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0讲▪P2

  ..续本文上一页是指所取的对境,「执」就是心识本身,它质是不同的材质,不同的质料,这是空的、没有的。这是指就所取的对境和能执的内心本身,他们是本质完全不相同,是无关系的其他者,这种情况是空的、是没有的,不是这个样子的,这就是唯识宗讨论到的空性。

  这里讲的取是对境(对象),执是心识本身。在安止的段落谈到,要缘取一个所缘对象来观修,可以缘取佛像,因此这里谈到佛像,譬如缘取释迦摩尼佛像来当作我要观修的对象,这个也可以,这种情况就是所取。缘取一个对境来当作对象,但是有时候可以缘取自己内心明晰的部份当作所缘的对象来观修,这个也可以,所以内心明晰的部份也是可以缘取的,这里谈到或缘能取明了等相,缘取内心明白了解,那个「明」是指明晰,「了」是了解,缘取内心明白了解(明晰了解)这个部份,来当作对象,这个也可以。

  假设缘取内心明晰的部份,那是配合密咒乘的禅修方式,如果缘取佛像是缘取所取的对境,这纯粹只是显教乘门禅修的方式。不过如果缘取内心明晰的部份,就又有二种情况,一个是内心世俗谛的方面,一个是内心胜义谛的方面。

  如果就内心胜义谛的方面来讲,是指内心自性本身它是空性的,空性的部分去讨论的的话,就是内心胜义谛的部份。其次如果内心世俗谛的部份来讲,首先内心本身是一个神识,因此神识它有一个明白了解的能力存在,这个部分并没有讨论到内心空性的部份,就心本身而言它是一个心识,它有一个明白了解的能力,它能够认识清楚,这是内心一个特色,所以缘取内心这个特色,内心本身是一个神识,它有一个明晰了解的能力,专注在这个特性上,这是就内心世俗谛方面来缘取的,这跟空性的意义没有关系。

  这里讨论的是内心缘取明白了解等相,是指内心世俗谛这个部份的特性,不是指胜义谛这个部分的特性。内心无论如何它是一个心识,神识它有一个明白了解的能力,这个部份可以当作显宗禅修的方式,但是假设内心明白了解的能力更加细分,到了最微细内心的时候,那又是属于密咒乘门的实修方式。

  前面已经讲了正知的产生,要靠二个原因,由此能生沉掉将生了知正知,因此之故前面已经谈过二项,之后「由此」是指第二项,就是不共的修法,由此能生沉掉将生了知正知,用第二种方式会产生正知,是讲沉掉即将要产生的时候,就能够察觉的正知,靠着第二种方式就可以产生的。

  「由修念法」是指前面那种方式,第一种正因,透过强有力的念力,会产生正知,所以修念法是指前面那种方式(第一种正因),是遮散后所起忘念(是遮除已经涣散之后所起的忘念),这二种情况应善辨别,要区分清楚。

  这样应该可以了解,至尊仁波切做了一个清楚明白的区分,就是正知之所以产生要靠二个原因,一种靠着忆念的力量来引发正知,这是第一种原因,第二种是作为察觉沉掉(侦查力量)的正知,它是如何产生?产生的方式是什么?明白把它区分清楚,如此做了一个开示。把二种情况做了详细说明之后,最后至尊仁波切就说,应善辨别。就是要好好的、明白的把它区分清楚,意思就是不能把它混为一谈,引发正知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把这二个全部混在一起,或是没有次第关系,或是全部混杂在一起,或是忘了一项、不齐备等等,不是这个样子的。因为已经讲了正知产生要二个原因,而且二个原因也都把它明白讲解区分清楚,所以要能应善辨别。

  不能妥善把它区分清楚而作实修,就会有不好的效果。前面谈到正知产生的二个原因,一个是作为侦查的力量的正知如何产生,一个是依靠念力的力量而产生的正知又是怎么来做。这二种原因要详细说明,把它区分开来。如果把二者都混杂在一起,意思是指这是一个原因如此来产生正知,这是一个不共原因来产生正知,这是由念力而生出来的,这是作为侦查用的正知,这些都不了解,只知道正知,把这二种原因全部混杂在一起,不能够区分清楚的话,现在作实修者很多人都是这个样子的。

  若不尔者,「尔」是指前面应善辨别,如果不能够妥善的辨别清楚,辨别生正知的二种原因,杂一切心全无分别,把这二个原因全部混杂在一起,不能够区分清楚,如今后人修习而修,就像现在很多人都这样来作禅修,全部把它混杂在一起,不能够区分清楚、也不了解,因此就这样来作禅修,如果这样禅修,由混乱因,三摩地果恐亦如是。就是因的部份含含混混,果的部份也是含含混混,因为禅修的时候,二种正因的内容不能区分清楚,所以含含混混,这样去作实修,以后生出的等持也是含含混混的,不是很纯净的,也仅仅只是这个样子呢!这个就是不能够把它分辨清楚,它的毛病弊端就会这个样子。

