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编》。宗大师这里重点的一个词句,就是「应修观」,我们一定要修观。
为什么应修观呢?这个理由呢?刚刚「如是…」这里到「应修观」这些内容,讲为什么要修观的理由。又引出来,如《修次中编》里面讲。《修次中编》很长,整个《修次中编》里面,引了《解深密经》,还有《三摩地王经》,还有《菩萨藏经》,这些都是在《修次中编》里面引的,主要的就是《修次中编》。所以这次法王讲法主要也是讲《修次中编》。这跟奢摩他非常有关系,我们这里看得出来嘛!从如《修次中编》开始,到《菩萨藏经》那个阶段。
《菩萨藏经》引完了之后,宗大师又讲出来一个他自己的想法,…
学员:仁波切,我可以帮大家说一下吗?
上次张老师有说,《菩萨藏经》其实是到倒数第二行的「解脱老死」。所以倒数第三行「苦蕴」的引号是错的,把它弄掉。然后「如来于此密意说云」那边的引号用双引号,就是引号里面的双引号,空的那个引号『』,所以这一句话到「解脱老死」这边是双引号,大家听的懂吗?
再说一次:《菩萨藏经》其实它是引到倒数第二行的「解脱老死」。可是「解脱老死」这一句话,事实上它是引「如来于此密意说云」这一句话,到「解脱老死」下面是双引号,中空的引号。
所以《修次中编》很长,《修次中编》里面引了两部经,还有《菩萨藏经》,这里用《菩萨藏经》有一点奇怪,应该不是经,这个是《菩萨地》。写错了,应该就是《菩萨地》。藏文的词看字典翻译出来的话,就会翻这样子。所以这边讲《菩萨藏经》,指的就是《菩萨地》。因为莲花戒大师会引世尊的经,也会引无著菩萨写的《菩萨地》。莲花戒大师写的《修次中编》里面,常常会引,引的时候,他会先引这些经,后面有的时候会引弥勒菩萨写的论,有的时候也会引无著菩萨的《菩萨地》,它的次第就是这样子。所以这边讲的《菩萨藏经》,就是《菩萨地》。
这边我们所要成立的是什么?毗钵舍那一定要修的。后面是宗大师自己的想法,讲出来,「故欲断诸障发净智者,应依奢摩他而修妙慧。」这边是讲,我们一定要先修奢摩他,然后有修奢摩他不可以满足,一定要往上,毗钵舍那一定要修。如果我们不这样修的话,不可能会断除一切障―二障:烦恼障跟所知障,就这个意思。
「故欲断诸障」诸障,是一切的障,所以毗钵舍那是一定要修的,没有修的话,不可能断一切的障,就这个意思。到这里是成立什么?毗钵舍那一定要修,修奢摩他生起证量,不可以满足。
后面宗大师自己引的两部经,不是莲花戒大师引的哦!一个是《宝积经》,另一个是《修信大乘经》,这是宗大师自己引的。刚刚前面这些经,谁引的?莲花戒引的。
我们引的时候,有的时候引现在的祖师,慢慢的后面引佛经。有的时候先引佛经,然后慢慢的引现在的祖师。所以引的时候,有的时候从这里开始倒回推,有的时候先引佛经再往后推,引的方式是这样。所以我们要了解,宗大师先引莲花戒大师的《修次中编》,然后后面根据佛经。
必须要修毗钵舍那的这一阶段里面,主要是宗大师自己写的。刚刚这一阶段「故欲断诸障发净智」,这一阶段主要是宗大师自己写的。这里一个科判已经讲完了。刚刚这样分的科判清楚吧?
「第五.次第决定。」这边有一个问答,宗大师先引《入行论》之后,他自己简略的讲一讲。《入行论》引完了之后,有一个段落,「谓先修止,次依止故,乃修妙观。」后面是一个问答,人家开始提出疑问了,以为《修次初编》里面讲什么,提出一些疑问来,所以后面是问答,这些问答不用特别讲。
后面有没有一个问号,为什么奢摩他对毗钵舍那上面需要呢?有没有这样一个问号?
学员:上次张老师有讲过,第五行「次乃修观耶。」这个句号要改成问号。
仁波切:对,这里有一个问号,真的不好意思,我中文那么差,唉!真是!我刚刚讲的是:观前修止为何耶?就这个。
我们现在的科判是决定次第,是吧?所以决定次第这个部分,真正是回答,这一个阶段开始回答,「观前修止为何耶?」后面开始回答,这里回答有点长,这个很长,我大概内容讲一下。
宗大师就「次第决定」,先修止,然后才修观,观前一定要修止,为什么呢?我们先看一看“观”到底是什么?这里我们会了解,必须先要有止,不然的话,观是不可能会修得出来,观是什么呢?宗大师按《解深密经》里面,观主要是什么?观主要是要有身轻安、心轻安,都要有。这个身轻安跟心轻安,不像奢摩他阶段的轻安,它不只奢摩他的轻安,还需要另外一种轻安,是什么呢?心不只能够安住这样子而已,安住的情况下,还可以观察的很深入,这样子一直观察,时间多长,也不累!
