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2講▪P3

  ..續本文上一頁沈沒已經排除掉了。所以當沈沒已經排除掉,內心清醒了之後,應當把前面自己所做的觀修,繼續持續下去。

  這個部分在我們前面也有談到過,同樣的意思了,上一次就談到過了,369頁第六行,「沈沒除已,即應無間堅持所緣而修。」沈沒已經排除掉了之後,應當立刻,無間是立刻,立刻又維持在自己的觀修所緣上面,繼續堅持而做觀修。這就是今天我們這裏剛剛所談到的部分,370頁第四行,「待沈除已後乃修習。」待沈沒消除之後,仍然繼續要做觀修,這同樣的意思嘛!就是指當沈沒已經排除掉,內心已經清醒的時後,應當立刻馬上就自己所做的禅修,繼續做下去,不能一直在對治上面。

  不過我們前面所談到的,這不能說它是不善法,不能這樣講,就前面談到的,前面說當運用對治已經把沈沒排除掉,沈沒已經清醒之後,不能持續在對治上面,應當就所觀修的部分繼續持續,這不是說對治的部分不好,不是說思惟叁寶的功德,思惟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思惟有睱的身體得到之後意義非常的廣大,這些都是善法,不能說它不是善法。

  思惟這些內容,能夠讓我的內心很高興、很振奮,這個當然都是善法。可是不能說因爲它是善法之故,我就要做實修,可能不是這個樣子,因爲我們實修的時候,有一個自己實修的重點,實修的階段,所以應當把自己實修的重點,繼續持續不斷的維持下去,不能說這個是善法,我也要實修,那個是善法,我也要實修,只是因爲它是善法之故,我就做觀修,那恐怕不是這個樣子的。

  這種情況不僅僅只是我們安止的時候要注意的,從一開始依止善知識,還有在實修的道路上的任何段落,都是這個樣子。就是現在實修的重點在什麼地方,應當在現在走的這條路上面,正好就走在這條路上面,持續而行。不能說現在走的這條路上面的時候,那個也是善法,我再修一下那個法,修一修的時候,另外一個法又是善法,我再修一下那個法,這樣子變成一下子走這條路,一下子又走那條路,如果這樣子講的話,那證悟沒辦法産生,因爲不管怎麼做實修,所做的實修,都不能成熟出效果,因爲修一修又換一條道路,修一修又換一條道路,所做的實修,不管怎麼做實修,都不會成熟出任何的效果,這個應該要特別注意的。現在這個段落自己正在實修什麼,重點就是這個實修,應當把這個實修,繼續的維持下去,這是重點了。

  不僅僅是我們前面所談到的,安止的時候是這個樣子的,最初開示依止善知識到了實修,任何一個段落都是這個樣子,不能說這個是善法我就要做實修,要看45頁倒數第六行,「此複若隨任遇所緣即便修者,則于所欲如是次第修習爾許善所緣境,定不隨轉。返于如欲善所緣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礙。」這個意思是指若于所緣而做觀修,實修的時候,遇到任何所緣善法對境,我就選擇它來做觀修。可是我現在所要做的觀修應該是說,我現在所修的內容它的前後次第是什麼?它有多少個項目?我都能夠內心完全自由自主,安住在上面而做觀修産生成效。現在不是了,是遇到任何一個善所緣的對境,我就做觀修。如果這樣觀修的話,將來我的心就不能夠任意指揮在我的善的所緣對境上面。

  現再我要任意、隨意指揮我的內心,放在善的所緣對境上面。這個善的所緣對境它的前後次第是什麼?有多少項目?我都能夠完整的來做觀修,這個目標沒辦法達成,因爲任何遇到一個所緣善的對境,我就觀修。那個我也觀修,這個我也觀修,心就不能夠自由自主了,心如果不能夠自由自主的話,心安放在所緣對境上面,它的前後次第是什麼,多少個項目,我要完整觀修,這個就不能夠達成。

  所以「返于如欲善所緣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礙。」如果這樣子任何一個對境我都做觀修的話,將來會變成自己的心不能夠自由安住,變成一個嚴重的障礙。所以隨遇任何善的對境而做觀修,是實修上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剛剛我們才談到的,這個要特別注意了。

  其次呢,46頁倒數第六行,「未修中間如何行者。」總體來講,當然有頂禮,繞塔、念經等等,「總之雖有禮拜旋繞及讀誦等,多可行事,」這些都是善法,不能說它不是善法,都是善法,都是可以做。總體來講,這些都可以做,都是善法,「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謂于正修時勵力修已,未修之間」應該要怎麼做,「然今此中正主要者,」就是現在這個段落要做什麼?最主要的是什麼?應當按照那個方式來做。所以並不是一切的善法我全部都可以做實修,而是我現在這個階段要做什麼?現在這個階段上座應當修什麼?現在這個階段下座應當修什麼?一定跟平常的修法不一樣,所以才有階段的性質。

