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2讲

  《广论奢摩他42》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09-19

  闻法动机

  思惟利益遍满虚空的如母有情众生,因此之故我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圆满的佛果,就得到佛果而言,为了得到这个目的之故,应当就至尊大主所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先学习,之后再进入于密咒乘门的密咒道次第的实修。上等者的话,一生就能够成就佛果。如果达不到的话,因为学习了菩提道次第以及密乘道次第,以这个方式在内心能够放下深厚的习气,非常好的习气,因此将来也不必经过好几辈子,就能够迅速的成就佛果,首先内心要有这种目标,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现在学习到的段落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后面的止跟观方面的开示,这个开示,目标是为了将来无上咒乘部分,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实修前面所做的准备而做的开示。因此我们现在听闻思惟,来学习安止跟胜观的部分,先做听闻跟思惟,不仅仅只是如此努力的做实修,之后内心相随顺的适当的证悟能够产生,在将来的密咒乘实修的部分能够掌握关键,能够迅速的得到果位,因此首先闻思是很有必要的。心里面思惟这个目标,调整自己的动机之后来学习教法。

  正讲

  大纲方面,我们现在所进行到的段落是,已经认明清楚之后,不花力气去把它对付掉,这是一个毛病,这个毛病应该怎么对治呢?就谈到这个段落。在前面的段落,基本的大纲是专注于所缘的时候,应该要怎么做;专注于所缘之后,应当要怎么做。正在专注于所缘的时候,应该怎么做,这已经讲解完毕了,现在进行到的段落是已经专注于所缘之后,要怎么样子做。

  正在专注于所缘上面的时后,要具足两个特色,就是有力量的明分,执取对境的时候要具足力量,有力量的明分。还要加上稳定的住分这两项。在这两项齐备的情况之下,来专注于所缘的对象,这是具足两种特色之下,来专注于所缘,这是专注于所缘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但是具足这两种特色的情况之下,内心已经专注安放在所缘上面,维持了一段时间之后,接下来当然沉跟掉就会发生了,接下来沉跟掉发生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实修上应当怎么样来进行?就现在这个段落。就是专注于所缘之后,要怎么样子进行?就现在谈到的段落。

  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做?首先要能够认明清楚什么是沉?什么是掉?这个认明清楚当然要靠忆念跟正知,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其中以忆念做为根本,就是在念知二者具足之下,先去认明沉跟掉。这里面忆念做为根本,由忆念做为根本,产生正知,由正知去察明沉跟掉到底有没有发生?已经察明清楚,认明清楚之后,当然要花力气用对治把它消灭掉,假设我不花力气去消灭它的话,这是一个毛病。这个毛病应该如何去克服它?我们上次谈到这个段落。

  现在谈到已经认明清楚沉,已经察到了之后,应该如何把它灭除。已经认明清楚了掉举,已经察到了,如何把它灭除。这里面已经察明清楚沉的时候,怎么样子把它消灭掉呢,那就是上次谈到三个方式了,就是缘想佛像一种方式;再过来太阳光等等光亮;再过来是胜慧所缘的对境,对这个对境进行分析,把他做一个细部的分割划分,把它复杂化来做分析,这三个方式可以把沉没去除掉,这已经讲解完毕了。

  这三种方式,现在要讲的是引经据典,前面讲的这些方法,是有根据的,在后面要讲根据《修次第初篇》、《摄波罗密多论》,之后就谈到《中观心论》,现在谈到《中观心论》这个部分,369页倒数第四行,《中观心论》的前面那一行有谈到「沉没与退弱者,谓缘所缘力渐低劣说名沉没,太向内摄说名退弱,」这个是指沉没本身要具足这两个性质,沉没有时候称之为退弱,其实是同样的意义,可是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名称呢?那就是在去执取对境的时候,沉没它有这两个方面的毛病,这两个方面的毛病,就是指有时候在执取对境的时候,执取的方式,执取的力量太过低落,掉下来了,太过低落了,这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内心本身太过向内收缩、收摄,那就两种特色。

  这两种特色,其实都是沉没,沉没本身具足这两种特色。如果就执取对境的时候,力量太过低落,心沉下去,力量太过低落的话,这个时候把它取名字叫做沉没。如果说是心本身向内在、向里面太过缩进去,太过收缩的话,这个时候又给它取一个名字叫做退弱,所以就变成两个名词了,其实指的都是沉没,只不过它有两种性质,因此给它取两个不同的名称。

  如果谈到沉没,那就表示执取对境的时候,执取的方式,执取的力量,太过低劣,太低了,所以给它取一个名称,称之为沉没。有时候是指内心太过收缩了,那又要取一个名字,叫做退弱。所以由这两个名字就可以知道,沉没本身它具足两个特性,或者说两种性质,或者说它具有两种毛病就是,就是执取对境的时候,力量太过低劣了,还有内心太向内收缩了,有这两个毛病。

  了解了有这两种毛病之后,要想办法怎么样把这两种毛病排除掉呢?要把沉没排除掉的话,就要了解沉没要具足这两个性质,如果只有具足一个性质的话,就不能算是正式的沉没。如果只有一种性质的话,那其实沉没也不会产生,所以沉没才会具足两种性质。

