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最初觀修的時候,如果說觀修對境,對境顯現出來的時候,已經很明晰了,還是一樣的,還是可以觀想光亮的行相,因爲使對境更加明晰、更加明顯,這個方面仍然是有幫助的。如果說對境不明晰的話,就更是不用再講了,當然還要更加觀想光亮的行相,如果這個時候不觀想光亮的行相的話,那以後慢慢進入黑暗之中,這些黑暗就很難再把它排除掉了。
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就算是對境很明晰的顯現出來,觀想光亮仍然是很有必要的,還是很有幫助的。
問題:請問仁波切,關于明晰,如果所修法,對境不是佛像,是一個法,是一個觀念,例如是無常?
回答:用一個比喻,比如說我們一般看海的時候,心就比較會廣;看那些大的石頭山,很複雜的一個山的話,面對這樣的山,心也會受影響,也會有點硬硬的。一樣,境非常明晰的話,我們的心也會比較新鮮,或者是比較有精神。如果境不是那麼明晰,模糊的話,心也會模糊,這是會影響的。
所以我們不要等這個境沒有那麼明晰的時候,才修光亮行相的話,可能來不及。還一直明晰的時候,常常修光亮行相,這樣一直修的話,也沒有什麼壞處,還有幫助。一直等境有點不是那麼清楚,等到這邊,有點來不及,有用是有用,但是不可以一直要等,所以《聲聞地》裏面說,境非常明晰的時候,也是繼續要光亮行相,也要修。
比如說,你們聽這個的時候,想打瞌睡,爲什麼?你們這個境不是明晰,所以就想睡;境明晰,就不想睡,就一樣的道理。所以這個境,我們怎麼把它變明晰呢?就第六識想,把它看一個太陽也好,光也好,火也好,好像照到它的樣子,照到它的話,沒有一個地方不清楚嘛!這樣一個光亮行相的意思。
比如說,我們看佛像,把它當境,修慈的時候,光照到祂的樣子,沒有一個地方不清楚的這種感覺,這樣子修的話,心也會比較新鮮,比較有精神。
平常我們也是這樣子,自己看一看,快要打瞌睡的時候,就眼睛眨一下,張一下,慢慢精神會好起來,爲什麼眼睛眨一下,張一下,希望自己精神好起來嘛!
所以境上面我們一直看著,非常明晰的看一下的話,就不會睡覺。我們平常身體的反應也是這個樣子,不要打瞌睡,我們就盡量一直看一下,眼睛張開,就有一點幫助的感覺,一樣的道理。
問題:請問仁波切,所以那個明晰是指說頭腦清楚,不是說那個境真正的很清楚,不是眼睛?
回答:要觀想,要觀想哦!
問題:如果說是呼吸的話,所謂的明晰,是指什麼?是說清清楚楚的呼,清清楚楚的吸?
回答:那個時候就可能要換境,境本身要換變成光。有的時候整個境本身要換,換這個境。
問題:觀呼吸,微薄的時候也要換這個境嗎?不是微薄的時候就不用換?
回答:微薄?微薄到哪裏?我們不會那麼微薄哪!我們會很厚哪!哈!哈!哈!薄是可以還來得及。
問題:請問仁波切,光團的樣子是怎麼樣?什麼叫做一個光團?要想一個光團?
回答:這裏有講出來,就是太陽也好,火也好,什麼都可以,後面有,後面就出來。所以你們不要打瞌睡的話,用這個方式,哈!哈!哈!
問題:請問仁波切,因爲我剛剛提到明晰,因爲等持的基本條件,有一個就要明晰,可是如果我們對境不是佛像,只是呼吸的話,那什麼叫做明晰?就是一定要到達有那個明晰。
回答:如果你是呼吸也是,呼吸也是很清楚,我現在是吐出去了,吐的那個出息怎麼樣,現在吸回來,那個出息怎麼樣,也是有明晰啊!也是有!
問題:……
回答:這個跟那個沒有關系,那個就是真正的爲得到一個金剛薩埵的加持,一個修習的方法。這邊講的是我們要去除昏沈,這個方式,就不一樣。一樣是觀,沒有錯。
問題:就是因爲在觀的時候,都沒有辦法把那個光想得出來,那這樣子的話……
回答:那甘露可以啊!不是一定要觀。
問題:就想甘露?
回答:對!甘露也可以。
問題:就想甘露照在金剛薩埵尊的身上,讓他很明晰的這樣子?
回答:你就從金剛薩埵那邊,甘露就掉下來,就可以,這樣子。
問題:剛剛說那個呼吸,一呼一吸觀的很清楚的時候,是不是還要觀它有光明的東西在我們的觀想中?是不是還要有光明?還是只是清楚呼吸即好?