  現在我這個階段應該要做什麼實修,上座怎麼做,下座怎麼做,一定不一樣的,不是說天馬行空,任何善法全部我都可以做實修,那這樣就不對了。所以總體來講,頂禮,繞塔都非常好,但是現在這個階段我要做什麼,一定有一個內容,按照現在這個階段要做什麼,一定跟自己的上座下座有一個相關性存在,不能說實修彼此沒有任何關系,一切善法全部我都可以做實修,那就會變成前面所談到的,會變成一個很大的障礙呢!這個就要特別注意一下了,所以剛剛我們才有談到,應當把沈沒對治完畢之後,立刻維持在自己做的實修上面。

  370頁第叁行「若沈微薄,」或唯少數的話,應該要怎麼做?在「若沈微薄」的前面,所要討論到的是對治的方式,那什麼時候要依靠前面所講的這些對治的方式?就是這個沈沒再叁再叁來,而且沈沒很濃厚的時候,那就要依靠前面所講的這些對治了,不過當運用對治把沈沒已經排除掉,已經清醒之後,不能一直持續在對治上面,應當把自己所做的主要的觀修,繼續的持續下去,應該是這樣做。

  接下來「若沈微薄」這裏,就談到什麼呢?這個是指後面要談到不用對治、不采取對治,當然也可以。可是在運用對治的時候,那就前面所談過的這些對治,都是可以運用的。除此之外,假設沈沒本身是比較薄弱的,而且他又是少數的,只有出現一次兩次的,在這種情形之下,也不必運用前面所談到的這些對治,要用的方式是什麼呢?只要內心加把力氣,「或唯少起勵心正修」」來讓自己的內心稍微策勵一下,高舉一下,這樣子就可以了。因此不必像前面所談到的這些對治方式,要更換所緣對境,不需要這樣子做。

  或者說在不更換所緣對境的情況之下,就所緣對境用我的勝慧給它做一個分析,細部細部、細致細致的分析,這個方式也可以做,所以只要自己內心執取的力量,再稍加一點點的力,內心稍微策舉,高舉,這樣子就可以把沈沒排除掉。可見這裏所談到的「若沈微薄,或唯少起勵心正修,」跟我們前面所講的方式不一樣,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方式吧!

  因爲前面所談到的對付沈沒的方式是,首先一項是更換所緣,這前面談到的對治的方式依賴于對治,更換所緣的對象,去思惟所緣的對境之後,內心能夠高舉、振奮,這是一種方式。或者是在不更換所緣對境的情況之下,用我的勝慧,把所緣境詳細的再做一個分析,以這個分析的方式,使內心能夠擴大。

  可是現在談到的「若沈微薄,或唯少起勵心正修,」講的都不是這兩種方式,只是「勵心正修」,讓我的內心加把力量,稍微策舉,以這個方式就能夠把沈沒排除掉,所以這個也算是一種對治的方式吧!

  緣取對境來進行觀修的時候,有時候觀想對境它是明晰,陪伴著亮光、光亮的,這種觀修的方式也不必去更換對境,就對境自己而言,伴隨著光亮,好像是這個樣子,伴隨著光亮一樣的,這種方式再叁觀想、再叁思惟,這是非常有必要的,或者說這是第四種方式,也可以這樣講。

  或者把前面所談到的370頁第一行,「若修光明,則不依彼而生沈沒」,或者前面所談到的觀想太陽光等等光亮,來作意思惟,也是相同的方式,也可以這樣子講。這是指在不必更換對境的情況之下,所緣對境不必更換,不必更換所緣對境,在這樣一個情況之下觀想對境,伴隨著光亮、光明,再叁思惟、再叁思惟,這樣一個方式,並不是說沈沒薄或者厚,沒有這樣差別,沈沒本身厚也好,薄也好,都可以做,都可以再叁、再叁如此來做觀想的。

  我們看課本裏面所談到,370頁第五行,「若心所取內外所緣相不明顯,」的時候,內心緣取外在的法,內在的法,當做所緣的對境,內心緣取它來做觀修的時候,內心本身不能夠明晰,好像「內心黑暗」,內心好像陷入黑暗之中。這種情況不管緣取內外任何所緣對境的時候,這個情況都會發生,如果有這個情況發生的時候,一定要把它排除掉,「若不斷除而修習者,」假設這個情況不把它排除掉,繼續觀修,串習、串習之後,會養成一個習慣,因此之故「則其沈沒極難斷除,」如果已經有一個習慣,串習久了之後,將來要把沈沒排除掉的話,那就困難的不得了。所以應當把這種情況,就是內心不明晰,陷入黑暗,不管是厚是薄,這個都要馬上把它排除掉,「故應數數修能」夠「對治」的方式「諸光明相。」這個要好好的觀想一下。

  這個方式引用聲聞地來做說明,《聲聞地》談到的經文很長,「應以光明俱心,照了俱心,明淨俱心,無暗俱心,修習止觀。汝若如是于止觀道修光明想,設有最初勝解所緣相不分明,光明微小,由數修習爲因緣故,于其所緣勝解分明光明轉大。若有最初行相分明光明廣大,其後轉複極其分明光明極大。」我們今天講述到此。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2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