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會有這些毛病了。
一樣的道理,平常我們學習佛法的時候,應當把所學習到法的內容,立刻付諸行動而作實踐,把所了知的法放在內心上,把這個法跟自己的內心結合在一起,運用這個法來作實修、來作實踐,這樣去改變自己的內心,應該是要這樣子作,立刻付諸實踐。
就像這裏談到的,由正知察覺沈和掉之後,當然立刻把它排除,但是現在不作,讓沈掉繼續下去,就會非常嚴重,會形成一個惡劣的習慣。假設學習佛法之後,佛法內容已經了解了,但是不把所了解的內容運用在內心去作實修,就不能發揮功效了。
這種情況就是只了解佛法的內容,但是不重視將佛法運用在內心上而作實修,這樣會變成一個壞習慣。就像現在談到沈掉已經産生了,但是不重視把沈掉排除掉,就是跟這個情況相類似的,這裏談到若心成習,就是指成爲一個惡劣的習慣。成爲一個壞的習慣就是指前面談的毛病不知道,透過方法學習憶念和正知之後,已經知道毛病,但是就算毛病已經知道了,可是又不把毛病排除掉,繼續處于毛病之中,所以會變成一個惡劣的習慣。
知道佛法,是要用佛法的內容來改變自己的內心,把心和法結合在一起而作實修,但現在不作,即佛法學習了也知道了,可是又不去作,這樣會變成一個壞的習慣,就像這裏談到的,如果壞的習慣養成之後遠離沈和掉的等持不可能産生,因爲不排除沈和掉,所以西藏口語有此說法,裝油的皮口袋,油就不可能再使它柔軟了,一般來講皮革塗上油會變成很柔軟了,但是假設皮做成一個袋子,裏面是裝油的,如果已經變成很僵硬了,之後在塗油會柔軟嗎?它不會柔軟了,因爲它常常裝油,它已經變成僵硬再塗油沒有效果了。
如果一個人了解佛法之後,可是不運用佛法來實修,調伏自己的內心,內心變得非常的頑劣,然後爲了調伏內心的頑劣,告訴他你要學習這個佛法、學習那個佛法,對他能不能發揮效果呢?不能發揮效果。因爲當你跟他說你要學這個法、要學那個法的時候,他懂的佛法比你還多呢!因爲他已經聽很多了,可是聽過這個法,他不重視把法跟自己的內心配合在一起,調伏自己的內心,不這樣作。
雖然知道了,但是不去作,這就稱爲法棍。即佛法他了解很多,但不重視用佛法來調伏自己的內心,這種情況之下沒有任何方法可以調伏他的內心,爲什麼?因爲調伏內心的方式只有佛法,可是佛法又不能來調伏內心的時候,就沒有任何其他的方式可以調伏內心了,就會形成這個毛病,這個就是一個惡劣的毛病,這時候沒辦法再改變了。
這種例子很多,譬如有一個人生了某種病,這種病只有一種藥可以治療的話,但是他的體質對這種藥過敏,會便成毒,那就無藥可救啦!,因爲這個藥就是要治這個病,可是藥又變成毒,當然就無藥可救了。佛法是調伏自己的內心,可是對這個人而言學習佛法之後,佛法使他的內心變得更加頑劣,那就無藥可救了,因爲佛法對他已經沒有用處了,就變成法棍。跟這個情況相類似,意思即指這個惡劣的習慣不能養成,現在沈掉的産生都已經察覺了,可是又放任它根本不把它排除掉,如果這樣養成一個壞的習慣,將來遠離沈掉純真的等持當然不可能産生。
到目前爲止談的是不運用對治的話,會産生什麼毛病,所以運用對治實在是非常有必要,必要的原因何在?就前面談的如果不作會有這些毛病,即遠離沈掉的等持就不能夠産生了,此即不運用對治就會有此過失,這些已經了解了。
