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譬如說現在能夠得到學習中士道次第,有這麼好學習的機會;下士道次第,有這麼好學習的機會;或者是依止善知識這個方面的學習,我也有機會能夠去學習等等,這些就包括在裏面嘛!或者說現在這個《菩提到次第廣論》,我有聞思能夠做學習,有這麼好的機會;或者是能夠遇到如此好的上師、善知識,對這個道路能夠無顛倒的正確的做一個開示,遇到如此的善知識,這當然是非常殊勝的善緣嘛!這些等等的功德,都包括在等這個字裏面。
所以現在想一想,自己具足這些功德,這麼好的機會自己都得到了,想一想內心當然非常高興了。當內心高興的時候,就會顯的很振奮而高舉,因此就能夠把低沈這個毛病去除掉的。但是又還有一個問題了,當內心去思惟這些對境的時候,內心會不會很振奮?內心能夠達到振奮的效果,還是不會達到振奮的效果,要靠什麼呢?最後一行「此須先于功德」進行「觀擇修習已生感觸。」
當把前面談到這些內容來做爲我思惟的對境的時候,〈當自己去思惟這些對境的功德的時候,〉應當對這些對境的功德産生一個切身的感受,切身的領受,這個要先有,不是嘴巴幹幹的,持續的光嘴巴上說說而已,而是産生一個切身的感觸,切身的領受,就是思惟到對境的這些功德之後,自己真的是心生感觸,確實有一個切身、親身的領受。
這個就必須靠前面已經做過思擇修,把對境的這些功德好好做一個思擇修之後,發自內心深處,産生一個親身的體驗、感受、感觸,確實曾經産生過、得到過,因此以後對對境再做思惟的話,當然這種振奮的作用就會産生了,就能夠把低劣、低沈的毛病把它排除掉的。
後面舉了一個比喻,譬如說昏昏沈沈的時候,用冷水潑在臉上,當然馬上就很清醒,就很振奮。那一樣的道理了,在前面事先對這些對境的功德,自己曾經做過思擇修,經由思擇修,已經産生一個切身的感觸、領受。譬如說十種圓滿八種有睱已經得到了,多麼的好。這個部分不是只有嘴巴上面說說,而是曾經做過思擇修,有一確實殊勝的善緣這種體驗、感觸,一定要産生;或者說大乘教法甚深廣大,我有學習的機會該是多麼好的殊勝的善緣,這個部分也不是幹癟的詞句,口中說說,而是真正的發自內心深處,很強烈的體驗到,哇!這是多麼殊勝的善緣。
所以以前曾經有這種思擇修,親身的體驗産生的時候,現在只要把這些對境再稍微做一個思惟的話,那就好像冷水潑在臉上馬上清醒一樣,內心當然馬上就振奮了。假設前面做思擇修的話,對于這些對境的功德,曾經做過思擇修,不是流于口中說說的詞句,確實有一個親身的體會,切身的體會産生,確實是這樣子。
如果說以前沒有這樣子做過,對對境的功德沒有做過思擇修,有一個切身的體會的話,那不要說使我們清醒的能力,思惟對境大概也不會變的很振奮,大概沒有這個能力。譬如說把十八睱滿好好的想一想,可能還更加嚴重,還進入昏沈;把叁寶的功德想一想,不要說使我的內心振奮,可能還陷入昏沈、睡眠了,這就是前面沒有産生一個切身的感受之故。
接下來談到沈沒的産生,有時候往往都是由昏跟睡而引發出來,由昏睡形成暗,之後會引發形成沈沒,所以如果要把沈沒排除掉,當然從它的原因的部份把它排除掉,這是非常有必要要做的。
369頁倒屬第一行,「又沈沒所依之因,」它的來源,沈沒的所依賴的因是什麼?「謂昏沈」以及「睡眠,及能生昏睡之心黑暗相,」昏睡來源-內心黑暗的樣子,如果「若修光明則不依彼」等「而生沈沒,」如果針對內心陷入黑暗的這種情況,那我就觀想光亮。譬如說太陽光等等的光亮,如果說內心思惟光亮,觀想光亮的話,把內心的黑暗排除掉,因此昏跟睡也就不會發生,所以沈也就不會發生了。
「不依彼」等,那個「彼」是指昏跟睡,因此由昏跟睡産生的沈沒,也就能夠排除掉「生已滅除。」。這就是爲什麼前面談到對治的方式,有一個觀想太陽光亮等等,有這一個觀想的方式。
不僅如此,這個內容《聲聞地》裏面也談到過,字面上的內容意義很容易了解的,370頁第一行《聲聞地》說:「威儀應經行,善取明」光亮的行「相數修彼相,及念佛法僧戒舍天六中隨一」這是六隨念中的任何一項,好好的觀修,「或以所余」其它的「清淨所緣」來「策舉其心,或當讀誦顯示昏沈睡眠過患之經論,或瞻方所及月星等,或以冷水洗面。」就能夠達到這個效果的。
隨念佛法僧念戒念舍念天這是六隨念(隨念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舍、隨念天),稱之爲隨念的意思是指,隨在這些功德之後,我再叁去想它,因爲再叁想它、再叁想它之故,當然心裏面就會想到,我得到多麼的好啊!這樣子內心就會很振奮,所已把它稱之爲隨念。
這六項稱之爲六隨念,六隨念首先是叁皈依的對境,就是佛寶、法寶、僧寶,所以念佛、念法、念僧這叁項。因爲隨著佛法僧叁寶的功德,叁皈依的對象,叁皈依對境的後面,我隨念祂們的功德,再叁想、再叁想,這個功德我能夠得到該多麼的好!當然內心就會很振奮,所以隨念叁寶是叁個。
再過來念戒、念舍、念天,念戒是指菩薩偉大的實修、行持,其中譬如說戒律的實修,菩薩守戒的實修方面,我們看到了,心裏面想一想,隨念祂的功德,這是念戒律。其次菩薩在利益衆生的時候,也會做很多的布施。譬如說財施、法施、無畏施。這其中爲了救度對方,爲了保護他的生命,救度他的生命,努力的去做,讓他生命不會有傷害,這是無畏救度的布施,菩薩會這樣做;爲了使它能夠養活身體,能夠活命之故,有錢財物品的布施;爲了使他的內心能夠變得聰明,能夠打開明察取舍的這種眼睛之故,當然就會做佛法的布施,菩薩都會這樣做嘛!
