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高亢,执取的力量就会很强烈,所以前面有谈到思惟六种随念,或者是思惟任何我最有信心的对象,思惟对境它的功德等等。以这个方式都能够让内心变得很振奋,当内心很振奋的时候,它执取对境的力量就很强大了,这样子就能把执取力很低落的毛病,把它改善掉。
如果内心太过收缩,收成很小很小,太过收缩的话,这个时候要把对境做一个扩大,这个时候用别择慧去分析对境,把对境变得很复杂化,把对境复杂化扩大去分析的话,内心就会扩张开来,内心会变得很开阔,这样子的话,就能够把内心太过紧绷,太过收缩的毛病就能改善。所以这里为什么谈到这么多的方式,就是这个沉没怎么去克服,就有这么多的方式。
如果说对付沉没用了这么多的方式,这个也用,那个也用,发现还是不能够克服,那没有关系,还有最后的一个方式,那就下座了。下座就是刚刚370页第三行所谈到的,这个方式用,那个方式用,还是不能够克服,那就只好下座,下座的时候就用冷水洗脸,然后读诵佛经、论典。在佛经、论典礼面就有开示,昏沉睡眠等等的过患是什么?这种相关的佛经、论典,好好的读一读。或者是四周看一看,月亮星星看一看等等,冷水洗脸,四方走一走等等。这是下座,只好用下座这些方式。
那我们还是休息一下吧!
这个饼干跟奶茶的形象非常的明晰之故,所以沉完全消失!沉没完全消失不见!(学员:哈!哈!哈!)
关于灭掉沉的方式已经讲解完毕了。现在这个段落大纲是认明清楚思心所是什么样子?之后运用思心所灭掉沉跟掉,所以灭掉沉跟掉就有两项了,其中的第一项灭掉沉没的方式已经讲解完毕。接下来就要第二项,灭掉掉举的方式是什么?370页倒数第二行,「掉举者,」「由贪为门,」由贪心做为方式,以贪心这个方式,「门」是方式,以贪心「令心追趣色声等境,」色声香味触等等,我们要一个对境。由贪心的缘故,使心去追逐这些对境,追趣这些对境的意思,是指色声香味触这些对境在什么地方,内心立刻随后追逐而去,如果有这种情况,这是掉举。
有这种情况的话,应该怎么做?「此应」有这种情况应该「作意」,内心作意思惟「诸可厌事,能令心意向内(摄录)」收摄,这个是有一些事物,有一些对境,一些事物,我的内心去想到它,去作意思惟它的话,内心会产生忧患意识,所以叫做「诸可厌事」,就是去思惟这些对境的时候,内心会产生忧患、可厌,这样子想法会产生,如果去作意思惟的话,内心就会收摄回来,有这样一个情况的。
当内心收摄回来的时候,妄念纷飞的掉举就排除掉了,「以此息灭掉举」把掉举息灭掉,「无间,」是立刻、马上,「于先所缘应住其心。」内心还要安住在前面的所缘对境。这个部分前面沉没的时候,讨论的方式也有谈到,在369页的第六行,「沉没除已,即应无间坚持所缘而(继续观)修。」同样的道理,当掉举已经消灭掉之后,也应当在前面所缘的对象上面,继续的安住而做观修,所以这都是相同的意思(当沉没排除掉的时候)。现在这里谈到是当掉举排除掉的时候,原来自己修安止,是缘取什么对境来做观修,应当继续安住在上面,继续观修。
引用的根据,这个说明讲解完毕了,后面就要引经据典,引用了《修次第初篇》,引用了《中观心论》,还有这引用了《集学论》些典籍,「此应作意诸可厌事,能令心意向内(摄录)收摄」这个是思惟可厌之事,那就能让贪恋之心会收摄,令心能够收摄回来。
前面谈到掉举的情况是受到的影响,贪心本身会牵引我们向外面放射,向外面去追逐很多的对境,这种情况对付的方式是什么?对付的方式当然是把心抓回来,所以要想一种办法,让内心能够抓回来,能够收摄其中,这样的一个办法,这样子就能够把内心向外纷飞这种毛病把它改善掉,那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内心向内收摄,这种方法就是作意、思惟诸可厌事,主要是这样一个方式。
