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最初观修的时候,如果说观修对境,对境显现出来的时候,已经很明晰了,还是一样的,还是可以观想光亮的行相,因为使对境更加明晰、更加明显,这个方面仍然是有帮助的。如果说对境不明晰的话,就更是不用再讲了,当然还要更加观想光亮的行相,如果这个时候不观想光亮的行相的话,那以后慢慢进入黑暗之中,这些黑暗就很难再把它排除掉了。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就算是对境很明晰的显现出来,观想光亮仍然是很有必要的,还是很有帮助的。
问题:请问仁波切,关于明晰,如果所修法,对境不是佛像,是一个法,是一个观念,例如是无常?
回答:用一个比喻,比如说我们一般看海的时候,心就比较会广;看那些大的石头山,很复杂的一个山的话,面对这样的山,心也会受影响,也会有点硬硬的。一样,境非常明晰的话,我们的心也会比较新鲜,或者是比较有精神。如果境不是那么明晰,模糊的话,心也会模糊,这是会影响的。
所以我们不要等这个境没有那么明晰的时候,才修光亮行相的话,可能来不及。还一直明晰的时候,常常修光亮行相,这样一直修的话,也没有什么坏处,还有帮助。一直等境有点不是那么清楚,等到这边,有点来不及,有用是有用,但是不可以一直要等,所以《声闻地》里面说,境非常明晰的时候,也是继续要光亮行相,也要修。
比如说,你们听这个的时候,想打瞌睡,为什么?你们这个境不是明晰,所以就想睡;境明晰,就不想睡,就一样的道理。所以这个境,我们怎么把它变明晰呢?就第六识想,把它看一个太阳也好,光也好,火也好,好像照到它的样子,照到它的话,没有一个地方不清楚嘛!这样一个光亮行相的意思。
比如说,我们看佛像,把它当境,修慈的时候,光照到祂的样子,没有一个地方不清楚的这种感觉,这样子修的话,心也会比较新鲜,比较有精神。
平常我们也是这样子,自己看一看,快要打瞌睡的时候,就眼睛眨一下,张一下,慢慢精神会好起来,为什么眼睛眨一下,张一下,希望自己精神好起来嘛!
所以境上面我们一直看着,非常明晰的看一下的话,就不会睡觉。我们平常身体的反应也是这个样子,不要打瞌睡,我们就尽量一直看一下,眼睛张开,就有一点帮助的感觉,一样的道理。
问题:请问仁波切,所以那个明晰是指说头脑清楚,不是说那个境真正的很清楚,不是眼睛?
回答:要观想,要观想哦!
问题:如果说是呼吸的话,所谓的明晰,是指什么?是说清清楚楚的呼,清清楚楚的吸?
回答:那个时候就可能要换境,境本身要换变成光。有的时候整个境本身要换,换这个境。
问题:观呼吸,微薄的时候也要换这个境吗?不是微薄的时候就不用换?
回答:微薄?微薄到哪里?我们不会那么微薄哪!我们会很厚哪!哈!哈!哈!薄是可以还来得及。
问题:请问仁波切,光团的样子是怎么样?什么叫做一个光团?要想一个光团?
回答:这里有讲出来,就是太阳也好,火也好,什么都可以,后面有,后面就出来。所以你们不要打瞌睡的话,用这个方式,哈!哈!哈!
问题:请问仁波切,因为我刚刚提到明晰,因为等持的基本条件,有一个就要明晰,可是如果我们对境不是佛像,只是呼吸的话,那什么叫做明晰?就是一定要到达有那个明晰。
回答:如果你是呼吸也是,呼吸也是很清楚,我现在是吐出去了,吐的那个出息怎么样,现在吸回来,那个出息怎么样,也是有明晰啊!也是有!
问题:……
回答:这个跟那个没有关系,那个就是真正的为得到一个金刚萨埵的加持,一个修习的方法。这边讲的是我们要去除昏沉,这个方式,就不一样。一样是观,没有错。
问题:就是因为在观的时候,都没有办法把那个光想得出来,那这样子的话……
回答:那甘露可以啊!不是一定要观。
问题:就想甘露?
回答:对!甘露也可以。
问题:就想甘露照在金刚萨埵尊的身上,让他很明晰的这样子?
回答:你就从金刚萨埵那边,甘露就掉下来,就可以,这样子。
问题:刚刚说那个呼吸,一呼一吸观的很清楚的时候,是不是还要观它有光明的东西在我们的观想中?是不是还要有光明?还是只是清楚呼吸即好?
