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43》
講授: 雪歌仁波2008-09-26
聞法意樂
思唯利益遍滿虛空無邊際的有情衆生,因此之故無論如何要得到圓滿的佛果,就得到圓滿的佛果而言,不僅僅只是學習顯教乘門,也必須要去學習密咒乘門,由此而得到佛陀圓滿的果位。不過就顯教乘門跟密咒乘門的銜接之處,到底是何處呢?應該就是止觀雙運這個部分的學習,因此在廣論的後面,就開示了安止跟勝觀的學習這兩個項目。也是按這這個次第來進行教導的,因此之故,我們現在對于止觀的內容來進行聞思,之後正如內容所做的開示經由顯教乘門,能夠趣入密咒乘門之中,所學習的部分是銜接的段落,因此能夠如理而學習,如理而趣入密咒乘門之中,在密咒乘門之中,地道方面的證悟,迅速在內心産生,迅速而成就佛果,如此調整自己動機之後來聽聞教法。
正講
我們現在進行到的大綱在安止的段落,沈沒跟掉舉已經認明清楚之後,如果不采取對付的方式去對治它的話,這是一個毛病,這個毛病如何克服呢?我們就談到這個段落。這個毛病的克服要分成兩項,368頁倒數第一行,正明其思以及滅掉沈沒跟掉舉的方式,要說明能夠産生沈沒跟掉舉的原因何在。這兩項裏面現在講到第一項,「正明其思」明是認明清楚,已經認明清楚沈沒跟掉舉之後,怎麼樣子把沈沒跟掉舉滅掉,就談到這個段落。
如果已經把沈沒跟掉舉都能夠認明清楚之後,接下來就要把它滅除掉,在把它滅除掉這個方面而言,滅除的方法就很多種,但是滅掉沈的方式跟滅掉掉舉的方式不一樣,所以首先講滅掉沈沒的方式怎麼樣子來進行,這裏面就談到了很多的方式,369頁第五行,「謂佛像等極殊妙事,非生煩惱可欣樂法,」首先,謂佛像等極殊妙事,這是談到的一個方法。
「又可作意日月光等諸光明相。」再過來又談到可作意太陽的光亮,月亮的光亮等等諸光亮的行相,這又談到一個。再過來還有一個方式,倒數第六行「又以觀慧思擇」這是別擇慧,思擇「樂思之境,亦能除沈」亦能除掉沈沒,這個又是一個方式。
之後談到《攝波羅密多論》雲,還有《中觀心論》雲,還有《集學論》雲,叁者都談到振奮內心,《集學論》談到「若意退弱,應修可欣而令策舉。」策舉就是振奮內心,振奮內心也可以滅掉沈,這裏又談到了一個方式。
再過來倒數第二行,至尊仁波切提出一個主張,他說「故除沈沒最(重)要之對治,」其實就是「思惟叁寶,」以「及(思惟)菩提心之(功德)勝利,並得睱身大利等功德,令如睡面澆以冷水頓能清醒,」這裏又談到了一個方式。
再其次《聲聞地》還談到了一個,370頁第一行,「威儀應經行,善取明相數修彼相,及念佛法僧戒舍天六中隨一,或以所余清境所緣策舉其心,」《聲聞地》也談到了這麼一個方式。
就在前面《聲聞地》的地方也談到,370頁第叁行,如果只是,「若沈“微薄”,或唯少起」那就只要「勵心正修,」也就可以了,這個「勵」是振奮的意思。前面談到了修六隨念,《聲聞地》談到一個方式,修六隨念就有一個方式。還有一個方式「若沈微薄,或唯少起」的話呢,那就「勵心正修,」假設沈沒只是很淡–‐微薄,而且只是偶而才有一次的話,那只要觀修的時候,加把勁,稍微振奮一下來修,這樣也就可以了,這又談到了一種方式。
其次,《聲聞地》又談到,觀想光亮的行相,370頁第六行「故應數數修能對治諸光明相。」光亮的行相再叁再叁觀修的話,也能夠有對治的力量。
這些都是談到對治的方式是什麼,也就談到了很多種。這裏面談到,「故應數數修能對治諸光明相。」要再叁再叁做一個觀修,這種情況是指(再往前面一行)「若心所取內外所緣相不明顯」的時候,「內心」沈入「黑暗,隨其厚“薄”」,隨著內心所沈黑暗厚或者是薄,「若不斷除而修習者,則其沈沒極難斷除,」那就表示內心本身所緣的,不管是內或者是外,不明晰的時候,心會沈入黑暗之中。心沈入黑暗不管是厚還是薄,都可以的,就是不能夠把它排除掉,因此就要觀相光亮的行相,要再叁再叁觀想。
這裏有談到厚薄,「內心黑暗隨其厚薄」,這是內心沈入黑暗不管是厚或者是薄,這跟前面談到的不太一樣哦!前面也有談到,第叁行「若沈(沒本身)微薄」,這有一個「薄」,「或唯少起勵心正修,」那就可以了。前面談到微薄的時候,是指沈沒,內心陷入沈沒的時候,還沒有陷入黑暗。所以在沈的時候,它只是微薄,或者是偶而出現,這個時候不必更換所緣的對境,就所緣的對境本身,緣取的時候,再加一點點力量,「少起勵心正修」也就可以了。就是執取對境的時候,加一把力,稍微策舉一下下,振奮一下下去做它的話,這樣子也就可以了,那就表示不需要更換所緣的對境。