奢摩他时候的身心轻安,心安住一个境上面,安住的时候,就完全不累,这样子而已。现在不是,现在不只安住而已,境的内容里面,还非常深细的、深入的想、思考,心没有跑去外面,他在这个境里面,还更深入分析、分析,一直观察,这样子的时候也不累,这是很难的,比奢摩他更难。奢摩他是安住一个止、定,不累而已,有点休息的样子。毗钵舍那是真的有工作,非常努力的一直思考内容,那个时候也不累,就不简单。
这样子不累,我们称它轻安,轻安了之后,还要生起一种乐。平常我们会说,先得到心轻安,然后得到身轻安,然后得到身轻安乐,后面心轻安乐。这样子摄持情况下的一种慧,就是胜观,这种智慧,不是那么容易的,这个时候才算是胜观。
看一看胜观,看一看毗钵舍那,它是什么样子?看一看的话,马上会了解,之前一定要有止,没有止的话,不可能修得起来。所以宗大师后面成立观之前一定要修止,他这样子解释这个内容、这个道理。他解释的比较多,这里看得出来。
然后宗大师讲,这里引很多嘛,后面引《解深密经》,还有《菩萨地》,还有《中观心论》,还有《入行论》,还有《修次三编》,大概总共有十一种。大概描述一下,这个意思,宗大师说的是:他宗有人主张,或者其他人认为,我们先不要修止,直接修观,也可以!也有这种说法。宗大师引很多的根据,才能使人相信,所以宗大师引了那么多,我们数一数看得出来,像《解深密经》、《中观心论》、《入行论》、(《大般涅槃经》、《月灯经》《正摄法经》)《修次三编》。《修次三编》分三个嘛,共九个了,然后《三摩地王经》《宝积经》《修信大乘经》所以他有根据,宗大师不是随便讲的,那么多的佛菩萨说的根据都有。
后面宗大师说还有印度的那些少数人,也有直接修观的想法,但是我们要清楚,宗大师已经引了那么多根据。我们一定要明白,印度的那些少数人,虽然他们有说「直接修观」,我们一定要明白,这是不正确的,所以宗大师给我们开示。
提出来另外一个问题,现在的次第是:我们初期的要生起毗钵舍那、奢摩他的时候,一定要这样子的次第。但是已经生起了之后,没有什么次第的,也可以直接修观,有的时候可以直接修止,所以不需要什么次第,后面「又此止观次第,是就新生之时应如是修,」那里是另外一个段落。
后面《集论》是回答人家的疑问,人家的疑问在《集论》里面看得出来,先直接修观。宗大师这里解释,直接修观的意思,不是初期的这些人,是已经得到奢摩他跟毗钵舍那的人,都已经得到了之后,他们可以直接修观。或者可以说,依靠观要证得奢摩他。奢摩他有很多的层次哦!毗钵舍那也有很多的层次。比如说我们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有这样子的层次嘛!所以初禅有止跟观,二禅也有止跟观,三禅也有止跟观。初禅的止跟观之后,我们要取二禅的止跟观,是吧?我们取二禅止跟观的时候,用什么取呢?用初禅的观取二禅的止。这时候看起来好像止之前要修观,不是,这是用初禅的观,取二禅的止,这个意思。所以不是初期先生起观,然后生起止,不是这个意思。这里是人家误解了《集论》的内容,所以宗大师回答这一部分。到这里,「次第决定」已经讲完了,后面是宗大师一直回答了,应该这样子还可以吧?
现在科判到「第六. 各别学法分三」第一个「学奢摩他法」分三,第一个「修止资粮」,然后「依止资粮修奢摩他」,修了之后,怎么样算是圆满,怎么样算是已经成就奢摩他的量「修已成就奢摩他量」,分三个。
分三个里面,首先要理解一下,第一个是积聚资粮,我们一定要具足资粮。这个资粮,宗喀巴大师的分类方法,是六个资粮。但是《声闻地》里面,有十三种资粮。把十三种资粮主要的收摄,讲出来的话,可以含摄六种,也可以含摄《声闻地》里面讲的十三种资粮,都可以含摄。
六种资粮里面,第一「住随顺处」,还有第五「清净尸罗」跟第六「断除贪欲等恶寻思」这三个最主要,「恶寻思」就是散乱、分别心,所以宗喀巴大师《声闻地》引完了之后,特别讲「尤以清净尸罗,观欲过患,住相顺处为其主要。」我们要清楚,这三个是非常重要。
这三个里面,我们要知道「住随顺处」,这个部分是外面的环境,「观欲过患」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内心要具足一种资粮、条件,外面的环境也要具足一种资粮、条件,所以就两种。还有是我们所有已经受过的戒一定要清净,我们要忏悔也好,要把他回复变成清净。如果没有清净的话,所有的证量生不起来,这是一种特别的因缘,我们持戒没有清净的话,什么修行都不成功,修行上面没有办法成功,所以这三个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资粮具足了之后,修止的话,才有希望。如果这些资粮都没有具足,怎么修,都修不成。所以首先第一个,我们要具足资粮,这是非常重要。资粮在《声闻地》里面讲的十三种,然后宗大师又讲六种,宗大师更浓缩讲的时候,他指出来最重要是…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5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