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6講

  《廣論奢摩他46》(國語複習)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8-10-17

  聞法動機

  修這兩個,修行的方法我們一定要了解,透過什麼樣子學習,才可以了解止修跟觀修,這兩個修行的方法呢?就是奢摩他跟毗缽舍那,廣論裏面我們要好好學習,雖然很難,但是我們不得不學的。這些學習的時候,當然每一個行善都靠意樂。首先我們需要皈依跟發心的意樂,皈依:以開示奢摩他跟毗缽舍那的宗大師本身爲主,然後一切的佛菩薩在我們的面前,我們的心整個全心全意的,跟隨宗喀巴大師跟佛菩薩們,祈求祂們,這樣子的皈依。再來,我們跟隨你的開示,學習您開示的奢摩他跟毗缽舍那。

  這樣子,我們學習的時候,目標是將來能夠成辦,或者證得能利益一切衆生的佛果位,目標是這樣子,爲了達到這個目標,當然前面先需要五道十地,這個之前也要菩提道次第廣論裏面一些證量,比如說依止善知識,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叁士道的這些證量也要生起。爲生起這些,我們也是止修跟觀修兩個的力量連在一起,才能夠有效果出來。還有第一個是先心不散亂,這個非常重要,不然所有的修行,心散亂當中修的話,肯定就沒有什麼效果。

  我們可以心不散亂,這個是靠什麼呢?就是訓練止修,培養自己定的心所,心慢慢的比較不散亂,學習的目標是這樣子。透過這樣子,慢慢的生起這些證量,然後進入五道十地,將來成就佛的果位。這種想法,就是發心。我們一邊祈求宗喀巴大師跟整個傳承的上師們,這是皈依。然後跟隨他們,我們學習他們開示的這些法的時候,也不是爲了自己,是爲了一切衆生,這是發心。我們每一次學習之前,要這樣子調整我們的動機。

  正講

  (P347)「正行分二」裏面,前面身體怎麼坐,這個不需要特別講,你們大概清楚。再來是「.正釋修習之次第。」這裏有什麼樣子次第呢?分兩個科判,先「.引生無過叁摩地」還有「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我們這樣的次第是爲了達到什麼果位?什麼目標?我們爲了要證得奢摩他的證量,爲這個修行的次第。爲證得奢摩他的證量前面,有什麼樣子次第呢?後面講「住心次第」。奢摩他證量之前,該要具足什麼?九住心。所以我們講,「住心次第」指的就是九住心。九住心你們聽過吧?九住心修了之後,才生得起奢摩他的證量。所以奢摩他之前,先有九住心的次第。九住心之前,該要的是什麼?無過叁摩地。

  先有「無過叁摩地」,用這個叁摩地,然後九住心一步一步的,我們要一步一步的往上走,第九個住心之後,我們先會心輕安,再來身輕安,再來身輕安樂,再來心輕安樂,然後可以說(證得)叁摩地、奢摩他的證量。

  你們講奢摩他跟叁摩地一樣還是不一樣?這兩個“字”不一樣是吧?叁摩地這個詞是從哪裏來的?這個字應該是梵文。奢摩他這個詞是從哪裏來的?也是梵文。好像一樣的感覺,叁摩地、奢摩他、等持。

  九住心後面才會生得起一種心輕安樂,之後會生起的一種定心所,這是我們講的奢摩他,或者是張老師翻的「等持」,指的是這個。

  大家這裏先共用張老師翻的「等持」,「持」是什麼意思?止住的意思,是吧?「等」呢?平等。他直接從藏文翻譯過來的,藏文是講“息涅”息是平等的意思,或者是息有平靜的意思,涅就是止,心止住在哪裏。應該是從藏文直接翻譯過來「等持」,「等」這個字我們要了解是平靜的意思,平靜的意思是什麼?心不散亂,不是一般不散亂,它是散亂的障礙把它去除掉,心一直不散亂的情況下,可以持續很久都不會累的,這樣子持續的力量,心能夠止住在一個地方的定力,就是說「等持」,所以「等持」的意思我們大概這樣子理解。「等」的意思是什麼?是平靜的意思。

  這邊講的次第,爲了要到達什麼?就是「等持」,目標是這個,修心次第是爲這個目標,爲這個「等持」前面先要有九住心,這裏講「依彼引生住心次第」,「彼」指的是什麼?「無過叁摩地」。依靠前面的無過叁摩地,再來九住心一步一步的,一步一步次第的往上走。或者可以說,依靠彼無過叁摩地,引生九種住心,透過這種次第,證得「等持」的證量,所以修行「等持」次第,就是這個意思。

  等持不是那麼容易生得起的,我們很多會認爲,我現在是修止,止修了,好像馬上九住心,馬上一步一步,幾天之後,我已經到九住心裏面第四住心、第六住心、第八住心,好像馬上會這樣子往上走,我是常常聽到這樣子。好像去閉關,第一天到哪裏,第五天到哪裏,第七天,第八天,第九天到已經哪裏了,這樣非常容易到九住心的第八住心、第九住心,這樣子,我聽到有這樣子的。佛菩薩開示的經論,真正我們跟經論對的話,沒有那麼容易的,可能有一種隨順感受,感覺啦,一種隨順,這是可能的。

