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指所取的對境,「執」就是心識本身,它質是不同的材質,不同的質料,這是空的、沒有的。這是指就所取的對境和能執的內心本身,他們是本質完全不相同,是無關系的其他者,這種情況是空的、是沒有的,不是這個樣子的,這就是唯識宗討論到的空性。
這裏講的取是對境(對象),執是心識本身。在安止的段落談到,要緣取一個所緣對象來觀修,可以緣取佛像,因此這裏談到佛像,譬如緣取釋迦摩尼佛像來當作我要觀修的對象,這個也可以,這種情況就是所取。緣取一個對境來當作對象,但是有時候可以緣取自己內心明晰的部份當作所緣的對象來觀修,這個也可以,所以內心明晰的部份也是可以緣取的,這裏談到或緣能取明了等相,緣取內心明白了解,那個「明」是指明晰,「了」是了解,緣取內心明白了解(明晰了解)這個部份,來當作對象,這個也可以。
假設緣取內心明晰的部份,那是配合密咒乘的禅修方式,如果緣取佛像是緣取所取的對境,這純粹只是顯教乘門禅修的方式。不過如果緣取內心明晰的部份,就又有二種情況,一個是內心世俗谛的方面,一個是內心勝義谛的方面。
如果就內心勝義谛的方面來講,是指內心自性本身它是空性的,空性的部分去討論的的話,就是內心勝義谛的部份。其次如果內心世俗谛的部份來講,首先內心本身是一個神識,因此神識它有一個明白了解的能力存在,這個部分並沒有討論到內心空性的部份,就心本身而言它是一個心識,它有一個明白了解的能力,它能夠認識清楚,這是內心一個特色,所以緣取內心這個特色,內心本身是一個神識,它有一個明晰了解的能力,專注在這個特性上,這是就內心世俗谛方面來緣取的,這跟空性的意義沒有關系。
這裏討論的是內心緣取明白了解等相,是指內心世俗谛這個部份的特性,不是指勝義谛這個部分的特性。內心無論如何它是一個心識,神識它有一個明白了解的能力,這個部份可以當作顯宗禅修的方式,但是假設內心明白了解的能力更加細分,到了最微細內心的時候,那又是屬于密咒乘門的實修方式。
前面已經講了正知的産生,要靠二個原因,由此能生沈掉將生了知正知,因此之故前面已經談過二項,之後「由此」是指第二項,就是不共的修法,由此能生沈掉將生了知正知,用第二種方式會産生正知,是講沈掉即將要産生的時候,就能夠察覺的正知,靠著第二種方式就可以産生的。
「由修念法」是指前面那種方式,第一種正因,透過強有力的念力,會産生正知,所以修念法是指前面那種方式(第一種正因),是遮散後所起忘念(是遮除已經渙散之後所起的忘念),這二種情況應善辨別,要區分清楚。
這樣應該可以了解,至尊仁波切做了一個清楚明白的區分,就是正知之所以産生要靠二個原因,一種靠著憶念的力量來引發正知,這是第一種原因,第二種是作爲察覺沈掉(偵查力量)的正知,它是如何産生?産生的方式是什麼?明白把它區分清楚,如此做了一個開示。把二種情況做了詳細說明之後,最後至尊仁波切就說,應善辨別。就是要好好的、明白的把它區分清楚,意思就是不能把它混爲一談,引發正知産生的原因是什麼?把這二個全部混在一起,或是沒有次第關系,或是全部混雜在一起,或是忘了一項、不齊備等等,不是這個樣子的。因爲已經講了正知産生要二個原因,而且二個原因也都把它明白講解區分清楚,所以要能應善辨別。
不能妥善把它區分清楚而作實修,就會有不好的效果。前面談到正知産生的二個原因,一個是作爲偵查的力量的正知如何産生,一個是依靠念力的力量而産生的正知又是怎麼來做。這二種原因要詳細說明,把它區分開來。如果把二者都混雜在一起,意思是指這是一個原因如此來産生正知,這是一個不共原因來産生正知,這是由念力而生出來的,這是作爲偵查用的正知,這些都不了解,只知道正知,把這二種原因全部混雜在一起,不能夠區分清楚的話,現在作實修者很多人都是這個樣子的。
若不爾者,「爾」是指前面應善辨別,如果不能夠妥善的辨別清楚,辨別生正知的二種原因,雜一切心全無分別,把這二個原因全部混雜在一起,不能夠區分清楚,如今後人修習而修,就像現在很多人都這樣來作禅修,全部把它混雜在一起,不能夠區分清楚、也不了解,因此就這樣來作禅修,如果這樣禅修,由混亂因,叁摩地果恐亦如是。就是因的部份含含混混,果的部份也是含含混混,因爲禅修的時候,二種正因的內容不能區分清楚,所以含含混混,這樣去作實修,以後生出的等持也是含含混混的,不是很純淨的,也僅僅只是這個樣子呢!這個就是不能夠把它分辨清楚,它的毛病弊端就會這個樣子。
「故」就是結論、所以,就表示應善辨別很重要,如果不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故應順大論細慧觀察修驗抉擇,應當自己要作實修的時候,實修的方式、實修的內容一定要根據大論詳細所作的開示內容,好好的進行抉擇,這是極爲重要的,要靠大論所開示的內容,把要禅修的內容好好的謹慎作抉擇、明白清楚,然後再進行實修。不應唯恃耐勞,只靠著自己精進努力,對于所要修的內容怎麼作,這些都沒有作抉擇,也沒有經由大論做詳細的分析,就靠自己精進努力埋頭苦幹就實修了。
如果這樣就如攝波羅蜜多論雲「獨修精進自苦邊,慧伴將護成大利。」如果單獨只是靠精進來作實修,最後只會有很多的勞累痛苦而已,如果有勝慧陪伴一起的話,這個實修才會有很大的成效。
正知的産生靠二種方法(二因),第一個原因是靠著念力而引發的正知,其次是作爲偵查方式的正知,這是講正知怎麼産生靠什麼原因?這裏還談到它的功效,作爲偵查方式的正知有何功效呢?沈掉還沒有産生之前能夠分辨明白清楚,沈掉還沒有來之前,就能夠了解清楚,這是作爲偵查方式的正知。
由念力産生的正知,是指沈掉出現的時候,馬上就能夠抓到它,馬上就能夠察覺(知道)呢!可見它的功效各自各自不同,因此要把它區分清楚,這前面也談到過,把它區分清楚非常重要呢!