回答:这个境,不管光也好,境本身就是要自己非常明晰的,这是很重要。
我们前面取这个境都是佛像,这边讲佛像有四种还是五种特色,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
「此说最初所缘分明者尚须修习,况不分明。」再其次,「应取何等光亮之相?」光亮的行相应该怎么样子来做观想?「即前论云」前论就谈到,前论就是《声闻地》里面又谈到了,光亮的行相从何而来呢?「应从灯明,或大火明,或从日轮,取光明相。」譬如说从油灯的光所发出来的亮,或者从火堆的光所发出来的明亮,或者是从太阳光的亮,就缘取这些光亮的行相来做观想也就可以了,这是谈到光亮怎么来做观修。
「如此之修光明相,非唯限于修三摩地,余亦应修。」「非唯限于修三摩地」就等持的时候,我们现在谈到是指上座来观修等持的时候,要修光亮的行相,这是上座的时候,观想等持的时候,来修光亮的行相。但是光亮的行相不是只有上座的时候可以做观修,我们今天早上就有谈到了,下座的时候也有。譬如在睡眠的时候,应当具足四种想法,以何意乐而来进行睡眠,四种想法里面,第一个就光亮的想法,第二个伴随忆念,第三个伴随正知,第四个伴随(起想)要起来,什么时候要起来这种想法。
这个睡眠是属于非等持的时候,不是在修三摩地(等持)的时候,也不是上座的实修,是下座的实修。所以光亮的观想,不是只有上座的时候可以做实修,其它时间也可以运用的。
370页倒数第三行,把关于沉灭掉的方式讨论完毕了,这中间谈到了内心思惟的方式很多种,但是当我们缘取一个对境来思惟的时候,心去缘取一个对境,然后去观修这个对境,或者思惟这个对境的时候,什么力量使我的心能够去缘取对境呢?这个力量就是思心所,思惟的心所,因此我们这段的大纲才叫做(368页倒数第一行)「正明其思(灭沉掉法)」正式的去认明清楚思心所是什么意思?把思心所是什么意思了解清楚之后,如何运用思心所来把沉跟掉灭掉,大纲的名字是不是叫这个名字?这边谈到「思」,就是指思的心所,这里谈到差不多有八种以上,不同不同的方式,这八种以上不同的方式,都是指运用思心所来牵引我的内心,去思惟某一种对象,譬如思惟光亮、思惟佛像等等。
为什么我的心能够去缘取对境,去思惟这个对境,就是有一个作用力,拉着我的心,使我的心去缘取对境思惟,去缘取这个对象。那个能够牵引我的内心,在那么多的心所里面,就是思心所的作用,思心所的功能,它有这个作用,因此这一个大纲的标题才称之为「正明其思」,要去了解什么叫做思惟,思这个心所是什么意思?之后要怎么运用思心所来把沉跟掉灭除掉,是不是这样讲?大纲里面就这样讲了嘛!
这八种以上的方式,都是运用思心所之后,牵引我们的内心,去朝向什么对境,去思惟什么对境。譬如说光亮、佛像等等,以这个方式,那就可以把沉消灭掉了,这是讨论到灭掉沉的方式这个部分。
关于沉没这个部分如何把它灭除掉的方式,有一个重点,看366页倒数第一行《修次中编》里面谈到,「若时如盲,或如有人趣入暗室,或如闭目,其心不能明见所缘,应知尔时已成沉没。」所以《修次中编》这里面就讲到,沉没分成三种,一种是如盲人,一种是一个人走在黑暗的房间里,一种情况是把眼睛闭起来,这三种都列入沉。
第一种如盲人的意思是指,内心去缘取对境,抓住对境的时候,抓的人没有力气,完全松弛,松散掉了,这个用比喻像盲人一样。第二种一个人走入黑暗的房间里面,是表示我们刚才谈到的,心进入黑暗之中,内心沉入黑暗里面。第三种或如闭目,是指向内收缩,内心太过向内收缩,太过向内紧绷,因此导至沉没。这三种都会导至沉没,所以沉没就分成这三种类型了。
它的对治方式是什么呢?就前面我们谈到的各种各类,有八种的方式,就是「正明其思灭沉掉法」里面谈到的,灭沉没的方式里面就讨论了八种嘛!这八种里面,内心作意观想光亮,光亮的思惟这个部份,就前面讨论到的,「内心黑暗随其厚薄」内心沉入黑暗之中,随其厚薄都要观想光亮,这个是对付中间的那一种,就是一个人走到黑暗的房间里面,它对治的方式是用观想光亮的想法。
除此之外,其他前面谈的很多种对付沉的方式,从观想佛像开始,369页第五行开始,观想佛像等等,就谈到八种方式,这其中除了前面谈到光亮想,是对付内心陷入黑暗之外。其他的方式,就是对付这两种沉没,一种是执取的力量太过松弛掉了,这好像一个盲人一样。一种是好像一个人眼睛闭起来一样,这是内心太过收缩,太过紧绷,也会形成沉没。所以讲的方式虽然这么多种,但是其他的几个方式,主要都是对付这两种沉没。
例如说内心如果太过向内收缩的话,它对付的方式就是以别择慧去仔细分析对境,把这个对境变得复杂化,内心把对境变得比较开阔,比较广大复杂化,内心就不会太过收缩,这样的一个方式。
其次,如果说内心抓住对境的时候,力量太过低劣、太过低落、太过松弛,没有力量的话,这个前面用的比喻,好像一个盲人一样,这个毛病的对付方式就是思惟三宝的功德,思惟菩提心的功德,思惟睱满难得的利益等等,把这些想一想,内心就会高亢,就会振奋,那抓对境的力量就比较强大,就不会力量很薄弱,所以就能够改善了。
如果内心执取的力量很低落的话,就要想办法使内心很振奋、很…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3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