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5讲

  《广论奢摩他45》(国语复习)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10-10下午

  我电脑上面有些人会想,仁波切看什么?我是看广论的注音符号(学员:哈哈哈!)

  我们到必须双修这个阶段,宗喀巴大师主要引《修次中编》,《修次中编》里面就很清楚,(P.341),「唯观离止如风中烛,瑜伽师心于境散乱不能坚住,不生明了智慧光明,故当双修。」“故当双修”下面也是《修次中编》里面的,《修次中编》里面也引《大般涅槃经》,所以这是《修次中编》里面引出来的。「故当双修」的理由就引出来《大般涅槃经》。《修次中编》还有引《月灯经》,这两个都是《修次中编》里面引的。

  《修次中编》里面主要是还没有引这两部经之前的「故当双修」,是莲花戒大师他自己用的词,非常确定的用词,然后理由引出来这两部经。所以我们要了解《修次中编》里面引这两部经,还有莲花戒大师他自己前面讲的内容,最主要是刚刚「故当双修」这一句,这个句子非常清楚。

  《修次中编》只有两句:「由止力无动,由观故如山。

  《修次中编》之中引《大般涅槃经》及《月灯经》,引完了《修次中编》之后,宗喀巴大师讲:「心无散乱」前面应该有一个「故」「故心无散乱,安住所缘,是修止迹。证无我义,断我见等一切恶见,敌不能动犹如山王,是修观迹。」「迹」是效果,修止迹跟修观迹这两个讲出来,这两个讲出来什么呢?是宗大师引完了《修次中编》之后,讲修止的效果怎么样?修观的效果怎么样?后面才讲出来。

  所以你们看一下,还没有引《修次中编》之前,(P.341)它的词句是什么?他说「是故双须止观二品」,这边用「是故」应该是引的理由,放在后面引《修次中编》,所以「双须止观二品。如…」,「如」就是引出来,「如」它成立什么呢?我们必须要止观二品,要双修。他的理由,就引《修次中编》。

  《修次中编》引完了《月灯经》之后,《修次中编》就已经引完了。引完了之后,宗大师又出来一个结论,结论是什么呢?什么是止修的效果,什么是观修的效果。

  可以吗?我们应该有一个懂藏文跟中文都通的,就问一问,可能这里有问题。对!我是觉得这里中文有问题。

  宗大师的结论就在这里,宗大师的结论是《月灯经》引完了之后,后面是宗大师的结论。宗大师的结论是修止的效果怎么样,修观的效果怎么样,这个意思是什么呢?这两个效果我们都需要,我们一定要双修。没有双修的话,缺了一个效果就不行了。所以后面讲两种的效果,修止的效果是什么?修观的效果是什么?我们要分得清楚,然后才会知道两种都必须要修。

  宗大师的理由我们必须要了解,为什么必须要双修呢?修止的效果怎么样,修观的效果怎么样,这两种效果,我们都需要,我们一定要修,两种都要修,这是一个段落。

  现在已经讲了,两种都要修,有一个问号,先修什么?后修什么?怎么一起修?是一个问号。会问:我还没有修止之前,我要修空性吗?还是我修止之后,我要修空性吗?一个问号。后面这个问号出现了,「又于未成奢摩他前,」要修无我空性的道理;或者是这个之后,我们要修空性的道理。就出来这两种问题,这个提问出来的时候,宗大师回答:如果我们还没有生起奢摩他之前,我们未生起奢摩他,我们要努力的修,是吧?我们还没有生起奢摩他的证量,未生起奢摩他证量的时候,我们不可以修空性。

  如果修空性的话,它会障碍我们证得奢摩他的证量,因为修空性的时候,自然我们的脑筋一定要动,动得很厉害,我们一定要思考,思考很厉害的时候,心要安住一个地方,只定在一个地方,很难。所以未证得奢摩他,我们认真打坐的时候不可以修空性。之前可以,之后可以,两个都可以。比如说我们现在都还没有到非常精进的修奢摩他,未证得奢摩他的证量,我们还没有这样修嘛!所以我们现在可以修空性。或者是我们已经证得奢摩他的证量之后,也可以修空性,这两种都可以。

  但是我们精进的修,努力为了生起奢摩他的证量,这一定是三个月,或者是六个月,一定要从头到尾,不可以中间有一些什么(学习、事情、修空性),我们所有的事情要放下,一些学习暂时停下来,修空性也要停下来,不可以碰,要认真的心一直安住于一个地方,要修安止,所以宗大师这样的回答。

  后面阶段「若心无掉沉不平等相,」这边又是一个回答,宗大师讲什么呢?是讲止修对观修上面帮助非常大,或者说奢摩他对观察修上面帮助非常大,奢摩他对毗钵舍那上面帮助非常大,他成立这个。为什么成立这个?有人觉得双修是一个问号,不可以双修,互相打架。止跟观不可以双修,宗大师这边是讲,止对观上面帮助非常大,必须要双修,就这个意思。

