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高亢,執取的力量就會很強烈,所以前面有談到思惟六種隨念,或者是思惟任何我最有信心的對象,思惟對境它的功德等等。以這個方式都能夠讓內心變得很振奮,當內心很振奮的時候,它執取對境的力量就很強大了,這樣子就能把執取力很低落的毛病,把它改善掉。
如果內心太過收縮,收成很小很小,太過收縮的話,這個時候要把對境做一個擴大,這個時候用別擇慧去分析對境,把對境變得很複雜化,把對境複雜化擴大去分析的話,內心就會擴張開來,內心會變得很開闊,這樣子的話,就能夠把內心太過緊繃,太過收縮的毛病就能改善。所以這裏爲什麼談到這麼多的方式,就是這個沈沒怎麼去克服,就有這麼多的方式。
如果說對付沈沒用了這麼多的方式,這個也用,那個也用,發現還是不能夠克服,那沒有關系,還有最後的一個方式,那就下座了。下座就是剛剛370頁第叁行所談到的,這個方式用,那個方式用,還是不能夠克服,那就只好下座,下座的時候就用冷水洗臉,然後讀誦佛經、論典。在佛經、論典禮面就有開示,昏沈睡眠等等的過患是什麼?這種相關的佛經、論典,好好的讀一讀。或者是四周看一看,月亮星星看一看等等,冷水洗臉,四方走一走等等。這是下座,只好用下座這些方式。
那我們還是休息一下吧!
這個餅幹跟奶茶的形象非常的明晰之故,所以沈完全消失!沈沒完全消失不見!(學員:哈!哈!哈!)
關于滅掉沈的方式已經講解完畢了。現在這個段落大綱是認明清楚思心所是什麼樣子?之後運用思心所滅掉沈跟掉,所以滅掉沈跟掉就有兩項了,其中的第一項滅掉沈沒的方式已經講解完畢。接下來就要第二項,滅掉掉舉的方式是什麼?370頁倒數第二行,「掉舉者,」「由貪爲門,」由貪心做爲方式,以貪心這個方式,「門」是方式,以貪心「令心追趣色聲等境,」色聲香味觸等等,我們要一個對境。由貪心的緣故,使心去追逐這些對境,追趣這些對境的意思,是指色聲香味觸這些對境在什麼地方,內心立刻隨後追逐而去,如果有這種情況,這是掉舉。
有這種情況的話,應該怎麼做?「此應」有這種情況應該「作意」,內心作意思惟「諸可厭事,能令心意向內(攝錄)」收攝,這個是有一些事物,有一些對境,一些事物,我的內心去想到它,去作意思惟它的話,內心會産生憂患意識,所以叫做「諸可厭事」,就是去思惟這些對境的時候,內心會産生憂患、可厭,這樣子想法會産生,如果去作意思惟的話,內心就會收攝回來,有這樣一個情況的。
當內心收攝回來的時候,妄念紛飛的掉舉就排除掉了,「以此息滅掉舉」把掉舉息滅掉,「無間,」是立刻、馬上,「于先所緣應住其心。」內心還要安住在前面的所緣對境。這個部分前面沈沒的時候,討論的方式也有談到,在369頁的第六行,「沈沒除已,即應無間堅持所緣而(繼續觀)修。」同樣的道理,當掉舉已經消滅掉之後,也應當在前面所緣的對象上面,繼續的安住而做觀修,所以這都是相同的意思(當沈沒排除掉的時候)。現在這裏談到是當掉舉排除掉的時候,原來自己修安止,是緣取什麼對境來做觀修,應當繼續安住在上面,繼續觀修。
引用的根據,這個說明講解完畢了,後面就要引經據典,引用了《修次第初篇》,引用了《中觀心論》,還有這引用了《集學論》些典籍,「此應作意諸可厭事,能令心意向內(攝錄)收攝」這個是思惟可厭之事,那就能讓貪戀之心會收攝,令心能夠收攝回來。
前面談到掉舉的情況是受到的影響,貪心本身會牽引我們向外面放射,向外面去追逐很多的對境,這種情況對付的方式是什麼?對付的方式當然是把心抓回來,所以要想一種辦法,讓內心能夠抓回來,能夠收攝其中,這樣的一個辦法,這樣子就能夠把內心向外紛飛這種毛病把它改善掉,那用什麼方法可以讓內心向內收攝,這種方法就是作意、思惟諸可厭事,主要是這樣一個方式。
