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43》
讲授: 雪歌仁波2008-09-26
闻法意乐
思唯利益遍满虚空无边际的有情众生,因此之故无论如何要得到圆满的佛果,就得到圆满的佛果而言,不仅仅只是学习显教乘门,也必须要去学习密咒乘门,由此而得到佛陀圆满的果位。不过就显教乘门跟密咒乘门的衔接之处,到底是何处呢?应该就是止观双运这个部分的学习,因此在广论的后面,就开示了安止跟胜观的学习这两个项目。也是按这这个次第来进行教导的,因此之故,我们现在对于止观的内容来进行闻思,之后正如内容所做的开示经由显教乘门,能够趣入密咒乘门之中,所学习的部分是衔接的段落,因此能够如理而学习,如理而趣入密咒乘门之中,在密咒乘门之中,地道方面的证悟,迅速在内心产生,迅速而成就佛果,如此调整自己动机之后来听闻教法。
正讲
我们现在进行到的大纲在安止的段落,沉没跟掉举已经认明清楚之后,如果不采取对付的方式去对治它的话,这是一个毛病,这个毛病如何克服呢?我们就谈到这个段落。这个毛病的克服要分成两项,368页倒数第一行,正明其思以及灭掉沉没跟掉举的方式,要说明能够产生沉没跟掉举的原因何在。这两项里面现在讲到第一项,「正明其思」明是认明清楚,已经认明清楚沉没跟掉举之后,怎么样子把沉没跟掉举灭掉,就谈到这个段落。
如果已经把沉没跟掉举都能够认明清楚之后,接下来就要把它灭除掉,在把它灭除掉这个方面而言,灭除的方法就很多种,但是灭掉沉的方式跟灭掉掉举的方式不一样,所以首先讲灭掉沉没的方式怎么样子来进行,这里面就谈到了很多的方式,369页第五行,「谓佛像等极殊妙事,非生烦恼可欣乐法,」首先,谓佛像等极殊妙事,这是谈到的一个方法。
「又可作意日月光等诸光明相。」再过来又谈到可作意太阳的光亮,月亮的光亮等等诸光亮的行相,这又谈到一个。再过来还有一个方式,倒数第六行「又以观慧思择」这是别择慧,思择「乐思之境,亦能除沉」亦能除掉沉没,这个又是一个方式。
之后谈到《摄波罗密多论》云,还有《中观心论》云,还有《集学论》云,三者都谈到振奋内心,《集学论》谈到「若意退弱,应修可欣而令策举。」策举就是振奋内心,振奋内心也可以灭掉沉,这里又谈到了一个方式。
再过来倒数第二行,至尊仁波切提出一个主张,他说「故除沉没最(重)要之对治,」其实就是「思惟三宝,」以「及(思惟)菩提心之(功德)胜利,并得睱身大利等功德,令如睡面浇以冷水顿能清醒,」这里又谈到了一个方式。
再其次《声闻地》还谈到了一个,370页第一行,「威仪应经行,善取明相数修彼相,及念佛法僧戒舍天六中随一,或以所余清境所缘策举其心,」《声闻地》也谈到了这么一个方式。
就在前面《声闻地》的地方也谈到,370页第三行,如果只是,「若沉“微薄”,或唯少起」那就只要「励心正修,」也就可以了,这个「励」是振奋的意思。前面谈到了修六随念,《声闻地》谈到一个方式,修六随念就有一个方式。还有一个方式「若沉微薄,或唯少起」的话呢,那就「励心正修,」假设沉没只是很淡–‐微薄,而且只是偶而才有一次的话,那只要观修的时候,加把劲,稍微振奋一下来修,这样也就可以了,这又谈到了一种方式。
其次,《声闻地》又谈到,观想光亮的行相,370页第六行「故应数数修能对治诸光明相。」光亮的行相再三再三观修的话,也能够有对治的力量。
这些都是谈到对治的方式是什么,也就谈到了很多种。这里面谈到,「故应数数修能对治诸光明相。」要再三再三做一个观修,这种情况是指(再往前面一行)「若心所取内外所缘相不明显」的时候,「内心」沉入「黑暗,随其厚“薄”」,随着内心所沉黑暗厚或者是薄,「若不断除而修习者,则其沉没极难断除,」那就表示内心本身所缘的,不管是内或者是外,不明晰的时候,心会沉入黑暗之中。心沉入黑暗不管是厚还是薄,都可以的,就是不能够把它排除掉,因此就要观相光亮的行相,要再三再三观想。
这里有谈到厚薄,「内心黑暗随其厚薄」,这是内心沉入黑暗不管是厚或者是薄,这跟前面谈到的不太一样哦!前面也有谈到,第三行「若沉(没本身)微薄」,这有一个「薄」,「或唯少起励心正修,」那就可以了。前面谈到微薄的时候,是指沉没,内心陷入沉没的时候,还没有陷入黑暗。所以在沉的时候,它只是微薄,或者是偶而出现,这个时候不必更换所缘的对境,就所缘的对境本身,缘取的时候,再加一点点力量,「少起励心正修」也就可以了。就是执取对境的时候,加一把力,稍微策举一下下,振奋一下下去做它的话,这样子也就可以了,那就表示不需要更换所缘的对境。