作爲由念力産生的正知,沈掉出現馬上就能夠察覺,而且由忘失所緣對境形成的散亂,這種毛病也不會産生。這個就談到作爲偵查方式的正知,它的用處、功效在哪裏?由念力産生的正知,它的功效、用處在哪裏?所以各自各自不同的。
在實修的時候,這個區分非常重要,因爲如果能夠把它區分清楚的話,禅修的時候,就能夠觀察現在到底缺少哪一個能力?這個能力不足的部分應該怎麼去加強它?用什麼方式可以使它産生?這些才能夠知道嘛!才能夠去看看自己的實修是怎麼樣子的調整更加進步。
現在所談的這些內容完全都不知道,變成實修的時候是含含混混的,因爲實修的次第也不知道,數量也不知道,二種正因的功效、利益是什麼也不知道?如果這樣去作實修的話,就很容易形成一個後果,就是勞而無獲,故言獨修精進自苦邊,亦即實修到最後非常勞累不堪,但是沒有任何成效,勞而無獲。
我們現在的實修,大概非常肯定都是這樣作實修的,含含混混作實修,沒有辦法把它區分清楚。這樣做的話一個小時、二個小時、今天實修或是實修一周、持續一個月、持續一年,含含混混之故,常常都是勞而無獲,這裏談到不可以這個樣子。因爲如果這個樣子,只會自己吃虧,發了很大的心血勞力,不過到最後沒有什麼成效,所以是勞而無獲。
憶念和正知的討論,不是只有在安止的段落才需要的,實際上在廣論道次第的學習也都非常重要的,即一定要有大論作爲根據,對于論典裏詞句的意義要沒有顛倒,正確了解它的意義,了解了之後才能夠作實修,實修才不會錯誤。
對于廣論的講說者、學習者,也有這樣的情況,就是在解釋說明的時候,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而不是根據對論典的意義,有一個正確的了解,然後把所了解的內容說出來。如果這樣作可能會使別人我愛執更加嚴重、煩惱更加嚴重,可能有這種危險。
自己學的時候是看廣論,禅修也應該是禅修裏面的內容,應該是這個樣子。可是等到講說的時候,卻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各種各類隨便亂講、脫口而出,如果是這種樣子的話,就二邊不一樣了,這可能會發生一個危險,即把對方引導進入顛倒的道路,使他的內心我愛執還要更加嚴重,煩惱還要更加嚴重,因此這裏爲什麼談到,即使是講說無論如何一定要根據大論的內容,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已經講完第一個大綱,即如果不能認明沈和掉,要靠什麼來對治?這個分成二項,首先要抉擇沈和掉的性相,以及在觀修的時候能夠察知沈和掉是要靠正知,正知如何産生?這二個都講完了。即不能夠認明清楚沈和掉,對治的方式是什麼?這個講完之後要講第二項,即已經認明清楚沈和掉,認明清楚之後,應當是要發力氣,把沈和掉排除掉。假設不發力氣把它排除掉的話,那怎麼辦呢?還要做一個討論,還有一個對治的方式。
P368L9第二修習知已爲斷彼故對治不勤功用,修習正念正知之法,若如前說善修習已,前面都已經討論過啦!按照那個方式妥善的去禅修,妥善的産生憶念和正知之後,生起有力的憶念和正知,靠前面的方式可以産生,由有威力的正知就算是極細的沈和掉皆能覺了,必無不知沈掉之過。所以不能察覺沈和掉的過失根本就不會産生。
然彼生已,忍受不修破除功用。問題是沈和掉已經産生之後,應當用對治把它排除掉,可是現在不運用對治把它排除,就會形成等持(叁摩地)最大的一個過失,因爲若心成習,如果養成這樣一個習慣,遠離沈掉的等持就不能産生。這個意思是指一定要依止對治,把沈和掉排除掉,前面說由正知故已經察覺了,察覺了之後一定要用對治的力量把沈和掉排除,假設不能運用對治排除沈和掉…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0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