  因此之故,首先,譬如说缘取佛像,或者是缘取太阳光等等,把这些做为所缘的对境之后,就能够把低劣的这个毛病去除掉。这种情况是缘取对境的时后,缘取的方式,缘取的力量,抬高、高举。这个时候用的方式,所缘的对境本身有这个功德,或者是有这个光亮,靠着所缘对境的力量、威力做为助缘之故,因此可以使内心执取的时候,执取的方式比较抬高、比较高举,因此能够靠着这个方式,就把对对境执取的时候,力量太过低劣部分,这个毛病把它排除掉。

  还有另外一个沉没的性质是退弱,就是太收缩了,这个方式就是指缘取对境的时后,把对境做一个细分细分的分割,把它详细的做很多区分,分析分析,靠着胜慧把这个对境做一个细分细分的分析之后,所缘对境就能够扩大,能够广大,因此以这个方式,把内心太过收缩这个毛病排除掉。倒数第四行就谈到了「故由策举力及广所缘即能除遣。」是“故由策举力即能除遣,故由广所缘即能除遣”这个意思。

  故由策举力即能除遣,是把沉没这个性质排除掉,故由广所缘即能除遣,是把退弱这个毛病排除掉。「故由策举」意思是指由缘取佛像或者是缘取光亮,靠着所缘的力量之故,这个缘取对境力量就会抬高,因此把策举力低劣、沉没这个毛病排除掉。「广所缘」是指透过胜慧将所缘的对境,把它做一个细分细分的分割成好几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再仔细的去分析,这样子的话所缘就能够广大,因此就能够把内心太过收缩这个毛病能够把它排除掉,所以讲了两项。

  引经据典,前面不是谈到两种方式把沉没跟退弱排除掉,用的是策举力还有广所缘即能除遣,后面要引经据典来做一个说明,《中观心论》里面谈到:「退弱应宽广,修广大所缘。」这就谈到两种方式,这是一种方式,退弱的时候要宽广,修广大所缘能够把退弱这个毛病排除掉。又云:「退弱应策举,观精进胜利。」这个是指策举,观佛像跟观想光亮,观精进的胜利、好处,这是两段。用这两段就是讲前面那两个毛病,就是太过低劣的毛病跟太过向内收缩的毛病。这《中观心论》里面两个经文就谈到,如何把这两个毛病排除掉。《集学论》又谈到:「若意退弱,应修可欣而令策举。」这是谈到策举,谈到策举的方式就是跟前面《中观心论》后面第二句的方式是一样的,所以谈到了这两种方式。

  「诸大智者同所宣说,」前面引据的经文有很多,很多大博士其实主张都是相同的,主张都是相同就是前面的引经据典是要谈到,在遣除沉没这个方面而言,方法上有两种类型,当然所缘的对境可以各种各类,有一种类型是使我的内心高举,有一种类型是使我的内心能够扩大,就是把所缘对境细分细分做一个分析,这样子的话内心就能够扩大,主要就是这两种类型。

  「故除沉没最要之对治,」因此至尊大主就做了一个结论,说主要的对治方式是什么?「谓思惟三宝,及菩提心之胜利,并得睱身大利等功德,」前面谈到把沉没排除掉两种方式嘛!但现在要讲是主要的对治,主要的对治是指所缘的对境,譬如说佛像或者是三宝的功德,菩提心的好处是什么,八种有暇十种圆满的利益、功德、好处是什么等等,如果把这些做为对境的话。或者说是太阳光等等,把这些光亮做为对境的话。把这些做为对境,当内心接触到这些对境,看到这些对境的时候,内心自然的就会抬高,内心会高举,会振奋,这就执取的方式会高举。所以以这些对象做对境是最主要的,排除沉没的方式里面,这个是最为主要的方式。

  除此之外,第二种方式是利用别择慧把对境细细分割,细分细分之后来做分析,这样子的话内心能够扩大,这个部分可能比起前面谈到的,令内心高举这个方式,可能要困难的多了。与其如此,还不如前面一种方式,就是选择一些对境,使内心能够高举的这种对境,以这个方式来做为对治,这个是主要的对治。所以这里谈到了最为主要的对治,就是使内心能够高举的这种方式。

  因为排除沉没的两种方式,一种是令内心能够策举,一种是指内心能够扩大,这两种里面,使内心策举算是主要的方式。所以至尊大主说,排除沉没最为主要的方式,应当是思惟三宝,思惟菩提心的好处,思惟闲暇的身体它有什么大的利益、有什么功德。「令如睡面浇以冷水顿能清醒,」譬如说好像睡觉时以冷水泼在脸上,当然马上就清醒过来了,所以「此须先于功德观择修习已生感触。

  对境例如三宝,或者菩提心的功德,或者是暇满的身体难以得到又意义非常广大,这里谈到「谓思惟三宝,及菩提心之胜利,并得睱身大利等功德,」那个等字就各种各类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2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