但是底下这个部分,第五行「若心所取内外所缘相不明显」的时候,内心沉入黑暗之中,不管内心所沉入的黑暗是厚或者是薄,都要观修光亮的行相,是指这个意思。这里谈到的厚跟“薄”,跟前面的“微薄”不一样,这个是指内心沉入黑暗之中,这个时候恐怕要更换所缘,所以这里谈到要再三再三「故应数数修能对治诸光明相。」这个时候主要的是要更换所缘的对象。
不过要观想光亮的行相,不必更换所缘,也是可以的。譬如说就某一个所缘的对境,观修的时候,如果我要去修光亮的行相,能够把内心沉入黑暗这个部分去除掉的话,那就观想这个所缘对境出现的时候,伴随着光亮,也就可以了。譬如说佛像,我观想佛像,但是观想佛像,要观想这个佛像非常的明晰,好像很光亮一样,这样子也可以,这个情况之下,就是不必更换所缘。
但是也可以更换所缘,那就是个别的再去另外做一个观想,观想一个光团,一个光亮的光团,这样子也可以,这样子观想的话,就是已经换掉所缘了。
后面要讲支持的根据,就是《声闻地》里面所谈到的,云:「应以光明俱心,」「俱心」就是内心里面的想法,内心缘取对境观想时候,伴随着光亮的想法,伴随着光的想法,伴随着光明的想法,伴随着没有黑暗的想法,以这样子的内心,去修安止跟胜观,应当要这样子做,这是《声闻地》里面所谈到的。要伴随着光亮的想法,伴随着光的想法,伴随着光明的想法,伴随着没有黑暗的想法,这样子去做实修,修安止跟胜观。
《声闻地》云:「应以光明俱心,照了俱心,明净俱心,无暗俱心,修习止观。汝若如是于止观道修光明想,设有最初胜解所缘相不分明,光明微小,由数修习为因缘故,于其所缘胜解分明光明转大。若有最初行相分明光明广大,其后转复极其分明光明极大。」
如果这样子实修的话,有什么好处吗?如果这样子做实修的话,在修安止跟胜观的时候,安止跟胜观实修的道路上面,做这种光亮的想法而去禅修的话,后面谈到它的好处,就是在最初观修的时候,缘取一个自己所胜解的对境。缘取胜解的对境去观想它的时候,譬如说观想一尊佛像的话,当然我的内心胜解作意,它在我的前面,之后内心如此作意而思惟。观像的时候,当然不是我眼睛看到祂,眼睛在做观修,不是用眼睛在做观修嘛!是用内心来做观修,内心观修祂在我的前方,内心如此作意而思惟。
不过最初当我们内心这样子作意而思惟的时候,就会发现内心作意思惟,思惟这个对境,我所胜解的对境的时候,最初的时候,这个对境不怎么明晰,也不怎么光亮,不怎么明亮,之后就把这个光亮的想法,再三观想、再三观想,透过观想光亮这个方式之故,做为因,做为助缘之故,所缘取胜解的对境,它的行相就会变得越来越明晰,越来越光亮,就会变的这个样子,有这种好处,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假设我一开始作意思惟,胜解一个所缘对境,那时候我去观想的时候,它已经很明晰,很明亮了,就算是这个样子,也可以透过这个方式,使它变成最极明晰,最极明亮,也有这个帮助呢!
所以不管是最初我观想,作意思惟的时候,对境可能也不明晰,也不明亮,也可以做光亮的想法。但是就算是一开始我做观想的时候,对境明晰、明亮,那没有关系,那也还是要观想光亮的想法之后,可以使它变得最极明亮、最极明晰呢!也是有帮助啊!
这是引用了《声闻地》的经文,引用《声闻地》的经文之后就说明了,370页倒数第五行,至尊大主就做了一个说明,「此说最初」就是最初做观修的时候,「所缘分明者」所缘对境如果就算是明晰的话,都还要「尚须修习,」还要再观修光亮呢!(「况不分明。」)对境不明晰的话,就根本不必再说了,是这个意思。
所以《声闻地》里面有谈到两段,《声闻地》的第二行「设有最初胜解所缘相不分明,」再过来一行「若有最初行相分明光明广大,」两个「设有」、「若有」如何,后面那个「若有最初行相分明光明广大,」这个地方是谈到「此说最初所缘分明者」,因此就可以这样讲了,如果《声闻地》讨论到的,一开始观想的时候,所缘对境都能够很明晰的情况之下,《声闻地》里面还说要观想光亮的行相呢!这意思就是指如果一开始观修的时候,对境还不能够观想明晰、不明亮的话,那要观想光亮的行相,就更不用说了,更要这样观想了。
(仁波切问:你们懂吗?刚刚讲的那些?仁波切笑!)
因此之故,沉入黑暗的时候,不管是厚是薄,前面至尊仁波切宗喀巴谈到嘛,「内心黑暗随其厚薄」内心陷入黑暗,不管厚还是薄,都要观想光亮,明亮的行相,所以引用《声闻地》的内容,主要是讲到这一点,来做为支持的根据。
看《声闻地》里面所谈到的经文,确实是这个样子的,就…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3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