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1講

  《廣論奢摩他41》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8-09-12

  就我們而言,好好調整自己的內心,這個部份相當的重要。調整內心相當重要的原因何在呢?因爲與我們的苦樂密切相關,一切苦樂的根本之處,都依賴于自己的內心。

  就苦而言,我們受到無量無邊、無窮盡大大小小的痛苦。譬如小的痛苦,僅僅只是內心的妄念、胡思亂想,引發內心的一些忐忑不安,這些小小的痛苦,無論大的痛苦、小的痛苦,全部的根本之處都是由內心而來。

  同樣的道理,快樂也是這樣子。就我們而言,我們都希望得到任何大大小小的快樂,而這些快樂的根本之處仍然是由內心而來。所以就苦樂而言,我們內心的感受、欲求、期望都與苦樂有相關的。痛苦的部份我們都有欲求舍棄的想法、都不要它,無論如何,任何的痛苦都不想要。

  就任何的快樂而言,我不僅僅只是要得到,得到了還不夠,還要繼續追求,都有這樣的想法。所以我們內心的期望、欲求之心,都和苦樂密切相關。而苦樂又是由我們內心而來,因此有必要去分析,何種內心能讓我得到更多的快樂?何種內心又會引發很多的痛苦呢?在這方面好好去控製我的內心,不要淪陷成爲痛苦的原因,而且又去成就快樂的原因,好好調整內心將它改變。

  要如此控製我的內心去改變它,最主要的力量來自觀修,對于觀修的內容必須非常的純粹、很純真,而且沒有顚倒錯亂的,是精華中的精華,把這個部份拿來作爲觀修,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透過聞思逹到去蕪存菁,然後再透過觀修,去取得精華,若沒有透過聞思,要去取得精華之中的精華,最爲純粹、純真的部份,那大概是不太可能了。這即是爲何經常談到,要先經過聽聞思惟的步驟,然後再進行觀修,透過觀修之故,才能夠取得精華,是有此步驟存在。

  我們現在所學習止觀的部份,就是正式取得精華的方式。透過觀修來進行,不過就觀修的部份,我們在學習上,當然還是要先經過聽聞思惟,先透過聽聞思惟,把意義作詳細的抉擇,達到明白的了解。透過對意義已經抉擇清楚之後,將來再進行觀修,進行觀修的時候,因爲前面曾經抉擇之故,將來觀修的方式就能夠正確,沒有錯誤。因爲正確觀修就能夠掌握關鍵,因爲掌握關鍵,就容易産生證悟,由此就能迅速成就佛果,要先如此調整自己的動機之後來學習教法。

  就我們禅修而言,止觀二者是有必要雙運而做觀修。當然要進行止觀雙運之前,內心要先産生安止,要産生安止也要先作一個觀修,內心才會産生安止。就我們內心所做的觀修而言,透過再叁觀修、再叁觀修,最後終于能夠産生安止。

  在觀修的過程中,所會遇到的主要障礙就是沈沒和掉舉,所以要把這二個項目消滅、排除掉,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可是要把沈沒和掉舉消除掉,首先要有一個分析的能力,分析沈沒和掉舉,到底有沒有有出現?要先具有這種分析的能力,因爲具有這種分析的能力,才能分清楚沈沒和掉舉是否出現,然後進一步去把它滅除掉。

  首先應當要有一個能力,先能分析沈沒和掉舉這個障礙有沒有出現?這個分析的力量,就是正知。故要靠具有偵察能力的正知,去檢查分析沈沒和掉舉有沒有出現?有出現才能夠去把它消滅掉,因此要消滅沈沒和掉舉之前要先得到一個能力,就是具有偵察能力的正知,這個要先産生。

  但是具有偵察能力的正知要先産生,前面還要靠正知産生的原因。正知産生的原因有二個,第一個是念力(先培養自己的憶念的能力),第二個正知不共的原因,是具有偵察能力的憶念的力量,透過這二個原因之後,就能夠産生一個具有威力的正知,具有威力的正知,才能夠去分析沈沒和掉舉到底有無出現?這是前面談過的第一個項目。

  在第二個段落是指己經能夠察覺沈沒和掉舉之後,爲了對治沈沒和掉舉,應該采取行動去對付它;但是,現在沒有采取行動。而沒有采取行動本身,就是一個毛病。所以我要依于對治把不采取行動這個毛病去除掉。這是第二個大綱。P368倒數第五行,第二是指前面那個部份,是指我如果還沒有認明沈沒和掉舉是什麼,亦即沒有認明清楚沈沒掉舉本身就是一個毛病。而它的對治力量,就是先産生一個正知,前面己說明。正知如何産生呢?要靠培養自己的念力,透過第一個大綱討論,已經具有能力能夠去察覺,去認明清楚沈沒和掉舉。

  「第二修習知己爲斷彼故對治不勤功用」知己就是已經察覺沈沒和掉舉,已經察覺之後應當要采取手段把它斷除掉,應當進行勤功用,采取勤功用而斷彼,斷除沈沒和掉舉,但是我現在不勤功用,這又是一個毛病,現在我要把不勤功用的毛病對付掉,對治不勤功用的法門就是勤作功用,簡單而言,就是思。

