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5講▪P2

  ..續本文上一頁中編》。宗大師這裏重點的一個詞句,就是「應修觀」,我們一定要修觀。

  爲什麼應修觀呢?這個理由呢?剛剛「如是…」這裏到「應修觀」這些內容,講爲什麼要修觀的理由。又引出來,如《修次中編》裏面講。《修次中編》很長,整個《修次中編》裏面,引了《解深密經》,還有《叁摩地王經》,還有《菩薩藏經》,這些都是在《修次中編》裏面引的,主要的就是《修次中編》。所以這次法王講法主要也是講《修次中編》。這跟奢摩他非常有關系,我們這裏看得出來嘛!從如《修次中編》開始,到《菩薩藏經》那個階段。

  《菩薩藏經》引完了之後,宗大師又講出來一個他自己的想法,…

  學員:仁波切,我可以幫大家說一下嗎?

  上次張老師有說,《菩薩藏經》其實是到倒數第二行的「解脫老死」。所以倒數第叁行「苦蘊」的引號是錯的,把它弄掉。然後「如來于此密意說雲」那邊的引號用雙引號,就是引號裏面的雙引號,空的那個引號『』,所以這一句話到「解脫老死」這邊是雙引號,大家聽的懂嗎?

  再說一次:《菩薩藏經》其實它是引到倒數第二行的「解脫老死」。可是「解脫老死」這一句話,事實上它是引「如來于此密意說雲」這一句話,到「解脫老死」下面是雙引號,中空的引號。

  所以《修次中編》很長,《修次中編》裏面引了兩部經,還有《菩薩藏經》,這裏用《菩薩藏經》有一點奇怪,應該不是經,這個是《菩薩地》。寫錯了,應該就是《菩薩地》。藏文的詞看字典翻譯出來的話,就會翻這樣子。所以這邊講《菩薩藏經》,指的就是《菩薩地》。因爲蓮花戒大師會引世尊的經,也會引無著菩薩寫的《菩薩地》。蓮花戒大師寫的《修次中編》裏面,常常會引,引的時候,他會先引這些經,後面有的時候會引彌勒菩薩寫的論,有的時候也會引無著菩薩的《菩薩地》,它的次第就是這樣子。所以這邊講的《菩薩藏經》,就是《菩薩地》。

  這邊我們所要成立的是什麼?毗缽舍那一定要修的。後面是宗大師自己的想法,講出來,「故欲斷諸障發淨智者,應依奢摩他而修妙慧。」這邊是講,我們一定要先修奢摩他,然後有修奢摩他不可以滿足,一定要往上,毗缽舍那一定要修。如果我們不這樣修的話,不可能會斷除一切障―二障:煩惱障跟所知障,就這個意思。

  「故欲斷諸障」諸障,是一切的障,所以毗缽舍那是一定要修的,沒有修的話,不可能斷一切的障,就這個意思。到這裏是成立什麼?毗缽舍那一定要修,修奢摩他生起證量,不可以滿足。

  後面宗大師自己引的兩部經,不是蓮花戒大師引的哦!一個是《寶積經》,另一個是《修信大乘經》,這是宗大師自己引的。剛剛前面這些經,誰引的?蓮花戒引的。

  我們引的時候,有的時候引現在的祖師,慢慢的後面引佛經。有的時候先引佛經,然後慢慢的引現在的祖師。所以引的時候,有的時候從這裏開始倒回推,有的時候先引佛經再往後推,引的方式是這樣。所以我們要了解,宗大師先引蓮花戒大師的《修次中編》,然後後面根據佛經。

  必須要修毗缽舍那的這一階段裏面,主要是宗大師自己寫的。剛剛這一階段「故欲斷諸障發淨智」,這一階段主要是宗大師自己寫的。這裏一個科判已經講完了。剛剛這樣分的科判清楚吧?

  「第五.次第決定。」這邊有一個問答,宗大師先引《入行論》之後,他自己簡略的講一講。《入行論》引完了之後,有一個段落,「謂先修止,次依止故,乃修妙觀。」後面是一個問答,人家開始提出疑問了,以爲《修次初編》裏面講什麼,提出一些疑問來,所以後面是問答,這些問答不用特別講。

  

  後面有沒有一個問號,爲什麼奢摩他對毗缽舍那上面需要呢?有沒有這樣一個問號?

  學員:上次張老師有講過,第五行「次乃修觀耶。」這個句號要改成問號。

  仁波切:對,這裏有一個問號,真的不好意思,我中文那麼差,唉!真是!我剛剛講的是:觀前修止爲何耶?就這個。

  我們現在的科判是決定次第,是吧?所以決定次第這個部分,真正是回答,這一個階段開始回答,「觀前修止爲何耶?」後面開始回答,這裏回答有點長,這個很長,我大概內容講一下。

  宗大師就「次第決定」,先修止,然後才修觀,觀前一定要修止,爲什麼呢?我們先看一看“觀”到底是什麼?這裏我們會了解,必須先要有止,不然的話,觀是不可能會修得出來,觀是什麼呢?宗大師按《解深密經》裏面,觀主要是什麼?觀主要是要有身輕安、心輕安,都要有。這個身輕安跟心輕安,不像奢摩他階段的輕安,它不只奢摩他的輕安,還需要另外一種輕安,是什麼呢?心不只能夠安住這樣子而已,安住的情況下,還可以觀察的很深入,這樣子一直觀察,時間多長,也不累!

