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譬如说现在能够得到学习中士道次第,有这么好学习的机会;下士道次第,有这么好学习的机会;或者是依止善知识这个方面的学习,我也有机会能够去学习等等,这些就包括在里面嘛!或者说现在这个《菩提到次第广论》,我有闻思能够做学习,有这么好的机会;或者是能够遇到如此好的上师、善知识,对这个道路能够无颠倒的正确的做一个开示,遇到如此的善知识,这当然是非常殊胜的善缘嘛!这些等等的功德,都包括在等这个字里面。
所以现在想一想,自己具足这些功德,这么好的机会自己都得到了,想一想内心当然非常高兴了。当内心高兴的时候,就会显的很振奋而高举,因此就能够把低沉这个毛病去除掉的。但是又还有一个问题了,当内心去思惟这些对境的时候,内心会不会很振奋?内心能够达到振奋的效果,还是不会达到振奋的效果,要靠什么呢?最后一行「此须先于功德」进行「观择修习已生感触。」
当把前面谈到这些内容来做为我思惟的对境的时候,〈当自己去思惟这些对境的功德的时候,〉应当对这些对境的功德产生一个切身的感受,切身的领受,这个要先有,不是嘴巴干干的,持续的光嘴巴上说说而已,而是产生一个切身的感触,切身的领受,就是思惟到对境的这些功德之后,自己真的是心生感触,确实有一个切身、亲身的领受。
这个就必须靠前面已经做过思择修,把对境的这些功德好好做一个思择修之后,发自内心深处,产生一个亲身的体验、感受、感触,确实曾经产生过、得到过,因此以后对对境再做思惟的话,当然这种振奋的作用就会产生了,就能够把低劣、低沉的毛病把它排除掉的。
后面举了一个比喻,譬如说昏昏沉沉的时候,用冷水泼在脸上,当然马上就很清醒,就很振奋。那一样的道理了,在前面事先对这些对境的功德,自己曾经做过思择修,经由思择修,已经产生一个切身的感触、领受。譬如说十种圆满八种有睱已经得到了,多么的好。这个部分不是只有嘴巴上面说说,而是曾经做过思择修,有一确实殊胜的善缘这种体验、感触,一定要产生;或者说大乘教法甚深广大,我有学习的机会该是多么好的殊胜的善缘,这个部分也不是干瘪的词句,口中说说,而是真正的发自内心深处,很强烈的体验到,哇!这是多么殊胜的善缘。
所以以前曾经有这种思择修,亲身的体验产生的时候,现在只要把这些对境再稍微做一个思惟的话,那就好像冷水泼在脸上马上清醒一样,内心当然马上就振奋了。假设前面做思择修的话,对于这些对境的功德,曾经做过思择修,不是流于口中说说的词句,确实有一个亲身的体会,切身的体会产生,确实是这样子。
如果说以前没有这样子做过,对对境的功德没有做过思择修,有一个切身的体会的话,那不要说使我们清醒的能力,思惟对境大概也不会变的很振奋,大概没有这个能力。譬如说把十八睱满好好的想一想,可能还更加严重,还进入昏沉;把三宝的功德想一想,不要说使我的内心振奋,可能还陷入昏沉、睡眠了,这就是前面没有产生一个切身的感受之故。
接下来谈到沉没的产生,有时候往往都是由昏跟睡而引发出来,由昏睡形成暗,之后会引发形成沉没,所以如果要把沉没排除掉,当然从它的原因的部份把它排除掉,这是非常有必要要做的。
369页倒属第一行,「又沉没所依之因,」它的来源,沉没的所依赖的因是什么?「谓昏沉」以及「睡眠,及能生昏睡之心黑暗相,」昏睡来源-内心黑暗的样子,如果「若修光明则不依彼」等「而生沉没,」如果针对内心陷入黑暗的这种情况,那我就观想光亮。譬如说太阳光等等的光亮,如果说内心思惟光亮,观想光亮的话,把内心的黑暗排除掉,因此昏跟睡也就不会发生,所以沉也就不会发生了。
「不依彼」等,那个「彼」是指昏跟睡,因此由昏跟睡产生的沉没,也就能够排除掉「生已灭除。」。这就是为什么前面谈到对治的方式,有一个观想太阳光亮等等,有这一个观想的方式。
不仅如此,这个内容《声闻地》里面也谈到过,字面上的内容意义很容易了解的,370页第一行《声闻地》说:「威仪应经行,善取明」光亮的行「相数修彼相,及念佛法僧戒舍天六中随一」这是六随念中的任何一项,好好的观修,「或以所余」其它的「清净所缘」来「策举其心,或当读诵显示昏沉睡眠过患之经论,或瞻方所及月星等,或以冷水洗面。」就能够达到这个效果的。
随念佛法僧念戒念舍念天这是六随念(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称之为随念的意思是指,随在这些功德之后,我再三去想它,因为再三想它、再三想它之故,当然心里面就会想到,我得到多么的好啊!这样子内心就会很振奋,所已把它称之为随念。
这六项称之为六随念,六随念首先是三皈依的对境,就是佛宝、法宝、僧宝,所以念佛、念法、念僧这三项。因为随着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三皈依的对象,三皈依对境的后面,我随念祂们的功德,再三想、再三想,这个功德我能够得到该多么的好!当然内心就会很振奋,所以随念三宝是三个。
再过来念戒、念舍、念天,念戒是指菩萨伟大的实修、行持,其中譬如说戒律的实修,菩萨守戒的实修方面,我们看到了,心里面想一想,随念祂的功德,这是念戒律。其次菩萨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也会做很多的布施。譬如说财施、法施、无畏施。这其中为了救度对方,为了保护他的生命,救度他的生命,努力的去做,让他生命不会有伤害,这是无畏救度的布施,菩萨会这样做;为了使它能够养活身体,能够活命之故,有钱财物品的布施;为了使他的内心能够变得聪明,能够打开明察取舍的这种眼睛之故,当然就会做佛法的布施,菩萨都会这样做嘛!