  这边开始讲什么呢?止对观上面帮助非常大,讲这个内容,他引了《正摄法经》,还有《修次初编》,在引完了之后,宗大师讲出他自己的一些想法,「又成就奢摩他已…」如《入行论》还没有引之前,这些是他自己讲的,他的想法,他讲什么呢?修止的话对观修上面帮助非常大。什么样子的观修呢?比如对无常上面观修,对业果上面的观修,对慈心、悲心、菩提心这些等等,这些上面帮助非常大。

  假如没有止的定力情况下,我们心散乱了,那些无常也好、业果也好、轮回的厌离心也好、慈心也好、悲心、菩提心都会非常虚弱。所以这一个阶段,宗大师继续讲,止修对观察修上面帮助多大,这里面念一下就很清楚:「又成就奢摩他已,非仅能遮,正观无我性慧摇动过失,及修无常业果,生死过患慈悲菩提心等,凡此一切修观慧时,于所缘境散乱过失,亦皆能遣。各于所缘无散乱故,所修众善皆有大力,未得止前多是散心,故所修善皆悉微劣。」对!所以这里很清楚。后面宗大师引了《入行论》,就两个阶段。

  这里我们又一个问号,宗大师又说,下士道之前先要有奢摩他,没有奢摩他修下士道也不行,修无常、业因果这些也不行的感觉,是吧?不是这个意思哦!现在这边讲的是,我们要培养定力,定力强,定力好,对修这些上面有帮助。不可以说修下士道之前,我们一定要有奢摩他的证量,不是这个意思。

  另外可以说,已经得到奢摩他的证量之后修,跟没有生起奢摩他的证量之前修,还是有差别。因为整个菩提道次第已经修完了,现在就密续的这些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修行,这样子的一个行者,他要不要修下士道?还是要修啊!他修的下士道,跟我们还没有到这样子境界的凡人修的下士道,有没有差别?也是有差别嘛!为什么有差别呢?心中有没有止观的证量,它会有影响。我们昨天有讲,密续的大悲心跟显教的大悲心,还是不一样。已经到密乘,这些修行很高的,可能他是到见道、修道这些阶段,他还是要修业因果、修无常,不可以说我已经到了见道、修道,我到了那么高的境界,我不需要修无常这些。不是,还是要修。

  所以宗大师这边讲的是,修奢摩他,或者是已经证得奢摩他之后,他的修行更有力量。比如说大乘都要修菩提心,大乘资粮道要修,加行道也要修,见道、修道、无学道都要修的,连成佛之后也是修菩提心。修菩提心,从资粮道到成佛,是不是要三大阿僧祇劫?是吧!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的阶梯,时间那么长,有那么多的阶梯,初期的菩提心跟十地菩萨的菩提心,有没有差别?有啊,差别很大,虽然两个都是菩提心,但是差别很大。两种都有没有修无常?有修,但是差别很大。

  修这些无常等为什么差别很大?刚刚我讲的是初期的菩萨跟第十地菩萨,他们两个都是修菩提心,但是这个菩提心是天地的差别。一样,我们没有生起奢摩他证量的一个人修无常,跟已经生起奢摩他证量的行者修无常,这两个也是差别很大。为什么差别很大?是他能摄持的奢摩他就会有影响。所以现在宗大师这边讲的是,奢摩他对观修上面帮助非常大,就这个意思。没有伤害,帮助非常大。

  宗大师引了《入行论》之后,再讲修奢摩他的目标,或者是我们生起奢摩他之后,讲出我们要做的是什么目标。讲出来之后,后面宗大师说,如果有一些人已经生起奢摩他了,但是他不会用,他不会用奢摩他修无常,修业因果、出离心、大悲心,这上面不会用的话,这很可惜,奢摩他没有用。虽然他已经生起奢摩他的证量,但是没有什么用的。

  所以宗大师引完了《入行论》之后,你们念一下,「如是成就无分别定,心于所缘不余散者,义为令心于善所缘,成就堪能如欲而住,此复系心于一所缘即能安住,欲令起时须于无边善所缘境,如欲而转,如通利沟引诸流水。故成止后,更须修集缘如所有性及尽所有妙慧,施心戒心忍辱精进净信及厌离等,无边众善,灭无边失。若唯安住一所缘境者,是未了知修止之义,不能增长广大善行。」对!就是这个。

  「不能增长广大善行」它就没有什么意义,没有大的作用。生起了奢摩他之后,观修上面我们不会用。实际上它对观修上面帮助非常大,但是我们对这个道理不清楚的话,不会用,不会用的话很可惜。所以宗大师这里特别给我们开示。

  到这里,到你们念的这个阶段,讲什么呢?奢摩他对毗钵舍那帮助非常大,刚刚前面有一个段落,我跟你们讲了,从那里到这个阶段,奢摩他对毗钵舍那上面有帮助,就这个意思。

  然后「如是若舍行品…」这里开始,讲什么呢?我们对“生起奢摩他”已经知道它非常需要,连对观修上面也帮助非常大,我们一定要修奢摩他,已经有这个希求心了。然后对毗钵舍那上面,有没有另外一个希求心?还没有开始。宗大师又讲了,毗钵舍那也需要,所以后面讲的是我们没有毗钵舍那的话,只有奢摩他,不行。就这个阶段、段落。

  「如是…」这边开始,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观修也需要,这里有讲「亦定应修观」是吧?后面就如《修次…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5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