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40》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09-05
思惟、目的是利益遍满虚空的如母有情众生,无论如何一定要得到所能获得的果位之中,究竟圆满的佛果珍贵宝。就得到佛果方面而言,方法应当是纯正的佛法,这个纯正的法应该是完整的、没有错误的,而且次第应当是没有错乱的,具足这些条件的就是道次第,如此对道次第来进行闻思,产生这个动机来听闻教法。
首先,心要能够专一安放在所缘对境上,此时要齐备二种特色,在齐备二种特色的情况下,心完全安放在所缘的对象上面,已经安放在所缘的对象上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呢?沉掉会产生,过一段时间之后昏沉和掉举会出现。
沉掉如果产生,首先要去认识它,这个要由正知分析把它辨明清楚,如果要透过正知去分析辨明清楚,那事先前面就要先了解沉的性相是什么?掉举的性相是什么?这些要先了解清楚,然后才能够运用正知,如同自己所了解的性相一样去分析,沉有没有出现?掉举有没有出现?如果分析清楚了,发现它出现了之后,才能进行排除的活动,把它排除掉,把这个顺序了解后就知道大纲要分成二项。
心已经安放在所缘的对境之上,后面要做什么事情?后面要做的事情就是二项,即当沉和掉举产生的时候,应当要做什么事情?沉和掉举已经离开了(没有了)应当要做什么事情?就分成这二项。
如果沉和掉举产生的时候,当然要进行排除的工作,把沉掉排除掉。假设沉和掉举没有产生,就不能再进行排除的工作,因此要分成这二项。首先第一项,如果不能认明清楚沉和掉举,应当要怎么做?再过来是已经认明清楚了,可是我不努力把它排除掉的话,这也不对啊!应当对治的方式是什么?这个要先了解。
前面谈到沉和掉产生的时候,当然我要进行对付的工作,把它排除掉,假设我不对付它,那就不对了。但是沉和掉已经没有了,我又进行对付的工作那也不对,这个时候不要用对付的工作。
首先第一项沉和掉产生的时候,我应该怎么作?这里要先分成二项,就是产生的时候,当然我要先用正知把它界定、辨明清楚,已经辨明清楚后,当然我要用对治的方式把它排除掉,所以这里就要先讲沉和掉的性相是什么?先作一个抉择。
之后就谈到,在禅修的时候能够了知沉掉有没有产生的正知,要怎样产生呢?现在就谈到第二项。P367倒数第二行,正知云何生耶。要去检查分析沉和掉有没有产生,当然要靠正知,而正知怎么产生呢?现在谈到这个段落。
P367L6于正修时生觉沉掉正知之方便者,一直到倒数第二行,正知云何生耶的前面,这整个段落算是一个衔接的段落,这个段落要讨论的是一定要产生正知,正知非常重要,一定要有,原因何在呢?这个段落都要说明原因,为什么一定要产生正知,这是说明原因的。为什么当作一个衔接的段落呢?因为实际上这整个段落正式要讲的内容是正知如何产生?用什么方法可以产生正知?这是这个段落要讨论的主题。可是先要说明为什么要产生正知?它为什么重要?原因何在?用这个段落来作说明。说明之后马上就想到原来正知这么重要,非要产生不可,但是怎么产生它呢?实际上这个段落的主题思想,是用什么方法来产生正知。但是先用这段落来衔接说明它非常重要是、有原因,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做了说明之后马上想到,那有什么方法来产生正知呢?接下来就衔接到倒数第二行,正知云何生耶,怎么产生正知呢?因此前面这一段当作是一个衔接的段落。
正知云何生耶?接下来就讨论这个问题,正知产生的方法要靠什么?方法有二个,p367倒数第二行修正知重要一因,那表示还有其他的原因,这只是重要的一个原因,所以这是第一个原因,还有其他的原因来产生正知,现在讲的是第一项。再过来还有第二个原因,p368L2余一因者,是正知不共修法。产生正知的原因要讲二项,现在要讲第一项,前修念法,即修正知重要一因。这里开始要讲第一项,一直讲到p368L2余一因者的前面为止,这是第一个原因。即修正知重要一因,以若能生相续忆念,由此开始要讲方法,重要的因素要怎么做,讲了之后还要用《入菩萨行论》《辨中边论释》来作支持的根据。
首先解释重要的原因,p367倒数第二行,前面修忆念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修正知重要的一个原因,因此这里要从忆念和正知因果关系来作说明,以若能生持续忆念,即能破除忘境流散,如果内心忆念的力量很强大的话,那把观修的所缘对境忘掉了,心思散乱而离开了,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所以就能破除掉。因为这种情况不会发生、能够破除掉之故,因此昏沉和掉举已经产生了很久仍然混然不知,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亦能遮止沉掉生已久而不觉,所以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