所以把布施的财施、法施、无畏施,菩萨所做的这些布施的功德,想一想,自己的内心好好的做一个随念,想一想,哇!这些功德多么的好,我得到的话,该多么的好,内心会很振奋。
后面还有一项是随念天,随念天是这样解释的,要嘛就是天眼的神通,菩萨有时候有天眼的神通,或者是天神的神通等等。这些功德随念,想一想,随念一下,这时候内心当然也会很振奋。或者说菩萨到许多的国土,许多的世界里面,成为天神的形象在许多的国土里面利益众生,也有这种情形。所以想一想,菩萨的这些功德,这个是随念天。
把前面谈到的这些功德,内心好好想一想,随念就是跟在后面再想、再想的意思,所以称之为随念嘛!这些功德如果内心好好随念一下的话,内心会很振奋,会很高兴,心里面会想有这个功德,有那个功德,这么多的功德,这些功德,那些功德,如果我以后有的话,多么的好!当然内心就会很振奋了。所以这个是使内心振奋的一种方式,就是六种随念。
370页第三行,「若沉微薄,」若沉没比较微薄,「或唯少」则「起励心」而「正」观「修,」就可以的。前面谈到对治沉没有很多的方式,各种各类。已经讲到了很多。现在要靠着这些对象来做为对治,要去把沉没遣除掉。可是,「若」又谈到,假设沉没本身,它仅仅只是很薄弱,它只是偶而出现一次,不是再三再三出现,不是这种情况的。偶而出现一次,所出现的沉没又只是很淡薄,如果仅仅只是如此而已,就并不是说一定要根据前面一样,换一个所缘对境,观想前面所说的这些对境。把对境换掉,观修前面所说的对境,这样去对付它,不必这样子做的。
那应该怎么做?并不需要去缘想前面所谈到的那些对境,现在只要「若沉微薄,或唯少起」只要「励心正修,」也就可以了。只要把内心稍微再抬高一下,加一点点力量,使它有一点点振奋,这样子就可以了。除此之外,并不需要像前面所谈到的很多的对象、对境。思惟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三宝的功德利益,有睱身多么的难得,殊胜的善缘,观想庄严的佛像或者是太阳光等等的光亮,更换这些对境而来做观修,这些部分根本都不需要做,如果仅仅只是沉没很薄弱又偶而的话,那不这样子做的。
假设沉没它是很浓厚的,或者是再三产生的话,(「若沉浓厚或数现起,」)「则应暂舍修三摩地,如其所应修诸对治,」待沉没除去之后,再继续做观修。假设沉没是再三出现,而且沉没出现的时候强度很强,就是很浓厚的话,那应该怎么做?那有必要根据前面所谈到的这些对境,思惟一下三宝,还有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得到有睱身多么难得多么好,多么殊胜的善缘,把前面谈过的那些对治的方式,好好的做一个观修。
这个时候应当是在「则应暂舍修三摩地,」这是指前面自己等持的观修,不是说我下座了、起来了,不是的,在前面观修的情况之下,暂时停一下,换一个对境,换一个前面所谈到这些对治的对境,观想这些对治的对境之后,然后把沉没排除掉,让内心能够清醒,当内心清醒的时候,应当再度回到前面所缘对境上面继续做观修。
370页第四行「待沉除已后乃修习。」这是指把沉没排除掉,内心已经清醒之后,应当再度观修前面的所缘对象。把沉没的对治继续持续、继续持续,这个并不需要的,因为主要是自己的观修。就是说现在所要做的观修,是要成就安止、要得到安止而进行观修嘛!这个时候有观修的所缘对境,透过这个观修,我要成就安止,这个部分才是观修的重点,自己实修的重点。所以继续维持在自己实修的重点上面,继续持续下去的。
现在是有了沉没之后我运用对治,运用对治把三宝的功德,菩提心的功德利益等等再三思惟,以这个方式把沉没排除掉,内心清醒了,好像用冷水泼在脸上清醒了一样。这个时候就不需要再去思惟这些对治的内容了,那我的内心再三很振奋,又思惟三宝的功德,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令我的内心很振奋,这些不必再做了嘛!因为…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2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