  368頁倒數第叁行,故生沈掉爲斷彼故,對治不行應修作行功用之思。不勤功用的對治法門就是修作行功用,所以第二個大綱談到對治的力量就是作行功用,要對付不勤功用。簡而言之,作行功用就是思惟的心所,第二個大綱所談到對治的力量指的就是作行功用(即對治的力量),要對治不勤功用。

  此作行功用指的就是思惟,是指思心所,即心所的一種類型。先把這二段區分,前面的大綱是指如何去認明清楚沈沒和掉舉,我要消滅沈沒和掉舉故要先去認識它,而認識它要靠正知,正知的産生要靠憶念,這些前面都已說明,這是第一個大綱。

  再來我已經具有能力把它認明清楚,認明清楚之後應當要把它消滅掉,雖然我現在已經認明清楚了,但又不努力采取手段把它消滅掉,所以不勤功用、不努力這個部份也是一個毛病,這個毛病我也要把它克服掉,克服的方式是什麼呢?就是勤功用即應修作行功用,此即是這裏所討論對治的方式。

  此中分二:(一)正明其思(及)滅沈掉法(二)明能生沈掉之因。首先第一項裏講了二項,就是能夠把沈掉滅掉的思,這個思是什麼要先作明白的界定,明白界定清楚思是什麼,然後再去說明思是如何把沈掉滅掉呢?這都只能算第一項,即正明其思,還有思是怎麼把沈掉滅掉共講了二點。

  再來第二項是明能生沈掉之因,沈和掉是怎麼産生?它的原因是什麼?這是第二項。所以第一項要先講什麼是思,然後再講思是怎麼把沈掉滅掉的呢?故先講第一個,今初,第一個先講思。

  如《集論》雲:「雲何爲思,令心造作意業,于善不善無記役心爲業。」思是指一種意的業,令心造作即爲意業,這種意的業是做什麼呢?令心造作,令心能夠發揮它的作用,令心能夠活動的意思,造作是活動,讓心能夠進行活動,使我們的心能夠進行活動的這種心意的業就稱爲思。

  以下詳細解釋,什麼是令心進行活動呢?于善不善無記這是指對境,役心爲業這是思的作用力,思的作用力,是指它能夠牽引我們的內心,役心爲業的就是指它的作用力。業指的是作用,思心所思惟它本身具有這種作用力,能夠牽引我們的內心。牽引我們的內心做什麼呢?牽引內心趣入善與不善、無記的對境。具有這種作用力的一種意的業,即稱爲思。

  簡而言之,思是一種意的業,我們常講到身、語、(心)意叁門的業,現在指的是(心)意的業。

  身和語的業屬于色,心意的業屬于心識。這裏談到意業並沒有講第六意識,所以不一樣。只有講意,沒有講第六意識的意。意是指從眼睛的神識、耳朵的神識、鼻子的神識、舌頭的神識、身體的神識一直到第六意識的神識之間,這六個都屬于意。

  一般而言,心、意、心王、神識這四個是同義詞,這裏談到意業就包括這六項(眼睛的神識、耳朵的神識…一直到第六意識的神識)。思是屬于心所,從眼睛的神識,一直到第六意識的神識這六個神識。心王所陪伴的眷屬心所的思,就是這裏所談到的思。它的作用是什麼呢?會牽引我們內心,使心趣入對境。什麼對境呢?善、不善、無記的對境。

  我們以前談過(眼睛的神識、耳朵的神識、鼻子的神識…一直到第六意識的神識這六個項目都是屬于意)。這部份要先了解,我們經常談到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分類,其中十八界要歸納在十二處裏,但十八界如何歸納在十二處裏呢?

  十八界比十二處多出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六個項目。這六個項目,如何歸納到十二處裏?歸納在十二處的那個項目呢?十二處是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這六處都不能歸納前面多出的六個項目;眼識界、耳識界不能歸納到色、聲、香、味、觸、法裏面;其次十二處還有另外六個即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聲處、意處,前面談到多出的六項就是歸納在意處裏面。

  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歸納在意處裏面,就表示這六個項目都是意。所以我們談到令心造作的這種意的業,即指眼睛的神識、耳朵的神識…一直到第六意識的神識,因爲這六項都是意(神識)之故,是屬于心王。心王當然就有它陪伴的心所(眷屬心所),既然是眷屬心所,就會有五種遍行,即是受、想、思、觸、作意,裏面有一個思,思就是指思心所。

  思心所,表示它是某一個心王的心所,所以才會稱爲思心所。這個心王指的是什麼呢?即眼睛的神識、耳朵的神識一直到意神識,談到心王就是這六項,沒有其他者,故是六個心王。

  思心所的意思即是指這些心王的眷屬心所。要怎麼去了解思心所呢?思心所是屬于眷屬的心所,是心王的眷屬,什麼心王呢?心王就六種,即眼睛的神識、耳朵的神識…一直到意神識,作爲這六個心王眷屬的心所,所以思本身是一個心所(眷屬心所),是這六種心王的眷屬的心所。這是首先要了解的,接著談到它的作用力。

  作用力即指使它所陪伴的心王 (因爲眷屬心所,是陪伴某一個心王做爲它的眷屬),即它伴隨著某個心王,牽引這個心王趣入它的對境,所以在《集論》裏談到,于善不善無記役”心”爲業,那個心指的就是心王。即牽引…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