因此之故,当新产生沉和掉的时候马上很容易察觉了、就能够知道了。这个意思是指沉和掉一来的时候很容易知道,为什么呢?因为平常不是这样子,所以现在如果沉和掉出现会成为一种新的情况,因此内心立刻就可以察觉它,很容易去了知它。
譬如假设二十四小时内心都在沉和掉之中,现在如果沉掉出现了,如何去察知它呢?没有办法,不可能知道嘛!因为大概不是一个新的情况,不会有一个新的感受,因为始终都在沉掉里面,所以现在要去认识它、察知它,实在是很困难。因为二十四小时都在昏沉和掉举之中,所以沉掉有没有产生,没办法知道,因为都在里面,因此没办法知道。
现在假设忆念的力量非常强大,因此二十四小时差不多都不在沉和掉里面,因为都有忆念的力量很强大,维系在所缘上面,如果这样偶尔沉掉才出现,那会变成内心一个新的情况,这个新的情况一出现,当然马上会有新的感受,很容易察觉得到。所以假设忆念的力量很强大,念力很强大的话,当然要去察觉沉掉就很容易了。
这个部分自己切身的经验也很容易了解的,就自己禅修的经验看一看,假设在念力不存在的情况下,沉和掉会持续很久,但是在念力齐备的情况之下,沉掉就算产生也非常短暂,这个自己切身经验观察一下就很容易了解了,真的是这个样子(确实是这个样子)。
底下又谈到,又觉失念之沉掉,与觉未失念之沉掉,二时延促观心极显。觉失去忆念的沉掉以及觉未失忆念的沉掉,这二种段落时间短或长很明显,自己观察自己的内心切身的经验就会知道。在没有念力的情况之下,沉掉都要很久,有念力的情况下很容易察觉,一下子就结束了。就表示念力存在的情况下,正知很容易产生。因此沉掉就算出现,也不会太长,时间延和促(长和短)就很容易知道了,这个是切身经验就可以知道了。
故《入行论》密意说云:「住念护意门,尔时生正知。」入行论考虑到前面的内容故如此开示。前面的情况就是p367倒数第一行,故生沉掉极易觉了,前面谈到很多原因,不过结论就是这个样子。前面倒数第二行,若能生持续忆念…,故生沉掉极易觉了。中间的段落我们就跳过去,中间段落有一个因果关系存在,即如果有持续的忆念,忆念的力量强大的话,那忘掉对境、心思流散不会发生,因为这个事情不会发生之故,因此沉掉产生很久也不会察觉,这种情况也不会发生。所以只要新的情况(沉掉)出现,马上就容易觉了,所以这其实只有「若能生持续忆念,故生沉掉极易觉了」这样就可以明白了解。
考虑到这个情况,故《入菩萨行论》针对这一点作了这个开示,「住念护意门,尔时生正知。」如果安住在忆念之中,守护自己内心的时候,正知很容易产生,就是前面的句子,p367倒数第二行,如果内心有持续的忆念,故生沉掉极易觉了,极易觉了就是正知,产生沉掉的时候很容易察觉,察觉的力量当然就是正知,所以有持续忆念,如果忆念的力量强大,正知就很容易产生了,这个刚好就是《入菩萨行论》所谈到,住念护意门,尔时生正知。正知就很容易出现了,可见忆念的力量很重要,如果忆念持续存在的话,正知就很容易产生了,这是从《入菩萨行论》作一个支持的根据。
《辨中边论释》(世亲所写),里面是引用无着的句子。《辨中边论释》云「言(即引用别的书的内容)正知者由念记言,觉沉掉者,谓安住念始有正知,是故说云(指别的经文有这样谈到)由念记言。」所谓的正知是指忆念不忘失,如果忆念不忘失就很容易了知沉掉,这是引用别的经文。所以安住在忆念之中,很容易就具足正知,有的经文就谈到,如果不忘失忆念的话,就很容易产生正知,就引用这么一个经文来谈到。
再来是余一因者(又另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正知不共修法,前面谈到产生正知ㄧ个重要的原因是靠忆念,经由念力本身就容易产生正知,已经讲完了。再过来是纯粹就正知自己来讲,怎样产生正知,从正知自己的角度来考虑,不共的修法是指这个意思。
即令心缘佛像等所取之相,或缘能取明了等相,次如前说于修念中,行相要嘛是所取对境的行相,要嘛就是能取内心的行相。次如前说于修念中,是指忆念的力量也存在,就前面谈到的方式,修忆念的时候念力已经存在了,在念力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再去观察内心,于其它的对境已经散乱开了还是没有散乱开,这样去维持住这个心,这是修正知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
关于这一点是根据《入菩萨行论》云「数数审观察身心诸分位,总彼彼即是守护正知相。」前面有谈到一个部份要稍微了解一下,即令心缘佛像等所取之相,或缘能取(执)明了等相,这里谈到二个所取和能执,通常「所取」指的是对境,这是缘取对境的一个行相。或者「能执」是指有境本身。所以经常用取和执这二项,唯识宗最常用此,唯识宗的空性是指取执、它质为空之空性,「取」就…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0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