「作意思惟諸可厭事」談的是,例如思惟無常苦空等等,在《修次初編》裏面談到「若憶先時喜笑等事,見心掉舉,爾時應當作意思惟諸可厭事,謂無常等,由此能令掉舉息滅,」就是思惟輪回的過患,無常,苦等等。這個時候就能令內心的掉舉能夠止息掉,這是思惟輪回的過患,讓內心的掉舉就能夠止息。「次應勵力令心仍于前所緣境無作用轉。」把輪回的過患,好好的思惟,內心向外面紛飛,妄念紛飛這種情況就會改善,就會向內收攝回來。當內心已經收攝回來之後,「次應勵力令心仍于前所緣境」這個時候還要繼續專注在前面所觀修的,前面修法觀想的那個對境。接下來,已經把掉舉去除掉之後,當然要對原來所觀修的對境,繼續做觀修。
繼續做觀修的時候「無作用轉」就是不用、不必作任何的作行。這個是,原來我觀想這個對境,觀想這個對境之後有掉舉,有掉舉的時候,我才用造作、用作行的方式去觀修可厭事,讓我的心可以收攝回來,對不對?現在如果掉舉已經排除掉了,已經沒有這個毛病了,內心已經能夠專注在所緣境,繼續做觀修,這個時候要不要「無作用轉」,就是要不要用作用,采取一個對付方式去對付呢?不需要!因爲已經沒有掉舉了。
要發揮內心的作用去對付毛病,是前面掉舉的毛病存在,掉舉的毛病已經不存在的時候,不必再發揮什麼作用,還要再觀修什麼對治,這個都不用作了,所以在無作用的情況下,心專注在對境上就可以了。
《中觀心論》談到「思惟無常等,」來「熄滅掉舉心。」又談到「觀散相過患,」觀想散亂的過患,「攝錄散亂心。」就是做「散亂的過患」這樣子的想,散亂的內心,就能夠集中,能夠收攝回來。這裏面談到兩件事情,息滅掉舉,息滅散亂,是兩件事情了。
前面談到掉舉的産生,是因爲由貪心追逐色聲香味觸等等的對境,導致掉舉。貪心去追逐對境的原因,是因爲執取對境,把對境執取爲恒常存在,因爲對境是恒常存在之故,因此它就跟我不會離開,我不要離開它,這種想法稱之爲貪心。現在對付貪心的方式,應該就是執取對境之後思惟無常,所以這裏才談到無常,「思惟無常等熄滅掉舉心。」爲什麼要思惟無常?因爲前面的掉舉是緣取對境,思惟它是恒常,因此思惟它跟本不會離開我,就形成了貪心。
現在觀修無常,緣取對境之後思惟無常,對境它是無常的,因爲無常之故,它隨時都會離開我,隨時都會失去它,這個時候貪心就會止息掉的,因此掉舉之心就止息掉了。所以要觀修無常主要是這個用意的,因爲剛好跟掉舉之心、貪戀之心剛好相反,去緣取對境思惟它的無常,它很快的會失去,會離開,當然貪戀之心就不會産生,這樣的一個方式。
這是因爲掉舉是貪心去追逐對境,就是把對境思惟成爲恒常存在的。其次掉舉是貪心去追逐對境的時候,因爲去追逐對境之故,追逐色聲香味觸五妙欲的對境,內心就會變成散亂。所以接下來就要觀想,要思惟散亂會有什麼毛病,如果我的內心去追逐對境,變成散亂的話,會有什麼毛病嗎?有什麼過患嗎?我的內心會受到煩惱的控製。受到煩惱的控製之後,煩惱會越來越強烈,越來越強烈。
煩惱這麼強烈,對我內心要觀修等持,止觀等等的觀修,當然會造成一個破壞,我的證悟也不會産生,它造成一個傷害呢!而且煩惱越來越強烈之後,我會受到煩惱的控製,又會繼續造作很多的惡業,這些毛病好好的去想一想,把散亂形成的毛病,好好的分析想一想,這個散亂能夠排除掉。所以觀散亂的行相,就散亂的過患好好的想一想,思惟一下,這樣子的話,散亂能夠排除,內心就能夠收攝回來。
平常在安止的段落都有談到,內心就好像瘋狂的猴子一樣,內心本身是妄念紛飛的,胡思亂想的,因此就像瘋狂的猴子一樣。好像說我們內心去思惟一個對象的時候,上上下下四面八方全部都想,這妄念紛飛想很多啊!所以內心胡思亂想,想很多會給內心找來很多麻煩。譬如說一只瘋狂的猴子,關在房間裏面的話,每一個地方它都跑遍了,四面八方每個地方它都去,把每個地方的東西全部打爛掉了。內心也是像瘋狂的猴子一樣,妄念紛飛,四面八方什麼都想。妄念紛飛之故,因此好像內心安靜停下來不找麻煩,就沒辦法。好像猴子叫它坐著,不找麻煩,它沒辦法啊!