所以把布施的財施、法施、無畏施,菩薩所做的這些布施的功德,想一想,自己的內心好好的做一個隨念,想一想,哇!這些功德多麼的好,我得到的話,該多麼的好,內心會很振奮。
後面還有一項是隨念天,隨念天是這樣解釋的,要嘛就是天眼的神通,菩薩有時候有天眼的神通,或者是天神的神通等等。這些功德隨念,想一想,隨念一下,這時候內心當然也會很振奮。或者說菩薩到許多的國土,許多的世界裏面,成爲天神的形象在許多的國土裏面利益衆生,也有這種情形。所以想一想,菩薩的這些功德,這個是隨念天。
把前面談到的這些功德,內心好好想一想,隨念就是跟在後面再想、再想的意思,所以稱之爲隨念嘛!這些功德如果內心好好隨念一下的話,內心會很振奮,會很高興,心裏面會想有這個功德,有那個功德,這麼多的功德,這些功德,那些功德,如果我以後有的話,多麼的好!當然內心就會很振奮了。所以這個是使內心振奮的一種方式,就是六種隨念。
370頁第叁行,「若沈微薄,」若沈沒比較微薄,「或唯少」則「起勵心」而「正」觀「修,」就可以的。前面談到對治沈沒有很多的方式,各種各類。已經講到了很多。現在要靠著這些對象來做爲對治,要去把沈沒遣除掉。可是,「若」又談到,假設沈沒本身,它僅僅只是很薄弱,它只是偶而出現一次,不是再叁再叁出現,不是這種情況的。偶而出現一次,所出現的沈沒又只是很淡薄,如果僅僅只是如此而已,就並不是說一定要根據前面一樣,換一個所緣對境,觀想前面所說的這些對境。把對境換掉,觀修前面所說的對境,這樣去對付它,不必這樣子做的。
那應該怎麼做?並不需要去緣想前面所談到的那些對境,現在只要「若沈微薄,或唯少起」只要「勵心正修,」也就可以了。只要把內心稍微再擡高一下,加一點點力量,使它有一點點振奮,這樣子就可以了。除此之外,並不需要像前面所談到的很多的對象、對境。思惟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叁寶的功德利益,有睱身多麼的難得,殊勝的善緣,觀想莊嚴的佛像或者是太陽光等等的光亮,更換這些對境而來做觀修,這些部分根本都不需要做,如果僅僅只是沈沒很薄弱又偶而的話,那不這樣子做的。
假設沈沒它是很濃厚的,或者是再叁産生的話,(「若沈濃厚或數現起,」)「則應暫舍修叁摩地,如其所應修諸對治,」待沈沒除去之後,再繼續做觀修。假設沈沒是再叁出現,而且沈沒出現的時候強度很強,就是很濃厚的話,那應該怎麼做?那有必要根據前面所談到的這些對境,思惟一下叁寶,還有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得到有睱身多麼難得多麼好,多麼殊勝的善緣,把前面談過的那些對治的方式,好好的做一個觀修。
這個時候應當是在「則應暫舍修叁摩地,」這是指前面自己等持的觀修,不是說我下座了、起來了,不是的,在前面觀修的情況之下,暫時停一下,換一個對境,換一個前面所談到這些對治的對境,觀想這些對治的對境之後,然後把沈沒排除掉,讓內心能夠清醒,當內心清醒的時候,應當再度回到前面所緣對境上面繼續做觀修。
370頁第四行「待沈除已後乃修習。」這是指把沈沒排除掉,內心已經清醒之後,應當再度觀修前面的所緣對象。把沈沒的對治繼續持續、繼續持續,這個並不需要的,因爲主要是自己的觀修。就是說現在所要做的觀修,是要成就安止、要得到安止而進行觀修嘛!這個時候有觀修的所緣對境,透過這個觀修,我要成就安止,這個部分才是觀修的重點,自己實修的重點。所以繼續維持在自己實修的重點上面,繼續持續下去的。
現在是有了沈沒之後我運用對治,運用對治把叁寶的功德,菩提心的功德利益等等再叁思惟,以這個方式把沈沒排除掉,內心清醒了,好像用冷水潑在臉上清醒了一樣。這個時候就不需要再去思惟這些對治的內容了,那我的內心再叁很振奮,又思惟叁寶的功德,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令我的內心很振奮,這些不必再做了嘛!因爲…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2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