  「故」就是结论、所以,就表示应善辨别很重要,如果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故应顺大论细慧观察修验抉择,应当自己要作实修的时候,实修的方式、实修的内容一定要根据大论详细所作的开示内容,好好的进行抉择,这是极为重要的,要靠大论所开示的内容,把要禅修的内容好好的谨慎作抉择、明白清楚,然后再进行实修。不应唯恃耐劳,只靠着自己精进努力,对于所要修的内容怎么作,这些都没有作抉择,也没有经由大论做详细的分析,就靠自己精进努力埋头苦干就实修了。

  如果这样就如摄波罗蜜多论云「独修精进自苦边,慧伴将护成大利。」如果单独只是靠精进来作实修,最后只会有很多的劳累痛苦而已,如果有胜慧陪伴一起的话,这个实修才会有很大的成效。

  正知的产生靠二种方法(二因),第一个原因是靠着念力而引发的正知,其次是作为侦查方式的正知,这是讲正知怎么产生靠什么原因?这里还谈到它的功效,作为侦查方式的正知有何功效呢?沉掉还没有产生之前能够分辨明白清楚,沉掉还没有来之前,就能够了解清楚,这是作为侦查方式的正知。

  由念力产生的正知,是指沉掉出现的时候,马上就能够抓到它,马上就能够察觉(知道)呢!可见它的功效各自各自不同,因此要把它区分清楚,这前面也谈到过,把它区分清楚非常重要呢!

  作为由念力产生的正知,沉掉出现马上就能够察觉,而且由忘失所缘对境形成的散乱,这种毛病也不会产生。这个就谈到作为侦查方式的正知,它的用处、功效在哪里?由念力产生的正知,它的功效、用处在哪里?所以各自各自不同的。

  在实修的时候,这个区分非常重要,因为如果能够把它区分清楚的话,禅修的时候,就能够观察现在到底缺少哪一个能力?这个能力不足的部分应该怎么去加强它?用什么方式可以使它产生?这些才能够知道嘛!才能够去看看自己的实修是怎么样子的调整更加进步。

  现在所谈的这些内容完全都不知道,变成实修的时候是含含混混的,因为实修的次第也不知道,数量也不知道,二种正因的功效、利益是什么也不知道?如果这样去作实修的话,就很容易形成一个后果,就是劳而无获,故言独修精进自苦边,亦即实修到最后非常劳累不堪,但是没有任何成效,劳而无获。

  我们现在的实修,大概非常肯定都是这样作实修的,含含混混作实修,没有办法把它区分清楚。这样做的话一个小时、二个小时、今天实修或是实修一周、持续一个月、持续一年,含含混混之故,常常都是劳而无获,这里谈到不可以这个样子。因为如果这个样子,只会自己吃亏,发了很大的心血劳力,不过到最后没有什么成效,所以是劳而无获。

  忆念和正知的讨论,不是只有在安止的段落才需要的,实际上在广论道次第的学习也都非常重要的,即一定要有大论作为根据,对于论典里词句的意义要没有颠倒,正确了解它的意义,了解了之后才能够作实修,实修才不会错误。

  对于广论的讲说者、学习者,也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在解释说明的时候,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而不是根据对论典的意义,有一个正确的了解,然后把所了解的内容说出来。如果这样作可能会使别人我爱执更加严重、烦恼更加严重,可能有这种危险。

  自己学的时候是看广论,禅修也应该是禅修里面的内容,应该是这个样子。可是等到讲说的时候,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各种各类随便乱讲、脱口而出,如果是这种样子的话,就二边不一样了,这可能会发生一个危险,即把对方引导进入颠倒的道路,使他的内心我爱执还要更加严重,烦恼还要更加严重,因此这里为什么谈到,即使是讲说无论如何一定要根据大论的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已经讲完第一个大纲,即如果不能认明沉和掉,要靠什么来对治?这个分成二项,首先要抉择沉和掉的性相,以及在观修的时候能够察知沉和掉是要靠正知,正知如何产生?这二个都讲完了。即不能够认明清楚沉和掉,对治的方式是什么?这个讲完之后要讲第二项,即已经认明清楚沉和掉,认明清楚之后,应当是要发力气,把沉和掉排除掉。假设不发力气把它排除掉的话,那怎么办呢?还要做一个讨论,还有一个对治的方式。

  P368L9第二修习知已为断彼故对治不勤功用,修习正念正知之法,若如前说善修习已,前面都已经讨论过啦!按照那个方式妥善的去禅修,妥善的产生忆念和正知之后,生起有力的忆念和正知,靠前面的方式可以产生,有威力的正知就算是极细的沉和掉皆能觉了,必无不知沉掉之过。所以不能察觉沉和掉的过失根本就不会产生。

  然彼生已,忍受不修破除功用。问题是沉和掉已经产生之后,应当用对治把它排除掉,可是现在不运用对治把它排除,就会形成等持(三摩地)最大的一个过失,因为若心成习,如果养成这样一个习惯,远离沉掉的等持就不能产生。这个意思是指一定要依止对治,把沉和掉排除掉,前面说由正知故已经察觉了,察觉了之后一定要用对治的力量把沉和掉排除,假设不能运用对治排除沉和掉…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0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