編》只有兩句:「由止力無動,由觀故如山。」
《修次中編》之中引《大般涅槃經》及《月燈經》,引完了《修次中編》之後,宗喀巴大師講:「心無散亂」前面應該有一個「故」「故心無散亂,安住所緣,是修止迹。證無我義,斷我見等一切惡見,敵不能動猶如山王,是修觀迹。」「迹」是效果,修止迹跟修觀迹這兩個講出來,這兩個講出來什麼呢?是宗大師引完了《修次中編》之後,講修止的效果怎麼樣?修觀的效果怎麼樣?後面才講出來。
所以你們看一下,還沒有引《修次中編》之前,(P.341)它的詞句是什麼?他說「是故雙須止觀二品」,這邊用「是故」應該是引的理由,放在後面引《修次中編》,所以「雙須止觀二品。如…」,「如」就是引出來,「如」它成立什麼呢?我們必須要止觀二品,要雙修。他的理由,就引《修次中編》。
《修次中編》引完了《月燈經》之後,《修次中編》就已經引完了。引完了之後,宗大師又出來一個結論,結論是什麼呢?什麼是止修的效果,什麼是觀修的效果。
可以嗎?我們應該有一個懂藏文跟中文都通的,就問一問,可能這裏有問題。對!我是覺得這裏中文有問題。
宗大師的結論就在這裏,宗大師的結論是《月燈經》引完了之後,後面是宗大師的結論。宗大師的結論是修止的效果怎麼樣,修觀的效果怎麼樣,這個意思是什麼呢?這兩個效果我們都需要,我們一定要雙修。沒有雙修的話,缺了一個效果就不行了。所以後面講兩種的效果,修止的效果是什麼?修觀的效果是什麼?我們要分得清楚,然後才會知道兩種都必須要修。
宗大師的理由我們必須要了解,爲什麼必須要雙修呢?修止的效果怎麼樣,修觀的效果怎麼樣,這兩種效果,我們都需要,我們一定要修,兩種都要修,這是一個段落。
現在已經講了,兩種都要修,有一個問號,先修什麼?後修什麼?怎麼一起修?是一個問號。會問:我還沒有修止之前,我要修空性嗎?還是我修止之後,我要修空性嗎?一個問號。後面這個問號出現了,「又于未成奢摩他前,」要修無我空性的道理;或者是這個之後,我們要修空性的道理。就出來這兩種問題,這個提問出來的時候,宗大師回答:如果我們還沒有生起奢摩他之前,我們未生起奢摩他,我們要努力的修,是吧?我們還沒有生起奢摩他的證量,未生起奢摩他證量的時候,我們不可以修空性。
如果修空性的話,它會障礙我們證得奢摩他的證量,因爲修空性的時候,自然我們的腦筋一定要動,動得很厲害,我們一定要思考,思考很厲害的時候,心要安住一個地方,只定在一個地方,很難。所以未證得奢摩他,我們認真打坐的時候不可以修空性。之前可以,之後可以,兩個都可以。比如說我們現在都還沒有到非常精進的修奢摩他,未證得奢摩他的證量,我們還沒有這樣修嘛!所以我們現在可以修空性。或者是我們已經證得奢摩他的證量之後,也可以修空性,這兩種都可以。
但是我們精進的修,努力爲了生起奢摩他的證量,這一定是叁個月,或者是六個月,一定要從頭到尾,不可以中間有一些什麼(學習、事情、修空性),我們所有的事情要放下,一些學習暫時停下來,修空性也要停下來,不可以碰,要認真的心一直安住于一個地方,要修安止,所以宗大師這樣的回答。
後面階段「若心無掉沈不平等相,」這邊又是一個回答,宗大師講什麼呢?是講止修對觀修上面幫助非常大,或者說奢摩他對觀察修上面幫助非常大,奢摩他對毗缽舍那上面幫助非常大,他成立這個。爲什麼成立這個?有人覺得雙修是一個問號,不可以雙修,互相打架。止跟觀不可以雙修,宗大師這邊是講,止對觀上面幫助非常大,必須要雙修,就這個意思。
這邊開始講什麼呢?止對觀上面幫助非常大,講這個內容,他引了《正攝法經》,還有《修次初編》,在引完了之後,宗大師講出他自己的一些想法,「又成就奢摩他已…」如《入行論》還沒有引之前,這些是他自己講的,他的想法,他講什麼呢?修止的話對觀修上面幫助非常大。什麼樣子的觀修呢?比如對無常上面觀修,對業果上面的觀修,對慈心、悲心、菩提心這些等等,這些上面幫助非常大。
假如沒有止的定力情況下,我們心散亂了,那些無常也好、業果也好、輪回的厭離心也好、慈心也好、悲心、菩提心都會非常虛弱。所以這一個階段,宗大師繼續講,止修對觀察修上面幫助多大,這裏面念一下就很清楚:「又成就奢摩他已,非僅能遮,正觀無我性慧搖動過失,及修無常業果,生死過患慈悲菩提心等,凡此一切修觀慧時,于所緣境散亂過失,亦皆能遣。各于所緣無散亂故,所修衆善皆有大力,未得止前多是散心,故所修善皆悉微劣。」對!所以這裏很清楚。後面宗大師引了《入行論》,就兩個階段。