了解之後就知道要運用對治,所以「故」就是一個結論,故生沈掉爲斷彼故。如果産生沈和掉爲斷彼故,對治不行應修作行功用之思。爲了把沈和掉斷除之故,所以不排除沈掉這個毛病應該怎樣去對付它呢?即對治的方式?對治什麼呢?對治不行即不進行對治(不進行排除的工作),這個毛病要去除掉,應修作行功用,所以不作行的對治就是修作行。作行指的是什麼?就是思。我們內心去思惟對境,就稱爲思,用思這種方式來把不作行去除掉。
應修作行功用之思,思是指思心所,即去思惟對象的思,通常談到業和思心所是同義詞,在十二緣起分支的第二項就稱爲行,即此作行,作行就是能引業。行是第二個分支,常常講行爲,就是作某一件事情,也就是業,所以能引業就是這個作行。
舉個例子而言什麼叫做作行呢?經常舉的例子即思心所,這裏也談到應修作行,功用就是發力氣的,即此思心所,觀于這部份討論要分成二項,首先要界定清楚什麼稱爲思,心所裏的思是什麼意思?要先界定清楚,「明」是界定清楚,已經界定清楚之後,要說明如何運用心所的思去把沈和掉滅掉,這是一項。再過來要說明清楚沈和掉産生的原因是什麼?
因此攝類學和心類學應當要學一些些,因爲這裏談到思的時候是思心所,心所裏面的一個部份,所以要了解心所,到底有哪些心所?思心所的特色是什麼?心所分成那麼多個,也會把它分成不同的類型,在不同類型中思這個心所是屬于什麼類型?把心所分成不同的類型,就表示它們有不同的作用,這個思心所是屬于什麼作用,這些學習過心類學就容易明白了解。假設沒有學習過,都曾經跟大家談過了,心類學、攝類學多多少少要學一些,否則的話這些內容不太容易了解的,如果這些內容不太容易了解的話,要說明什麼是思心所的話,可能是自己猜測,天馬行空隨便講一講。除此之外,對于思心所的內容要准確了解非常困難,除非把攝類學、心類學學一學,不然的話要了解思心所是有點困難。
同樣的道理,這裏談到作行,作行是業,就是十二緣起的第二個分支行,在業力因果的理論就會講到業,業又分成有漏的業、無漏的業。業有的是能引的業,有的是圓滿的業,有的是定受報的業,有的是不定受報的業,業又分成好多種,所以心類學,俱舍論裏業力因果理論,這些都有必要好好學一學。
假設這些都有學,有基礎的話,學習下士道的內容,談到業力因果的部份,可能就比較容易了解了,假設這些都沒有學過,去學習廣論僅僅單獨學習廣論,學習到下士道,想要把下士道的內容有一個准確的了解,其實非常困難,所以無論如何大家要把攝類學、心類學這些其他的論典,對廣論的學習有幫助的其他論典一定要好好的學習,因爲在學習廣論上都很有幫助、很有功效、很有用處的。
此中分二:(一)正明其思滅沈掉法,(二)明能生沈掉之因。第一項如集論雲「雲何爲思」這要界定什麼是思,要說明思心所的性質、作用是什麼?因爲思心所,有如此作用之故,我是不是可以運用它來滅除沈掉?怎麼去運用它呢?又進一步來說明。
正明其思滅沈掉法,如集論雲「雲何爲思」這是第一項。滅沈掉法,是爲斷沈掉發動心已。這是第二個大綱,就是滅沈掉法,其中界定思心所那個部份,如《集論》第一行至第叁行,這裏面還要分成二項。
如集論雲「雲何爲思」這是一般來談思心所是什麼意思?它的性質作用是什麼?再過來第二行,此中是說,這是個別來講思心所,所以界定思心所的部分又可以分成二段,前面那一段是指一般來講思心所是什麼樣子的內容,這個講完了。特別就現在這個滅除沈掉的部分來講,這個部分的思心所又是什麼內容?分成二段來談。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0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