  真正的九住心,不是那麼容易的,連「無過叁摩地」也不是那麼容易。不用說「依彼引生住心次第」,不用說了,先「無過叁摩地」也不是那麼容易。這裏宗大師這樣一個科判,一判出來之後,馬上理解,我們平常聽到這些是有問題。

  首先要引生九住心的基礎「無過叁摩地」,這是第一個我們要做的,「無過叁摩地」生起了之後,我們用「無過叁摩地」,一直往上修九住心。所以這裏次第非常清楚。

  「無過叁摩地」,怎麼引生?修什麼法可以引生「無過叁摩地」?宗大師分出來:「初又分叁一. 系心所緣先如何修. . 住所緣時應如何修. . 住所緣後應如何修. 」有叁個階段。

  這一年多,大概差不多兩年當中,講到哪一個階段呢?是第叁個「住所緣後應如何修」裏面,現在是這個裏面,還沒有上到九住心,還沒有,現在是怎麼能夠生起「無過叁摩地」,我們是在第叁個科判裏面。

  首先就這叁個科判,透過詞解釋一下,這邊用的是「系心所緣先如何修」,是我們身體都已經坐好了,毗盧七支坐法已經做好了。做好了之後,我們要思惟止修的功德,我們好好的思惟,然後心中非常歡喜,要生起非常歡喜,非常希求止修的這個法上面,非常歡喜的希求。這是我們前面還沒有開始所緣,心還沒有取出一個所緣,首先要想,止修的功德怎麼樣,一直想它的功德,心非常渴望,非常祈求、歡喜、強烈的一個祈求,要生起這個量。這樣子的話,我們後面取所緣,修的時候,心的力量、精神比較強。所以前面所緣還沒有取出來之前,首先好好思惟它的功德,這是「系心所緣先如何修」,主要是去除懈怠,強烈歡喜精進的心生起,這是我們前面要做的,這是第一個。

  再來是開始修。這樣子強烈的希求,這種心態生起了之後,我們要開始修。開始修的時候,首先要心住在「所緣」,這邊是講「住所緣時應如何修」,這個科判主要講的是什麼?先指出來我們修的話,緣什麼樣的所緣比較好,這個也講。這些指出來之後,我們怎麼樣緣它,所以「住所緣時」我們心住在所緣上面,怎麼樣緣「所緣」?怎麼樣緣它?主要是這兩個,一個是所緣,一個是心怎麼樣住在所緣上面,講出來這兩個。

  第二個科判裏面,剛剛講兩個內容,一個是什麼「所緣」比較恰當,第二個是如何住在「所緣」。所以如何住在「所緣」,它透過兩種特色,我們要具足兩種特色,心住在「所緣」。一個心安住、止在一個法上面,不可以想很多,一個境上面。另外有境的心,要非常敏銳,要有敏銳的心。透過這兩個特色,然後我們的心住在「所緣」。主要是講這兩個特色,如何住「所緣」是這個意思。這是第二個科判裏面講的。

  再來,第叁個科判,已經透過這兩個特色,心安住在所緣上,已經有了,但是它過了一陣子,會出現很多障礙。短期或者是開始的時候,可以透過這兩個精進心住下來,心住在這個所緣。過了一陣子,會有什麼樣子變化?會昏沈跟掉舉。這些有什麼樣子的變化?這兩個會有怎麼樣子的影響?這些我們怎麼面對?我們怎麼面對這些?昏沈跟掉舉一定會影響,影響的時候,我們如何面對?這些問題是第叁個科判裏面講的,「住所緣後應如何修」。

  「住所緣後」的意思,是當初沒有什麼問題,過了一陣子,它會各種各種的情形出現,那個時候我們如何面對?「住所緣後應如何修」是這個裏面。應如何修裏面,先要認出細的昏沈、細的掉舉,再來如何面對?如何對治?這種方法在哪裏講呢?就是「住所緣後應如何修」。

  這樣子有一點定力出現的話,我們稱它「無過叁摩地」。所以透過這叁個科判,是生起「無過叁摩地」的方法。

  第一個科判「系心所緣先如何修」裏面,「故滅懈怠爲初切要。」我們第一個要做的是滅除懈怠,系心所緣先如何修的目標是滅除懈怠,滅除懈怠要修什麼?你們看一下《辨中邊論》引好了之後,「此中所修正定功德,謂由獲得奢摩它…」我們是講,修什麼方法才能夠滅除懈怠?修「所修正定功德」我們要修的是這個。

  剛剛科判裏面「系心所緣先如何修」如何修?修什麼呢?修「正定功德」,修這個目標是什麼呢?滅除懈怠。我們要修它有什麼功德,我們不停的一直串習,想它的功德,這邊寫出七種功德。(仁波切問:)這裏有沒有今生我們的身心輕安?是吧?可以說這一生是我們非常享受。奢摩他真正得到的話,它的證量得到的話,我們心裏的這種樂,我們現在都沒有發生過這種快樂的。因爲煩惱一直擾亂我們的心,所以完全沒有休息,它好像每一秒鍾跑的很快,它很累很累。真正的得到奢摩他或者是等持的時候,它會真的好像一種休息的感覺,非常舒服,心非常舒服的。

  一樣,我們的身體也是,心輕安影響到身輕安嘛。一樣,心一種非常休息的感覺的時候,它對身體也有影響,身體也是一種非常休息的感覺,非常舒服的快樂,這種樂。這些是我們…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6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