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42》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8-09-19
聞法動機
思惟利益遍滿虛空的如母有情衆生,因此之故我要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圓滿的佛果,就得到佛果而言,爲了得到這個目的之故,應當就至尊大主所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先學習,之後再進入于密咒乘門的密咒道次第的實修。上等者的話,一生就能夠成就佛果。如果達不到的話,因爲學習了菩提道次第以及密乘道次第,以這個方式在內心能夠放下深厚的習氣,非常好的習氣,因此將來也不必經過好幾輩子,就能夠迅速的成就佛果,首先內心要有這種目標,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們現在學習到的段落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後面的止跟觀方面的開示,這個開示,目標是爲了將來無上咒乘部分,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實修前面所做的准備而做的開示。因此我們現在聽聞思惟,來學習安止跟勝觀的部分,先做聽聞跟思惟,不僅僅只是如此努力的做實修,之後內心相隨順的適當的證悟能夠産生,在將來的密咒乘實修的部分能夠掌握關鍵,能夠迅速的得到果位,因此首先聞思是很有必要的。心裏面思惟這個目標,調整自己的動機之後來學習教法。
正講
大綱方面,我們現在所進行到的段落是,已經認明清楚之後,不花力氣去把它對付掉,這是一個毛病,這個毛病應該怎麼對治呢?就談到這個段落。在前面的段落,基本的大綱是專注于所緣的時候,應該要怎麼做;專注于所緣之後,應當要怎麼做。正在專注于所緣的時候,應該怎麼做,這已經講解完畢了,現在進行到的段落是已經專注于所緣之後,要怎麼樣子做。
正在專注于所緣上面的時後,要具足兩個特色,就是有力量的明分,執取對境的時候要具足力量,有力量的明分。還要加上穩定的住分這兩項。在這兩項齊備的情況之下,來專注于所緣的對象,這是具足兩種特色之下,來專注于所緣,這是專注于所緣的時候,應該怎麼做。
但是具足這兩種特色的情況之下,內心已經專注安放在所緣上面,維持了一段時間之後,接下來當然沈跟掉就會發生了,接下來沈跟掉發生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實修上應當怎麼樣來進行?就現在這個段落。就是專注于所緣之後,要怎麼樣子進行?就現在談到的段落。
這個時候應該怎麼做?首先要能夠認明清楚什麼是沈?什麼是掉?這個認明清楚當然要靠憶念跟正知,這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其中以憶念做爲根本,就是在念知二者具足之下,先去認明沈跟掉。這裏面憶念做爲根本,由憶念做爲根本,産生正知,由正知去察明沈跟掉到底有沒有發生?已經察明清楚,認明清楚之後,當然要花力氣用對治把它消滅掉,假設我不花力氣去消滅它的話,這是一個毛病。這個毛病應該如何去克服它?我們上次談到這個段落。
現在談到已經認明清楚沈,已經察到了之後,應該如何把它滅除。已經認明清楚了掉舉,已經察到了,如何把它滅除。這裏面已經察明清楚沈的時候,怎麼樣子把它消滅掉呢,那就是上次談到叁個方式了,就是緣想佛像一種方式;再過來太陽光等等光亮;再過來是勝慧所緣的對境,對這個對境進行分析,把他做一個細部的分割劃分,把它複雜化來做分析,這叁個方式可以把沈沒去除掉,這已經講解完畢了。
這叁種方式,現在要講的是引經據典,前面講的這些方法,是有根據的,在後面要講根據《修次第初篇》、《攝波羅密多論》,之後就談到《中觀心論》,現在談到《中觀心論》這個部分,369頁倒數第四行,《中觀心論》的前面那一行有談到「沈沒與退弱者,謂緣所緣力漸低劣說名沈沒,太向內攝說名退弱,」這個是指沈沒本身要具足這兩個性質,沈沒有時候稱之爲退弱,其實是同樣的意義,可是爲什麼會有不同的名稱呢?那就是在去執取對境的時候,沈沒它有這兩個方面的毛病,這兩個方面的毛病,就是指有時候在執取對境的時候,執取的方式,執取的力量太過低落,掉下來了,太過低落了,這一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是內心本身太過向內收縮、收攝,那就兩種特色。
這兩種特色,其實都是沈沒,沈沒本身具足這兩種特色。如果就執取對境的時候,力量太過低落,心沈下去,力量太過低落的話,這個時候把它取名字叫做沈沒。如果說是心本身向內在、向裏面太過縮進去,太過收縮的話,這個時候又給它取一個名字叫做退弱,所以就變成兩個名詞了,其實指的都是沈沒,只不過它有兩種性質,因此給它取兩個不同的名稱。