「作意思惟诸可厌事」谈的是,例如思惟无常苦空等等,在《修次初编》里面谈到「若忆先时喜笑等事,见心掉举,尔时应当作意思惟诸可厌事,谓无常等,由此能令掉举息灭,」就是思惟轮回的过患,无常,苦等等。这个时候就能令内心的掉举能够止息掉,这是思惟轮回的过患,让内心的掉举就能够止息。「次应励力令心仍于前所缘境无作用转。」把轮回的过患,好好的思惟,内心向外面纷飞,妄念纷飞这种情况就会改善,就会向内收摄回来。当内心已经收摄回来之后,「次应励力令心仍于前所缘境」这个时候还要继续专注在前面所观修的,前面修法观想的那个对境。接下来,已经把掉举去除掉之后,当然要对原来所观修的对境,继续做观修。
继续做观修的时候「无作用转」就是不用、不必作任何的作行。这个是,原来我观想这个对境,观想这个对境之后有掉举,有掉举的时候,我才用造作、用作行的方式去观修可厌事,让我的心可以收摄回来,对不对?现在如果掉举已经排除掉了,已经没有这个毛病了,内心已经能够专注在所缘境,继续做观修,这个时候要不要「无作用转」,就是要不要用作用,采取一个对付方式去对付呢?不需要!因为已经没有掉举了。
要发挥内心的作用去对付毛病,是前面掉举的毛病存在,掉举的毛病已经不存在的时候,不必再发挥什么作用,还要再观修什么对治,这个都不用作了,所以在无作用的情况下,心专注在对境上就可以了。
《中观心论》谈到「思惟无常等,」来「熄灭掉举心。」又谈到「观散相过患,」观想散乱的过患,「摄录散乱心。」就是做「散乱的过患」这样子的想,散乱的内心,就能够集中,能够收摄回来。这里面谈到两件事情,息灭掉举,息灭散乱,是两件事情了。
前面谈到掉举的产生,是因为由贪心追逐色声香味触等等的对境,导致掉举。贪心去追逐对境的原因,是因为执取对境,把对境执取为恒常存在,因为对境是恒常存在之故,因此它就跟我不会离开,我不要离开它,这种想法称之为贪心。现在对付贪心的方式,应该就是执取对境之后思惟无常,所以这里才谈到无常,「思惟无常等熄灭掉举心。」为什么要思惟无常?因为前面的掉举是缘取对境,思惟它是恒常,因此思惟它跟本不会离开我,就形成了贪心。
现在观修无常,缘取对境之后思惟无常,对境它是无常的,因为无常之故,它随时都会离开我,随时都会失去它,这个时候贪心就会止息掉的,因此掉举之心就止息掉了。所以要观修无常主要是这个用意的,因为刚好跟掉举之心、贪恋之心刚好相反,去缘取对境思惟它的无常,它很快的会失去,会离开,当然贪恋之心就不会产生,这样的一个方式。
这是因为掉举是贪心去追逐对境,就是把对境思惟成为恒常存在的。其次掉举是贪心去追逐对境的时候,因为去追逐对境之故,追逐色声香味触五妙欲的对境,内心就会变成散乱。所以接下来就要观想,要思惟散乱会有什么毛病,如果我的内心去追逐对境,变成散乱的话,会有什么毛病吗?有什么过患吗?我的内心会受到烦恼的控制。受到烦恼的控制之后,烦恼会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强烈。
烦恼这么强烈,对我内心要观修等持,止观等等的观修,当然会造成一个破坏,我的证悟也不会产生,它造成一个伤害呢!而且烦恼越来越强烈之后,我会受到烦恼的控制,又会继续造作很多的恶业,这些毛病好好的去想一想,把散乱形成的毛病,好好的分析想一想,这个散乱能够排除掉。所以观散乱的行相,就散乱的过患好好的想一想,思惟一下,这样子的话,散乱能够排除,内心就能够收摄回来。
平常在安止的段落都有谈到,内心就好像疯狂的猴子一样,内心本身是妄念纷飞的,胡思乱想的,因此就像疯狂的猴子一样。好像说我们内心去思惟一个对象的时候,上上下下四面八方全部都想,这妄念纷飞想很多啊!所以内心胡思乱想,想很多会给内心找来很多麻烦。譬如说一只疯狂的猴子,关在房间里面的话,每一个地方它都跑遍了,四面八方每个地方它都去,把每个地方的东西全部打烂掉了。内心也是像疯狂的猴子一样,妄念纷飞,四面八方什么都想。妄念纷飞之故,因此好像内心安静停下来不找麻烦,就没办法。好像猴子叫它坐着,不找麻烦,它没办法啊!
