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40》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8-09-05
思惟、目的是利益遍滿虛空的如母有情衆生,無論如何一定要得到所能獲得的果位之中,究竟圓滿的佛果珍貴寶。就得到佛果方面而言,方法應當是純正的佛法,這個純正的法應該是完整的、沒有錯誤的,而且次第應當是沒有錯亂的,具足這些條件的就是道次第,如此對道次第來進行聞思,産生這個動機來聽聞教法。
首先,心要能夠專一安放在所緣對境上,此時要齊備二種特色,在齊備二種特色的情況下,心完全安放在所緣的對象上面,已經安放在所緣的對象上之後,會發生什麼事呢?沈掉會産生,過一段時間之後昏沈和掉舉會出現。
沈掉如果産生,首先要去認識它,這個要由正知分析把它辨明清楚,如果要透過正知去分析辨明清楚,那事先前面就要先了解沈的性相是什麼?掉舉的性相是什麼?這些要先了解清楚,然後才能夠運用正知,如同自己所了解的性相一樣去分析,沈有沒有出現?掉舉有沒有出現?如果分析清楚了,發現它出現了之後,才能進行排除的活動,把它排除掉,把這個順序了解後就知道大綱要分成二項。
心已經安放在所緣的對境之上,後面要做什麼事情?後面要做的事情就是二項,即當沈和掉舉産生的時候,應當要做什麼事情?沈和掉舉已經離開了(沒有了)應當要做什麼事情?就分成這二項。
如果沈和掉舉産生的時候,當然要進行排除的工作,把沈掉排除掉。假設沈和掉舉沒有産生,就不能再進行排除的工作,因此要分成這二項。首先第一項,如果不能認明清楚沈和掉舉,應當要怎麼做?再過來是已經認明清楚了,可是我不努力把它排除掉的話,這也不對啊!應當對治的方式是什麼?這個要先了解。
前面談到沈和掉産生的時候,當然我要進行對付的工作,把它排除掉,假設我不對付它,那就不對了。但是沈和掉已經沒有了,我又進行對付的工作那也不對,這個時候不要用對付的工作。
首先第一項沈和掉産生的時候,我應該怎麼作?這裏要先分成二項,就是産生的時候,當然我要先用正知把它界定、辨明清楚,已經辨明清楚後,當然我要用對治的方式把它排除掉,所以這裏就要先講沈和掉的性相是什麼?先作一個抉擇。
之後就談到,在禅修的時候能夠了知沈掉有沒有産生的正知,要怎樣産生呢?現在就談到第二項。P367倒數第二行,正知雲何生耶。要去檢查分析沈和掉有沒有産生,當然要靠正知,而正知怎麼産生呢?現在談到這個段落。
P367L6于正修時生覺沈掉正知之方便者,一直到倒數第二行,正知雲何生耶的前面,這整個段落算是一個銜接的段落,這個段落要討論的是一定要産生正知,正知非常重要,一定要有,原因何在呢?這個段落都要說明原因,爲什麼一定要産生正知,這是說明原因的。爲什麼當作一個銜接的段落呢?因爲實際上這整個段落正式要講的內容是正知如何産生?用什麼方法可以産生正知?這是這個段落要討論的主題。可是先要說明爲什麼要産生正知?它爲什麼重要?原因何在?用這個段落來作說明。說明之後馬上就想到原來正知這麼重要,非要産生不可,但是怎麼産生它呢?實際上這個段落的主題思想,是用什麼方法來産生正知。但是先用這段落來銜接說明它非常重要是、有原因,重要的原因是什麼?做了說明之後馬上想到,那有什麼方法來産生正知呢?接下來就銜接到倒數第二行,正知雲何生耶,怎麼産生正知呢?因此前面這一段當作是一個銜接的段落。
正知雲何生耶?接下來就討論這個問題,正知産生的方法要靠什麼?方法有二個,p367倒數第二行修正知重要一因,那表示還有其他的原因,這只是重要的一個原因,所以這是第一個原因,還有其他的原因來産生正知,現在講的是第一項。再過來還有第二個原因,p368L2余一因者,是正知不共修法。産生正知的原因要講二項,現在要講第一項,前修念法,即修正知重要一因。這裏開始要講第一項,一直講到p368L2余一因者的前面爲止,這是第一個原因。即修正知重要一因,以若能生相續憶念,由此開始要講方法,重要的因素要怎麼做,講了之後還要用《入菩薩行論》《辨中邊論釋》來作支持的根據。
首先解釋重要的原因,p367倒數第二行,前面修憶念的方法,實際上就是修正知重要的一個原因,因此這裏要從憶念和正知因果關系來作說明,以若能生持續憶念,即能破除忘境流散,如果內心憶念的力量很強大的話,那把觀修的所緣對境忘掉了,心思散亂而離開了,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所以就能破除掉。因爲這種情況不會發生、能夠破除掉之故,因此昏沈和掉舉已經産生了很久仍然混然不知,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亦能遮止沈掉生已久而不覺,所以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