如果內心是這樣子,妄念紛飛胡思亂想的話,會把內心的快樂,全部打亂掉了,會把內心的善根,全部幹擾到,毀壞掉了。這個有很多毛病,所以把這些毛病分析分析,發現這個不可以,內心散亂是不可以的,想一想它的過患,使這個散亂的內心收攝回來。
《集學論》的經文也談到,「若掉舉時,應思無常而令息滅。」觀修死亡無常息滅掉掉舉之心,「故掉舉太猛或太延長,」故的話,是因爲前面叁段的經文之故,所以怎麼怎麼樣,這個「故」是講前面引用的經文都有討論到。這裏面引用的經文,力量最強大的是《修次第初篇》,《修次第初篇》有談到,「見心掉舉,爾時應當作意思惟諸可厭事,」這裏面談到,應當再叁再叁來做思惟,再叁再叁來作意思惟這部分,其它的兩個經文,就沒有講的這麼明顯,但是無論如何,至尊大主叁個經文都引用。所以在內心掉舉的時候,要觀修無常,還有觀修一下散亂的過失。
不過《修次第初篇》經文裏面要這樣講,(370頁倒數第一行)「若憶先時喜笑等事,“中間中間”見心掉舉」這個「中間中間」好像沒有翻譯到,好像缺了一個句子。但是這個句子可能滿重要的,「若憶先時喜笑等事,」如果想到以前快樂美好情景的時候,「中間中間見心掉舉」,在某個段落,一個段落,一個段落,某個段落中間中間,發現內心有掉舉産生的時候,「爾實應當作意思惟」,就在那個時候,應當馬上作意思惟可厭患之事「諸可厭事」,所以那個“中間中間”恐怕要加上去了。
「中間中間見心掉舉」,爲什麼要中間中間呢?藏文裏面就有了。因爲這個表示它再叁來、再叁來。掉舉再叁産生、再叁産生,所以在《修次第初篇》裏面,就特別強調到,這個掉舉再叁産生、再叁産生的時候要怎麼做。所以只有《修次第初篇》裏面談到,再叁出現、再叁出現應該要做,除此之外,《中觀心論》,《集學論》裏面,就沒有談到再叁再叁,這麼一個問題。
無論如何,至尊仁波切叁個經文都引用,都放在這裏,意思就是指「故掉舉太猛或太延長,」因此之故才會講到「故掉舉太猛,」就是掉舉的力量很強大的時候,或者太延長,就是再叁再叁出現很多次的時候。這個就是《修次第初篇》裏面再叁討論到的重點。因此掉舉力量很強烈的時候,再叁再叁産生的時候應該要怎麼做?「應暫舍正修」要暫停一下下,這裏現在所做的觀修要暫停一下下,「而修厭離。」就像前面談到要特別去觀修一下厭離,厭患的事物,內心産生一個厭離,厭患的事物,厭患的想法,「極爲切要」這個是一個關鍵重點了。就是當掉舉的力量很強大的時候,掉舉再叁再叁産生的時候,這是因爲《修次第初篇》裏面有特別談到,所以這個時候,你觀修的部分暫停一下下,要特別去修一下厭離,這是一個關鍵重點了。
但是底下講了「非流散時,唯由攝錄而能安住,」如果內心不是掉舉,不是內心放射,掉舉不是很嚴重,只是偶而出現一次的話,那就不是說把心勾招回來,放在無常上面來做觀修,就不必這樣子做嘛!因此之故,假設內心僅僅只是偶然一點點妄念,不是掉舉散亂非常嚴重,力量也不是很強大,也不是經常持續發生,只是偶而偶而一次的話,這個時候不必特別去觀修無常,還有散亂的過患等等。所以觀修散亂的過患,還有觀修無常等等厭離的事物呢,只有在掉舉很猛烈的時候,或者是再叁發生的時候,我們今天講述到此。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3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