回答:這個境,不管光也好,境本身就是要自己非常明晰的,這是很重要。
我們前面取這個境都是佛像,這邊講佛像有四種還是五種特色,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
「此說最初所緣分明者尚須修習,況不分明。」再其次,「應取何等光亮之相?」光亮的行相應該怎麼樣子來做觀想?「即前論雲」前論就談到,前論就是《聲聞地》裏面又談到了,光亮的行相從何而來呢?「應從燈明,或大火明,或從日輪,取光明相。」譬如說從油燈的光所發出來的亮,或者從火堆的光所發出來的明亮,或者是從太陽光的亮,就緣取這些光亮的行相來做觀想也就可以了,這是談到光亮怎麼來做觀修。
「如此之修光明相,非唯限于修叁摩地,余亦應修。」「非唯限于修叁摩地」就等持的時候,我們現在談到是指上座來觀修等持的時候,要修光亮的行相,這是上座的時候,觀想等持的時候,來修光亮的行相。但是光亮的行相不是只有上座的時候可以做觀修,我們今天早上就有談到了,下座的時候也有。譬如在睡眠的時候,應當具足四種想法,以何意樂而來進行睡眠,四種想法裏面,第一個就光亮的想法,第二個伴隨憶念,第叁個伴隨正知,第四個伴隨(起想)要起來,什麼時候要起來這種想法。
這個睡眠是屬于非等持的時候,不是在修叁摩地(等持)的時候,也不是上座的實修,是下座的實修。所以光亮的觀想,不是只有上座的時候可以做實修,其它時間也可以運用的。
370頁倒數第叁行,把關于沈滅掉的方式討論完畢了,這中間談到了內心思惟的方式很多種,但是當我們緣取一個對境來思惟的時候,心去緣取一個對境,然後去觀修這個對境,或者思惟這個對境的時候,什麼力量使我的心能夠去緣取對境呢?這個力量就是思心所,思惟的心所,因此我們這段的大綱才叫做(368頁倒數第一行)「正明其思(滅沈掉法)」正式的去認明清楚思心所是什麼意思?把思心所是什麼意思了解清楚之後,如何運用思心所來把沈跟掉滅掉,大綱的名字是不是叫這個名字?這邊談到「思」,就是指思的心所,這裏談到差不多有八種以上,不同不同的方式,這八種以上不同的方式,都是指運用思心所來牽引我的內心,去思惟某一種對象,譬如思惟光亮、思惟佛像等等。
爲什麼我的心能夠去緣取對境,去思惟這個對境,就是有一個作用力,拉著我的心,使我的心去緣取對境思惟,去緣取這個對象。那個能夠牽引我的內心,在那麼多的心所裏面,就是思心所的作用,思心所的功能,它有這個作用,因此這一個大綱的標題才稱之爲「正明其思」,要去了解什麼叫做思惟,思這個心所是什麼意思?之後要怎麼運用思心所來把沈跟掉滅除掉,是不是這樣講?大綱裏面就這樣講了嘛!
這八種以上的方式,都是運用思心所之後,牽引我們的內心,去朝向什麼對境,去思惟什麼對境。譬如說光亮、佛像等等,以這個方式,那就可以把沈消滅掉了,這是討論到滅掉沈的方式這個部分。
關于沈沒這個部分如何把它滅除掉的方式,有一個重點,看366頁倒數第一行《修次中編》裏面談到,「若時如盲,或如有人趣入暗室,或如閉目,其心不能明見所緣,應知爾時已成沈沒。」所以《修次中編》這裏面就講到,沈沒分成叁種,一種是如盲人,一種是一個人走在黑暗的房間裏,一種情況是把眼睛閉起來,這叁種都列入沈。
第一種如盲人的意思是指,內心去緣取對境,抓住對境的時候,抓的人沒有力氣,完全松弛,松散掉了,這個用比喻像盲人一樣。第二種一個人走入黑暗的房間裏面,是表示我們剛才談到的,心進入黑暗之中,內心沈入黑暗裏面。第叁種或如閉目,是指向內收縮,內心太過向內收縮,太過向內緊繃,因此導至沈沒。這叁種都會導至沈沒,所以沈沒就分成這叁種類型了。
它的對治方式是什麼呢?就前面我們談到的各種各類,有八種的方式,就是「正明其思滅沈掉法」裏面談到的,滅沈沒的方式裏面就討論了八種嘛!這八種裏面,內心作意觀想光亮,光亮的思惟這個部份,就前面討論到的,「內心黑暗隨其厚薄」內心沈入黑暗之中,隨其厚薄都要觀想光亮,這個是對付中間的那一種,就是一個人走到黑暗的房間裏面,它對治的方式是用觀想光亮的想法。
除此之外,其他前面談的很多種對付沈的方式,從觀想佛像開始,369頁第五行開始,觀想佛像等等,就談到八種方式,這其中除了前面談到光亮想,是對付內心陷入黑暗之外。其他的方式,就是對付這兩種沈沒,一種是執取的力量太過松弛掉了,這好像一個盲人一樣。一種是好像一個人眼睛閉起來一樣,這是內心太過收縮,太過緊繃,也會形成沈沒。所以講的方式雖然這麼多種,但是其他的幾個方式,主要都是對付這兩種沈沒。
例如說內心如果太過向內收縮的話,它對付的方式就是以別擇慧去仔細分析對境,把這個對境變得複雜化,內心把對境變得比較開闊,比較廣大複雜化,內心就不會太過收縮,這樣的一個方式。
其次,如果說內心抓住對境的時候,力量太過低劣、太過低落、太過松弛,沒有力量的話,這個前面用的比喻,好像一個盲人一樣,這個毛病的對付方式就是思惟叁寶的功德,思惟菩提心的功德,思惟睱滿難得的利益等等,把這些想一想,內心就會高亢,就會振奮,那抓對境的力量就比較強大,就不會力量很薄弱,所以就能夠改善了。
如果內心執取的力量很低落的話,就要想辦法使內心很振奮、很…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3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