因此之故,當新産生沈和掉的時候馬上很容易察覺了、就能夠知道了。這個意思是指沈和掉一來的時候很容易知道,爲什麼呢?因爲平常不是這樣子,所以現在如果沈和掉出現會成爲一種新的情況,因此內心立刻就可以察覺它,很容易去了知它。
譬如假設二十四小時內心都在沈和掉之中,現在如果沈掉出現了,如何去察知它呢?沒有辦法,不可能知道嘛!因爲大概不是一個新的情況,不會有一個新的感受,因爲始終都在沈掉裏面,所以現在要去認識它、察知它,實在是很困難。因爲二十四小時都在昏沈和掉舉之中,所以沈掉有沒有産生,沒辦法知道,因爲都在裏面,因此沒辦法知道。
現在假設憶念的力量非常強大,因此二十四小時差不多都不在沈和掉裏面,因爲都有憶念的力量很強大,維系在所緣上面,如果這樣偶爾沈掉才出現,那會變成內心一個新的情況,這個新的情況一出現,當然馬上會有新的感受,很容易察覺得到。所以假設憶念的力量很強大,念力很強大的話,當然要去察覺沈掉就很容易了。
這個部分自己切身的經驗也很容易了解的,就自己禅修的經驗看一看,假設在念力不存在的情況下,沈和掉會持續很久,但是在念力齊備的情況之下,沈掉就算産生也非常短暫,這個自己切身經驗觀察一下就很容易了解了,真的是這個樣子(確實是這個樣子)。
底下又談到,又覺失念之沈掉,與覺未失念之沈掉,二時延促觀心極顯。覺失去憶念的沈掉以及覺未失憶念的沈掉,這二種段落時間短或長很明顯,自己觀察自己的內心切身的經驗就會知道。在沒有念力的情況之下,沈掉都要很久,有念力的情況下很容易察覺,一下子就結束了。就表示念力存在的情況下,正知很容易産生。因此沈掉就算出現,也不會太長,時間延和促(長和短)就很容易知道了,這個是切身經驗就可以知道了。
故《入行論》密意說雲:「住念護意門,爾時生正知。」入行論考慮到前面的內容故如此開示。前面的情況就是p367倒數第一行,故生沈掉極易覺了,前面談到很多原因,不過結論就是這個樣子。前面倒數第二行,若能生持續憶念…,故生沈掉極易覺了。中間的段落我們就跳過去,中間段落有一個因果關系存在,即如果有持續的憶念,憶念的力量強大的話,那忘掉對境、心思流散不會發生,因爲這個事情不會發生之故,因此沈掉産生很久也不會察覺,這種情況也不會發生。所以只要新的情況(沈掉)出現,馬上就容易覺了,所以這其實只有「若能生持續憶念,故生沈掉極易覺了」這樣就可以明白了解。
考慮到這個情況,故《入菩薩行論》針對這一點作了這個開示,「住念護意門,爾時生正知。」如果安住在憶念之中,守護自己內心的時候,正知很容易産生,就是前面的句子,p367倒數第二行,如果內心有持續的憶念,故生沈掉極易覺了,極易覺了就是正知,産生沈掉的時候很容易察覺,察覺的力量當然就是正知,所以有持續憶念,如果憶念的力量強大,正知就很容易産生了,這個剛好就是《入菩薩行論》所談到,住念護意門,爾時生正知。正知就很容易出現了,可見憶念的力量很重要,如果憶念持續存在的話,正知就很容易産生了,這是從《入菩薩行論》作一個支持的根據。
《辨中邊論釋》(世親所寫),裏面是引用無著的句子。《辨中邊論釋》雲「言(即引用別的書的內容)正知者由念記言,覺沈掉者,謂安住念始有正知,是故說雲(指別的經文有這樣談到)由念記言。」所謂的正知是指憶念不忘失,如果憶念不忘失就很容易了知沈掉,這是引用別的經文。所以安住在憶念之中,很容易就具足正知,有的經文就談到,如果不忘失憶念的話,就很容易産生正知,就引用這麼一個經文來談到。
再來是余一因者(又另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正知不共修法,前面談到産生正知ㄧ個重要的原因是靠憶念,經由念力本身就容易産生正知,已經講完了。再過來是純粹就正知自己來講,怎樣産生正知,從正知自己的角度來考慮,不共的修法是指這個意思。
即令心緣佛像等所取之相,或緣能取明了等相,次如前說于修念中,行相要嘛是所取對境的行相,要嘛就是能取內心的行相。次如前說于修念中,是指憶念的力量也存在,就前面談到的方式,修憶念的時候念力已經存在了,在念力已經存在的情況下,再去觀察內心,于其它的對境已經散亂開了還是沒有散亂開,這樣去維持住這個心,這是修正知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關于這一點是根據《入菩薩行論》雲「數數審觀察身心諸分位,總彼彼即是守護正知相。」前面有談到一個部份要稍微了解一下,即令心緣佛像等所取之相,或緣能取(執)明了等相,這裏談到二個所取和能執,通常「所取」指的是對境,這是緣取對境的一個行相。或者「能執」是指有境本身。所以經常用取和執這二項,唯識宗最常用此,唯識宗的空性是指取執、它質爲空之空性,「取」就…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0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