但是底下這個部分,第五行「若心所取內外所緣相不明顯」的時候,內心沈入黑暗之中,不管內心所沈入的黑暗是厚或者是薄,都要觀修光亮的行相,是指這個意思。這裏談到的厚跟“薄”,跟前面的“微薄”不一樣,這個是指內心沈入黑暗之中,這個時候恐怕要更換所緣,所以這裏談到要再叁再叁「故應數數修能對治諸光明相。」這個時候主要的是要更換所緣的對象。
不過要觀想光亮的行相,不必更換所緣,也是可以的。譬如說就某一個所緣的對境,觀修的時候,如果我要去修光亮的行相,能夠把內心沈入黑暗這個部分去除掉的話,那就觀想這個所緣對境出現的時候,伴隨著光亮,也就可以了。譬如說佛像,我觀想佛像,但是觀想佛像,要觀想這個佛像非常的明晰,好像很光亮一樣,這樣子也可以,這個情況之下,就是不必更換所緣。
但是也可以更換所緣,那就是個別的再去另外做一個觀想,觀想一個光團,一個光亮的光團,這樣子也可以,這樣子觀想的話,就是已經換掉所緣了。
後面要講支持的根據,就是《聲聞地》裏面所談到的,雲:「應以光明俱心,」「俱心」就是內心裏面的想法,內心緣取對境觀想時候,伴隨著光亮的想法,伴隨著光的想法,伴隨著光明的想法,伴隨著沒有黑暗的想法,以這樣子的內心,去修安止跟勝觀,應當要這樣子做,這是《聲聞地》裏面所談到的。要伴隨著光亮的想法,伴隨著光的想法,伴隨著光明的想法,伴隨著沒有黑暗的想法,這樣子去做實修,修安止跟勝觀。
《聲聞地》雲:「應以光明俱心,照了俱心,明淨俱心,無暗俱心,修習止觀。汝若如是于止觀道修光明想,設有最初勝解所緣相不分明,光明微小,由數修習爲因緣故,于其所緣勝解分明光明轉大。若有最初行相分明光明廣大,其後轉複極其分明光明極大。」
如果這樣子實修的話,有什麼好處嗎?如果這樣子做實修的話,在修安止跟勝觀的時候,安止跟勝觀實修的道路上面,做這種光亮的想法而去禅修的話,後面談到它的好處,就是在最初觀修的時候,緣取一個自己所勝解的對境。緣取勝解的對境去觀想它的時候,譬如說觀想一尊佛像的話,當然我的內心勝解作意,它在我的前面,之後內心如此作意而思惟。觀像的時候,當然不是我眼睛看到祂,眼睛在做觀修,不是用眼睛在做觀修嘛!是用內心來做觀修,內心觀修祂在我的前方,內心如此作意而思惟。
不過最初當我們內心這樣子作意而思惟的時候,就會發現內心作意思惟,思惟這個對境,我所勝解的對境的時候,最初的時候,這個對境不怎麼明晰,也不怎麼光亮,不怎麼明亮,之後就把這個光亮的想法,再叁觀想、再叁觀想,透過觀想光亮這個方式之故,做爲因,做爲助緣之故,所緣取勝解的對境,它的行相就會變得越來越明晰,越來越光亮,就會變的這個樣子,有這種好處,這是第一種情況。
第二種情況是假設我一開始作意思惟,勝解一個所緣對境,那時候我去觀想的時候,它已經很明晰,很明亮了,就算是這個樣子,也可以透過這個方式,使它變成最極明晰,最極明亮,也有這個幫助呢!
所以不管是最初我觀想,作意思惟的時候,對境可能也不明晰,也不明亮,也可以做光亮的想法。但是就算是一開始我做觀想的時候,對境明晰、明亮,那沒有關系,那也還是要觀想光亮的想法之後,可以使它變得最極明亮、最極明晰呢!也是有幫助啊!
這是引用了《聲聞地》的經文,引用《聲聞地》的經文之後就說明了,370頁倒數第五行,至尊大主就做了一個說明,「此說最初」就是最初做觀修的時候,「所緣分明者」所緣對境如果就算是明晰的話,都還要「尚須修習,」還要再觀修光亮呢!(「況不分明。」)對境不明晰的話,就根本不必再說了,是這個意思。
所以《聲聞地》裏面有談到兩段,《聲聞地》的第二行「設有最初勝解所緣相不分明,」再過來一行「若有最初行相分明光明廣大,」兩個「設有」、「若有」如何,後面那個「若有最初行相分明光明廣大,」這個地方是談到「此說最初所緣分明者」,因此就可以這樣講了,如果《聲聞地》討論到的,一開始觀想的時候,所緣對境都能夠很明晰的情況之下,《聲聞地》裏面還說要觀想光亮的行相呢!這意思就是指如果一開始觀修的時候,對境還不能夠觀想明晰、不明亮的話,那要觀想光亮的行相,就更不用說了,更要這樣觀想了。
(仁波切問:你們懂嗎?剛剛講的那些?仁波切笑!)
因此之故,沈入黑暗的時候,不管是厚是薄,前面至尊仁波切宗喀巴談到嘛,「內心黑暗隨其厚薄」內心陷入黑暗,不管厚還是薄,都要觀想光亮,明亮的行相,所以引用《聲聞地》的內容,主要是講到這一點,來做爲支持的根據。
看《聲聞地》裏面所談到的經文,確實是這個樣子的,就…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3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