如果談到沈沒,那就表示執取對境的時候,執取的方式,執取的力量,太過低劣,太低了,所以給它取一個名稱,稱之爲沈沒。有時候是指內心太過收縮了,那又要取一個名字,叫做退弱。所以由這兩個名字就可以知道,沈沒本身它具足兩個特性,或者說兩種性質,或者說它具有兩種毛病就是,就是執取對境的時候,力量太過低劣了,還有內心太向內收縮了,有這兩個毛病。
了解了有這兩種毛病之後,要想辦法怎麼樣把這兩種毛病排除掉呢?要把沈沒排除掉的話,就要了解沈沒要具足這兩個性質,如果只有具足一個性質的話,就不能算是正式的沈沒。如果只有一種性質的話,那其實沈沒也不會産生,所以沈沒才會具足兩種性質。
因此之故,首先,譬如說緣取佛像,或者是緣取太陽光等等,把這些做爲所緣的對境之後,就能夠把低劣的這個毛病去除掉。這種情況是緣取對境的時後,緣取的方式,緣取的力量,擡高、高舉。這個時候用的方式,所緣的對境本身有這個功德,或者是有這個光亮,靠著所緣對境的力量、威力做爲助緣之故,因此可以使內心執取的時候,執取的方式比較擡高、比較高舉,因此能夠靠著這個方式,就把對對境執取的時候,力量太過低劣部分,這個毛病把它排除掉。
還有另外一個沈沒的性質是退弱,就是太收縮了,這個方式就是指緣取對境的時後,把對境做一個細分細分的分割,把它詳細的做很多區分,分析分析,靠著勝慧把這個對境做一個細分細分的分析之後,所緣對境就能夠擴大,能夠廣大,因此以這個方式,把內心太過收縮這個毛病排除掉。倒數第四行就談到了「故由策舉力及廣所緣即能除遣。」是“故由策舉力即能除遣,故由廣所緣即能除遣”這個意思。
故由策舉力即能除遣,是把沈沒這個性質排除掉,故由廣所緣即能除遣,是把退弱這個毛病排除掉。「故由策舉」意思是指由緣取佛像或者是緣取光亮,靠著所緣的力量之故,這個緣取對境力量就會擡高,因此把策舉力低劣、沈沒這個毛病排除掉。「廣所緣」是指透過勝慧將所緣的對境,把它做一個細分細分的分割成好幾個項目,每一個項目再仔細的去分析,這樣子的話所緣就能夠廣大,因此就能夠把內心太過收縮這個毛病能夠把它排除掉,所以講了兩項。
引經據典,前面不是談到兩種方式把沈沒跟退弱排除掉,用的是策舉力還有廣所緣即能除遣,後面要引經據典來做一個說明,《中觀心論》裏面談到:「退弱應寬廣,修廣大所緣。」這就談到兩種方式,這是一種方式,退弱的時候要寬廣,修廣大所緣能夠把退弱這個毛病排除掉。又雲:「退弱應策舉,觀精進勝利。」這個是指策舉,觀佛像跟觀想光亮,觀精進的勝利、好處,這是兩段。用這兩段就是講前面那兩個毛病,就是太過低劣的毛病跟太過向內收縮的毛病。這《中觀心論》裏面兩個經文就談到,如何把這兩個毛病排除掉。《集學論》又談到:「若意退弱,應修可欣而令策舉。」這是談到策舉,談到策舉的方式就是跟前面《中觀心論》後面第二句的方式是一樣的,所以談到了這兩種方式。
「諸大智者同所宣說,」前面引據的經文有很多,很多大博士其實主張都是相同的,主張都是相同就是前面的引經據典是要談到,在遣除沈沒這個方面而言,方法上有兩種類型,當然所緣的對境可以各種各類,有一種類型是使我的內心高舉,有一種類型是使我的內心能夠擴大,就是把所緣對境細分細分做一個分析,這樣子的話內心就能夠擴大,主要就是這兩種類型。
「故除沈沒最要之對治,」因此至尊大主就做了一個結論,說主要的對治方式是什麼?「謂思惟叁寶,及菩提心之勝利,並得睱身大利等功德,」前面談到把沈沒排除掉兩種方式嘛!但現在要講是主要的對治,主要的對治是指所緣的對境,譬如說佛像或者是叁寶的功德,菩提心的好處是什麼,八種有暇十種圓滿的利益、功德、好處是什麼等等,如果把這些做爲對境的話。或者說是太陽光等等,把這些光亮做爲對境的話。把這些做爲對境,當內心接觸到這些對境,看到這些對境的時候,內心自然的就會擡高,內心會高舉,會振奮,這就執取的方式會高舉。所以以這些對象做對境是最主要的,排除沈沒的方式裏面,這個是最爲主要的方式。
除此之外,第二種方式是利用別擇慧把對境細細分割,細分細分之後來做分析,這樣子的話內心能夠擴大,這個部分可能比起前面談到的,令內心高舉這個方式,可能要困難的多了。與其如此,還不如前面一種方式,就是選擇一些對境,使內心能夠高舉的這種對境,以這個方式來做爲對治,這個是主要的對治。所以這裏談到了最爲主要的對治,就是使內心能夠高舉的這種方式。
因爲排除沈沒的兩種方式,一種是令內心能夠策舉,一種是指內心能夠擴大,這兩種裏面,使內心策舉算是主要的方式。所以至尊大主說,排除沈沒最爲主要的方式,應當是思惟叁寶,思惟菩提心的好處,思惟閑暇的身體它有什麼大的利益、有什麼功德。「令如睡面澆以冷水頓能清醒,」譬如說好像睡覺時以冷水潑在臉上,當然馬上就清醒過來了,所以「此須先于功德觀擇修習已生感觸。」
對境例如叁寶,或者菩提心的功德,或者是暇滿的身體難以得到又意義非常廣大,這裏談到「謂思惟叁寶,及菩提心之勝利,並得睱身大利等功德,」那個等字就各種各類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2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