如果内心是这样子,妄念纷飞胡思乱想的话,会把内心的快乐,全部打乱掉了,会把内心的善根,全部干扰到,毁坏掉了。这个有很多毛病,所以把这些毛病分析分析,发现这个不可以,内心散乱是不可以的,想一想它的过患,使这个散乱的内心收摄回来。
《集学论》的经文也谈到,「若掉举时,应思无常而令息灭。」观修死亡无常息灭掉掉举之心,「故掉举太猛或太延长,」故的话,是因为前面三段的经文之故,所以怎么怎么样,这个「故」是讲前面引用的经文都有讨论到。这里面引用的经文,力量最强大的是《修次第初篇》,《修次第初篇》有谈到,「见心掉举,尔时应当作意思惟诸可厌事,」这里面谈到,应当再三再三来做思惟,再三再三来作意思惟这部分,其它的两个经文,就没有讲的这么明显,但是无论如何,至尊大主三个经文都引用。所以在内心掉举的时候,要观修无常,还有观修一下散乱的过失。
不过《修次第初篇》经文里面要这样讲,(370页倒数第一行)「若忆先时喜笑等事,“中间中间”见心掉举」这个「中间中间」好像没有翻译到,好像缺了一个句子。但是这个句子可能满重要的,「若忆先时喜笑等事,」如果想到以前快乐美好情景的时候,「中间中间见心掉举」,在某个段落,一个段落,一个段落,某个段落中间中间,发现内心有掉举产生的时候,「尔实应当作意思惟」,就在那个时候,应当马上作意思惟可厌患之事「诸可厌事」,所以那个“中间中间”恐怕要加上去了。
「中间中间见心掉举」,为什么要中间中间呢?藏文里面就有了。因为这个表示它再三来、再三来。掉举再三产生、再三产生,所以在《修次第初篇》里面,就特别强调到,这个掉举再三产生、再三产生的时候要怎么做。所以只有《修次第初篇》里面谈到,再三出现、再三出现应该要做,除此之外,《中观心论》,《集学论》里面,就没有谈到再三再三,这么一个问题。
无论如何,至尊仁波切三个经文都引用,都放在这里,意思就是指「故掉举太猛或太延长,」因此之故才会讲到「故掉举太猛,」就是掉举的力量很强大的时候,或者太延长,就是再三再三出现很多次的时候。这个就是《修次第初篇》里面再三讨论到的重点。因此掉举力量很强烈的时候,再三再三产生的时候应该要怎么做?「应暂舍正修」要暂停一下下,这里现在所做的观修要暂停一下下,「而修厌离。」就像前面谈到要特别去观修一下厌离,厌患的事物,内心产生一个厌离,厌患的事物,厌患的想法,「极为切要」这个是一个关键重点了。就是当掉举的力量很强大的时候,掉举再三再三产生的时候,这是因为《修次第初篇》里面有特别谈到,所以这个时候,你观修的部分暂停一下下,要特别去修一下厌离,这是一个关键重点了。
但是底下讲了「非流散时,唯由摄录而能安住,」如果内心不是掉举,不是内心放射,掉举不是很严重,只是偶而出现一次的话,那就不是说把心勾招回来,放在无常上面来做观修,就不必这样子做嘛!因此之故,假设内心仅仅只是偶然一点点妄念,不是掉举散乱非常严重,力量也不是很强大,也不是经常持续发生,只是偶而偶而一次的话,这个时候不必特别去观修无常,还有散乱的过患等等。所以观修散乱的过患,还有观修无常等等厌离的事物呢,只有在掉举很猛烈的时候,或者是再三发生的时候,我们今天讲述到此。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3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