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沉没已经排除掉了。所以当沉没已经排除掉,内心清醒了之后,应当把前面自己所做的观修,继续持续下去。
这个部分在我们前面也有谈到过,同样的意思了,上一次就谈到过了,369页第六行,「沉没除已,即应无间坚持所缘而修。」沉没已经排除掉了之后,应当立刻,无间是立刻,立刻又维持在自己的观修所缘上面,继续坚持而做观修。这就是今天我们这里刚刚所谈到的部分,370页第四行,「待沉除已后乃修习。」待沉没消除之后,仍然继续要做观修,这同样的意思嘛!就是指当沉没已经排除掉,内心已经清醒的时后,应当立刻马上就自己所做的禅修,继续做下去,不能一直在对治上面。
不过我们前面所谈到的,这不能说它是不善法,不能这样讲,就前面谈到的,前面说当运用对治已经把沉没排除掉,沉没已经清醒之后,不能持续在对治上面,应当就所观修的部分继续持续,这不是说对治的部分不好,不是说思惟三宝的功德,思惟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思惟有睱的身体得到之后意义非常的广大,这些都是善法,不能说它不是善法。
思惟这些内容,能够让我的内心很高兴、很振奋,这个当然都是善法。可是不能说因为它是善法之故,我就要做实修,可能不是这个样子,因为我们实修的时候,有一个自己实修的重点,实修的阶段,所以应当把自己实修的重点,继续持续不断的维持下去,不能说这个是善法,我也要实修,那个是善法,我也要实修,只是因为它是善法之故,我就做观修,那恐怕不是这个样子的。
这种情况不仅仅只是我们安止的时候要注意的,从一开始依止善知识,还有在实修的道路上的任何段落,都是这个样子。就是现在实修的重点在什么地方,应当在现在走的这条路上面,正好就走在这条路上面,持续而行。不能说现在走的这条路上面的时候,那个也是善法,我再修一下那个法,修一修的时候,另外一个法又是善法,我再修一下那个法,这样子变成一下子走这条路,一下子又走那条路,如果这样子讲的话,那证悟没办法产生,因为不管怎么做实修,所做的实修,都不能成熟出效果,因为修一修又换一条道路,修一修又换一条道路,所做的实修,不管怎么做实修,都不会成熟出任何的效果,这个应该要特别注意的。现在这个段落自己正在实修什么,重点就是这个实修,应当把这个实修,继续的维持下去,这是重点了。
不仅仅是我们前面所谈到的,安止的时候是这个样子的,最初开示依止善知识到了实修,任何一个段落都是这个样子,不能说这个是善法我就要做实修,要看45页倒数第六行,「此复若随任遇所缘即便修者,则于所欲如是次第修习尔许善所缘境,定不随转。返于如欲善所缘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碍。」这个意思是指若于所缘而做观修,实修的时候,遇到任何所缘善法对境,我就选择它来做观修。可是我现在所要做的观修应该是说,我现在所修的内容它的前后次第是什么?它有多少个项目?我都能够内心完全自由自主,安住在上面而做观修产生成效。现在不是了,是遇到任何一个善所缘的对境,我就做观修。如果这样观修的话,将来我的心就不能够任意指挥在我的善的所缘对境上面。
现再我要任意、随意指挥我的内心,放在善的所缘对境上面。这个善的所缘对境它的前后次第是什么?有多少项目?我都能够完整的来做观修,这个目标没办法达成,因为任何遇到一个所缘善的对境,我就观修。那个我也观修,这个我也观修,心就不能够自由自主了,心如果不能够自由自主的话,心安放在所缘对境上面,它的前后次第是什么,多少个项目,我要完整观修,这个就不能够达成。
所以「返于如欲善所缘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碍。」如果这样子任何一个对境我都做观修的话,将来会变成自己的心不能够自由安住,变成一个严重的障碍。所以随遇任何善的对境而做观修,是实修上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刚刚我们才谈到的,这个要特别注意了。
其次呢,46页倒数第六行,「未修中间如何行者。」总体来讲,当然有顶礼,绕塔、念经等等,「总之虽有礼拜旋绕及读诵等,多可行事,」这些都是善法,不能说它不是善法,都是善法,都是可以做。总体来讲,这些都可以做,都是善法,「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谓于正修时励力修已,未修之间」应该要怎么做,「然今此中正主要者,」就是现在这个段落要做什么?最主要的是什么?应当按照那个方式来做。所以并不是一切的善法我全部都可以做实修,而是我现在这个阶段要做什么?现在这个阶段上座应当修什么?现在这个阶段下座应当修什么?一定跟平常的修法不一样,所以才有阶段的性质。