這裏我們又一個問號,宗大師又說,下士道之前先要有奢摩他,沒有奢摩他修下士道也不行,修無常、業因果這些也不行的感覺,是吧?不是這個意思哦!現在這邊講的是,我們要培養定力,定力強,定力好,對修這些上面有幫助。不可以說修下士道之前,我們一定要有奢摩他的證量,不是這個意思。
另外可以說,已經得到奢摩他的證量之後修,跟沒有生起奢摩他的證量之前修,還是有差別。因爲整個菩提道次第已經修完了,現在就密續的這些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修行,這樣子的一個行者,他要不要修下士道?還是要修啊!他修的下士道,跟我們還沒有到這樣子境界的凡人修的下士道,有沒有差別?也是有差別嘛!爲什麼有差別呢?心中有沒有止觀的證量,它會有影響。我們昨天有講,密續的大悲心跟顯教的大悲心,還是不一樣。已經到密乘,這些修行很高的,可能他是到見道、修道這些階段,他還是要修業因果、修無常,不可以說我已經到了見道、修道,我到了那麼高的境界,我不需要修無常這些。不是,還是要修。
所以宗大師這邊講的是,修奢摩他,或者是已經證得奢摩他之後,他的修行更有力量。比如說大乘都要修菩提心,大乘資糧道要修,加行道也要修,見道、修道、無學道都要修的,連成佛之後也是修菩提心。修菩提心,從資糧道到成佛,是不是要叁大阿僧祇劫?是吧!叁大阿僧祇劫修行的階梯,時間那麼長,有那麼多的階梯,初期的菩提心跟十地菩薩的菩提心,有沒有差別?有啊,差別很大,雖然兩個都是菩提心,但是差別很大。兩種都有沒有修無常?有修,但是差別很大。
修這些無常等爲什麼差別很大?剛剛我講的是初期的菩薩跟第十地菩薩,他們兩個都是修菩提心,但是這個菩提心是天地的差別。一樣,我們沒有生起奢摩他證量的一個人修無常,跟已經生起奢摩他證量的行者修無常,這兩個也是差別很大。爲什麼差別很大?是他能攝持的奢摩他就會有影響。所以現在宗大師這邊講的是,奢摩他對觀修上面幫助非常大,就這個意思。沒有傷害,幫助非常大。
宗大師引了《入行論》之後,再講修奢摩他的目標,或者是我們生起奢摩他之後,講出我們要做的是什麼目標。講出來之後,後面宗大師說,如果有一些人已經生起奢摩他了,但是他不會用,他不會用奢摩他修無常,修業因果、出離心、大悲心,這上面不會用的話,這很可惜,奢摩他沒有用。雖然他已經生起奢摩他的證量,但是沒有什麼用的。
所以宗大師引完了《入行論》之後,你們念一下,「如是成就無分別定,心于所緣不余散者,義爲令心于善所緣,成就堪能如欲而住,此複系心于一所緣即能安住,欲令起時須于無邊善所緣境,如欲而轉,如通利溝引諸流水。故成止後,更須修集緣如所有性及盡所有妙慧,施心戒心忍辱精進淨信及厭離等,無邊衆善,滅無邊失。若唯安住一所緣境者,是未了知修止之義,不能增長廣大善行。」對!就是這個。
「不能增長廣大善行」它就沒有什麼意義,沒有大的作用。生起了奢摩他之後,觀修上面我們不會用。實際上它對觀修上面幫助非常大,但是我們對這個道理不清楚的話,不會用,不會用的話很可惜。所以宗大師這裏特別給我們開示。
到這裏,到你們念的這個階段,講什麼呢?奢摩他對毗缽舍那幫助非常大,剛剛前面有一個段落,我跟你們講了,從那裏到這個階段,奢摩他對毗缽舍那上面有幫助,就這個意思。
然後「如是若舍行品…」這裏開始,講什麼呢?我們對“生起奢摩他”已經知道它非常需要,連對觀修上面也幫助非常大,我們一定要修奢摩他,已經有這個希求心了。然後對毗缽舍那上面,有沒有另外一個希求心?還沒有開始。宗大師又講了,毗缽舍那也需要,所以後面講的是我們沒有毗缽舍那的話,只有奢摩他,不行。就這個階段、段落。
「如是…」這邊開始,講的是什麼呢?就是觀修也需要,這裏有講「亦定應修觀」是吧?後面就如《修次…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