  奢摩他時候的身心輕安,心安住一個境上面,安住的時候,就完全不累,這樣子而已。現在不是,現在不只安住而已,境的內容裏面,還非常深細的、深入的想、思考,心沒有跑去外面,他在這個境裏面,還更深入分析、分析,一直觀察,這樣子的時候也不累,這是很難的,比奢摩他更難。奢摩他是安住一個止、定,不累而已,有點休息的樣子。毗缽舍那是真的有工作,非常努力的一直思考內容,那個時候也不累,就不簡單。

  這樣子不累,我們稱它輕安,輕安了之後,還要生起一種樂。平常我們會說,先得到心輕安,然後得到身輕安,然後得到身輕安樂,後面心輕安樂。這樣子攝持情況下的一種慧,就是勝觀,這種智慧,不是那麼容易的,這個時候才算是勝觀。

  看一看勝觀,看一看毗缽舍那,它是什麼樣子?看一看的話,馬上會了解,之前一定要有止,沒有止的話,不可能修得起來。所以宗大師後面成立觀之前一定要修止,他這樣子解釋這個內容、這個道理。他解釋的比較多,這裏看得出來。

  然後宗大師講,這裏引很多嘛,後面引《解深密經》,還有《菩薩地》,還有《中觀心論》,還有《入行論》,還有《修次叁編》,大概總共有十一種。大概描述一下,這個意思,宗大師說的是:他宗有人主張,或者其他人認爲,我們先不要修止,直接修觀,也可以!也有這種說法。宗大師引很多的根據,才能使人相信,所以宗大師引了那麼多,我們數一數看得出來,像《解深密經》、《中觀心論》、《入行論》、(《大般涅槃經》、《月燈經》《正攝法經》)《修次叁編》。《修次叁編》分叁個嘛,共九個了,然後《叁摩地王經》《寶積經》《修信大乘經》所以他有根據,宗大師不是隨便講的,那麼多的佛菩薩說的根據都有。

  後面宗大師說還有印度的那些少數人,也有直接修觀的想法,但是我們要清楚,宗大師已經引了那麼多根據。我們一定要明白,印度的那些少數人,雖然他們有說「直接修觀」,我們一定要明白,這是不正確的,所以宗大師給我們開示。

  提出來另外一個問題,現在的次第是:我們初期的要生起毗缽舍那、奢摩他的時候,一定要這樣子的次第。但是已經生起了之後,沒有什麼次第的,也可以直接修觀,有的時候可以直接修止,所以不需要什麼次第,後面「又此止觀次第,是就新生之時應如是修,」那裏是另外一個段落。

  後面《集論》是回答人家的疑問,人家的疑問在《集論》裏面看得出來,先直接修觀。宗大師這裏解釋,直接修觀的意思,不是初期的這些人,是已經得到奢摩他跟毗缽舍那的人,都已經得到了之後,他們可以直接修觀。或者可以說,依靠觀要證得奢摩他。奢摩他有很多的層次哦!毗缽舍那也有很多的層次。比如說我們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有這樣子的層次嘛!所以初禅有止跟觀,二禅也有止跟觀,叁禅也有止跟觀。初禅的止跟觀之後,我們要取二禅的止跟觀,是吧?我們取二禅止跟觀的時候,用什麼取呢?用初禅的觀取二禅的止。這時候看起來好像止之前要修觀,不是,這是用初禅的觀,取二禅的止,這個意思。所以不是初期先生起觀,然後生起止,不是這個意思。這裏是人家誤解了《集論》的內容,所以宗大師回答這一部分。到這裏,「次第決定」已經講完了,後面是宗大師一直回答了,應該這樣子還可以吧?

  現在科判到「第六. 各別學法分叁」第一個「學奢摩他法」分叁,第一個「修止資糧」,然後「依止資糧修奢摩他」,修了之後,怎麼樣算是圓滿,怎麼樣算是已經成就奢摩他的量「修已成就奢摩他量」,分叁個。

  分叁個裏面,首先要理解一下,第一個是積聚資糧,我們一定要具足資糧。這個資糧,宗喀巴大師的分類方法,是六個資糧。但是《聲聞地》裏面,有十叁種資糧。把十叁種資糧主要的收攝,講出來的話,可以含攝六種,也可以含攝《聲聞地》裏面講的十叁種資糧,都可以含攝。

  六種資糧裏面,第一「住隨順處」,還有第五「清淨屍羅」跟第六「斷除貪欲等惡尋思」這叁個最主要,「惡尋思」就是散亂、分別心,所以宗喀巴大師《聲聞地》引完了之後,特別講「尤以清淨屍羅,觀欲過患,住相順處爲其主要。」我們要清楚,這叁個是非常重要。

  這叁個裏面,我們要知道「住隨順處」,這個部分是外面的環境,「觀欲過患」這個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內心要具足一種資糧、條件,外面的環境也要具足一種資糧、條件,所以就兩種。還有是我們所有已經受過的戒一定要清淨,我們要忏悔也好,要把他回複變成清淨。如果沒有清淨的話,所有的證量生不起來,這是一種特別的因緣,我們持戒沒有清淨的話,什麼修行都不成功,修行上面沒有辦法成功,所以這叁個是非常重要的。

  這些資糧具足了之後,修止的話,才有希望。如果這些資糧都沒有具足,怎麼修,都修不成。所以首先第一個,我們要具足資糧,這是非常重要。資糧在《聲聞地》裏面講的十叁種,然後宗大師又講六種,宗大師更濃縮講的時候,他指出來最重要是…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