现在我这个阶段应该要做什么实修,上座怎么做,下座怎么做,一定不一样的,不是说天马行空,任何善法全部我都可以做实修,那这样就不对了。所以总体来讲,顶礼,绕塔都非常好,但是现在这个阶段我要做什么,一定有一个内容,按照现在这个阶段要做什么,一定跟自己的上座下座有一个相关性存在,不能说实修彼此没有任何关系,一切善法全部我都可以做实修,那就会变成前面所谈到的,会变成一个很大的障碍呢!这个就要特别注意一下了,所以刚刚我们才有谈到,应当把沉没对治完毕之后,立刻维持在自己做的实修上面。
370页第三行「若沉微薄,」或唯少数的话,应该要怎么做?在「若沉微薄」的前面,所要讨论到的是对治的方式,那什么时候要依靠前面所讲的这些对治的方式?就是这个沉没再三再三来,而且沉没很浓厚的时候,那就要依靠前面所讲的这些对治了,不过当运用对治把沉没已经排除掉,已经清醒之后,不能一直持续在对治上面,应当把自己所做的主要的观修,继续的持续下去,应该是这样做。
接下来「若沉微薄」这里,就谈到什么呢?这个是指后面要谈到不用对治、不采取对治,当然也可以。可是在运用对治的时候,那就前面所谈过的这些对治,都是可以运用的。除此之外,假设沉没本身是比较薄弱的,而且他又是少数的,只有出现一次两次的,在这种情形之下,也不必运用前面所谈到的这些对治,要用的方式是什么呢?只要内心加把力气,「或唯少起励心正修」」来让自己的内心稍微策励一下,高举一下,这样子就可以了。因此不必像前面所谈到的这些对治方式,要更换所缘对境,不需要这样子做。
或者说在不更换所缘对境的情况之下,就所缘对境用我的胜慧给它做一个分析,细部细部、细致细致的分析,这个方式也可以做,所以只要自己内心执取的力量,再稍加一点点的力,内心稍微策举,高举,这样子就可以把沉没排除掉。可见这里所谈到的「若沉微薄,或唯少起励心正修,」跟我们前面所讲的方式不一样,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方式吧!
因为前面所谈到的对付沉没的方式是,首先一项是更换所缘,这前面谈到的对治的方式依赖于对治,更换所缘的对象,去思惟所缘的对境之后,内心能够高举、振奋,这是一种方式。或者是在不更换所缘对境的情况之下,用我的胜慧,把所缘境详细的再做一个分析,以这个分析的方式,使内心能够扩大。
可是现在谈到的「若沉微薄,或唯少起励心正修,」讲的都不是这两种方式,只是「励心正修」,让我的内心加把力量,稍微策举,以这个方式就能够把沉没排除掉,所以这个也算是一种对治的方式吧!
缘取对境来进行观修的时候,有时候观想对境它是明晰,陪伴着亮光、光亮的,这种观修的方式也不必去更换对境,就对境自己而言,伴随着光亮,好像是这个样子,伴随着光亮一样的,这种方式再三观想、再三思惟,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或者说这是第四种方式,也可以这样讲。
或者把前面所谈到的370页第一行,「若修光明,则不依彼而生沉没」,或者前面所谈到的观想太阳光等等光亮,来作意思惟,也是相同的方式,也可以这样子讲。这是指在不必更换对境的情况之下,所缘对境不必更换,不必更换所缘对境,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观想对境,伴随着光亮、光明,再三思惟、再三思惟,这样一个方式,并不是说沉没薄或者厚,没有这样差别,沉没本身厚也好,薄也好,都可以做,都可以再三、再三如此来做观想的。
我们看课本里面所谈到,370页第五行,「若心所取内外所缘相不明显,」的时候,内心缘取外在的法,内在的法,当做所缘的对境,内心缘取它来做观修的时候,内心本身不能够明晰,好像「内心黑暗」,内心好像陷入黑暗之中。这种情况不管缘取内外任何所缘对境的时候,这个情况都会发生,如果有这个情况发生的时候,一定要把它排除掉,「若不断除而修习者,」假设这个情况不把它排除掉,继续观修,串习、串习之后,会养成一个习惯,因此之故「则其沉没极难断除,」如果已经有一个习惯,串习久了之后,将来要把沉没排除掉的话,那就困难的不得了。所以应当把这种情况,就是内心不明晰,陷入黑暗,不管是厚是薄,这个都要马上把它排除掉,「故应数数修能」够「对治」的方式「诸光明相。」这个要好好的观想一下。
这个方式引用《声闻地》来做说明,《声闻地》谈到的经文很长,「应以光明俱心,照了俱心,明净俱心,无暗俱心,修习止观。汝若如是于止观道修光明想,设有最初胜解所缘相不分明,光明微小,由数修习为因缘故,于其所缘胜解分明光明转大。若有最初行相分明光明广大,其后转复极其分明光明极大。」我们今天讲述到此。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2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